《阿毗达摩讲要》01讲-序论


十三、论藏

《论藏》 (Abhidhammapi?aka)的论(abhidhamma),古音译为“阿毗达摩、阿毗昙”。现在学习的“阿毗达摩”主要是论藏的内容。

“阿毗达摩” 是什么意思呢?阿毗(abhi)是 “超越、殊胜”的意思(Atirekavisesatthad?pako hettha `abhi'- saddo)。达摩(dhamma)是 “法” 的意思。法有很多含义,有时指 “一切”,例如说一切诸法;有时指“有为法”,例如说诸法由因生;有时指“法处、法界、法所缘、佛陀的教法”等等。因此,“法”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在这里,“法”是指究竟真实的教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所以,“阿毗达摩”的意思是超越之法、殊胜之法(ayampi dhammo dhammà tirekadhammavisesa??hena `abhidhammo'ti vuccati)。(Dhs.A.p.3)

《论藏》是对佛陀的教法给予精确的、系统的分类以及诠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一共有七部,称为 “上座部七论”或“南传七论”,即:《法集》《分别》《界论》《人施设》《论事》《双》和《巴他那》。

1.《法集》(Dhammasa? ga? ?)。dhamma 是法,sa? ga? ?是聚集、集合。此论是整个论藏的根源,广泛地探讨诸究竟法。

2. 《分别》 (Vibha? ga)。 vibha? ga 的意思是分别、 解释。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Suttanta-bhà janiya)、论分别(Abhidhamma-bhà janiya)和问分(Pa¤ hapucchà )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又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抉择。

3.《界论》(Dhà tukathà )。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讨论一切法。

4. 《人施设》 (Puggalapa¤ ¤ atti)。 puggala 是人; pa¤ ¤ atti是概念。这部论主要讨论不同种类的人。

5. 《论事》(Kathà 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时由摩嘎利子·帝思长老所著,目的是批驳流行于阿首咖王时期的各种邪见。当时有很多外道假装成比库混进僧团,所以帝思长老造这部论破斥他们的邪见。

6.《双》(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对的方式来讨论,比如说:“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善法?”以这种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

7. 《巴他那》(Pa??hà na)⑤。此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一部论,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 a)。此论和前面六论不同。前面六部论侧重在分析诸法的名相,这部论则用二十四缘的方法贯穿一切诸法。缘的意思是条件、关系,把前面所讲的诸法都贯穿在一起。如果把前面几部论所探讨的诸法比喻为珠宝,《巴他那》则是用二十四缘这条金线把所有的珠宝都串在一起,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可贵在这里。上座部佛教的正统传承把这部论视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证明。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先熟悉前面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所讲的诸法整理、统合起来。

巴他那: 此词常被讹译为不知所云的“发趣”。根据 《五论义注》 ,ß paññhà naû 有三种含义:1.各种缘,2.分别,3.已离开。今依“多义不翻”的原则,把 ß paññhà naû 音译为“巴他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