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译文及注释--10 一谛章


【译文】

「世尊!这无因缘造作的四圣谛中,苦谛、集谛、道谛三种谛属于有生灭变迁的范畴,唯有灭谛是属于无生灭变迁的范畴。什么缘故?「因为苦谛、集谛、道谛三种谛是具有因缘造作的现实尘世现象。具有因缘造作的现实尘世现象,就有生灭变迁。既有生灭变迁,就是虚妄不实的现象。虚妄不实的现象,就不是究竟的真理,就不是超出生灭变迁的永恒真实,就不是众生归依的所在。所以,苦谛、集谛、道谛不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不是超出生灭变迁的永恒真实,不是众生归依的所在。

「唯一永恒真实的苦灭谛即灭谛,远离有因缘造作的现实尘世现象。远离有因缘造作的现实尘世现象就是超出生灭变迁的永恒真实,无生灭变迁的永恒真实不是虚妄的现象,关于不虚妄的理性的义理是真理,是永恒真实的,是众生归依的所在。所以,灭谛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可思虑议论的真理。这灭谛,超脱一切众生心意识所认识的外界现实事物,也不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智慧境界。就像生来眼瞎的人看不到各种物,出生七天的婴儿看不到太阳,对灭一切苦的灭谛的认识也是如此,一切未能断惑悟理的凡夫的心意识认识不到灭谛,阿罗汉、辟支佛的智慧也通达不了它。

【原典】

一谛①章第十「世尊!此四圣谛,三是无常②,一是常。何以故?「三谛入有为相③,入有为相者是无常。无常者,是虚妄法。虚妄法者,非谛,非常,非依。是故,苦谛、集谛、道谛非第一义谛,非常,非依。

「一苦灭谛,离有为相。离有为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非虚妄法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不思议。是灭谛,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④,亦非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生盲不见众色⑤,七日婴儿不见日轮,苦灭谛者亦复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识所缘,亦非二乘智慧境界。

【注释】

①一谛:本章是将说四圣谛义,实为一谛,即灭谛。此灭谛才是第一义谛。其它之谛是生死杂染法,当然也是有为法。

②三是无常:无常,梵语阿你怛也(Anitya),有生灭变迁的现象。阿(A)即无,你怛也(Nitya)即常。三是,即苦谛、集谛、道谛。

③入有为相:涉入有因缘造作的境相,即涉及的是具有因缘造作的现实尘世现象。相,梵语攞乞尖(上奴下手)(Laksana),事物表于外的相状;表象(心中事物外相)也称为相。

④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超脱一切众生的心意识所缘的外界现实事物的认识。过,此处用为超脱。心识,此处泛指人的心意识功能。佛家说心识为能缘,即能认识外界事物;心识认识的对象为所缘。缘,即攀缘的略说。佛家说,心识作用独自不能起(发生),只有攀缘外境才能起,即只有在进入认识事物的实际过程才能起。认识,就要涉及、接触、思虑、忽此忽彼对照选择,犹如猿攀缘树木、老人攀借拐杖,所以称为攀缘。由于佛家所说的攀缘是带有情欲和对现实现象的执定(妄执),因而是与寂灭的佛法相悖的,修佛者必须离攀缘,所以《楞伽经》卷一说:「法佛者离攀缘」。

⑤生盲不见众色:生来就眼瞎的人看不见各种外物。生盲,生来即盲。色,此处用为外物,不只是指物的颜色。

【译文】

「凡夫的心意识,对断和常的二种观念是颠倒的,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智慧,则局限在于远离恶行烦恼的清净。

「不能断惑悟真的偏颇思想观念即边见,是凡夫对于由烦恼产生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谬见。他们的想法违悖真实,固执地把本来是虚假的自身和身外之物当作是可以由自己主宰的真实存在,从而产生二种观点,这些观点就称为偏颇思想观念。这二种观点,就是所谓认定人身心过去、现在、死后永不间断、欢乐长享的常见,认定人身心死后断绝不再续生、不受报应的断见。仅仅认识到世间一切现象是因缘和合、迁流转变的,是断见,不是断妄悟真的佛法正见;仅仅认识到涅槃脱离因缘和合、迁流转变、永恒真实,是常见,不是断妄悟真的佛法正见。由于观念想法违悖真实形成的,所以才得出这样非正见的认识。

凡夫对自身的诸根进行思考辨识时,只认识到现世现象在不断变坏,却没有认识到三世因果连续不绝,于是生起断见,这就是观念由违悖真实的想法形成的缘故;凡夫对于心相续的真义,愚昧不解,不知道心意识在极短的时间里也有生灭流转,于是生起常见,这也是观念由违悖真实的想法形成的缘故。这违悖真实的想法形成的观念,相对于关于五受阴的正确观念,有的过分了,有的却不及,由于是抱着违悖真实的想法对事理进行辨识,所以才形成或断见或常见的错误观念。持颠倒观念的众生,对于五受阴认识是颠倒的,本来是无常的却想成常的,本来是苦的却想成是乐的,本来无永恒主宰的我却想成有永恒主宰的我,本来是不净的却想成是清净的。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所具有的领悟清净的智慧,于生死法的无常等,虽有所了知,但于如来一切智所知的如来藏境界,及如来法身,还是本所不见的。

「有的众生由于相信佛所讲的关于如来法身的理义,想到如来法身体性是无生灭迁流恒常不变的、功德无量其乐无穷的、融通周遍随意自在的、超脱尘世清净无染的,即具有常、乐、我、净四德,这并非是颠倒的观念,这就称为断妄悟真的佛法正见。什么缘故?因为如来法身就是通过契合常、乐、我、净度达涅槃彼岸,对如来佛法身作这样认识的,就称为正见。得此断妄悟真的佛法正见,才是佛的真子,有的是从听受佛的演说后生起的,有的是从真正的佛法生的,有的是从法身的感化中产生的,有的不得佛的法分,但从其它法如布施、持戒而得福报。

【原典】

「凡夫识者,二见颠倒。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者,则是清净。

「边见①者,凡夫于五受阴②,我见③妄想计着,生二见,是名边见,所谓常见、断见。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 作如是见。于身诸根,分别思惟④,现法见坏,于有相续不见,起于断见,妄想见故;于心相续愚闇不解,不知剎那意识境界,起于常见,妄想见故。此妄想见于彼义,若过若不及,作异想分别,若断若常。颠倒众生,于五受阴,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净智者,于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

「或有众生信佛语故,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非颠倒见,是名正见。何以故?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于佛法身作是见者,是名正见。

正见者,是佛真子,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

【注释】

①边见:有二种,即㈠常见,认为「我」死后常住不变。㈡断见,认为「我」死后断绝。亦即于五取蕴执取断、常一边之谬见。此边执见缘于萨迦耶见(有身见)所执之我、我所之事法,而起断、常二见,障碍处中之道谛与出离之灭谛。

②五受阴:又作五取蕴。无论领纳外境生情感,还是怀有贪爱而执取虚幻,都给人带来烦恼。人作为五蕴假名(结合)之物,正是由烦恼而生,所以称为五受阴(五取蕴)。

③我见:为我见、我所见的略说,我见又称为身见,或身见包括我见、我所见。身见为五恶见之首。

佛家认为人身原本是五蕴和合的虚假现象(「五蕴假名」或「五蕴和合之假」),但是有的人却把自身看作是实有,企图主宰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求,结果落得饱受苦痛烦恼,所以视自己为实有是妄见、恶见,佛家就称这种妄以虚假的自身为实的妄见为我见。佛家又认为,环绕人身的外物也是生灭流转四大和合无实的,但是有的人却把身外之物看作实有,并起贪爱欲占为已有,结果烦恼重重落得空无所有,所以视外物为实是妄见、恶见。佛就称这种妄以虚假的外物为实有的妄见为我所见。

④分别思惟:内心对事物现象进行思考辨识,以认识到对象属性。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思惟,思量所对的境加以分别。两种概念有部分重合,思惟包含分别。用在此处,分别侧重辨识思惟,侧重思考推度。佛家对人的心理研究成就甚着,但不能以现代心理去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