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已说毗奈耶事摩怛理迦。
云何名为摩怛理迦事。谓若素怛缆摩怛理迦。若毗奈耶摩怛理迦。总略名一摩怛理迦。虽更无别摩怛理迦。然为略摄。流转还灭杂染清净杂说法故。我今复说分别法相摩怛理迦。嗢拖南曰。
要由余释余 非即此释此
于前略序事 自后当广辩
若有诸法应为他说。要以余门先总标举。复以余门后别解释。若如是者名顺正理。非即此门先总标举。还以此门后别解释。如先总举云何有为后别释言所谓五蕴。若如是者名顺正理。非先总举云何有为后别释言所谓有为。如是一切应随觉了。
略由二相。应知建立分别法相摩怛理迦。一者先略序事。二者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后当广辩。
云何名为先略序事。谓略序流转杂染品事及以还灭清净品事。云何流转杂染品事。谓六识身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事。若蕴界处事。若诸缘起处非处事。若三受事。若三世事。若四缘事。若诸业事。若烦恼事。若三界事。谓欲界等。若十有事。谓欲有。色有。无色有。那落迦有。傍生有。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由别离欲善趣恶趣招引趣向有差别故。若十一识住事。谓四识住与七识住总合说故。若九有情居事。如经广说。若五趣事。若四生事。若四入胎事。若四得自体事。若四食事。若四言说事。若四法受事。若四颠倒事。若苦谛事。若集谛事。如是等类。名为略序流转杂染品事。云何还灭清净品事。谓灭谛事。若道谛事。若三摩地事。若诸智事。若此所引诸功德事。若七正法事。若七正作意观察事。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事。若四行迹事。若四法迹事。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事。若四修定事。若三福业事。若三学事。若四沙门果事。若四证净事。若四圣种事。若三乘事。若四门记事。如是等类。名为略序还灭清净品事。如是等事广辩建立。随其所应。如前所说彼彼地中及诸摄分。应知其相。
又一切事以要言之。总有五事。一者心事。二者心所有法事。三者色事。四者心不相应行事。五者无为事。云何即依如是所略序事后当广辩。谓略由四相广辩彼事。何等为四。一异门差别故。二体相差别故。三释词差别故。四品类差别故。异门体相释词差别。如摄释分应知其相。品类差别复有八种。一建立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二建立界地差别。三建立时分差别。四建立方所差别。五建立相续差别。六建立分位差别。七建立品分差别。八建立道理差别。由如是等八种差别。于一切事品类差别。应随觉了。云何建立有非有异非异性差别。谓若略说有三种有。一者实有。二者假有。三者胜义有。云何实有。谓诸诠表法有名可得有事可得。此名于事无碍而转。非或时转或时不转。当知是名略说实有。如于色等诸法聚中。建立墉室军林草木衣食等相。此相唯于此聚随转。于余退还。色等诸相于一切处皆悉随转。是故此相所诠实有。当知余相所诠假有。又此假有略有六种。一聚集假有。二因假有。三果假有。四所行假有。五分位假有。六观待假有。聚集假有者。谓为随顺世间言说易解了故。于五蕴等总相。建立我及有情补特伽罗众生等想。此想唯能显了此聚。是故说名聚集假有。因假有者。谓未来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虽非实有。而有其因当可生故。名因假有。果假有者。所谓择灭是道果故。不可说无。然非实有。唯约已断一切烦恼。于当来世毕竟不生而假立故。所行假有者。谓过去世已灭诸行。唯作现前念所行境。是故说名所行假有。已谢灭故。而非实有。分位假有者。谓生等诸心不相应行。如前意地已标辩释。即于诸行由依前后有及非有。同类异类相续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离诸行外有真实体而别可得。观待假有者。谓虚空非择灭等。虚空无为待诸色趣而假建立。若于是处色趣非有假说虚空。非离色无所显法。外别有虚空实体可得。非无所显得名实有。观待诸行不俱生起。于未来世不生法中。立非择灭无生所显。假说为有。非无生所显可说为实有。云何胜义有。谓于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设皆悉永断。离诸戏论。离诸分别。善权方便说。为法性真如实际空无我等。如菩萨地真实义品第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应知其相。与上相违。当知非有。又由四种别无别故。应知建立异不异性。一由所因别无别故。二由所依别无别故。三由作用别无别故。四由时分别无别故。若所因等诸法异相差别可得。此异于余。若无异相差别可得。此前及后与现无异。时分别者。谓一切行唯刹那住。即此自体还望自体。说为不异。过刹那后说名为异。由彼为种而此得生。说为所因。若由眼等及大种等为依而转。说名所依。若一切行别别功能。说名作用。如是名为建立第一有非有异非异性品类差别。云何建立界地差别。谓欲色无色三界差别。言欲界者。谓下从无间上超他化至魔罗宫。其中诸行皆因欲界烦恼所生。于其三世与彼烦恼为所依止。彼品粗重之所随缚为彼所系。又欲界中一切烦恼全未离欲。非定地摄。色无色界一切烦恼一分离欲。定地所摄。余烦恼相如前应知。言色界者。谓四静虑并静虑中间有十七地。无色界者。谓空处等四无色地。云何建立时分差别。谓于过去世有无间已灭。有邻近已灭。有久远已灭。于未来世有无间将生。有邻近当生。有久远当生。于现在世有刹那现在。有众同分现在。有相续未灭现在。云何建立方所差别。谓有色诸法据处所故。得有远近方所差别。无色诸法由无色故。无据处所。若依色法而得生起。即于其处说有方所。此由转相故。非据处所故。有色诸法具由二种。云何建立相续差别。当知相续略有四种。自他根境有差别故立四相续。一自身相续。二他身相续。三诸根相续。四境界相续。二是假建立。二是真实义。云何建立分位差别。谓苦分位。乐分位。不苦不乐分位。即是能顺三受诸法。云何建立品分差别。当知建立所治能治二品差别。谓染不染法。下劣胜妙法。粗细法。执受非执受法。有色无色法。有见无见法。有对无对法。有为无为法。有漏无漏法。有诤无诤法。有爱味无爱味法。依耽嗜依出离法。世间出世间法。堕摄非堕摄法。当知此中。由五因缘建立染法。一者于三受中如其所应为杂染故。二者能遍摄受诸烦恼品粗重性故。三者能遍摄受现法当来非爱果故。四者能遍连结生相续故。五者能遍障碍一切善法及于所知障智生故。由是因缘名为染法。与是相违。应当了知不染法相。此不染法略有二种。谓善无记。由臭烂不净及烦恼不净故。名不净。由于此中诸所有受皆悉是苦故。名为苦。由无常性故。名不坚。若由如是胜义道理。性是不净。性是其苦。性是不坚。其性鄙秽名为下劣。超过于此应知胜妙。又相待故下劣胜妙二相差别。谓待色界欲界是劣。待无色界色界是劣。若待涅槃三界皆劣。如是等类应当了知。微着差别故。净秽差别故。势用差别故。应知建立色趣粗细。软等品类有差别故。应知建立无色诸法所有粗细。又有色法无色法由世俗胜义谛理易了难了故。应知粗细二种差别。微谓极微聚。着谓所余聚。净谓中有上地色聚。秽谓余有下地色聚。言势用者。谓若是处有地大等势用增强。虽与余聚其物量等。而能胜余粗显可得。软等品类有差别者。谓乐等诸受信等诸法有软中上品类差别。执受法者。谓诸色法为心心所之所执持。由托彼故心心所转安危事同。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其色不断不坏不烂。即由如是所执受色。或时衰损或时摄益。其心心所亦随损益。与此相违。名非执受。言有色者。谓能据方所。言无色者。谓不据方所。此约所缘领纳流转施设建立。言有见者。谓若诸色堪为眼识及所依等。示在此彼明了现前。与此相违。名为无见。言有对者。谓若诸色能碍他见碍他往来。与此相违。名为无对。言有为者。谓有生灭系属因缘。与此相违。应知无为。言有漏者。谓若诸法诸漏所生。诸漏粗重之所随缚。诸漏相应。诸漏所缘。能生诸漏。于去来今为漏依止。与此相违。应知无漏。能与当来生等众苦为生因故。于现法中有罪性故。名为有诤。与此相违。名为无诤。内门自体爱染随故。名有爱味。与此相违。名无爱味。外门境界爱着随故。名依耽嗜。与此相违。名依出离。若法有漏有诤有爱味依耽嗜。如是一切名为世间。若能治此依世俗谛所起俗智乃所引法亦名世间。与此相违。名出世间。若诸世间名堕摄法。堕有情器欲色无色世间摄故。若出世间非堕摄法。不堕前说世间摄故。云何建立道理差别。谓四道理。一相待道理。二证成道理。三作用道理。四法尔道理。如是道理差别分别。如声闻地应知其相。如是八种品类差别。及前所说异门体相释词差别。应知如前广略所序一切事中能正广辩。无过此辩。
复次嗢拖南曰。
初聚相摄等 其次成就等
自性等因等 后广说地等
有九法聚。摄一切法。何等为九。一善法聚。二不善法聚。三无记法聚。四见所断法聚。五修所断法聚。六无断法聚。七邪性定法聚。八正性定法聚。九不定法聚。善等法聚。广如意地已辩其相。见所断法聚者。谓一切见。若依见等贪嗔痴慢。若恶趣业。若于诸谛犹豫疑等。修所断法聚者。谓余一切所应断法。无断法聚者。谓无漏法。邪性定法聚者。谓无间业及断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谓学无学所有诸法。不定法聚者。谓余非学非无学法。
应知此中所有诸法自性相摄他性相应。或有一类补特伽罗。
成就善法及无记法。非不善法。谓诸圣者已离欲贪。及此异生除种子法。或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不善及无记法。非诸善法。谓断善根补特伽罗除种子法。无有成就善不善法。非无记法。或唯不善或唯无记而可得者。又于此中应知诸法如其所应若得若舍。谓有一类。由受所受故。或舍所受故。或邪推求故。或正推求故。或转形故。或法尔故。或离欲故。或加行故。或退失故。或得果故。或死生故。而有得舍。如别解脱律仪等法。由受彼故得。由舍彼故舍。若诸善法由邪推求故舍。由正推求故得。由转形故。舍苾刍律仪或苾刍尼律仪。随得其一二形生故。一切永舍。由法尔故。世间坏时能入法尔所得静虑。由离欲故。能得上地所有善法。由加行故。能发依彼所引功德。令现在前。由退失故。还得先时诸下劣法。由得果故。舍诸世法。得出世法及后明净世间善法。由死生故若生下时获于生得善及不善无记诸法。若生上时唯得善法及无记法。诸有所舍。如其所应亦随觉了。无有相违。诸心心所而共相应。及与相摄。即此刹那行还与此刹那。又无一切生死诸行可永断法。又无诸行先未曾生欻然令起。又一切行皆刹那生。生刹那后必无停住。诸行一生一住一灭。
又一切法一一自性无有第二自性可得。又定无有同类二法一时相应。即由第二自性无故。又非一法有乖异相二种作用。又一切行依于他转而不自依。又非自性与自性俱。亦不随转。又非即此一刹那心与此刹那心为所缘。
又非即此刹那自性与此刹那自性为因。亦非后生为前生因。亦非同类为异类因。如不善望善善望不善。而作无记异熟果因。
广说地等。
嗢拖南曰。
初诸地诸依 次谛智加行
三摩地根道 对治行修习
有漏无漏法 诸果诸因缘
立补特伽罗 后遍知究竟
有九种地。何等为九。一资粮地。二方便地。三观行地。四见地。五修地。六有学地。七无学地。八圣者地。九异生地。先应积集出世资粮。次为尽漏勤修方便。次修随顺决择分时正观诸谛。次能证入正性离生。次后渐证四沙门果。此中前三是有学地。其第四果是无学地证离生已一切世间渐升进道。名为修地。即总摄见。学无学地名圣者地。此余一切名异生地。谓若未修加行。若已修加行。若已离欲。一切异生复有九依。能尽诸漏。何等为九。谓未至定。若初静虑。静虑中间。余三静虑。及三无色。除第一有。复有四圣谛。能为尽净惑所。复有十智。能觉一切所知境界。谓法智。类智。若世俗智。若他心智。若苦等智。尽无生智。此广分别如声闻地。又瑜伽师有五加行。一为欲证入正性离生。二为得上果。三为进离欲。四为欲转根。五为引功德。复有瑜伽三三摩地。一空三摩地。二无愿三摩地。三无相三摩地。复有三种一切行向住果者根。一未知欲知根。是行预流果向者根。二已知根。是预流果已上乃至行阿罗汉果向者根。三具知根。是住阿罗汉果者根。复有九道。云何为九。一世间道。二出世道。三加行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胜进道。七下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世间道者。谓由此故能证世间诸烦恼断。或不证断。能往善趣或往恶趣。出世道者。谓由此故能证究竟诸烦恼断。加行道者。谓为断惑勤修加行。无间道者。谓正断惑。解脱道者。谓断无间心得解脱。胜进道者。谓从此后发胜加行。下品道者。谓能对治上品烦恼。中品道者。谓能对治中品烦恼。上品道者。谓能对治下品烦恼。复有四种对治。一厌坏对治。二断灭对治。三任持对治。四远分对治。复有十六行相。谓观诸谛为无常等。如前已辩。复有八种修习如是对治如是行相。如是修习如前定地及声闻地应观其相。复有二品摄一切法。一有漏法。二无漏法。此二法如前应知已辩。复有五果。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复有十因。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摄受因。五生起因。六引发因。七定异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复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如是一切果因及缘。如菩萨地等已辩其相。复有七种补特伽罗。谓随信行等。复有六种阿罗汉。谓退法等。复有八种补特伽罗。谓行四向及住四果建立。应知如声闻地。复有六种遍智。一者不定地有漏谛遍智。二者定地有漏谛遍智。三者无漏无为谛遍智。四者无漏有为谛遍智。五者顺下分结遍智。六者顺上分结遍智。复有二种究竟。一者智究竟。二者断究竟。智究竟者。谓尽无生智。自斯已后为断烦恼无复应知。断究竟者。谓遍究竟诸烦恼断。由彼断故。圆满究竟证心解脱及慧解脱。
如是略引随顺此论境智相应摩怛理迦所有宗要。其余一切随此方隅皆当觉了。遍行一切摩怛理迦。如摄释分应知其相。如来法教数无限量。
何能穷到无边彼岸随此。方隅。随此引发。随此义趣。诸聪慧者。于余一切应正寻思。应正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