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译文及注释--06 无边圣谛章


【译文】

「世尊! 修声闻乘、缘觉乘的人刚开始理解领悟圣人的真理,用觉知一切现象的总相即空相的智慧断绝各种烦恼,用觉知一切现象的空相的智慧成办四事,即:我已具有脱尽生死果报的智慧、建立清净涅槃行的智慧、一一办完应该奉行的道谛的智慧、不再受未来果报身的智慧,也能明了这四种佛法义理。

「世尊!超出世间的无上佛智,是不可能由声闻、缘觉的四智渐至的,及由四缘渐至的。

因为如来所得的出世间上上智,都是无渐至法,换句话说,如来的出世间智慧是顿起的,不是渐次的,所以才是出世间上上智。

「世尊!金刚喻智,就是最高的佛智。世尊!声闻乘、缘觉乘刚开始理解领悟圣人真理的智慧只能断四住烦恼,不能断绝无明烦恼,所以不是最高的佛智。世尊! 因为唯有以第二圣谛智,才能断诸根本烦恼。世尊!如来,应受一切众生供养的、遍知一切法的法王,不是一切声闻乘、缘觉乘所能达到的境界,如来是用不可思虑议论的契合真如空性的无上智慧,断绝所有藏含一切烦恼的根本烦恼的。世尊!如此坏灭所有含藏一切烦恼的根本烦恼的无上智慧,就称为最高的佛智。

「刚开始理解领悟圣人真理的智慧,不是究竟的最高佛智,只是趋向无上的真正觉知一切真理的智慧。世尊!「圣」这个字的意义,不是一切声闻、缘觉可称为圣,声闻乘、缘觉乘成就的只是有限的功德,声闻乘、缘觉乘成就的只是不圆满的功德,所以只称他们为圣人。能契合真如的,不是声闻乘、缘觉乘所能达到的真理,也不是声闻乘、缘觉乘所能成就的功德。世尊!这究竟真理,只有如来、应受一切众生供养的、遍知一切法的法王才能初始觉知,然后在被无明烦恼包含的世间显现、开示和演说这佛法真理,所以才称为圣谛。

【原典】

无边圣谛①章第六「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②,以一智③断诸住地,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④,亦善知此四法义。

「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⑤,四智渐至⑥,及四缘渐至⑦。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世尊!金刚喻者⑧,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⑨。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不思议空智⑩断一切烦恼藏⑾。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

「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世尊!圣义⑿者,非一切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为圣⒀。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亦非声闻、缘觉功德。世尊!此谛,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壳藏⒁世间开现演说,是故名圣谛。

【注释】

①无边圣谛:圣人所见的具有无限意义的真理,其实就是佛谛。无边,属于佛的范畴。圣,也作圣人、圣者,梵语为阿离野或阿梨耶(Arya),佛家特指大小乘已经领悟到佛道,修行断惑证理获得一定果位的尊者。谛,真理,佛家指佛法义理。圣谛,即圣人所见证的真实不虚的理体;又圣谛,作四圣谛,专指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在世时所传的佛教内容)中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无边圣谛,作为圣之至者(称为圣主、圣师子、圣仙、圣尊等)的佛所见证的真理。

上一章,经文反复地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佛乘在断无明烦恼上,与小乘有根本区别,肯定了佛乘的广大义、究竟义、第一义、无余性,既区别于小乘又涵盖小乘,从而引出三乘归入一乘的重要命题。然而佛乘究竟凭借什么样的义既区别于小乘又涵盖小乘呢?尚未进一步展开论述。

这一章便承接上章展开论述,讲到在各自觉知或者说认识、掌握到的真理上,佛觉知的真理(无边圣谛)根本区别和涵盖二乘所觉知的真理(初圣谛),并具体提出无边圣谛的核心内容即不思议空。

在领会经义时,一定要掌握无边圣谛、初圣谛、圣谛、声闻缘觉谛、无二圣谛等概念的差别。

②初观圣谛:刚开始起心理解领悟圣人的真理。初观,又作初心观,又作初心证。

③一智:也作一切智。佛家有三智之说,㈠为一切智,即声闻、缘觉的智,意即知一切法的总相,所谓总相即空相;㈡为道种智,菩萨的智,即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㈢为一切种智,即佛智。

④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即以第一智成就四事。四断知,四种断惑的智慧知见,其实就是指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四智。

⑤出世间上上智:即佛智。佛家只有三智的说法,㈠为凡夫、外道的智,虽对一切现象能分别种种,却执着其有无,所以不能出离世间,仍受果报轮回;㈡为出世间智,即声闻、缘觉二乘的智,能证见四谛,出离世间,获一定果位;㈢为出世间上上智,能观一切诸法的实相,证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究竟成佛。

⑥四智渐至:即先生苦谛智,再生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

⑦四缘渐至:即先缘苦知苦,再缘集、灭、道谛。声闻缘觉无论是断烦恼,生智慧,证谛理,都是渐次的。

⑧金刚喻者:指金刚喻定、金刚喻智。以金刚喻智慧的能破一切烦恼,断尽无余.金刚喻,本为三乘所共。如证阿罗汉的前一念心,起金刚喻定或智,断烦恼,证无学果。然约破尽一切烦恼的金刚喻智说,声闻、缘觉是还不配称金刚喻智的。金刚喻智,要到等觉后心。这时,顿断一切烦恼,即引起佛智。

⑨ 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用唯一性的圣人真理断绝一切根本烦恼。佛家从各种角度说明唯一,但都归向佛谛,如《法华经?方便品》说「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有余乘,指仍留有今生身果报的小乘;若二,指居第二的缘觉乘;若三,指居第三的声闻乘;居第一的则是佛乘。

⑩ 不思议空智:不思议空,又作究竟空。空是佛家极重要的概念,几乎无空不成佛,但大乘与小乘的空谛颇不一致。小乘认为一切诸法(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现象)生成流转或存在,无非是依赖因缘和四人五蕴假合,不过是暂有的幻相,没有真主(真实的主宰),修行人观得这一切皆空的义理后,决心灰身灭智以脱离这虚幻的一切所带来的生死苦痛,本经前面讲到的「声闻、缘觉初观圣谛」就属于这一范畴。大乘则把侧重点放到内心,认为既然一切诸法依因缘生虚幻无可得,只要内心不执定诸法实在,不产生占有欲念,保持一种无碍自由的境界,便证入空性,心住涅槃,得以成佛,这样修行人身处世间法无须「灰身灭智」也能出世间涅槃,这就叫在有不有(处在尘世心住涅槃),在空不空(心住涅槃处在尘世),空即妙有。大乘的这一义理便成为大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根据。另外,大乘重法,将诸法空性抽象成本元性的真如理体,将理体作为绝对的唯一的真实存在,而理体的空性则是无限无量、遍一切处,在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现象中都存在,因而修行人只要通过最高的智慧(佛智)觉知获得真如理体便能涅槃成佛。从这一义理也能导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上述大乘的空谛,由于它的涵盖广大无边、通融空有无碍、肯定众生佛性,所以褒之为不可思议,当然不可思议也是对佛的范畴的界定。所以,观不思议空谛之智,其实也就是佛智。

⑾烦恼藏:藏含一切烦恼和如来法身的四根本烦恼和根本的无明烦恼。藏,含摄、藏纳。五住地既藏含一切烦恼,又藏含如来法身。

⑿圣义:此处指「圣」这个字的义理,圣与正的意义相近。能证见正法,得正性决定,名圣。圣应有究竟圆满的意义,不究竟不圆满的,不配称为圣。

⒀圣:此处的圣即圣人,与凡夫相对,仅仅义指入了道,有果位。从阿罗汉、辟支佛到菩萨、佛,都可以直接称为圣。

⒁无明□藏:无明烦恼包含。□(くㄩㄝ)鸟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