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一宗,为佛法入吾国后,最早创建之宗派。自晋时慧远法师创设白莲社于庐山,历代相继,虽无法统之传承,而已普及于社会。本宗祖师,多为世人公认修持确有成就之大德名僧。千余年来,于弘扬佛法及维系吾佛之教,其功至巨。自禅宗之兴,其修持教迹,俨若相违。盖净土以信、愿、行为彻始彻终之法则。禅宗则扫除诸法,佛亦不取。表面观之,有如泾渭之分,实则尽为未了宗徒,自作担板汉之见耳!其互相作短长之见者,大抵可纳于三途:
一、主禅宗者:谓净土为愚见,徒仗他力,冀得往生,终为未了。法界同体,自性是佛,借他力而往生,非为究竟。
二、主净土者:谓禅宗徒恃自力,称即生成佛,非魔即狂。众生自无始以来,业习深重,功未齐于诸圣,云何能得顿悟成佛?不若持名乘愿,带业往生,亲近弥陀,修成正觉,为万稳万当之事。
三、调和论者:主禅净双修,最为稳当切实,其所立见,约有两说:(一)念佛念至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可见自性弥陀,成就唯心净土。(二)即或不然,必可乘愿力以往生,花开见佛,立证菩提。
主禅宗者,执著古德“念佛一声,担水洗三日禅堂。”“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等语,食古不化,死死认定。主净土者,闻禅者之言,即心即佛,怖而却步,如对仇雠。迨宋时永明寿禅师提倡禅净双修,作四料简偈语,调和之说,于以大行。元代之后,禅林提倡参“念佛是谁”话头,于禅净双修之外,别创一格,永为禅林规范。凡此诸见,且试论之。
大藏之中,专言弥陀净土者,有三部经、一部论。即《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是也。《无量寿经》人称大本,说弥陀因地法行,果满成佛,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所摄之机,通于凡圣。凡位具摄三辈,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其余均为所摄。《阿弥陀经》,人称小本,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此经所摄,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观无量寿佛经》摄机最广,十恶五逆,临终苦逼,十声称名,即得往生。或者疑十恶五逆之人,善根全无,何能感佛接引?且亦与本宗教义相违。须知《华严经·随好光明功德品》有言:阿鼻狱中,夙根成熟,蒙光顿超之说。且经称“三界唯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恶逆之人,临苦改悔,一念回心,已与佛心相应,其蒙光接,了了何疑。
净土一宗,确属三根普被。极乐国土,多为一生补处之不退转菩萨。华严会上,菩萨如云,等妙二觉如雨,最终一会,普皆回向净土。如云:此为方便表法,则佛为不妄语者,安得诳言!须知净土因缘,确为无上甚深微妙,多劫薰修菩萨道者,亦不能知,况可以凡情而测圣量乎!欲明此事,略析如后。
一、极乐净土何以实有?此须明乎天文之学,参酌佛法,自能通之。以太虚之间,星云群聚,每一星云,附诸星球,星球之间,即为形器世界。如此地球,乃太阳系星云中面积最小、寿数最低之一星球。凡此无量无数无边星云,佛说绕须弥山而行。须弥山者,旧称非实,有邃于天文学者之阮印长所著《造化通》,谓须弥山乃是太空之银河;有谓此乃一假设之宇宙中心,顺世俗之说,以山名之,如科学称地轴,地岂实有轴耶!凡诸星云,依住于太空,太空依本体(佛教称如来藏)而存在。则所谓极乐净土,若以实有言之,准此义可明其为另有存在之世界。人智有限,本土所在之地球,其国土疆宇,是否完全已经发现,现尚不能无疑,何况超此形器以外,另有世界存在,而可言其为必无非有耶!
二、何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又何以佛光能来接引?欲明此义,须先取自然科学中之光学、力学,参酌佛法,自可会通。首须了解,佛之一名,涵有体用之义。佛之体,乃法身如来藏性,即宇宙万有之本体。佛之用,即报身、化身,如释迦、弥陀之各别应身。次须了解,如来藏性之为力为明。初有常寂光,此光无相无形,具含于宇宙万有法界之尘尘物物。世界形器有坏,此光不灭(参看《心法与光》篇)。净明初动,快速无比,乃发光明,于是有色之光得以生起。粗看无形,实则光波随时自在振动。其速度之快,科学家称之为光年。地球高空以外进入黑暗,然黑暗亦为有色光之一种,其振动当亦存在。唯速度之快,尚非今日科学所知。过此黑暗光层,必另有一色光之境。太虚之间,纯为光照。无论光色不同,其为光则一。光能发热,同时与力并具,而光与力,皆依本体这法尔(自然)功能所生,涵于常寂光中。万有众生之心身性命,皆为如来藏中之一环。此心具足力之与光(参看《心法与力学》篇)。念念专精得至一心不乱,则光力专精统一,自可与佛之常寂光接流。加以自他二力互相忆引,临命终时,形器毁坏,常光现前。复有弥陀愿力,与行者之往生愿力相应,自然不消弹指之间,乘彼常寂心光之无比速度,往生净土矣。故“阿弥陀”译义为无量寿光也。
三、如来藏性中,光之与力,犹为物之极微。原子、电子,犹非极微之极,仅为体性具足万有之一点。觉性心光,灵知昭昭,无相无形,遍含万类,往来翕辟,为万物之主宰者此也。姑名曰心。而此心物二者,实同一体。所谓体者,谓其往来翕辟而互为因果,相成相灭,轮转不易,宰相无相,体亦强名。当心之用,具带质而生。所谓带质者,即具光与力之功能。愿念之起,为心之动用,用之所至,光与力皆具矣。故愿力存在,世界形器得以成住(佛经称娑婆世界,为众生业力所成,极乐世界,为弥陀愿力所现)。故发愿往生,信心不二,自他力固,胶结为一,其终也必生,不复有疑。
四、如来藏性,本以空为体,以有为用。而用时,体在有中;空时,有在体中。不易之理,如翕辟之称阴阳。华严所谓法界重重无尽者,法性功能之起用也,即为真空之妙有。全体纯真,体入于用,地上菩萨,未尽其义,当有疑矣。若已入妙觉之海,则观空无有,仍为半截之言。故念佛者,无论凡圣,单提一念,专心不乱,必可成办。故曰:“凡念佛者,千句万句,即是一句。前句已灭,后句未生,当念一句,刹那不住。念佛之心,不缘过去,不缘未来,但缘现前一念,以为往生正因。此是万修万人去之法也。”
五、一心不乱,缘现前一念,即制心一处、心一境性之禅定要法。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作是观,必可得无上殊胜之定。但恐修学行人,住空则散乱如雨,执有则不得专精。无论净土禅宗,皆非所企。须知临终之时,众苦逼临,平常无熟练之功,此时必身苦心乱,丝毫不能得力。若能念念专一,而谓不得往生净土,必无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