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菩萨所有功德。嗢拖南曰。
希奇不希奇 平等心饶益
报恩与欣赞 不虚加行性
谓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觉乘勤修学时。应知有五甚希奇法。何等为五。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者于多烦恼难复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者具不思议大威神力。如是五种。菩萨所有甚希奇法。不与一切余有情共。
又诸菩萨成就五种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以因利他苦。即为自己乐。是故菩萨恒遍受行因利他苦。是名菩萨成就第一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生死过失涅槃功德。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誓受生死。是名菩萨成就第二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善了知默然乐味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为说正法。是名菩萨成就第三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虽积集六波罗蜜多所有善根而乐普令有情清净。即为己乐。是故菩萨为净有情增上力故。以净意乐施诸有情。然不希求施果异熟。是名菩萨成就第四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又诸菩萨以利他事为自利事。是故菩萨恒现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是名菩萨成就第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
又诸菩萨由五种相。当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为五。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菩萨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者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者菩萨于从众缘已生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五者菩萨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俱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诸菩萨于诸有情其心平等。
又诸菩萨由五种相。于诸有情能作一切饶益之事。何等为五。一者说授正命以为饶益。二者于不随顺能引义利所作事业。说授随顺以为饶益。三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善能为彼作依怙等以为饶益。四者说授能往善趣之道以为饶益。五者说授三乘以为饶益。
又诸菩萨由五种相。于其有恩诸有情所现前酬报。何等为五。一者安处有情令学己德。二者方便安处令学他德。三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随力随能作依怙等。四者劝令供养诸佛如来。五者令于如来所说正法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又诸菩萨于五种处常当欣赞。何等为五。一者值佛出世常得承事。二者于诸佛所常闻六种波罗蜜多菩萨藏法。三者于一切种成熟有情常有势力。四者能于无上正等菩提堪任速证。五者证菩提已诸弟子众常和无诤。
又诸菩萨由五因缘于诸有情能作不虚饶益加行。何等为五。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先欲求作利益安乐。于诸有情利益安乐如实了知无颠倒觉。如是一切如前供养亲近无量品中所说。应知其相。
复次嗢拖南曰。
无颠倒加行 退堕与胜进
相似实功德 善调伏有情
谓诸菩萨有五加行。当知普摄一切菩萨无倒加行。何等为五。一随护加行。二无罪加行。三思择力加行。四清净增上意乐加行。五堕决定加行。云何菩萨随护加行。当知此复略有五种。一者随护聪睿。谓由俱生智速疾摄法。二者随护正念。谓由此正念随所摄法持令不忘。三者随护正智。谓由此正智于所持法善观察义。正慧通达远离随顺聪睿正念觉慧退分诸因缘故。习近随顺住分胜分诸因缘故。四者随护自心。能善防守诸根门故。五者随护他心。能于他心正随转故。云何菩萨无罪加行。谓诸菩萨于诸善法。无倒炽然无量无间回向菩提。云何菩萨思择力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胜解行地。应知其相。云何菩萨清净增上意乐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净胜意乐地及行正行地。应知其相。云何菩萨堕决定加行。谓诸菩萨即此一切在决定地决定行地到究竟地。应知其相。如是五种菩萨加行。普摄一切无倒加行。
又诸菩萨顺退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说法师。二者放逸懈怠。三者于诸烦恼亲近执着。四者于诸恶行亲近执着。五者与余菩萨校量胜劣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又诸菩萨顺胜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谓与前五黑品诸法。次第相违应知其相。
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功德。当知实是菩萨过失。何等为五。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作不饶益。二者诈现种种具足威仪。三者于顺世间文词咒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者宣说建立像似正法。广令流布。
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真实功德。何等为五。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起胜悲心。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仪。三者于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睿者数。四者修行无罪施等善行。五者开示正法遮灭一切像似正法。
又诸菩萨略于十处。无倒调伏所化有情。何等十处。一者远离恶行处。二者远离诸欲处。三者专精无犯犯已能出处。四者密护一切诸根门处。五者正知住处。六者离愦闹处。七者于远离处远离一切恶寻思处。八是远离障处。九者远离一切烦恼缠处。十者远离一切诸烦恼品诸粗重处。
复次嗢拖南曰。
诸菩萨受记 堕于决定中
定作常应作 最胜最为后
谓诸菩萨略由六相。蒙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授与记别。何等为六。一者安住种性未发心位。二者已发心位。三者现在前位。四者不现前位。五者有定时限。谓尔所时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六者无定时限。谓不宣说决定时限而与授记。
又诸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何等为三。一者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安住种性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便名为堕决定菩萨。何以故。由此菩萨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觉故。发菩提心堕决定者。谓有一类诸菩萨众。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此后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复退转。不虚修行堕决定者。谓诸菩萨已得自在。普于一切利有情行。如其所欲随所造修终无空过。于此三种堕决定中。依于最后堕决定位。诸佛如来授诸菩萨堕决定记。
又诸菩萨略有五处定所应作。若不作已终不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何等为五。一者发菩提心。二者于诸有情深生哀愍。三者炽然精进。四者于诸明处方便修习。五者无有厌倦。
又诸菩萨于其五处常所应作。何等为五。一者于不放逸常所应作。二者无依无怙有苦有贫诸有情所。常应为作依怙等事。三者于诸如来常应供养。四者常应遍知有失无失。五者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大菩提心恒为导首。如是五种是诸菩萨常所应作。
又诸菩萨有十种法。一切菩萨许为最胜特为第一。建立在于最上法中。何等为十。一者菩萨种性。诸种性中最为殊胜。二者最初发心。于诸正愿最为殊胜。三者精进般若。普于一切波罗蜜多最为殊胜。四者爱语摄事。于诸摄事最为殊胜。五者如来世尊。于诸有情最为殊胜。六者悲愍有情。于诸无量最为殊胜。七者第四静虑。于诸静虑最为殊胜。八者空三摩地。于三等持最为殊胜。九者灭尽等至。于诸等至最为殊胜。十者如前所说所有清净方便善巧。普于一切方便善巧最为殊胜。
复次嗢拖南曰。
诸施设建立 一切法寻思
及如实遍智 如是诸无量
说法果胜利 大乘性与摄
菩萨十应知 建立诸名号
谓诸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能正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唯除闻已。何等为四。一者法施设建立。二者谛施设建立。三者理施设建立。四者乘施设建立。
云何名法施设建立。谓佛所说素呾缆等十二分教。次第结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为法施设建立。
云何名谛施设建立。谓无量种。或立一谛。谓不虚妄义。唯有一谛无第二故。或立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语谛。三用谛。或立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或立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智谛。四境谛。五胜谛。或立六谛。一谛谛。二妄谛。三应遍知谛。四应永断谛。五应作证谛。六应修习谛。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谛。七非圣谛。或立八谛。一行苦性谛。二坏苦性谛。三苦苦性谛。四流转谛。五还灭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加行谛。或立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有余依涅槃谛。九无余依涅槃谛。或立十谛。一逼切苦谛。二财位匮乏苦谛。三界不平和苦谛。四所爱变坏苦谛。五粗重苦谛。六业谛。七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十正见果谛。如是等类名菩萨谛施设建立。若广分别当知无量。
云何名理施设建立。谓四道理。此广分别如前应知。
云何名乘施设建立。谓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如是三种一一各由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是名为乘施设建立。初声闻乘七行相者。一于四圣谛无颠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此慧作业。六此慧资粮。七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诸声闻乘无不周备。如声闻乘七种行相施设建立。其独觉乘当知亦尔。无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缘离言说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无分别平等性出离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此慧作业。六此慧资粮。七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无上大乘无不周备。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诸菩萨所有无倒施设建立。若曾所作若当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又诸菩萨为得四种如实遍知。于一切法起四寻思。何等为四。一名寻思。二事寻思。三自性假立寻思。四差别假立寻思。如是四种若广分别应知如前真实义品。
又诸菩萨略有四种。于一切法如实遍知。一名寻思所引如实遍知。二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三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知。如是四种若广分别。应知如前真实义品。
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为五。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云何有情界无量。谓六十四诸有情众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条列。若依相续差别无边。云何世界无量。谓于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号各各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一切皆当了知。云何法界无量。谓善不善无记诸法。如是等类差别道理。应知无量。云何所调伏界无量。谓或有一种所调伏界。一切有情可调伏者同一类故。或有二种所调伏界。一具缚。二不具缚。或有三种所调伏界。一钝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种所调伏界。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吠舍。四戍达罗。或有五种所调伏界。一贪行。二嗔行。三痴行。四慢行。五寻思行。或有六种所调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脱。六已解脱。或有七种所调伏界。一轻毁。二中庸。三广显智。四略开智。五现所调伏。六当所调伏。七缘引调伏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或有八种所调伏界。谓八部众。从刹帝利乃至梵众。或有九种所调伏界。一如来所化。二声闻独觉所化。三菩萨所化。四难调伏。五易调伏。六软语调伏。七诃摈调伏。八远调伏。九近调伏。或有十种所调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无色。八有想。九无想。十非想。非非想。如是略说品类差别有五十五。若依相续差别道理。当知无量。问有情界无量。所调伏界无量。有何差别。答一切有情若住种性不住种性。无有差别。总名有情界无量。唯住种性彼彼位转。乃得名为所调伏界无量。云何调伏方便界无量。谓如前说。当知此中亦有无量品类差别。
问何故总说此五无量如是次第。答以诸菩萨专精修习饶益有情。是故最初说有情界无量。是诸有情依于处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说世界无量。是诸有情在彼彼界由种种法。或染或净差别可得。是故第三说法界无量。即观如是有情界中。有诸有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堪能究竟解脱众苦。是故第四说所调伏界无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诸有情究竟解脱。是故第五说调伏方便界无量。是故说言菩萨于此五种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诸佛菩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当知有五大果胜利。何等为五。一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法眼生起。二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得尽诸漏。三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四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时。证得菩萨最胜法忍。五者一类有情闻佛菩萨说正法已。受持读诵修习正行。展转方便令正法眼久住不灭。如是五种。当知名为诸佛菩萨所说正法大果胜利。
诸菩萨乘与七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何等为七。一者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摄方广之教。二者发心大性。谓有一类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三者胜解大性。谓有一类于法大性生胜信解。四者增上意乐大性。谓有一类已过胜解行地。证入净胜意乐地。五者资粮大性。谓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修习圆满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者时大性。谓经于三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七者圆证大性。谓即所证无上菩提。由此圆证菩提自体。比余圆证功德自体。尚无与等。何况得有若过若增。当知此中若法大性若发心大性。若胜解大性若增上意乐大性。若资粮大性若时大性。如是六种。皆是圆证大性之因。圆证大性。是前六种大性之果。
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
如是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菩萨略有十种。一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未入净意乐地。名未净意乐。若已得入名已净意乐。即净意乐。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已得入名已成熟。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决定地决定行地。名未决定。若已得入名已决定。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二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如是如说从初种性。广说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此上更无能正修学。若于中学若如是学。非如所说诸菩萨。上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
如是所说。一切菩萨当知复有如是等类无有差别随德假名。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成就觉慧最上照明最胜真子最胜任持普能降伏最胜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圣。亦名商主亦名大称。亦名怜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师。如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无边菩萨。当知乃有内德。各别无量无边假立想号。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