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见论》第05卷


弃乐弃苦者。

问曰。何谓弃乐弃苦。

答曰。于四禅定中弃乐心苦心。又言。弃名乐名苦也。

问曰。乐心苦心于第四禅言何时得弃。

答曰。于第四禅定门中弃也。

问曰。何处身苦灭尽。

答曰。如经所说。佛语诸比丘。离欲清净已。即入第一禅。苦于此灭。

问曰。苦心乐心于何处灭无余。

答曰。于修满中。佛语诸比丘。于第四禅定灭尽无余苦乐喜悉于禅定门灭无余也。何以故。初禅定念思未离故心苦。念思灭者苦亦灭。亦如第二第三第四禅定。念为初次第而灭。喜者。于第四禅定门灭尽。乐到第四禅定。入乐住舍起不过乐也。是故苦于第四禅中灭尽无余。是谓不苦不乐。此法极细不可以意取也。何以故。譬如恶牛牧者捉之不得。乃立作栏驱群内栏。一一牵出次第而至。至恶牛已此即是然后捉得。佛亦如是。先取乐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不乐。不苦心不乐心。此是不苦不乐受。

问曰。此不苦不乐可得捉不。

答曰。不可得捉。又问曰。上句何以云得捉。

答曰。以名知其相故。犹如捉得。语相如此自当知之。如经文所说有四缘。长老以不苦不乐以名解脱。以三昧故弃除苦乐。即入第四禅定。长老。此是四缘不苦不乐。以名解脱。以三昧故。如第三道邪见。为诸法初灭。此赞叹第三道。此中亦复如是。

问曰。何谓为诸法。

答曰。嗔恚愚痴为初。如是自当知。亦如第四禅定。苦乐心为初。因乐起生欲。因苦起故生嗔恚。嗔恚起故灭乐心。是故于第四禅定极远。是名不苦不乐。

问曰。不苦不乐。其相云何。

答曰。舍乐舍不乐。

问曰。其味云何。

答曰。舍苦舍乐味。亦言不偿味。舍识净者。

问曰。何谓舍识识净。

答曰。舍者令识得净洁。此是第四禅定识净洁。识净洁已即生三识。悉是舍所作非余法作。是故律本说舍识净洁譬如月光有云覆之其光不明。云除去已月即光明净洁。此中思乐亦如是。思乐离者识即净洁。

问曰。前三禅定有无。答曰有。

问曰。何不出识。

答曰。为思为初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禅定舍。即是夜识即是月满。理合者然后显月光明。如第一禅有五支。亦如第四禅有三支舍识一心。广说有三略说有二。如经中所说。何时起二支。是第四禅定中起二支。禅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禅定者。有欲作观地有欲一心。又欲作通地。有欲灭谛地。有欲入生。爱尽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禅定得一心。我住乐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学。凡人从三昧起已一心谛谛。我观是名观地也。复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禅地已。从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万身。如是次第自当知。是故以禅为通地。又有作八三昧已。入灭谛三昧已。七日入灭尽定。此世间涅槃。我念取七日乐。此是灭谛地。有人入八三昧。从禅定不乐。我欲生梵天。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禅定。于菩提树下从三昧起。如来观地禅亦言通地。亦入灭谛地。二入一切法世间法圣利法。法师曰。今略说取如是。第四禅定次第自当知。以此法故。入第四禅定。以三昧一心谛。是故言净。如律本所说已舍识净。

问曰。何谓为净。

答曰。白而不黑亦言光明。因乐故。离欲离诸烦恼已离竟。心即清白随用能堪。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极处。如经文所说。若心已柔随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锻成柔已随用所堪。若欲作种种璎珞打之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随。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我不见一法如心者。调伏非一过柔辱。堪可施用极净而住。已住故名为不动。为精进故非懈怠。不可动一心。摄已非掉心。可动智慧。摄已非无明。可蔽为识所摄。非妄可辱光明所摄。非烦恼闇所障。此六法所摄非可动转。如是心入八支已。随所堪任分别诸法。以第四禅定三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诸盖远离。心无垢浊念思已过。心得清净得智慧故。一切诸盖不得覆蔽。以无念故即至不动。去烦恼已名亦不动。此句是修多罗中说。自当知之。宿命智者。从通地生。宿者。过去世阴。住者。生此家生彼家。此家死彼家死。更堕彼家此家。离此家往生彼家。自用智慧一一悉分别知。如是自识宿命过去。如律本所说。识宿命智。以识故。知前身所住处。受生皆悉识。或一生二生如是展转。心知而识之。如佛到波罗蜜。已不复有调伏。心心下而识。初学之人作已然后识。我今略说。于净道毗婆沙自当知之。此中随律本说。一生者。

问曰。何谓为一生。

答曰。一过入胎乃至死。是名一生。如是次第乃至无数生。三拔劫者汉言劫灭。

问曰。何谓为无数三拔劫。

答曰。次第而灭。是为三拔劫。毗拔夷劫者汉言劫成。

问曰。何谓为毗拔咤夷劫。

答曰。次第而生。是名毗拔咤夷劫。取三拔劫者。含入三拔叉夷劫。是叉夷根。若取毗拔劫者。即入毗拔叉夷。是劫心下而识。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有四阿僧祇劫。何谓为四。三拔咤三拔叉夷毗拔咤毗拔叉夷。何谓三拔咤。有三三拔咤。何谓为三。火三拔咤。水三拔咤。风三拔咤。有三三拔咤处。阿婆沙罗天。修婆紧那天。卑胁破罗天。若火三拔咤起时。从阿婆沙罗天下火烧尽。若水三拔咤起时。从修婆紧那天下洪水没尽。若风三拔咤起时。从卑胁破罗天下飘尽。广一佛境界。法师问曰。佛境界云何。

答曰。生境界灭境界知境界。

问曰。何谓为生境界。

答曰。十千世界。若佛生者。十千世界皆悉震动。佛威德百亿世界。若佛说宝咒聚咒他阇咒阿咤咒无罗咒。闻不从者。即出风飘落百亿世界外。知境界者。不可度量佛三境界。灭境界与生境界。皆悉崩坏。若兴盛者亦俱成立。我今略说。于净道毗婆沙自当知。如是佛于菩提树下得一切智。非一劫二劫。如是三拔咤劫皆悉知之。若处生者。

问曰。何谓若处生者。若处坏劫时。或生天上或入人间。或化生胎生或湿生。如是次第悉知。此是我姓。此是我父母名。我名或迦葉。姓或婆罗门。种或刹利种。苦乐色如是。或白或黑。饮食如是粳米麦粟。树木甘果美香之味。身口意业作如是行。寿命长短如是。从世间上至第一天乃至梵天。受生如是展转。后生兜率天一生补处。于兜率与天人同姓。名斯多揩多(汉名白旗天人)身黄金色。饮食甘露受天之乐。寿命五十七亿六万世间岁。从天宫下托生白净饭王家。于摩耶夫人受胎。知过去世一切生处种姓受形好丑贫富贵贱相貌。如是皆悉知之。法师问曰。佛一人知余人亦知。

答曰。余人亦知。辟支佛声闻外道梵志各为分别。外道梵志知四十劫。此外不知。智慧狭劣故不得远知。正知受生而已。余一切悉不能知。何以故。为狭劣故。大阿罗汉有八十人。知十千劫。有二上阿罗汉。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劫。辟支佛亦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余劫。此是随所行而得知。佛所知非可穷尽。外道梵志次第得知。若欲悬略知者不能自辨。譬如盲人行须次第而得。若不次第无有是处。声闻知者两头合得。辟支佛亦如是。诸佛知者随意而得。从无数劫中上下反覆悉得知。此是我知婆罗门。佛语婆罗门。我于菩提树下得无上智慧。即知过去无央数劫。我今无明闇灭得慧光明。从何而得。皆从精勤不惜身命得之。譬如鸡子以嘴破㲉。佛语婆罗门。我宿命智为嘴无明覆前身宿命为㲉。我今以嘴破㲉于㲉前出。是故我名无上智也。宿命智品他生随知。以慧知众生堕生。是故名生堕知。以天眼观看众生。如来已满波罗蜜故。始观即知。余人皆须修行而知。今我略说。净道毗婆沙自当知之。圣者。

问曰。何为圣。

答曰。以肉眼如圣眼无异。天人所行诸善得成此眼。离诸肉眼。离诸尘垢能远照故。是故律本所说。以圣眼观慧眼者。以精勤而得。亦如圣眼无异。何以故。已住于圣然后而得。是故名慧眼为圣眼。何以故。以身依止圣故。得圣光明。心摄光故。而得远观。彻通石壁如真明无异。是故以清净慧眼。观众生生堕落受生。是故外道梵志。见堕不见生故生断见。又有外道。见生不见堕故生常见九众生居。佛常见亦观断见亦观。是故律本所说。以慧眼见众生堕生。极净者。如来离十一烦恼。是故名极净。如经文所说。佛语阿㝹楼陀。狐疑是心烦恼。智已而弃之。不摄心者。是烦恼。睡心眠心亦是烦恼。惊喜施心大心。过精勤心极柔心。极多言心。不分别心。极观色心。如是诸烦恼心。阿㝹楼陀。此十一烦恼。如来极精勤故。离此烦恼。若我见色不见光。见光不见色。如是为初。如来已过十一烦恼。亦过人眼。是故律本所说。以圣眼净过世间肉眼观者。众生如肉眼无异。众生堕落受生亦见。法师曰。佛见众生初生堕不。

答曰。初生堕落见。于中间不见。是故律本所说亦如是。贱者。

问曰。何谓为贱。

答曰。以愚痴行行恶法。是名为贱。又生贫穷亦是贱人所恶贱。贵者。

问曰。何谓为贵。

答曰。以慧心受生。是故名贵。好色者从不嗔中来。恶色从嗔恚中来。善道者生至善道。或言。多金银珍宝亦名善道。恶道者。从悭贪而生贫穷下贱。亦名恶道。下贱者。饮食难得朝暮不供。随业所行如来悉知。复观看众生。于地狱中受诸楚毒。如来见已而作是念。此诸众生种何罪根而受是苦日夜不休。如来观已。此诸众生当作恶业故乃受此报。复观天上见诸天人。于离陀园林眉沙园林。于波留沙迦园林。诸天人观看游戏。如来见已而作念言。此诸众生种何福业。来生此处受天福位。种诸善业得如是报。此是行业所知。当来知亦如是。如来以圣眼知得大神通。身作恶业者。

问曰。何谓身作恶。

答曰。恶者杂秽不净。以身作恶业如是。如来悉知口作恶业意作恶业。悉如前句说无异。毁谤善人者。

问曰。何谓为善人。

答曰。佛辟支佛声闻乃至白衣须陀洹道亦名善人。

问曰。何谓毁谤。

答曰。灭诸善法骂詈。此是毁谤言。复有余言。佛辟支佛声闻悉是恶法非正法。无有禅定法无涅槃法无道果法。如是谤作如是谤。或知者毁谤。或不知亦毁谤。悉入毁谤善人。如此人等造作重业。以重业故。天上门闭开地狱门。法师曰。我今说证。有一聚落有二比丘。一老一少。二人入聚落。初至一家得热糜一稀。老比丘得糜已而作是念。我腹中有风。此糜复热。若服此糜当除腹里风。是时有人持木一段欲作门限掷置一边。于是老比丘即坐木上歠糜。年少比丘见老比丘歠糜已而薄。摩呵罗作我羞耻也。老比丘歠糜竟。而还到寺已。老比丘问年少比丘。长老。于佛法中有所得无。

答言。有。得须陀洹道。老比丘言。若如是者。不须更进求余道。何以故。为汝诽谤爱尽比丘。于是年少比丘闻已即作悔过。大德。我于大德作不善法。愿得悔过。即受欢喜而去。法师曰。若人骂詈圣人。若大比丘作如是言。长老。我今于长老忏悔。愿长老受。若少者头面礼足叉手作如是言。大德。此是我过。于大德中我今忏悔。大德受。若不受者。即去余方若至余寺。来至比丘所若老者。头面礼足叉手而言。大德。此是我过。愿大德受。若少者而言。长老。此是我过。我今忏悔。愿长老受。若入涅槃者。于涅槃处作忏悔。作忏悔已。如是天道涅槃道门不闭。即如前无异。邪见者。

问曰。何谓为邪见。

答曰。颠倒见此是邪见。已受邪见形更教余人。以口恶故。诽谤圣人。意恶业亦如是。已取邪见。一切诸恶业含入邪见。邪见者。是大罪业作之逆罪。如经文所说。佛语舍利弗。比丘持戒具足。三昧智慧具足。自身正见。转教余人如是。舍利弗。邪见亦如是。不离身口意。如人以土丸掷不离于土。邪见恶业不离地狱。何以故。为大罪故。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我见恶业无过邪见极最大罪。若身死者。

问曰。何谓为死。

答曰。死者罪堕地狱无脱时。又言四大坏散。亦言更受生。法师曰。若取地狱者。即塞天道解脱门。又言。若取恶道者。饿鬼畜生阿修罗悉含入。又言地狱者。阿鼻为初白黑自知。又言善道者。人间亦是善道。

问曰。天何义耶。

答曰。色声香味最胜。是名天。知者是眼知。余者自当知。我今略说圣眼品竟。如无明覆过去宿命。宿命嘴啄故。无明覆㲉。亦如现在堕落知。漏尽智者。于阿罗汉道漏灭尽智。是名漏尽智。过下置心者。是观心也。观心能知苦。于此灭不过一切苦谛相貌味。皆悉洞达知。又观苦谛。从何而起。从集起。此即集谛。又观苦灭。此是灭谛。将至灭谛者。即是道观。四谛已相貌如是。正实无异洞达悉知。是故佛言。我知四谛如是见如是知。欲漏者。从欲漏出。此是指示果。于果中说我今脱已。又有覆知心。观已而知。我不复更生。是故律本所说。佛语婆罗门。我不更生。法师问曰。为是过去不生现在不生当来不生。若言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言现在生。现在生已生。若言当来生。当来生未至。有何更生。

答曰。断因故。是名不生。住者。于梵行而住。梵行者。凡善人与七学等共住。此是佛指示出家人。所作已作者。于四谛四道所作已竟。是故佛语婆罗门。我所作已竟不复还。

问曰。何谓不还。

答曰。诸烦恼漏不还至我所。是故不还更无精勤。如来已观知如此。是名漏尽智。何以故。如来欲开示婆罗门。佛已得三达智过去现在当来智。法师曰。如此语者不应自称。何故。如来而自誉耶。

答曰。佛为欲哀愍世间及婆罗门等故。作是语。我圣人。我最长无上尊。一切知。我不为人作礼。婆罗门闻佛种种说发心欢喜。即于佛前悔过言。瞿昙沙门有如是圣利满足。我实不知瞿昙沙门。即是前生功德具足。婆罗门便自克责。克责已闻说法即赞言善哉善哉。瞿昙沙门。为指示法味。法师问曰。何故二赞善哉。复以偈颂曰。

嗔灭急赞叹  殷勤极惊笑
信心愁足美  句句当重说

此中赞叹。何以故。婆罗门闻佛说法心欢喜。无以谢答。为自歌咏。法师曰。婆罗门心当有是思惟。佛所说法。其义深远其语美味。善入人心生大慈悲。甚为悦乐。婆罗门向佛说言。我如覆钵。佛今说法令我得闻。如钵已仰得受甘露。如人以草木覆藏珍宝有人指示令知。如人迷路有人捉手指示善道。如在大闇处有人施与灯烛令得见道。我亦如是。法师曰。婆罗门何以作是言者。我今更演此义。婆罗门心如覆钵不得受甘露味。佛今开示令受甘露。何以故。如草木覆藏。自迦葉佛后邪见为草木。覆藏正法无人指示。今佛指示令知。迷路者。外道邪见为路。于妙道中迷惑不见善道。佛以法为手。指道令得度脱。如愚痴闇不见三界。佛以法为灯烛。施与令得光明。毗兰若婆罗门。作赞叹已心极清净。白世尊言。我今归依瞿昙沙门。归依者。言随从。又言依止。知佛杀烦恼。次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法者。如来积行得此法。不更堕落。若人随法法即受。不堕地狱饿鬼畜生。法者义受。又言圣道涅槃。道者是法。如经所说。佛语诸比丘。法不作有八支道众法之上。法师曰。我今略说。复有婆罗门。名车多摩那婆。歌咏赞佛。而作颂曰。

欲离欲不动  愁忧法不作
不逆流美味  极好分别知
于众法最上  应当受归依
布施四向人  若分别有八
于僧中最上  获得大果报
于此自归依  名真优婆塞

如是婆罗门言。愿佛知我已受三归。法师曰。若于此解三归者。即成纷多。若欲知者。可于阿毗昙毗婆沙自当知。愿瞿昙沙门。知我已作优婆塞。愿佛名我是佛优婆塞。

问曰。何谓为优婆塞。谁为优婆塞。谁不为优婆塞。云何有戒为优婆塞。有心为优婆塞。云何名为优婆塞。云何不名为优婆塞。法师曰。此义甚多。此中不可说。于修陀尼毗婆沙。自当知之。从今以去者。从今至命终不受余师。愿佛知之。若有人以刀斫断我头。使我言非佛非法非比丘僧。我头宁当落地。不作是言。婆罗门以身命奉托如来欲自供养。作如是言。愿世尊当受我请。于毗兰若国。前夏三月与比丘僧。婆罗门言。我今已作优婆塞。愿如来怜愍我。当受我请。于毗兰若国。如来默然受请。法师问曰。佛何不答婆罗门请。

答曰。已应世间人以身口答。世尊用忍心而答。为怜愍婆罗门。知佛受请者。

问曰。何谓为受请。

答曰。若不受请者。当以口身而答。世尊默然颜色怡悦。是故知佛受请。婆罗门即从坐起。绕佛三匝四方作礼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放顶上却行。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是时毗兰若国极大饥俭。是时者。佛受毗兰若婆罗门前夏三月。饥俭者。饮食难得。若人不清净至心。正有饮食不与。亦名饥俭。毗兰若国不尔。以五谷不结实故。二疑者。

问曰。何谓为二疑。

答曰。二者二种心疑。何谓二种心疑。

答曰。心疑。于此夏三月乞食。或疑得或疑不得。或疑可得生活。或疑不可得生活。是为二种心疑。白骨者。贫穷下贱人乞食不得。饿死弃尸骨旷野狼藉。是名白骨。又言。五谷不秀实白如骨。亦名白骨。如筹者。禾始结秀而遭大旱。根株直竖如筹。是名如筹。又言不尔。饥俭时以筹市井。是名如筹。何以故。临市时。强者得入羸者不得。于外大叫。粜米人见诸羸人。生怜愍发平等心。开门令入次第坐。先受取直然后与米。随其多少用筹计数。诸比丘自念言。此间饥俭皆悉用筹计挍。时诸比丘入经七八聚落。或得少许或不得者。尔时估客从北方。驱马五百匹。向南贩货。或得二三倍利。以求利故。遍历诸国次第至毗兰若国。住夏四月。

问曰。贩马人何故不去而住四月。

答曰。雨水多故。不通马行。即于城外立马厩。并自立屋舍篱障都围。于是诸比丘往到估客处乞食。人得马麦各五升。

问曰。为信故为不信故。而以麦与诸比丘。答曰信。贩马人入聚落。日日见诸比丘乞食空钵而归。见已估客还向诸同侣说如上事。各作是念。诸比丘乞食极大疲苦都无所得。宜共计挍。我等估客若日日供。其朝中恐不周立。我等当减取马分。各五升与诸比丘。比丘得此马麦便不疲倦。于我等马不甚为损。作是筹量已。诸估客往到诸比丘所作礼而白言。诸大德。可受我等麦。日日人各五升及杂食随意所作饮食。是故律本所说。日施比丘麦。着衣服已朝行乞食。

问曰。何谓为朝。

答曰。从旦至中是名朝。着衣服者。以袈裟裹身。分卫者。毗兰若聚落乞食不得。遍历聚落都无一人出应对者。持麦还寺者。行乞处处得麦而还。取麦捣舂而食者。老比丘无净人。复无为作者。躬自作糜作饭。或八或十共作竟。当分而食。贤者阿难取如来分手自磨。阿难智慧具足。作食极美味。诸天复内甘露作竟。佛受而食即入三昧。从此以后不复乞食。

问曰。是时大德阿难侍佛不。答曰侍。如来从菩提树下起。二十年中侍佛者皆不专一。或时大德那伽。或大德那耆多。或大德弥耆耶。或大德优伽婆。或大德沙伽多。或大德须那诃多。如是诸大德随意乐侍。而来不乐而去或悉去。时大德阿难来侍。

问曰。国中饥俭。云何无一人作功德分割少饭供诸众僧。又有婆罗门请世尊前夏三月复不供养。何以故。为天魔波旬蔽一由旬内。悉令一切人民心志都无供养者。蔽已而去。

问曰。如来心宁不知。善哉。因欲制戒说法故。佛语阿难。汝辈善人已胜。未来比丘当觅稻禾肉。法师曰。我未解此义。如来当作如是语。阿难汝等辈善人。于饥俭时乞食难得。已知足故护持正法。是故为胜。于饥俭时能伏贪心。是故为胜。余聚落中禾米丰饶甘果异味甚多。而无往者。于众中都无一人思者嗔者怨言者。何以住此。世尊何不往到彼丰饶聚落饮食易得。都无此言亦不怨恨。毗兰若婆罗门何以请我等来此。夏坐而不供养。复无异心思欲行求利养者。亦无更相赞叹。是人得道令人得知。希望供养如是之言。各缄口默然。但一心依止如来住耳。是故为胜。

问曰。知魔蔽耶。答曰知。又问。如来何不往舍卫王舍城及余国结安居。而来此国耶。

答曰。若置舍卫王舍城国。政使往到郁单越。或上忉利天。魔王亦当来蔽。不可得隐避。何以故。此年魔王大忿。如来已自遍观。唯有毗兰若国贩马人可依安居。

问曰。魔王既能蔽余人。何意不蔽贩马人。使佛及众僧不得食。

答曰。亦能蔽。何以故。魔王已去后。贩马人后至。是以不得蔽。

问曰。魔王何不更为蔽贩马人。

答曰。不得都蔽。法师曰。有四种魔不能蔽。何谓为四。一者朝中供养。二者汤药不乏。三者如来寿命。四者如来光明。日月梵王至如来所。光明隐蔽不现。是故魔王种种方便而不能蔽。一时佛闻舂臼声者。诸比丘得马麦还舂捣。是故有声。知而故问。知而不问。知故问者。佛知有因缘利益众生。是故问。知而不问者。无利益是故不问。时而问者。若问正时而问。是故时而问。不问者。如来知非时而不问。有义而问。无义不问。有二因缘问。一者为欲说法。二者为声闻弟子制戒因缘或轻或重。是故问。阿难此声何物声耶。阿难答言。此是诸比丘舂麦声。佛言。善哉善哉。阿难。何以佛叹言。未来比丘住在寺中饮食易得。而生憍心言。饭粗谷或言大熟。或言大强或言粒碎或言酢碱。如是之言。即是觅禾稻肉义。佛语阿难。汝等善人。当为后世比丘作善法因缘。以汝等法。未来比丘若得饮食。于好于恶不生增减。往昔法王在世诸大罗汉犹食马麦。况我等辈于此饮食而有嫌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