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第三十五卷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经修相应品)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思惟:‘菩萨但有字,佛亦但有字,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字;色但有字,受、想、行、识亦但有字。’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我、不见众生乃至不见知者、见者,所说名字亦不可见。”  

【论】问曰:第二品末已说空,今何以重说?

答曰:上多说法空;今杂说法空,众生空。行者观外法尽空无所有,而谓能知空者不空;是故复说观者亦空。是众生空,声闻法中多说,一切佛弟子皆知诸法中无我。佛后五百岁,分为二分:有信法空,有但信众生空。言五众是定有法,但受五众者空;以是故,佛说众生空以况法空!

复次,我空易知,法空难见。所以者何?我以五情求之不可得,但以身见力故,忆想分别为我。法空者,色可眼见,声可耳闻,是故难知其空。是二事,般若波罗蜜中皆空。如十八空义中说。

问曰:如我,乃至知者、见者,为是一事,为各各异?

答曰:皆是一我,但以随事为异。于五众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命根成就,故名为寿者、命者;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行人法,故名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令他受苦乐,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

复次,用眼见色,以五邪见观五众,用世间、出世间正见观诸法,是名见者。所谓眼根、五邪见、世间正见、无漏见,是名见者。余四根所知,及意识所知,通名为知者。如是诸法,皆说是神。此神,十方三世诸佛及诸贤圣,求之不可得,但忆想分别,强为其名。诸法亦如是,皆空无实,但假为其名。

问曰:是神但有十六名字,更有余名?

答曰:略说则十六,广说则无量。随事起名,如官号差品,工能智巧,出家得道,种种诸名,皆是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生空故法空,法空故生亦空。

【经】“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用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诸名字法,名字所著处,亦不可得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譬如满阎浮提竹、麻、稻、苇,诸比丘其数如是,智慧如舍利弗、目连等,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菩萨摩诃萨用智慧,度脱一切众生故。”  

【论】释曰:有二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一者、以空知一切法空,亦不见是空,空以不空等一不异。二者、以此智慧,为欲度脱一切众生,令得涅槃。声闻、辟支佛智慧,但观诸法空,不能观世间、涅槃为一。譬如人出狱,有但穿墙而出,自脱身者;有破狱坏锁,既自脱身,兼济众人者。

复次,菩萨智慧,入二法中故胜: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法:一者、般舟三昧,二者、方便。复有二法:一者、常住禅定,二者、能通达法性。复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众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乐。复有二法:一者、慈心,无怨无恚;二者、乃至诸佛功德,心亦不著。如是等种种功德庄严智慧,故胜声闻、辟支佛。

问曰:诸钝根者可以为喻,舍利弗智慧利根,何以为喻?

答曰:不必以钝根为譬喻,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见以喻意识,令其得悟,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

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德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以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

复次,舍利弗于声闻中智慧第一,比诸佛菩萨,未有现焉。如阎浮提者,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

问曰:诸弟子甚多,何以故说舍利弗、目揵连等,满阎浮提中,如竹、麻、稻、苇?

答曰: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者舍利弗,神足第一者目揵连;二人于佛法中大,于外法中亦大。富楼那、迦絺那、阿那律等,于佛法中虽大,于外法不如。又此二人常在人众,助佛扬化,破诸外道;富楼那等比丘,无是功德,是故不说。

复次,若说舍利弗,则摄一切智慧人;若说目揵连,则摄一切禅定人。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此名为假喻。所以不以余物为喻者,以此四物丛生稠致,种类又多故。舍利弗、目连等比丘满阎浮提,如是诸阿罗汉智慧和合,不及菩萨智慧百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问曰:何以不但说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而说百分、千分不及一?

答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是其极语。譬如人有重罪,先以打缚楚毒,然后乃杀。如声闻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为喻;大乘法中,则以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经】“舍利弗,置阎浮提满中如舍利弗、目连等,若满三千大千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复置是事,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释曰:此义同上阎浮提,但以多为异。

问曰:舍利弗、目连等虽多,智慧无异,何以以多为喻?

答曰:有人谓少无力,多则有力;譬如水少,其力亦少。又如绝健之人,少众力寡不能制之,大军攻之则伏。有人谓一舍利弗智慧少,则不及菩萨,多或能及;佛言虽多不及,故以多为喻。如一切草木,力不如火;一切诸明,势不如日;亦如十方世界诸山,不如一金刚珠。所以者何?菩萨智慧,是一切诸佛法本,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迦陵毗伽鸟子,虽未出㲉,其音胜于众鸟,何况出㲉!菩萨智慧亦如是,虽未出无明㲉,胜一切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又如转轮圣王太子,虽未成就,福祚威德胜于一切诸王,何况作转轮圣王!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无量阿僧祇劫集无量智慧福德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论】问曰:先已说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非重说也。上总相说,今别相说;先言一切声闻、辟支佛,不及菩萨智慧;今但明不及一日智慧,何况千万岁?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声闻所有智慧,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智慧,佛智慧,是诸众智无有差别,不相违背无生性空。若法不相违背无生性空,是法无有别异;云何世尊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  

【论】问曰:上佛已说菩萨摩诃萨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今舍利弗何以故问?

答曰:不问智慧势力,能度众生;今但问佛及弟子智慧,体性法中无有差别者。以诸贤圣智慧,皆是诸法实相慧,皆是四谛及三十七品慧,皆是出三界、入三脱门、成三乘果慧,以是故说,无有差别。

复次,如须陀洹以无漏智灭结得果,乃至佛亦如是。如须陀洹用二种解脱果,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乃至佛亦如是。如佛入涅槃,须陀洹极迟不过七世,皆同事、同缘、同行、同果报,以是故言无相违背。所以者何?不生性空故。

问曰:破无明,集诸善法,故生智慧。是智慧,心相应,心共生,随心行,是中云何说智慧无生性空,无有别异?

答曰:智慧缘灭谛,是不生;因缘和合故无有自性,是名性空无所分别。智慧随缘得名,如眼缘色生眼识,或名眼识,或名色识;智慧虽因缘和合作法,以缘无生性空故,名为无生性空。

问曰:诸贤圣智慧,皆缘四谛生,何以但说灭谛?

答曰:四谛中灭谛为上。所以者何?是三谛皆属灭谛故。譬如人请天子,并食群臣,亦名供养天子。

复次,灭谛故说无生,三谛故说性空。

复次,有人言:“是诸慧性自然不生,性自空。所以者何?一切法皆因缘和合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生。”

问曰:若尔者,智慧、愚痴,无有别异?

答曰: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别异。如火各各不同,而灭相无异。譬如众川万流,各各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同为一味一名。如是愚痴、智慧,入于般若波罗蜜中,皆同一味,无有差别。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内外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相毕竟清净故。

复次,愚痴实相即是智慧;若分别著此智慧,即是愚痴。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别异?初入佛法,是痴,是慧;转后深入,痴、慧无异。以是故,是诸众智无有别异,不相违背,不生性空,故无咎。

【经】佛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心念:‘我行道慧益一切众生,当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诸声闻、辟支佛智慧,为有是事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释曰:有四种论:一者、必定论,二者、分别论,三者、反问论,四者、置论。

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世间不可乐,涅槃为安隐寂灭,业因缘不失,如是等名为必定论。

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不?”佛言:“是事当分别答。”太子言:“诸尼犍子辈了矣!佛或时怜愍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不?”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佛言:“汝不愍之耶?”答曰:“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又如五比丘问佛:“受乐得道耶?”佛言:“不必定。有受苦得罪,受苦得乐;有受乐得罪,受乐得福。”如是等,名为分别论。

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如佛告比丘:“于汝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比丘言:“无常。”“若无常,是苦不?”答言:“苦。”“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著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不?”答曰:“不也!世尊。”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此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是等,名反问论。

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如是等,是名为置论。

今佛以反问论答舍利弗,以舍利弗智于事未悟,佛反问事端,令其得解。菩萨度众生智慧,名为道慧。如后品中说:萨婆若慧,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慧,是诸佛事;道种慧,是菩萨事。

复次,八圣道分为实道,令众生种种因缘入道,是名道慧;令众生住于道中,是为利益声闻种、辟支佛种、佛种。又复一切智慧无所不得,是名一切种。若有为、若无为,用一切种智知,得佛道已,应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或大乘,或声闻乘,或辟支佛乘。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

问曰:若佛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为众生,何以故问?

答曰:佛意如是,欲令舍利弗口自说,诸声闻、辟支佛不如菩萨。是故佛问,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声闻、辟支佛,虽有慈心,本不发心愿度一切众生,亦不回善根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萨一日修智慧,过声闻、辟支佛上。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问曰:上已反问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复问?

答曰: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复次,虽同一事,义门各异。先言智慧,为一切众生故;今言颇有是念:“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义,如先说。

复次,一声闻、辟支佛尚不作是念,何况一切声闻、辟支佛?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庄严世界,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论】释曰:先略说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广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六波罗蜜义如先说。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后当说。余十力等,如先说。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阎浮提,普令大明。’诸阿罗汉、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所以十方恒河沙舍利弗、目连,不如一菩萨者,譬如萤火虫虽众多,各有所照,不及于日。萤火虫亦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阎浮提。’诸声闻、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无量无边众生。’如萤火虫夜能有所照,日出则不能。诸声闻、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萨时,能师子吼说法教化;有菩萨出,不能有所作。

【经】“舍利弗,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明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闇冥,令各得所;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除不善冷,干竭五欲泥,破愚痴无明,教导修善业,令各得所。又日明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光明,照诸罪福业及诸果报。菩萨以智慧光明,灭众生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