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有因心和无因心
心依“因”可以分为两类:1、有因心,2、无因心。这里的“因”(hetu)是“根”(m?la)的意思。一共有六种“因”:无贪、无嗔、无痴以及贪、嗔、痴。这六种因都是心所。其中,无贪、无嗔、无痴称为三美因,贪、嗔、痴称为三不善根或不善因。只要一种心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因,就称为“有因心”。前面讲过的那些心都属于有因心,包括不善心也是。反之,若一种心中没有这六种因的任何一种,则称为“无因心”。
贪心为什么称为贪根心呢?因为拥有贪心所。拥有嗔心所的心就称为嗔根心。贪根心必定同时拥有贪、痴两种心所,它们是不会分开的。嗔根心也必定同时拥有嗔、痴两种心所。有些心只有痴心所,而没有贪和嗔心所,称为“痴根心”。因此,贪根心、嗔根心和痴根心都是有因心。
八大善心、八大果报心和八大唯作心都是有因心,因为它们都是美心。一切美心都是有因心,它们都有无贪、无嗔这两种遍一切美心心所。另外,智相应心还有称为“智”的无痴心所。无贪、无嗔和无痴三种心所称为三美因,拥有这三种心所的心称为“三因心”。而智不相应心因为没有无痴心所,所以称为“二因心”。
这里的“因”特指刚才讲到的那六种心所。由于这些心所能使相应的心与心所变得稳定坚固,所以称为“因”。当知这里的“无因心”既不是说这些心的生起与存在没有原因,也不是无因见(ahetuka di??hi)的“无因”,而是指这些心里并不存在那六种心所。二者用词虽然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
无因心(ahetuka-cittàni)一共有十八种:七种不善果报心、八种善果报心和三种唯作心。
第二、七不善果报心
此处的不善并非指业,而是指果报。不善果报心并不会造业,它们属于无记。
体验过去造作的不善业所带来的苦报之心,称 为“ 不善果报心”。体验过去造作的善业所带来的善报之心,称为“善果报心”。因此,这里的善与不善并非依业而说,而是依果报来说的,故称为果报心。
不善果报心有七种,分别是:
1.眼识(与捨俱行)
2.耳识(与捨俱行)
3.鼻识(与捨俱行)
4.舌识(与捨俱行)
5.身识(与苦俱行)
6.领受(与捨俱行)
7.推度(与捨俱行)
经典中通常把心识分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意识的范围很广,善心、不善心是意识,八大果报心、八大唯作心等也是意识。除了意识之外,眼、耳、鼻、舌、身识称为五识。
“识”就是心,因为它能认知、识别对象,所以称为识。其中,眼识依靠眼净色生起,其作用是直接与立刻识知(看)颜色。其余四种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能够缘取各自的目标。
我们平时所说的“用眼睛看”,其实并不是眼睛在执行看的作用。因为只有眼识(名法)才能看颜色,色法不能看,无法识知目标。虽然眼睛只是一堆色法,但是也不能说离开眼睛另有眼识,没有眼睛也不能看。
“眼睛”是个笼统的概念,在阿毗达摩里,有时它专指眼净色;眼净色是色法,并不能看,但能接受外在颜色的撞击。有时候眼睛也指眼处门的五十四种色法,它们包括了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
同理,耳识执行听声音的作用,鼻识嗅气味,舌识尝味道,身识触触觉。
如果这五识所识知的是不好的目标、不喜欢的对象,称为“不可爱所缘”(ani??ha àramma?a)。例如看到肮脏、丑陋、恐怖的东西,听到被人家咒骂,闻到恶臭、腥臭,尝到酸苦的味道,或身体遭受病痛、头痛、腹痛、被刀割伤、被火烫伤等等。这些人们普遍都不喜欢的人、事、物即是不可爱所缘。
由于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一直都在生命期间不断地成熟,于是每天都会体验到各种好的、不好的所缘。我们不可能每天都看到美丽的事物,听 到悦耳的声音,吃 到美味的食物,身 体也不可能每天都健康舒服、无病无痛。当眼、耳 、鼻 、舌 、身体验到这些不可爱所缘时,所生起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不善果报心。
在这五识中,眼识只是单纯地看颜色,并不会对颜色进行加工,进一步加工是之后生起的意门心路的作用。其他四种识也是如此。当眼净色受到颜色撞击时能生起眼识。由于颜色对眼净色的撞击力比较弱,所以其受是舍受。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之受都是舍受。
但对于身识来说,触所缘对身净色的撞击力比较强,所以受也较强烈。例如腰酸背痛,这些感受很直接,是“苦受”。苦受分为两种:1、嗔心中的忧受(domanassa vedanà),2、身识的苦受(dukkha vedanà)。一切众生,哪怕是佛陀和诸阿拉汉,只要有身识就有身受。佛陀在度最后一个雨安居时患了严重的背痛,其时他虽然还有身体的苦受,但心已无忧受了。
另一种不善果报心是领受。以眼门心路为例:当颜色撞击到眼净色与有分时,首先生起了五门转向心,令心转向该颜色;随之生起看该颜色的眼识;眼识灭去后,生起领受心(sampa?icchana),领受眼识刚看过的目标,领受心也是果报心;当领受心灭去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推度心(santira?a);推度心也是无因果报心,作用是推度或检查刚被眼识和领受心识知的目标。
领受心与推度心只会出现在五门心路,属 于无因果报心。由于领受的所缘是不可爱的,即难看的颜色、难听的声音、难闻的气味、难吃的味道、身体的痛苦,所以生起的领受心与推度心也都是不善果报心。
须知所有的不善果报心都是无因心。也即是说,并不存在“有因”的不善果报心。因为不善果报心里不可能存在无贪、无嗔、无痴三种美因,同时也不可能存在贪、嗔、痴三种不善因。一旦拥有不善因,它们就能造不善业了。但果报心只是体验,不能造业。因 为在一切不善果报心里都没有这六种称为“因”的心所,所以,不善果报心必定是无因心。
第三、八善果报无因心
除了七种不善果报心外,还有八种善果报无因心。分别是:
1.眼识(与捨俱行)
2.耳识(与捨俱行)
3.鼻识(与捨俱行)
4.舌识(与捨俱行)
5.身识(与乐俱行)
6.领受(与捨俱行)
7.推度(与悦俱行)
8.推度(与捨俱行)
我们除了会看到丑陋的、难看的对象,有时也会看到好看的对象。缤纷的色彩、如画的风景、美丽的人等,这些令我们感到舒服、愉悦的对象称为“可爱所缘”(i??haàramma?a);除了听到难听的声音,有时也会听到悦耳的声音。听到清晨的鸟鸣、美妙的音乐等声音的耳识是善果报心;闻到花香、食物香时的鼻识是善果报心;品尝美味可口食物的舌识也是善果报心;身识也是一样,坐在柔软的沙发上、躺在舒适的床上,或者温度适宜,受人爱抚、按摩,此时的身识是善果报心。因为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嗅的、舌头尝的、身体触的都是可爱所缘,这是善的果报,能体验可爱所缘的心即是善果报心。又由于眼、耳、鼻 、舌等净色接受外界对象的撞击比较弱,所以伴随着生起的感受是舍受。但触所缘对身净色的撞击力是强的,身识伴随着生起的是舒服的感觉,属于乐受。
善果报领受心与不善果报领受心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体验的所缘性质不同而已。领受心之后是推度心,推度心依照受可分为悦俱和舍俱两种,而不善果报推度心只是舍俱。八善果报无因心与七不善果报心的区别只在于接触的所缘性质不同。有时会遇到特别可爱、可意的所缘,例如遇见佛陀、拜大金塔等,由于所缘对心的冲击力强,生起的推度心就是悦俱。若平时见到熟识的朋友,或司空见惯的事物,生起的推度心则是舍俱。
其他七种善果报无因心和七种不善果报心的名字和作用都相同,只 是所体验的对象性质不同,一者是体验可爱所缘,一者是体验不可爱所缘。
我们身处这个世间,每天所遇到的事物不可能都是好的,也不可能都是不好的。一个人福报的好与不好,和果报有很大关系。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很多人住的屋子都只是简陋的茅棚,蚊子、苍蝇很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因为他们的福报不好;但是在座各位居住在新加坡,有漂亮的城市建筑、整齐的城市规划、美味食物触手可及,这些都是在座的善果报。所以,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对象好坏与福报有关:善的果报称为福报;不善的果报称为苦报。而体验种种福报与苦报的心,就是这些果报心。
第四、三无因唯作心
无因唯作心有三种:
一、五门转向心(舍俱)。当对象撞击到五种根门之时,在相应的五识生起之前,有一种称为“五门转向”的心先生起,其作用是使心转向于目标。这种心并不执行看、听、嗅、尝、触的作用,只是纯粹转向目标,以便使五种识随之生起。
心的生灭速度极快,一生起即灭去。光说看东西,就涉及很复杂的心路,只不过其生灭速度太快,以致我们以为它们同时生起而已。
当颜色撞击眼净色和有分时,先生起一个把心流转向所缘的转向心,在转向心之后才接着生起一连串的心路心。这里的转向心是在五识生起之前的心,它能使心流转向目标,称为“五门转向心”。
二、意门转向心(舍俱)。与五门转向心的作用相同,都是转向,把心流拉向目标。当我们在没有看、听、嗅、触、尝的时候,还是会想东想西,此所谓的想,即属于意门心。例如坐在这里想昨天的事情,此 时就生起一个将心流转向于曾经体验过的事情之心,这种心称为“意门转向心”。五门转向心与意门转向心都是舍俱。
意门转向心能生起于五门心路和意门心路,在这两种心路中,它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在五门心路中,它被称为“确定心”,在推度心之后、速行心之前生起,作用是确定或鉴别五识之一刚识知的目标。在意门心路中,它被称为“意门转向心”,作 用 是把心流转向于意门心的目标。
三、阿拉汉生笑心(悦俱)。佛陀与阿拉汉都会发笑。经典中叙述,佛陀看到欲界一些很可笑的目标时也会笑,阿难尊者看到佛陀微笑,知道世尊不会无故而笑,于是恭请佛陀说法。佛 陀和阿拉汉圣者看到欲界众生的一些愚痴相便会笑,不过这种笑不是取笑、不是讥笑,而是可笑。当看到欲界众生由于不善业带来一些奇怪的果报,例 如有些鬼类眼睛像铜球,或嘴巴长得很大,或喉咙像一根小针管,或肚子像大水缸等千奇百怪的模样时,阿拉汉们有时候会笑,这种笑属于无因心。
佛陀与阿拉汉圣者执行笑的心有五种,其中一种是“无因生笑心”,另外四种是“悦俱唯作心”。而凡夫的笑是由八种心执行的,其中四种是悦俱善心,另外四种是悦俱贪根心,它们都是乐受。当你们在看娱乐节目时发笑,多数属于悦俱贪根心。
哭则是由两种忧俱嗔根心执行的。流眼泪有时不一定是嗔,不一定是忧俱,欢喜也会流眼泪。例如感动、激动而流泪,这时是悦俱。但是因悲伤、忧愁、委屈或痛失亲友而流泪就属于忧俱;只要是忧俱,就是嗔根心。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阿毗达摩来分析人的表情,分析平时生起的心,要学以致用。
十八无因心是:七不善果报心、八善果报心、三唯作心。由于这十八心既不包含贪、嗔、痴三种不善因,也不包含无贪、无嗔、无痴三种美因,所以称为“无因心”。除了这十八种无因心之外,其他的心都是有因心。
如此,欲界心共五十四种:十二不善心(八贪根心、二嗔根心、二痴根心);二十四美心(八欲界善心、八欲界有因果报心、八欲界唯作心);十八无因心(七不善果报心、八善果报无因心、三无因唯作心)。这些心大部份都生起于欲界众生,虽然色界、无色界梵天人也有可能生起其中某些心,但是由于这些心所属之地(性质)是欲界,所以称为“欲界心”。
这五十四欲界心各有其名字,看起来似乎比心所还复杂,但只要掌握其规律,即变得简单易记。例如:不善心有贪、嗔、痴三类,其中,八贪根心的区别只在于受是悦俱还是舍俱、是否与邪见相应、无行还是有行。对于欲界善心也是如此:受是悦俱还是舍俱、是否与智相应、无行还是有行。只要掌握这三种区别方法,就可记住欲界的二十四个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在十八无因心中,除了一个悦俱推度心,其余的善果报心与不善果报心名字都一样,只是体验可爱的对象为善果报心,体验不可爱的对象为不善果报心。
心可依本性分为四类: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唯作心。心又可依界分为四类:欲界心(kàmàvacara-citta)、色界心(r?pàvacara-citta)、无色界心(ar?pàvacara-citta)、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五十四欲界心当中,除了八大唯作心与阿拉汉生笑心是普通人无法体验到之外,其余的心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换言之,只要一个人还是无禅那的凡夫,他所生起的心都是欲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