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观》


作者:达摩祖师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2],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3],故舍素从缁[4],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5],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忘心之士[6]莫不归信;存见之流[7]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8]。深信含生[9]同一真性,但[10]为客尘妄[11]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12],无自无他,凡圣等一[13],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14],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15]

云何报冤行[16]?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17],多起冤憎[18],违害[19]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20],甘心忍受,都无冤诉[21]。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22]。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23],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24]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25],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26],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27]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28]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者[29]: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30]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31]。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32]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说偈言[33]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注解〗
1.本文原名《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最早见于《楞伽师资记》,并附弟子昙琳序,后被收录于《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本书所录文本,以《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所载为底本,参照《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楞伽师资记》、《卍续藏经》等第六十三册《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校勘。此论为达磨祖师亲口所宣,由弟子记录而成,公认是达磨祖师的唯一语录,但是此论在敦煌资料发现之前,一直得不到学界的承认。近代以来,由于敦煌资料的发现,此论才重新被认定为达磨所说。在敦煌资料中,此论,又慰问团《二入四行论》详略不同,至今尚无定本。目前所能知道的版本有:(1)朝鲜本《菩提达磨四行论》二种,即是天顺八年(1464)及李氏朝鲜隆熙二年(1908)所刊行二种版本,后者收入《禅门撮要》中。(2)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宿九九号。(3)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敦煌写本,S.2715号及3375号。(4)法国国民图书馆藏敦煌写本,div.3018号及4634号。其中,北京图书馆藏的敦煌写本与伦敦博物馆藏的敦煌写本S.2715号,已由铃木大拙对照朝鲜本加以校订,收录在《禅思想史研究》中。S.3375号及div.3018、4634号等三本,都只是中间部分的断片,为近年所发现。上述敦煌写本,均缺少卷首部分,所以无法确定知本来的题名,今所谓《二入四行论》,乃统指前面所说的敦煌写本,包括杂录部分。
2.原无“人”字,据《卍续藏经》本补。
3.摩诃衍道:即大乘教法。
4.舍素从缁:指舍俗出家。素,借指在家人。缁,指代出家人。从,一作“随”。
5.陵替:废驰,衰落。
6.忘心之士:《楞伽师资记》作“亡心寂默之士”。
7.存见之流:《楞伽师资记》作“取相存见之流”。
8.藉教悟宗:借助教下之理,契悟宗门之旨。教指禅宗以外的教门。宗指教外别传的禅宗。
9.含生:有情众生。
10.原作“俱”,今据《卍续藏经》本改为“但”。
11.客尘:即烦恼之义,相对于“清净自性”而言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尖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身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12.壁观:面壁静观之意,后专指达磨禅法,指一心禅观,身心如墙壁,寂静而不动,一切妄想不能侵入。《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中讲,达磨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13.等一:平等不二。
14.文教:文字教法。
15.《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作“称法之行”,今从《楞伽师资记》及《卍续藏经》本,去掉“之”字。
16.冤:无过而受罪,谓之冤。
17.诸有:泛指生死苦海。众生之果报,有因必有果,故称之为有。
18.冤憎:怨恨,仇恨。
19.违害:触恼伤害(众生)。违,触忤。
20.见与:犹言给与、强加。
21.冤诉:觉得冤屈而愤愤不平。
22.原为“识达故”,今据《楞伽师资记》,补“本”字。
23.缘业所转:被业力所牵制。
24.胜报:好报。
25.理将俗反:依乎真理,返本还源,不被贪嗔痴等烦恼所迷。
26.功德、黑暗:即功德天、黑暗女。事见《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迦叶,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顔貌瑰丽,以好璎珞庄严其身。主人见已,即便问言:‘汝字何等?系属于谁?’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天主。’主人问言:‘汝所至处,为何所作?’女人答言:‘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珊瑚、虎珀、磲、马瑙、象马、车乘、奴婢、仆使。’主人闻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我今福德故,令汝来至我舍宅。’即便烧香、散花、供养、恭敬、礼拜。复于门外,更见一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坏,多诸垢腻。皮肤皴裂,其色艾白。见已问言:‘汝字何等?系属谁家?’女人答言:‘我字黑暗。’复问:‘何故名为黑暗?’女人答言:‘我所行处,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秏。’主人闻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痴,无有智慧。’主人问言:‘何故名我痴、无智慧?’女人答言:‘汝舍中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入,问功德天:‘外有一女,云是汝妹,实为是不?’功德天言:‘实是我妹。我与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随所住处,我常作好,彼常作恶。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爱我者,亦应爱彼。若见恭敬,亦应敬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恶事者。我俱不用,各随意去。’是时二女,俱共相将还其所止。尔时主人见其还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
27.息,《卍续藏经》本作“止”。
28.判知:推知,推断出。
29.原无“者”字,据《楞伽师资记》补。
30.达,《卍续藏经》本作“脱”。
31.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楞伽师资记》作“摄(一作“摄化”)众生而无(一和“不”)取相”
32.余五:指其它五度,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33.喘:chuǎn(上声),呼吸急促。一说,同“惴”,zhuì(去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