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四、业(6)


于前所辩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

【颂曰】

此五无间中  四身一语业
三杀一诳语  一杀生加行

【论曰】

五无间中四是身业。一是语业。三是杀生。一虚诳语根本业道。一是杀生业道加行。以如来身不可害故。破僧无间是虚诳语。既是虚诳语何缘名破僧。因受果名。或能破故。若尔僧破其体是何。能所破人谁所成就。

【颂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应行
无覆无记性  所破僧所成

【论曰】

僧破体是不和合性。无覆无记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岂成无间。如是僧破因诳语生。故说破僧是无间果。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众所成。此能破人何所成就。破僧异熟何处几时。

【颂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虚诳语罪
无间一劫熟  随罪增苦增

【论曰】

能破僧人成破僧罪。此破僧罪诳语为性。即僧破俱生语表无表业。此必无间大地狱中经一中劫受极重苦。余逆不必生于无间。若作多逆罪皆于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随彼罪增苦还增剧。谓由多逆感地狱中大柔软身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谁于何处能破于谁。破在何时。经几时破。

【颂曰】

苾刍见净行  破异处愚夫
忍异师道时  名破不经宿

【论曰】

能破僧者要大苾刍。必非在家苾刍尼等。唯见行者非爱行人。住净行人非犯戒者。以犯戒者言无威故。要异处破。非对大师。以诸如来不可轻逼。言词威肃对必无能。唯破异生非破圣者。以诸圣者证法性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为含二义说愚夫言。要所破僧忍师异佛。忍异佛说有余圣道。应说僧破在如是时。此夜必和不经宿住。如是名曰破法轮僧。能障圣道轮坏僧和合故。何洲人几破法轮僧。破羯磨僧何洲人几。

【颂曰】

赡部洲九等  方破法轮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论曰】

唯赡部洲人。少至九。或复过此能破法轮。非于余洲。以无佛故。有世尊处方有异师。要八苾刍分为二众。以为所破。能破第九。故众极少犹须九人。等言为明过此无限。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极少八人。多亦无限。通三洲者。有圣教故。要一界中僧分二部。别作羯磨故须八人。过此无遮故亦言等。于何时分无破法轮。

【颂曰】

初后疱双前  佛灭未结界
于如是六位  无破法轮僧

【论曰】

初谓世尊转法轮未久。后谓善逝将般涅槃时。此二时中僧一味故。于正戒见疱未起时。要二疱生方可破故。未立止观第一双时。法尔由彼速还合故。佛灭后时无真大师为敌对故。未结界时无一界中分二部故。于此六位无破法轮。非破法轮诸佛皆有。必依宿业有此事故。且止傍论应辩逆缘。

【颂曰】

弃坏恩德田  转形亦成逆
母谓因彼血  误等无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后无学无

【论曰】

何缘害母等成无间非余。由弃恩田坏德田故。谓害父母是弃恩田。如何有恩。身生本故。如何弃彼。谓舍彼恩。德田谓余阿罗汉等。具诸胜德及能生故。坏德所依故成逆罪。父母形转杀成逆耶。逆罪亦成。依止一故。由如是义故。有问。言颇有令男离命根。非父阿罗汉而为无间罪触不。曰有。谓母转形。颇有令女离命根非母阿罗汉而为无间罪触不。曰有。谓父转形。设有女人羯剌蓝堕。余女收取置产门中生子。杀何成害母逆。因彼血者身生本故。诸有所作应咨后母。能饮能养能长成故。若于父母起杀加行。误杀余人无无间罪。于非父母起杀加行。误杀父母亦不成逆。如子执杖击父母。蚊母隐在床谓余而杀。若一加行害母及余二无表生。表唯逆罪。以无间业势力强故。尊者妙音说有二表。表是积集极微成故。若害阿罗汉无阿罗汉想。于彼依止起定杀心。无简别故亦成逆罪。若有害父父是阿罗汉得一逆罪。以依止一故。若尔喻说当云何通。佛告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谓害父杀阿罗汉。彼显一逆由二缘成。或以二门诃责彼罪。若于佛所恶心出血。一切皆得无间罪耶。要以杀心方成逆罪。打心出血无间则无。若杀加行时彼非阿罗汉将死方得阿罗汉果。能杀彼者有逆罪耶。无。于无学身无杀加行故。若造无间加行不可转。为有离染及得圣果耶。

【颂曰】

造逆定加行  无离染得果

【论曰】

无间加行若必定成中间决无离染得果。余恶业道加行中间。若圣道生业道不起。依止与彼定相违故。于诸恶行无间业中何罪最重。于诸妙行世善业中何最大果。

【颂曰】

破僧虚诳语  于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论曰】

虽了法非法。为欲破僧而起虚诳语颠倒显示。此无间中为最大罪。由此伤毁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脱道故。谓僧已破乃至未合。一切世间入圣得果离染尽漏皆悉被遮。习定温诵思等业息。大千世界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扰乱故招无间一劫异熟。由此破僧罪为最重。余无间罪如其次第第五三一后后渐轻。第二最轻。恩等少故。若尔何故三罚业中。佛说意罚为最大罪。又说罪中邪见最大。据五无间说破僧重。约三罚业说意罪大。就五僻见说邪见重。或依大果害多有情断诸善根。如次说重。感第一有异熟果思。于世善中为最大果。感八万大劫极静异熟故。约异熟果故说此言。据离系果则金刚喻定相应思能得大果。诸结永断为此果故。为简此故说世善言。为唯无间罪定生地狱。诸无间同类亦定生彼。有余师说。非无间生。同类者何。

【颂曰】

污母无学尼  杀住定菩萨
及有学圣者  夺僧和合缘
破坏窣堵波  是无间同类

【论曰】

如是五种随其次第是五无间同类业体。谓有于母阿罗汉尼行极污染谓非梵行。或有杀害住定菩萨。或杀学圣者。或夺僧合缘。或破窣堵波。是五逆同类。有异熟业于三时中极能为障。言三时者。

【颂曰】

将得忍不还  无学业为障

【论曰】

若从顶位将得忍时感恶趣业皆极为障。以忍超彼异熟地故。如人将离本所居国一切债主皆极为障。若有将得不还果时。欲界系业皆极为障。唯除随顺现法受业。若有将得无学果时。色无色业皆极为障。亦除顺现。二喻如前。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于何说名为定。

【颂曰】

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故

【论曰】

从修能感妙三十二大丈夫相异熟果业。菩萨方得立住定名。以从此时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贵家等。生善趣者。谓生人天。趣妙可称故名善趣。于善趣内常生贵家。谓婆罗门或刹帝利巨富长者大婆罗家。于贵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萨恒具胜根。恒受男身尚不为女。何况有受扇搋等身。生生常能忆念宿命。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有情事中。众苦逼身皆能堪忍。虽他种种恶行违逆。而彼菩萨心无厌倦。如世传有无价驮娑。当知此言目彼菩萨。由彼大士虽已成就一切殊胜圆满功德。而由久习无缘大悲。任运恒时系属他故。普于一切有情类中。以无慢心皆摄同己。或常观己如彼仆使。故于一切难求事中皆能堪忍。及于一切劳迫事中皆能荷负。修妙相业其相云何。

【颂曰】

赡部男对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严饰

【论曰】

菩萨要在赡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业。此洲觉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尔时已超女等位故。唯现对佛。缘佛起思是思所成。非闻修类。唯余百劫造修非多。诸佛因中法应如是。唯薄伽梵释迦牟尼。精进炽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业成。是故如来告聚落主。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家因施我食有少伤损。唯成大利。从此自性恒忆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劫。宿旧师说。菩萨出初无数劫来。离四过失得二功德。如前所辩。一一妙相百福庄严。何等名为一一福量。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所修富乐果业名一福量。有说。世界将欲成时。一切有情感大千土业增上力为一福量。有说。此量唯佛乃知。今我大师昔菩萨位于三无数劫供养几佛耶。

【颂曰】

于三无数劫  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  五六七千佛

【论曰】

初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五千佛。次无数劫中供养七万六千佛。后无数劫中供养七万七千佛。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发心各逢何佛。

【颂曰】

三无数劫满  逆次逢胜观
然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论曰】

言逆次者。自后向前。谓于第三无数劫满所逢事佛名为胜观。第二劫满所逢事佛名曰然灯。第一劫满所逢事佛名为宝髻。最初发心位逢释迦牟尼。谓我世尊昔菩萨位最初逢一佛号释迦牟尼。遂对其前发弘誓愿。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亦于末劫出世。灭后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来一一同彼。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

【颂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圆满

【论曰】

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无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能到自所往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罗蜜多。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

【颂曰】

施戒修三类  各随其所应
受福业事名  差别如业道

【论曰】

三类皆福。或业或事。随其所应如业道说。谓如分别十业道中有业亦道有道非业。此中有福亦业亦事。有福业非事。有福事非业。有唯是福非业非事。且施类中身语二业具福业事三种义名。彼等起思唯名福业。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修类中慈唯名福事。业之事故。慈相应思以慈为门。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业。余俱有法唯受福名。或福业名显作福义。谓福加行事显所依。谓施戒修是福业之事。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

【颂曰】

由此舍名施  谓为供为益
身语及能发  此招大富果

【论曰】

虽所舍物亦得施名。而于此中舍具名施。谓由此具舍事得成故。舍所由是真施体。或由怖畏希求贪等舍事亦成。非此意说。简彼故说为供益言。谓为于他供养饶益而有所舍。此具名施。具名何谓。谓身语业及此能发。能发谓何。谓无贪俱能起此聚。如有

【颂曰】

若人以净心  辍己而行施
此刹那善蕴  总立以施名

应知如是施类福业事。能招当现大财富为果。言施类福者。显施为体义。如叶类器草类舍等。戒修类言准此应释。为何所益而行施耶。

【颂曰】

为益自他俱  不为二行施

【论曰】

此中一切未离欲贪及离欲贪诸异生类。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非他。由此有获益故。若诸圣者已离欲贪。施诸有情除顺现受。此施名曰唯为益他。以他由此获饶益故。非为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切未离欲贪。及离欲贪诸异生类。持己所有施诸有情。此施名为为二俱益。若彼圣者已离欲贪。奉施制多除顺现受。此施名曰不为益二。以此唯为恭敬报恩。前已总明施招大富。今次当辩施果别因。

【颂曰】

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

【论曰】

施有差别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有差别故。施差别故果有差别。且由施主差别云何。

【颂曰】

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

【论曰】

由施主成信戒闻等差别功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成差别。由施差别与果有异。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为他所尊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于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不过时故。若无损施便感资财。不为他侵及火等坏。由所施财差别云何。

【颂曰】

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论曰】

由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如次便得或阙或具妙色等果。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如味美妙众所爱故。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如女宝等。果有减者由因阙故。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财异。由财异故。施体及果皆有差别。由所施田差别云何。

【颂曰】

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论曰】

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别。故名田异。由田异故施果有殊。由趣别者。如世尊说。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由苦别者。如七有依福业事中先说应施客行病侍园林常食及寒风热随时食等。复说。若有具足净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说七种有依福业事者。所获福德不可取量。由恩别者。如父母师及余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经说诸有恩类。由德别者。如契经言。若施持戒人受亿倍果等。于诸施福最胜者何。

【颂曰】

脱于胜菩萨  第八施最胜

【论曰】

薄伽梵说。若离染者于离染者施诸资财。于财施中此为最胜。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虽不名为脱施于脱。而于施福亦为最胜。除此更有八种施中。第八施福亦为最胜。八施者何。一随至施。二怖畏施。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惠施。随至施者。宿旧师言。随近己至方能施与。怖畏施者。谓见此财坏相现前宁施不失。习先施者。谓习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余施易了故不别释。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

【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生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论曰】

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果。住最后有名最后生。法师四田中是何田所摄。是恩田摄。所以者何。为诸世间大善友故。无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开示世间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故。以要说者。善说法师乃至能为佛所作事故。于彼行施便招无量果。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

【颂曰】

后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论曰】

后起者谓作已随作。田谓于彼作损作益。根本者谓根本业道。加行者谓引彼身语。思谓由彼业道究竟。意乐者谓所有意趣。我应造作如是如是。我当造作如是如是。或有诸业唯由后起所摄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异熟果故。或有诸业由田成重。或有于田由根本力成重非余。如父母田行杀罪重非盗等业。由余成重。例此应思。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非最轻重。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由五种因。何等为五。

【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论曰】

由审思故者。谓彼所作业非先全不思。非率尔思作。由圆满故者。谓诸有情中。或由一恶行便堕恶趣。或乃至三。或由一业道便堕恶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齐此量业应堕恶趣。未圆满时但名造作不名增长。若此已圆满亦得增长名。由无恶作对治故者。谓无追悔无对治业。由有伴故者。谓作不善业不善为助伴。由异熟故者。谓定与异熟善翻此应知。异此诸业唯名造作。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

【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论曰】

福有二类。一舍二受。舍类福者。谓由善心但舍资财施福便起。受类福者。谓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于制多所奉施供具虽无受类有舍类福。彼既不受福由何生。复以何因知福生者要由彼受不受不生。不受于他无摄益故。此非定证。若福要由摄益他成。则修慈等及正见等应不生福。是故应许供养制多有多福生。如修慈等。谓如有一修慈等定。虽无受者及摄益他。而从自心生无量福。如是有德者虽已灭过去而追伸敬养福由自心生。岂不唐捐此施敬业。不尔发业心方胜故。谓如有一欲害怨家。彼命虽终犹怀怨想发起种种恶身语业。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大师虽已过去追伸敬养起身语业。方生多福非但起心。若于善田殖施业种可招爱果。若于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此不应尔。所以者何。

【颂曰】

恶田有爱果  种果无倒故

【论曰】

现见田中种果无倒。从末度迦种末度迦果生。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味极苦。非由田力种果有倒。如是施主虽于恶田而益他心殖诸施种。但招爱果不招非爱。然由田过令所殖种或生果少或果全无。施类福业事傍论已了。今次应辩戒类福业事。

【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论曰】

诸不善色名为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谓所遮非时食等。虽非性罪而佛为护法及有情别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简性罪故但立遮名。离性及遮俱说名戒。此各有二。谓表无表。以身语业为自性故。已略辩戒自性差别。若具四德得清净名。与此相违名不清净。言四德者。一者不为犯戒所坏。犯戒谓前诸不善色。二者不为彼因所坏。彼因谓贪等烦恼随烦恼。三者依治。谓依念住等。此能对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灭。谓依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等言为显复有异说。有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二眷属净。三非寻害。四念摄受。五回向寂。有余师说。戒有四种。一怖畏戒。谓怖不活恶名治罚恶趣畏故受护尸罗。二希望戒。谓贪诸有胜位多财恭敬称誉受持净戒。三顺觉支戒。谓为求解脱及正见等受持净戒。四清净戒。谓无漏戒。彼能永离业惑垢故。已辩戒类。修类当辩。

【颂曰】

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论曰】

言等引善其体是何。谓三摩地自性俱有。修名何义。谓熏习心以定地善于心相续极能熏习令成德类。如花熏苣蕂。是故独名修。前辩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

【颂曰】

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论曰】

戒感生天。修感解脱。胜言为显就胜为言。谓施亦能感生天果就胜说戒。持戒亦能感离系果就胜说修。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建窣堵波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给。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

【颂曰】

感劫生天等  为一梵福量

【论曰】

先轨范师作如是说。随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诸快乐是一福量。由彼所感受快乐时同梵辅天一劫寿故。以于余部有伽他言。

有信正见人  修十胜行者
便为生梵福  感劫天乐故

毗婆沙师作如是说。即于分别妙相业中。所辩福量此即同彼。等言为显如是异说。财施已说。法施云何。

【颂曰】

法施谓如实  无染辩经等

【论曰】

若能如实为诸有情以无染心辩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故有颠倒或染污心求利名誉恭敬辩者。是人便损自他大福。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

【颂曰】

顺福顺解脱  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  圣道善如次

【论曰】

言顺福分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当知彼已殖顺解脱分善。如见得雨场有芽生知其穴中先有种子。顺决择分者。谓近能感圣道果善。即暖等四。后当广说。如世间所说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应知。

【颂曰】

诸如理所起  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  算文数自体

【论曰】

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业应知即身语意。能发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应受想等法。此中书印以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次算及文以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后数应知。以前意业及彼能发四蕴为体。但由意思能数法故今应略辩诸法异名。

【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论曰】

善无漏法亦名为妙。诸染污法亦名有罪有覆及劣。准此妙劣余中已成。故颂不辩。诸有为善亦名应习。余非应习义准已成。何故无为不名应习。不可数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此无果故。解脱涅槃亦名无上。以无一法能胜涅槃是善是常超众法故。余法有上义准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