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第 21 讲 业


三、什么是业

由什么来决定有情的结生呢?由业。

对于佛弟子来说,“业”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佛弟子要相信四件事,哪四件呢?一、佛陀;二、法;三、僧; 四、业果法则,也称因果律。 业果法则很重要, 因为生命的运作取决于业果法则,佛陀所揭示的世间法就是由业果法则贯穿,称为缘起(pa?icca-samuppà da)。虽然我们都相信业,但要详细了解业,清楚业的运作, 在这方面还有很广阔的领域供我们深入学习。

业(kamma),源于巴利语字根√kar-做,字面意思是 “做、行为、造作” 。kar 加上后缀 ma,梵语组合为 karma,巴利语则读为 kamma。

任何身、语、意方面有意志的行为 (好或不好) 都是业。表现在道德上, 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在胜义谛上,业是指善与不善之思(kusala akusala cetanà )。在一种心里,唯有思心所才能够造业。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

? Cetanà haü , bhikkhave, kammaü vadà mi. cetayitvà kammaü karoti - kàyena và càya manasà .?

诸比库,我说思即是业。因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A.6.63)

在 《上集》 讲到遍一切心心所的时候,有一种是思心所(cetanà ),其作用是造业。它不仅自己造业,而且可以组织其他心所一起造业,就如公司的经理一样,既要自己工作,又要督促其他职员工作。同样,思心所不仅自己执行认知对象的作用,还要促使其他心所一起运作。因为有了思(动机、意志),才有身体的行动、语言的表达、心的思惟等。

除了佛陀与诸阿拉汉之外,任何思都是业。

佛陀与诸阿拉汉的心念里虽然也有思心所,但是由于他们已经断尽了烦恼,所以既没有善速行,也没有不善速行,他们的速行心只是唯作心。既然是唯作,就不会留下业。换言之,佛陀以及一切漏尽者虽然有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表达、心的思惟,但纯粹只是造作而没有业,不会留下任何业的种子(业力)。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速行心不是善就是不善,而无论善与不善,都属于业。

无意的、无念的、无心的行为并不构成业,因为没有造业的重要因素──思。

这是判断有没有造业的一种方法。一个人走路时无意中踩死条虫子, 因为他没有意图 (思)要把虫子踩死,所以他既没有造杀生的业,也没有违犯杀生学处。甚至开车时鲁莽撞死人,在法律上可能要追究责任,但是在业的范畴里,因为不是故意撞死人,所以并没有造杀生的业,也没有违犯杀生学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杀人的思。

在 《律藏》 里讲到:有很多比库在进行建筑,其中一位比库不小心,失手掉下一块石头, 砸死下面的一位比库。佛陀说因为那位比库没有杀心,所以并没有违犯杀人学处。

因此,若没有恶的、不善的意图,就不会构成恶业、不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