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三


阿育王佛舍利塔纪实

浙江宁波鄞县东乡四十里鄮山,有广利寺。原名阿育王寺,故人仍称之。昔佛灭后,中天竺国阿育王,统王阎浮,威德广大。所有鬼神,悉皆臣属。意欲普利世人,启其祖阿阇世王所藏之八万四千佛舍利。役使鬼神,碎七宝众香为泥。一夜造成八万四千宝塔,散布南赡部洲。耶舍利尊者,伸手放八万四千道光。一鬼捧一塔,顺光而趋,至光尽处,则安置地中。东震旦国,有十九处。大教东来,次第出现。如五台育王等是也。育王之塔,晋武帝太康三年,有僧慧达,乃利宾菩萨示迹。礼拜请求,从地涌出。遂建阿育王寺,供于殿内石塔中。塔门常锁,有欲睹舍利者,先通知塔主。殿中礼佛,礼毕,跪于殿外阶缘。每有人跪,凡欲睹者,均随之而跪。塔主请塔出,先令居中跪者睹。次则遍令随跪者睹。虽一日随睹数次,亦不以为烦。其塔高一尺四寸,周围亦只尺余。塔之中级内空,中悬一实心钟,钟底正中,有一针,舍利附于针端。四面有窗,华格栏遮,手不能入。即于华格孔中睹之。其舍利之形色大小多少定动,均无一定。平常人睹,多见是一粒,亦有见二三四粒者。有见舍利靠于钟底不动者。有见一针下垂至寸许者。有见忽降忽升,忽小忽大者。有见青者黄者赤者白者。及一色之浓淡不同,并二色相兼之各种异色者。有见色气黯然者。有见色气明朗者。不独人各异见,即一人亦多转变不一。又有见莲华及佛菩萨像者。亦有业力深重,完全了无所见者。见其小时,每如小绿豆大。亦有见如黄豆大枣大者。明万历间,吏部尚书陆光祖,笃信佛法,极力护持。与亲友数人来睹,初看如小豆大。次如黄豆大。次如枣大。次如瓜大。次如车轮大。光明朗耀,心目清凉。时舍利塔坏,塔供库房,陆遂发心重修塔殿。彼亲友所见亦甚好,但无陆之奇特神妙耳。须知如来大慈,留此法身真体。俾后世众生,种出世根。以由睹此神异,自可生正信心。从兹改恶修善,闲邪存诚,以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至复己本具佛性,圆满无上菩提。此如来示现不思议相,曲垂接引之本心也。愿见闻者,同深感念,则幸甚。光于光绪二十一年幸得虔礼数旬,兼阅育王山志,故知其详。

南通金沙区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儒教圣人注重因果,见于经传者,多难胜数。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须知既有余庆余殃以及子孙,则本人之庆殃为更大矣。然本人庆殃,固不专在现生论,必并来生后世而论,方得圆满周到。即此语以察圣人之心,其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已彰明显著于言外矣。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则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此五福六极之说,深含三世因果之义。乃圣王教民希向五福,畏惧六极,修德立命,趋吉避凶之德政。世儒不察,归之王政之赏罚。不但深诬王政,亦且事理矛盾。宋儒窃取佛经之奥义,以发挥儒教。恐人各学佛,以致儒门冷落,遂以如来所说治己治人治国治天下,普令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根本法,一刀砍断。令一切人无希向畏惧。谓因果报应,乃佛设此以骗愚夫愚妇,奉彼教耳,实无其事。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烧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托生。由此之故,儒者于因果轮回,皆不敢出诸口。徒赖正心诚意,以维持世道人心。既无因果轮回,一死即了。则正心诚意有何益。不正心诚意有何损。从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驯至于提倡贪欲,奖励恶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者。皆以破斥因果轮回之语以酿成之。而人道将几乎熄矣。于是有心世道之人,群起而挽救之。居士林,净业社等,各处建立。提倡因果轮回,与超出因果轮回之净土法门,必使因地而倒,仍复因地而起。金沙居士林,已经成立,当于居士之名实事业,一肩担荷。则世返唐虞,人希圣贤,当不久可亲见矣。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实者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了生死。能如是者,方可不负居士之名。事业者,即以身率物,宏扬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为志事。于虚名浮利,略不萦心。于伦理清规,决不违犯。俾凡见者闻者,悉生景仰之心。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无一事不以身为本者。本若不立,纵有作为,悉是场面上事。既非真修,必招外侮。反令邪见人据此以谤佛法。自他二利既失,生死大事何了。若是入林林友,各发金刚坚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尽伦学儒,尽性学佛。追踪过去先觉,不肯稍涉退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则居士之名实事业,可以光辉即世,垂裕后昆矣。(甲戌孟冬)

题吴江费陂龙灵岩藏经图偈

高高山顶上,建巍巍宝塔,塔中贮佛像,及与诸经卷。佛经在塔中,常放大悲光,
凡夫虽不见,亦冥受其益。譬如阳春到,万卉咸发生,由此胜因缘,种成佛善根。
迨至机缘熟,精进修净行,复本有佛性,直成菩提道。古人建此塔,深欲继佛志,
塔久遂倾毁,佛经乃出现。居士费陂龙,收得若干卷,装璜送灵岩,及与诸亲友。
爰绘灵山图,作后世纪念,缅惟佛慈悲,令诸含识见。其事实难思,或闻不信受,
始以风俗事,反显其胜利。世有极毒蛇,及与极疯狗,或啮人衣服,其人即便死。
又有啮人影,或目视其人,其人亦即死,以毒业重故。此众生恶业,势力尚如此,
何况佛慈悲,逾天地父母。一得蒙见闻,即获难思益,若深思此义,当痛哭不息。
普愿一切人,感佛大慈悲,当如救头然,念佛求摄受。凡见佛化事,及与诸众生,
一一作佛想,不敢生轻忽。以此胜功德,回向生西方,决可临终时,蒙佛亲接引。
以此荐父母,是名真实孝,以故梵网经,令孝顺父母。尽法界圣凡,皆悉令成佛,
庶可为尽伦,不愧为佛子。费子欲荐亲,祈书所绘图,因推原其意,书此以勖勉。(庚辰秋季)

普为施资流通历史感应统纪及展转传布看读诸善信回向偈

三界一切法,唯是一心作。顺道则善吉,逆理则凶恶。懿哉古大人,存心同天地。
用己才智力,参赞其化育。事事欲普利,天下及后世。博爱而济众,了无居德意。
功高名誉隆,德大吉庆莅。生备享五福,余庆覃后裔。此风若兴行,世界自安治。
人各怀礼让,咸思尽己谊。哀哉诸小人,唯知有自己。存心与作事,绝不循天理。
陷人以自安,损人以自益。唯务得现利,不知折宿福。及至结果时,苦报无穷极。
徒为人所怜,罪业莫由息。上启于唐虞,下迄于明代。善恶各事迹,诸史悉备载。
今世道陷溺,有识咸忧惧。吾友聂云台,设法为救济。特请许止净,辑感应统纪。
排印广流通,法戒冀自取。幸得诸善士,出资逾万元。敬印二万部,用普结善缘。
所余之净资,另排报纸本。字小而价廉,慰青年学悃。报纸印四万,流布于遐迩。
举凡见闻者,无不生欢喜。两种出版后,止净重校阅。稍有所增修,比初逾亲切。
李耆卿居士,愿任剞劂资。写刻请高手,必期永传持。余亦令重排,书报二种本。
加以增修字,以期垂久远。因果之理事,既以大明显。有心世道人,得有所舒展。
普愿见闻者,设法广流通。庶几息竞争,直臻于大同。愿彼发起人,及与编辑者。
助印诸善士,看读取法者。现在及未来,一切诸善人。同消诸恶业,同长胜善根。
生则获五福,没则登九品。先亡生净土,后裔为世准。风雨常顺适,物阜而民康。
俾彼四夷人,咸来观国光。(民国十九年庚午闰六月吉日)

敬为施资流通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及展转传布看读诸善信回向偈

猗欤观世音,誓愿难思议。久成等正觉,复现菩萨身。随类而逐形,寻声以救苦。
可惜世间人,多多皆不知。故特著此书,冀得广流布。幸蒙诸善信,任印已数万。
从此屡续知,屡续相任印。能至数十万,庶慰菩萨心。又复遍翻刻,中外广传播。
俾知观世音,实一切依怙。譬如大火炬,普照于昏衢。亦如巨铁轮,普渡诸沉溺。
盲人之导师,病夫之医药。寇贼时城郭,饥馑时稻粮。须知菩萨恩,逾天地覆载。
纵尽劫宣扬,亦止示少分。愿诸任印者,业障悉消除。福慧咸增长,诸凡皆如意。
生则获五福,没则登九品。过去诸祖宗,资之生净土。现在各椿萱,咸皆获寿康。
所有子与孙,悉能振家声。年岁常丰登,盗贼悉革心。家家崇慈善,处处行仁义。
俾此浇薄俗,转作淳朴风。法界诸有情,同得圆种智。(民国十五年丙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