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小智解经》 中提到,八支圣道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并且包含在三学里面。经文说:
“贤友维沙卡,并非八支圣道包摄三蕴;贤友维沙卡,乃是三蕴包摄八支圣道。贤友维沙卡,正语、正业和正命,这些法包摄于戒蕴中;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些法包摄于定蕴中;正见和正思惟,这些法包摄于慧蕴中。” (M. 1.462)
“三蕴”(tayo khandhà ),又作三学(tisso sikkhà ),即三种修学、训练的方法。 其中的戒蕴(s?lakkhandha)又作增上戒学 (adhis?lasikkhà ) , 定蕴 (samà dhikkhandha) 又作 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à ) , 慧 蕴 (pa¤ ¤ à kkhandha) 又作 增 上 慧 学(adhipa¤ ¤ à sikkhà )。戒定慧三学包含了八支圣道。其中,正语、正业和正命这三法属于戒蕴;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三法属于定蕴;正见和正思惟这两法属于慧蕴。所以,戒、定、慧三学涵盖了八圣道,若要完全地开展八圣道,必须培育戒、定、慧;或者说, 修行戒、定、慧就是在培育与开展八圣道。
修行戒、定、慧三学的功德利益, 佛陀在《长部· 大般涅槃经》中反复这样说:
? Iti s?laü , iti samà dhi, iti pa¤ ¤ à . S?laparibhàvito samà dhi mahapphalo hoti mahà nisaü so. Samà dhiparibhàvità pa¤ ¤ à mahapphalà hoti mahà nisaü sà . Pa¤ ¤ à paribhàvitaü cittaü sammadeva à savehi vimuccati, seyyathidaü - kà mà savà , bhavà savà , avijjà savà 'ti.?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已遍修戒者,能获得定之大果报、大功德;已遍修定者,能获得慧之大果报、大功德;已遍修慧者,能使心完全从诸漏中解脱,也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D.2. 1 42; 143; 147; 155; 159; 162; 186; 188)
在这一篇经中,佛陀至少把这段话重复了八次,因此可以看出,佛陀尽管在其最后生涯,还是经常强调戒定慧。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巴帝摩卡律仪戒等四遍净戒是戒,初禅等四种禅那的心一境性是定, 维巴沙那观慧是慧。 以持戒清净为基础,能生起道定和果定,这是通过完全地修习戒而获得的大果报、大功德、大利益。 以定力为基础,能生起道慧和果慧,这是通过完全地修习定而获得的大果报、大功德、大利益。以观慧为基础,能生起道心和果心,只有通过完全地修习慧, 才能使心完全地解脱一切烦恼——欲漏、有漏、无明漏。
佛陀教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断除烦恼,修行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断尽烦恼。只有出世间慧才能断除烦恼, 而出世间慧是培育世间观慧的结果, 培养强力的观慧需要拥有定力, 而要培育定力,先要持戒。如是,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修止,培养定力,拥有定力后再次第地修慧, 当观慧成熟时,生起的出世间道慧即能断除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