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心铭》作者:三祖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注解〗
1.见《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此铭历代有人提唱,其中最著名者当推天目中峰明本和尚的《信心铭辟义》以及真歇和尚的《拈古》。何谓信心?中峰和尚云,“信其广大之心体,与诸佛平等无间;必欲其自信而入,不假修证;一入信位,决定不退转也。”禅宗当下承担之特色于此可见一斑。故有人将“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立为一铭之宗旨,堪称一语中的。“信心不二”讲的是信什么;“不二信心”讲的是如何信到位。个中妙旨,读者自看。
2.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大道现前,只要心中不生逆、顺之念就行了。境缘本无逆顺,因心而有逆顺,逆则生憎,顺则生爱,皆是妄想,并非真实。
3.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知大道非动非静、动静一如,妄生取舍之心,徒然做厌动欣静的工夫,象这样用心,何有了脱之期。
4.不如:不自在,不解脱。
5.空忍:即无生法忍。“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的妙义,可参见梁山缘观禅师的一段开示:有僧问梁山缘观禅师:“家贼难防时如何?”缘观禅师道:“识得不为冤。”那僧又问:“识得后如何?”缘观禅师道:“贬向无生国里。”那僧又问:“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缘观禅师道:“死水不藏龙。”那僧进一步追问道:“如何是活水龙?”缘观禅师道:“兴波不作浪。”那僧又问:“忽遇倾湫倒岳时如何?”缘观禅师便从法座下来,抓住那僧,说道:“莫教湿却老僧袈裟角!”(参加《五灯会元》卷十四)。
6.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只要心无分别,平等一际,自然“违顺相争”之心病泯然而尽。
7.一种:指自性,又称动静一如之中道实相理体。昧却自性,著空著有,著动著静,都是徒劳用功。
8.遣有没有:拨除万有而求空理,反而被有所淹没。这是一种断灭空,不是真正的空理。
9.从空背空:执着于一念不生的空境,反而不能契入万法当体即空的空理。从,追求。背,远离。
10.随照失宗:《坛经》中有“随照枉迁流”一语,大意与此相当。意思是说,执着于假法,随见闻觉知而转,不能返照,就会迷失自性。
11.前空:据真歇和尚《拈古》所讲,“前空”与“当体空”相对而言,指未起一念之空,背境观空之空,亦即顽空、死空。当体空是指不待背境而观空,不待灭念而后空,万法当体即空,所谓“见色即见心”,即有即空。
12.莫:一作“勿”。
13.能与境:即能与所,二者相对待而立,因妄想而生,其性本空。若能泯其二边,能所双亡,即当下归于真性。
14.偏党:偏私,阿附。
15.系念、昏沉,是用功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差错。系念,即过分执着于所观之境,不知不觉落入二边,产生掉举,违于真性。昏沉,指用功不切,失于所观之境,落于昏睡的状态,亦是修行之大忌。“不好劳神”的“不好”指昏沉,“劳神”指系念。真正的用功是行平等观,远离好恶和选择。
16.迷生寂乱:迷的时候,有静有动之别。寂乱,指动与静。
17.意思是说,一切动静好恶等二边,都是由分别心所致。良由,一作“妄自”。
18.睡,一作“眠”。
19.兀而忘缘:心静如水,离绝攀缘。兀尔,静止的样子。
20.齐观:平等观照。
21.方比:比拟。
22.止动无动,动止无止:意思是无止可动,动而不动;无动可止,止而不止。所谓“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3.不,一作“莫”。
24.要急相应,唯言不二:欲与至道相应,唯有不二法门方可契入。
25.不二皆同,无不包容:不二之心,生佛平等,十方法界皆从此心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云。
26.宗:指真如自性,又称法界心。此心非短非长,长短互即互入,故云“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此心无内无外,遍一切处,无大无小,大小亦互即互入,故云“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极大同小”。
27.若不如是,必不须守:意思是说,真如自性远离二边,有无互即,若不能如是信解,妄生分别取舍,即迷失了自性,想守也守不住。须知自性是不用守的;起个“守”的念头便是多余,便是落入二边,何曾体证到“一如”!
28.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意思是,首先要相信吾人本具之真心远离二边,与诸佛之心等无差别;其次还要把这种信心通过平等不二观,落实到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能如是信入,即不退转。
分类:佛经 书名:《信心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