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 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 无皆成过失
无想生应无 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 一切种无有
离染意无有 二三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 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 谓不共无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阿赖耶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于藏识故。作此执如是安立。阿赖耶名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若不愚者取此藏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如是安立则为最胜。云何最胜。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阿赖耶识内我性摄。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恒有厌逆。然于藏识我爱随缚。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薰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薰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复次何等名为薰习。薰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蕂中有花薰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薰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或多闻者多闻薰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薰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薰习道理。当知亦尔。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云何薰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薰之所薰习。于薰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脊[月*梁]。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有说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此中五颂。
外内不明了 于二唯世俗
胜义诸种子 当知有六种
刹那灭俱有 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 唯能引自果
坚无记可熏 与能熏相应
所熏非异此 是为熏习相
六识无相应 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 类例余成失
此外内种子 能生引应知
枯丧由能引 任运后灭故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
外或无熏习 非内种应知
闻等熏习无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过故成相违
外种内为缘 由依彼熏习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他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法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云何烦恼杂染不成。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云何为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崄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又此熏习非阿赖耶识。是法身解脱身摄。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既一切种所依转已。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无种子而转。一切种永断。
复次云何犹如水乳。非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同处俱转。而阿赖耶识一切种尽。非阿赖耶识一切种增。譬如于水鹅所饮乳。又如世间得离欲时。非等引地熏习渐减。其等引地熏习渐增而得转依。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所缘行相不可得故。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应理故。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说。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又阿罗汉后心不成。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此中三颂。
菩萨于净心 远离于五识
无余心转依 云何汝当作
若对治转依 非断故不成
果因无差别 于永断成过
无种或无体 若许为转依
无彼二无故 转依不应理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四种者。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
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如瑜伽师。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此中二颂。
难断难遍知 应知名共结
瑜伽者心异 由外相大故
净者虽不灭 而于中见净
又清净佛土 由佛见清净
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诸瑜伽师于一物 种种胜解各不同
种种所见皆得成 故知所取唯有识
此若无者。诸器世间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
复有粗重相及轻安相。粗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此若无者。所感异熟无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别应不得成。复有有受尽相无受尽相。有受尽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复有譬喻相。谓此阿赖耶识。幻炎梦翳为譬喻故。此若无者。由不实遍计种子故。颠倒缘相应不得成。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应。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