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再讲喜(p?ti)。喜,即欢喜(p?? ayat?ti p?ti)。
特相:令喜欢所缘。(sampiyà yanalakkha? à )
作用:身与心的喜悦,或者遍满。(kà yacittap?nanarasàphara? arasà và )
现起:欢喜踊跃。(odagyapaccupa??hà nà )
近因:所缘。(à ramma? apada??hà nà ) (Vm.72; Dhs.A. p.158)
喜也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七觉支中有一个是喜觉支,就是这里讲到的喜(p?ti)。为什么喜也是一种觉支、一种导向正觉的要素呢?如果大家对修行没有兴趣,会去修行吗?如果你根本就不喜欢禅修,心对禅修的目标没有兴趣,即使逼你去修行,你坐在那边也会打瞌睡。因此,佛陀把喜也视为是导向正觉的一种要素。因为心对于所缘没有兴趣,感到枯燥、无聊,心就变成钝钝的,变得软弱无力,容易昏沉。 所以, 禅修的时候要将这种喜提升起来。
如何提升喜觉支呢?《清净之道》中说:
“有十一法可导致生起喜觉支:佛随念、法、僧、戒、捨、天随念、寂止随念,避开粗俗之人,亲近柔和之人,省思信乐的经文,志向于它。”(Vm.64)
在这里简单地讲一讲修习六随念的方法:
第一,佛随念。佛随念可以提升喜。只要大家是佛陀的弟子,是归依三宝的弟子,以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相信大家对佛陀都有一份恭敬心。只要对佛陀有恭敬心,在看到佛像,取佛陀为所缘的时候,喜就能够生起,因此修佛随念容易生起欢喜心。修佛随念之前,可以选一张庄严、清净、平静的佛像,或者自己很喜欢的佛像,然后看着他,忆念着佛陀是多么的清净,多么的庄严,这也是修佛随念的方法之一。为什么看着佛陀的相好庄严也属于修佛随念呢?因为佛陀最常用的功德号叫跋嘎瓦。跋嘎瓦一共有九种含义,意译为尊师、尊敬、功德殊胜等,其中一项为具足各种祥瑞、福德(bhà gya + vant)。这些祥瑞也包括佛陀身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也是佛陀的素质、福德。只是看着佛像,内心生起欢喜,这也是培育喜觉支的一种方法,很容易做到。大家可以把佛像带在身上,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看,看着佛像修佛随念。如果想要进一步修佛随念的话,可以坐下来,忆念着佛陀的九种功德或其中一种功德,培育恭敬、欢喜与平静之心。
第二,法随念。法随念也可以提升喜觉支。思惟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是导向清净、导向觉悟、导向烦恼的完全止息、导向苦的灭尽,这种法非常难闻难得。生起稀有想、难得想,就会有欢喜心。我们思惟:这种法是佛陀在行菩萨道时用了多么漫长的时间圆满巴拉密才证悟的,佛陀的教法是很难闻的,但难闻之法现在已经听闻了。我们再想一想:没有佛法的时期是多么的漫长,有佛法的时期是多么的短暂,可以用“漫漫长夜、电光一闪”或“昙花一现”来形容有佛法时期的短暂与难得。在没有佛法的时期,大家想要解脱是不可能。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绝大多数都是“空劫(su¤ ¤ a kappa)”,是没有佛陀出现的世界周期。我们思惟现在是有佛法的时期而生起欢喜心,这也是培育喜觉支的方法。
第三, 僧随念。 僧是佛陀的弟子,是实践佛陀的教法、证悟佛陀的教法,以及传承佛陀教法的弟子,特别是圣弟子。佛陀的教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是因为僧团中的长老、上座们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现在才能听闻到佛法,我们应当心怀感恩。同时,僧团中的出家众要持守很多戒律,要修习止观,要培育戒、定、慧,还要度化有缘的众生,肩负化世导俗的义务,所以僧团是可敬的,僧宝是非常可贵的。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佛陀的形象,因为他们是依照佛陀的教导实践的人,他们的形象是剃光头、穿袈裟,这就是佛陀的形象。佛陀必定是现出家相的,不可能是在家人。随念僧宝,随念这些传承、实践乃至证悟佛法的弟子们,已经得遇良师善友,得遇世间福田,喜悦就很容易生起。
第四, 戒随念。 只要大家有持戒,还可以忆念戒行清净:我没有杀害生命,没有偷盗,没有不正当的性行为,没有说虚妄语,没有服用任何麻醉品。省思自己的戒行圆满,没有斑点、没有缺陷、没有污点,内心感到欢喜,这是戒随念。
第五,捨随念。捨的意思是布施、施捨。只要经常布施,欢喜布施,在省思布施的功德时,会感到很欢喜。很多禅修者在观照过去世时,发现过去世因为造了布施的善业,今生才投生为人,布施善业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过去曾经供养过僧众,或者曾经用鲜花供养佛陀,或者拿食物布施其他人,这些善业在临终的时候成熟,导致今生投生为人。思惟自己有布施的好品德,有布施的好习惯,心中很容易生起欢喜。
第六,天随念。思惟诸天所拥有的功德。这里并非思惟诸天的欲乐,而是思惟天人的福报后,知道这些天人的过去世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他们有戒行、听闻佛法、经常布施,同时有智慧。因为他们具足信、戒、闻、捨、慧的功德,以这些善业才投生到天界。我们也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也有戒行,也听闻佛法,也经常布施,也有智慧,就不用担心自己的未来世。思惟我们也拥有诸天的品德,就很容易产生欢喜心。
在这些培育喜觉支的方法中,戒随念、捨随念及天随念都是思惟我们自己的功德,所以要经常思惟自己所造的善业。 在感到不高兴、沉闷、无聊,或者不想修行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所作的善业、善行,对所作的这些善业善行感到欢喜、感到高兴,这也是培育欢喜心的方法。相信在座都是佛弟子,都有行善积累功德的习惯,我们要经常省思这些功德、善行,并对所拥有的这些善行感到欢喜。假如你在思惟自己的善行、功德的那一刻去世的话,将会投生到天界或人界,会投生到善趣。只要你喜欢这些善行,取这些善行为所缘,这也是一种善业。
讲了喜以及培育喜的方法之后,现在想问一下大家:喜和乐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喜属于五蕴中的行蕴,乐属于五蕴中的受蕴。喜是高兴,乐是心的快乐感受。喜和乐在五禅支当中分别属于两种禅支。可以用譬喻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区别:好像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走在茫茫无边的沙漠中,烈日当空,却没有水。突然间他发现前面有一片绿洲和水, 此时他的心很兴奋, 这种高兴、兴奋就是喜。等他到了绿洲之后,尽情地喝水、洗澡,洗完澡之后躺在树阴下休息、享受,这叫做乐。 这就是喜和乐之间的区别。有喜必定有乐,但是有乐不一定有喜。第三禅就有乐没有喜,因为喜是心的兴奋、高兴,到了第三禅的时候,喜消失了,只有平静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