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11:36)静坐
南师:前几天,从历史文化的演变接到隋唐以后,汉唐的声威展开了,整个是禅宗的天下。唐代的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通通一大转变。而且由西南到西北的,包括中东,土耳其、伊朗,当然包括了印度文化,而且包括了这些外来的民族,我们开放发展的移民,整个的大的转变一个结合,构成了中华文化。
所谓唐代的声威,比汉代就不同了,大大不同。而且领导国家天下的唐朝的天子,古代的名称啊。皇帝、天子,就是领导人,家族性的,并非完全汉民族的系统,整个的混合,文化与文化的混合。所以研究唐代文化,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发展,这个气派是非常大。这个时候,西方正进入罗马教廷,天主教统一西方文化。在西方人的历史文化发展上,黑暗,是西方文化的黑暗时期。可是在东方的中国是大放光明,非常开展。
我们已经讲过,奇怪的,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变乱,就是民族文化混合的变乱。当然,是政治、经济、军事的混乱时期。可以说,我再提一句大家注意,南北朝是第二个战国时代。尤其是北魏,北方黄河一带,所谓移民进来的,各种民族变成汉民族,采用中国文化的帝王政府的制度,建立了北魏的王朝。今天残留下来的,所谓敦煌壁画啦,云冈石窟等等等等,都是那个时代。壮观,非常壮观,也很混乱。中间历经文化,尤其是佛教的形而上的思想,形而上的行为与生命科学,认知的行为,在这个阶段是辩论得很厉害很厉害。
大家没有好好地读书,自己的历史搞不清楚,南北朝的历史,北魏的历史。譬如大家晓得宋朝,后面的宋朝,还有辽、金、元。大家读中国史,只晓得唐宋。宋朝没有统一哎!后面半个中国是辽、金、元,东北的少数民族起来的天下。可是我们研究历史呢,很少人融汇贯通辽、金、元的历史,它也全盘接受了中国文化。这一讲我又变成在给你们讲历史课一样,又麻烦了,因为担心你们历史实在太不清楚了。
现在回转讲南北朝这个阶段,是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论辩很严重。不但牵涉到宗教的生命有神无神,就是人的生命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究竟有没有前生、有没有后世,牵涉到唯心唯物的问题,在那个时候早就有,讨论得很多很多。讲现在一般人研究这个,如果你真懂得古文,看自己的历史文化,看现在是小儿科,都辩论过的。当时参与辩论有神论、无神论,唯心、唯物。
主张有神论,有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中间一个大手笔是梁武帝,他自己也参加写论文。所以梁武帝这一个人也非常奇妙。我们现在后世研究历史,说他一手创业做皇帝,一手自己国家亡掉。他活到八十多岁,是亡了,给部下叛变亡的。可是,最后饿死在台城,南京。他讲两句很伟大的话,我认为任何人还讲不出来。哎,他最后给人家逼得没有饭吃,饿的,他吃素打坐的,学佛,爬到树上,有鸟窝,摸那个鸟蛋吃,跌下来,人跌伤了。这么一个…,可是他没有什么。部下叛变,侯景叛变,进了南京亲自见他,侯景是他提拔的。他是个孤老头了,这个皇帝给他困住了,一个人,把他软禁在那里。
可是侯景一见到他的时候,一身冷汗发抖,吓死了。可是梁武帝也没有骂他,看一看他。所以良心的责备,侯景自己冷汗出来,发抖,就讲“我再也不要见他了,这死老头。哼!”呵,他(梁武帝)讲了一句伟大的话,我说任何人…,“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憾!”呵,这个国家我建立,我手里败了,等于一场豪赌,赌输了就输了嘛!呵,“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没有什么遗憾的。
一般读历史不注意这些,我觉得很了不起,我说他很有一点像样学佛的人。他同北方北魏一样,也受了戒,提倡中国文化。《大学》、《中庸》抽出来,尤其《中庸》讲性命之学,“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他这些跟老庄配合,自己拼命学佛,吃素、念经,到了做皇帝的晚年,比和尚还和尚。
所以我笑,今天的佛教能够存在,还是吃他的饭。佛教里头现在念的《梁皇忏》,这个忏悔文是他作的,为什么著这部《梁皇忏》呢?他的大太太,皇后,很漂亮,女性的妒忌心,吃醋的这个妒忌心最厉害,厉害得无比。所以梁武帝,当然出家人的生活,大概旁边妃子宫女绝对没有…。可是这个皇后死了。死了以后啊托梦,给这个梁武帝,一看,“呦,你怎么变成这样?”变成一条大蟒蛇,很可怜的大蟒蛇。在他前面跪下,“皇上,我一生错了,犯女性的妒忌的心理太大。罪孽果报啊,现在变成大蟒蛇。你是有修行的人,替我忏悔吧!”因此他集中了佛教这些经典,写了一部经叫《梁皇忏》,忏悔的忏,后世叫他梁皇,梁皇是那个梁武帝的梁,皇帝的皇,就是萧衍,梁武帝。这一部忏悔文,现在庙子上拜个《梁皇忏》,庙子上,哎吆很严重的,一堂法会做下来,你像这些大庙子,拜四十九天的《梁皇忏》,拿现在讲生意经,起码要好几亿香火的钱进来。我说到今天为止,佛教吃的饭,以宗教来讲,还是吃的梁武帝的饭。
另外,他又关心历代的战争,水陆死掉的亡魂太多,当然这不是他完全他搞的,还有水陆忏。所以庙上这些做法会,你看看五台山啊、峨眉山啊这些大庙子,常常有这个法会,我说都是吃的梁武帝的饭。这个时代,到了隋唐以后,禅宗一起来,把这个宗教外衣剥掉了。“什么是佛?心就是佛。”“什么是心?心本无生因境有。”当然,玄奘法师回来,唐太宗希望他作宰相,这个都给你们讲过的啊。他当然不干,翻译了《大般若经》,翻译了很多经,尤其法相唯识的。大家一般学者认为法相唯识最难懂,并没有难,反是衬托了禅宗,讲清楚了。法相唯识是用人文科学逻辑的方法,说明形上,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联,心物之间的。禅宗直接走心物一元的唯心理论,心地法门。是这么一个唐代禅宗兴起的局面。
刚才讲到马祖,尤其到马祖这个阶段,创建了丛林制度,在唐代已经实行了,真正,我们作比方,真正的,拿现在作比方,共产主义的一个社会,丛林制度。你去研究这个制度看,共同有衣,大家有饭吃,大家也有衣服穿。经济平等,啊,使用钱财平等,一切无私,一切归公。百丈丛林的制度,这么一个社会。同时帮助了唐朝,那个时候没有社会福利的思想,做到了国家社会的福利的思想。
西方人讲中国没有社会学,我说你笑话,你才不懂。佛教的丛林是办了社会事业,他没有标榜,凡是鳏、寡、孤、独都靠庙子上面寄生。譬如,讲一件小故事。所以丛林制度,后来宋朝的,中国,我常常告诉大家,你注意,我们现在推翻满清到现在只有九十八年,还差两年是一百年。呵,这个,我说中国三千年来教育,国家政府朝廷没有出一个钱呢。你听到什么汉、唐、宋、元、明、清,有教育制度出钱吗?没有啊。教育是归礼部管的。礼,讲礼貌的礼,在上古属于天官。我们几千年的教育是靠民间自动自发,自己教育,教孩子教出来了。跟政府两回事。自己子弟教成才,成功了或者文的武的,政府是拿代价来把你钓走了,钓鱼一样。什么呢?功名,把你钓走。读书可以做官,考取了做官。唐朝的考试制度,开始隋唐,到唐朝更明确了,把知识分子用考试的制度,功名科举统统把你搜罗。不愿意进入这个圈子的,跳出来做和尚,走到禅宗路线去了。
所以过去谈历史,欧阳修写了《新唐书》,就感叹:唐末五代没有人才,王安石就反对,“嗨,你这个完全错了!”唐末五代的人才才多呢,都是帝王将相之才,到哪里去了?当和尚去了,学禅宗去了。王安石的观点不是偏见,几乎是个定论。
这个时候,我们讲到心法,今天讲到心法。譬如禅宗很重要的几句话,你们记住吧?现在大家打坐,可以打开黑板,没有关系,可以亮光了。我讲你写啊!“佛说一切法,为度…”为了,“为度一切心”,这个你们可以笔记了,不要打坐了。“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禅,禅宗了。你看,这个严重吧?唐代禅,把宗教、所有的宗教外衣连佛统统剥掉了,佛……但是剥掉没有啊?我认为没有剥掉,它很严重地建立佛法的精神。
“佛说一切法”,打坐、修行、念佛、练功夫各种。“为度一切心”,心当然包括人有感觉、知觉、烦恼、思想。“我无一切心”,假使我心里没有这些烦恼,也没有这些感觉,是空灵的,“何用一切法?”这是禅宗。呵。
我现在给你讲这个历史的,以历史作本位,说这个禅宗的当时的威风,中国文化的那个威风,一下这么铺开,那么大、那么厉害。它扫荡了南北朝以来唯心、唯物,有神论、无神论的争(论),建立了一切唯心的心物一元,而且变成生活化,平淡的。就是儒家的书《大学》与《中庸》一样,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啊,最高的就是最平淡的。“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禅宗的精华所在。
不过你们听了,“是啊,这个好啊,所以不要迷信…”嘿,你讲这一句话,你已经有心了,呵呵,就需要佛法来度你。“我无一切心”欸,你心念完全空灵了,见到自心本空,心也空,物也空,一切皆空,那当然不需要佛法,已经自己都是佛了嘛!呵。
“啪”(禅堂传来一声响),这个,刚才谁板子打响?啊?
马宏达:“录像带掉地下了。”
南师:哦,呵,我以为哪个人拍了香板,我要听话。(众笑)
南师:那么心怎么用呢?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几句话,六祖的第一弟子,禅宗。“心是根”,你看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当然不是我捧温州人,他实在了不起,永嘉人。“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看得见吧?后面?(众:看得见)“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迹的(痕),“痕垢尽除”,除掉的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明心见性了。
讲明心见性,他说心是个假名,“心如明镜台”,或者“明镜亦非台”,都是空话,这是比喻,“心是根”;“法是尘”,思维一切的法则,一切的学问,一切烦恼思想都是灰尘,把这个本来清净镜子盖住了。“心是根,法是尘”,这两种都如镜上的痕,镜子上的痕迹都不是,都要扫除了,连心也空了。就是“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痕垢尽除光始现”,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光始现”。“心法双亡”,一切皆空了,“性即真”。
那么用心,如何用心?永嘉大师用的,真是了不起,有一个偈子大家记住。“恰恰用心时”,恰恰两个字,我们这叫“恰恰”(qiaqia),广东话叫“啱啱”( ā ā),是不是啊?台湾话呢,又是一个发音,“咔咔”(kaka)。“恰恰(kaka)用心时”,当我们思想意识有感觉、有知觉,起来用的时候,是kaka,“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你心呢?因为心境空灵,譬如说,我说“张大法官,”“啊?”因为他心空灵,就会答复了,“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因为无心,心念空灵,“即此用,离此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我们的心本来用过了就…,“即此用,离此用”,就空的。
这种不是普通的定了,这种也不是普通的止观,这叫如来大定。也没有定,也没有慧,本来清净无为。“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可是一切众生迷眼了,一切人,尤其智慧越高的迷得越厉害。智慧高的人给意见、知见所迷,所知所见的迷住了。智慧钝一点的人,钝就是慢一点,智慧大家都一样,只有两个代名,一个利一个钝。一把刀一样,都是刀,一把刀是很锋利,一把刀是很钝,啊。切泥巴都割不动就是钝刀,可是钝刀它本质还是锋利的。所以真正的智慧与聪明,一个钝一个利,就是两方面,都是一样平等,啊。所以“恰恰用心时,无心恰恰用”啊,它也说明了。
因此永嘉大师讲到禅定,他对禅定形容得非常好,唐代的文化,只有两个字,“惺惺”,清醒、清醒,头脑清净清醒,不是头脑,心里头清醒,“惺惺”。“寂寂”,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寂灭。所以讲你打起坐来他说,“惺惺寂寂是”,头脑很清楚,什么都没有思,可是什么都知道,清净的,“惺惺寂寂是”。“散乱惺惺非”,在那里静坐下来,好像清净,心里头乱七八糟,思想停不了,这已经不行了。“惺惺寂寂是”,对了,“散乱惺惺非”。“寂寂惺惺是”,心里很清净,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寂寂惺惺”;“昏沉寂寂非”,可是什么都没有,头低下来,昏迷了,这个不是定,这(是)你坐在那里睡觉。
他也告诉你,用功夫像吃药一样,补药吃多了就生病,营养不够了要吃点药,过分就生病。“惺惺”,清楚,心境头脑太清楚了,变成了散乱,“惺惺”是药,清醒是药,散乱是病。散乱的病要“寂寂”来治,放下,寂灭。“寂寂”了容易,这个是药,吃多了变昏沉,就要吃“惺惺”那个药。嗬,太精彩了,简单明了。
什么叫得定呢?你以为得定什么都不知道,那何必学佛呢?吃安眠药就好了。再不然,以为得定什么都不知道叫得定,“哎呀,我脑子怎么越坐越清醒?”老兄,恭喜你,脑子清醒还不好?哎,但是清醒过度了,就不对了,散乱。清醒时寂灭,就是般若。“心如明镜台,明镜亦非台”。什么是定境的界呢?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惺惺寂寂是”,啊,“散乱惺惺”就“非”,不是。啊,讲得太清楚了!
那么我们用我们的心境,下午讲到了,什么是禅宗呢?你看古佛偈子,我再提。你们《指月录》都有嘛,就翻开看,七佛的偈子几乎同一个道理,不二法门就是一个,没有两个。“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心?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亡心亦无。”这是我们重复下午,总算今天是第三天?第四天,转到禅宗这条路线来摸一摸、看一看,至于禅宗与唐代的文化的影响太大了。
可是呢?在中国文化这个里头还有,那么这个唐代的科学啊,唐代有它的科学啊,阿拉伯的文字也进来。可是唐太宗,唐代李家的天下很伟大,天主教进来了,长安给它修天主教的庙。那个时候叫景教,天主教是景教。现在你去考察,还有景教的碑在。当然道教是李家的,在政府里头排班,皇帝点名是这样,皇帝是姓李的,站第一位是道士,因为它的教主老聃,姓李的,太上老君姓李。佛教排第二位,最恭敬是佛教,可是排班呢有差别。天主教来了,一样给它修庙子。回教后来的。还有一个教,你们不晓得了,波斯教,伊朗这边,波斯祆教,有个祆(xiǎn)字,你们会写吧?大家不要念错了,念成妖怪的妖。这变成个妖了,是祆教,也在唐代,他也让…。那真是宗教自由。伊斯兰,这个这个波斯来的,伊朗来的祆教,有神通的,画符念咒的,这个就是埃及文化的过来的,这个文化的大交流,一(起)搞的。
当然,这个时候唐代是打开了丝绸之路。所以我说中国的市场,你们讲上海广州香港,嗨,搞清楚哦:战国时候中国的大市场,经济金融活动中心在临淄啊,在淄博啊,山东啊,齐国;唐代是在扬州啊,丝绸之路,达到这边,还没有靠海哎;到了宋朝呢?中国市场在福建的漳州、泉州啊,海上交通开始了。所以你到福建泉州、漳州,现在还有回教的庙,还有回教的,土耳其的王子留在福建了,住下来,后代发展。现在,就有啊。清朝才变成上海。
我说“你看到吗?再过几十年上海已经不行了,就要移到嵊泗列岛去了。”经济发展也是有个次序。这同文化结合了,非常奇怪的事,很有意思。哎,我不要讲到这里把你们引坏了,心里又搞乱了。现在“惺惺寂寂是”啊,(众笑),散乱,我一讲,你们会散乱了。散乱,惺惺就非了,不是了。
好啊,大家,哦,到时间了。再站起来,今天一天难得你们用功好像很对。大家站起来恭敬合掌,请宏忍师父带领,唱念一次忏悔文,心里清清静静,个人忏悔自己一天的事情。并不是说晚上课程忏悔文了就结束,等一下还要来的,啊!
宏忍师领唱(南师与众人起立合掌):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师:好,休息一下再进来,休息十五分钟吧。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2009年9月最后一次禅七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