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蠡测》第19章 佛法与西洋哲学(3)


19.3、希腊末期哲学

公元前三三六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统治希腊,至公元前一四六年,马其顿与希腊,又为罗马所灭亡。随此政治之变动,希腊文化,相随分解,由“唯心论”、“形而上学”,转入于“唯物论”,注重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之研究。

伊壁鸠鲁在雅典创立自己学派,拥护德谟克利特之“原子论”,分哲学为三部,一为物理学,二为论理学,三为伦理学。其于“认识论”,则又带有“唯心论”之说,主张感觉之存在,而以精神为特殊之运动,系圆形原子所构成,随人体而毁灭。其于“伦理”则认内心之闲静安逸,为人生之至乐,理想人格,即为澹泊宁静之智者,较昔勒尼学派之肉体快乐主义,更重真知之追求。继其后者,为罗马之卢克莱修,主张“无神唯物论”,此外,尚有斯多亚学派、怀疑派、折衷派、及新柏拉图学派等。

斯多亚学派:乃芝诺所创,后继者大有人在,渐传至罗马森内加等处(当公元前三年至公元六五年间),人才辈起,学说纷陈,大抵皆为理性主义之倡导者。其早期学说,多接近于“唯物”思想,而非如“唯物论”者之偏执。彼谓火为世界之根源,与“”同一重要。而于“认识论”,多有同于亚里士多德。于“伦理”,则立足于先天之理性,以人有天赋之理性,但能循理而行,即为有德之士,而合乎自然之理,若德与不德,善与恶,皆存于内心,且无中和可以缓冲者,故以从自然而生活,为人生之最高目的;而此自然者,谓之曰“”,谓之曰“理性”,即充塞天地间之“天道”,亦即为存在于人性间之法则。故以物欲乃反乎道者,顺从理性,弃欲绝物,隐遁山林,遨游湖海,以度其安逸之人生。可谓西洋出世学派之先导者,相当于佛法所称之自然外道。

怀疑派:乃皮浪所创,继之者有埃奈西德穆、恩培里柯。彼认“知识”为相对性,凡对一切事物之认识,如是非、真伪、善恶、妍媸之判断,皆是人以不同感觉之特点,遽下之“特称盖然判断”,尽不可靠;当弃智绝欲,实践伦理道德,乐其安适之人生。盖乃达观一流,游心物外,浮沉于世者。

新柏拉图主义为基督教“”学之创始,其中代表人物,如埃及之普罗提诺,极力反对“唯物论”;谓物质为反统一,不协和,最丑陋;“”为一切存在之根源,乃尽善尽美之精神实体;“”以自身之“发放物”创造世界理性,理性依其顺序产生世界精神,此世界精神,复产生可感觉之形体,形体之后,始有纯粹之物质。故物质非为实体,乃神造一切中最低级之物,人体同于物体,固当为邪恶者;故能引导人之精神,走向罪恶途径,我人必须摈弃一切肉体物质之诱惑,救出精神,归于超感觉的“”之世界,乃得与“”相接。若沉湎感觉,其终将贬为物质之奴隶,或成动物,或成植物,此其所以异于柏拉图之学说者。盖柏氏论“”,仅能高于实在,而不能高于理念;新派之“”,则超越一世,尤非理念之可及,“神我论”之宗教学说,实植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