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到先天的修持方法——“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太渊,乍沉乍浮。”他又提出“真人”,这个名称是庄子所提的,后世的道家道教把得道的才称真人。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没有得道的都是“假人”。道家另有一个名称,叫我们这些假人是“行尸走肉”。从这个名称,可以看到道家文化的价值观,一个人必定要修到超凡入圣,人生的价值、目的才算完成,才成“真人”。不然我们一辈子做人是白做了,是个“假人”。所以道家对于得道的人,不称仙也不称佛,而称真人。在这里这个“真人至妙”,代表我们本性自主,能够为心物一元做主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哪里呢?你要怎么样明心见性呢?必须要本身修到“金水相生”的境界, 也就是修到我们这个四大肉体,内外一片光明。所以“自有源头活水来”,生生不已了。
这个时候,你要了解还有个东西,是能变化的,能知道的。那个东西的代名词就是“真人”,人的生命根本。这个是道,在哪里呢?“若有若无”之间。那个时候你才了解,就是佛学讲的空。那是无吗?不对的,它的确有这个东西; 你说有吗?又是无形无相。所以,“真人至妙”这个时候出现了,“仿佛太渊”,深不见底像太渊,深渊加个“太”字,不晓得有多深。这一个境界,佛学、道家有相通之处。现在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楞枷经》上出现的,叫做“钵头摩深险”,是同样的观念。
“乍沉乍浮”,好像有好像没有,这样地去形容。后世有些人修道,把这些文句不做深入的理解,当成有形的境象了,把打坐时看到自己坐在这里的情景,当做就是这个境界。告诉你们,不管你走佛家道家、密宗显教路线,修久了以后,忽然会看到自己在打坐,好像自己在外面看这个肉体似的。你说离开了身体吗?没有。如果认为这个就是得道了,嘿!差不多到二号了,是精神分裂的状况。拿修行原理来说,这是分离境界,离魂的境界。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反而变成好事,因为晓得这个境界神魂是可以分离的。想常常修到这个境界还不容易啊!在座有好几位青年同学有过的,我说那也没有什么,这叫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有的。经常的话,可以修到阴神出窍,但仍非究竟。如果从此修,死后就成为鬼仙,在六道还是属于鬼道。所以现在有些扶鸾、画符的,说是济癫和尚来了,观音菩萨来了……其实来的都是鬼仙,小事准,大事保险不灵。
这个“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太渊,乍沉乍浮”,有些人读了这些道书,把那一种境界当成自己已经修成功了,身外有身了,这是大错而特错。这在道家叫做“左道之流”,不算旁门。不过我经常说,不要看不起人,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旁门是不走正门,走边门。边门虽然是偷偷摸摸进来,后门也好、厕所进来也好,总归进到这个房子里了。左道虽不是正道,是偏道,转了大半天,最后总会转回来的。许多同学东学西学,我都鼓励他赶快去学,左道旁门给他东转西转,把他转昏了,有一天清醒就回头了。所以这种书,读到这里很容易读错,特别提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