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宏法前后


五祖送大师至九江驿边,令祖上船,即把橹自摇,大师曰:请和尚坐,弟子合自摇橹。祖曰:合是吾渡汝。大师即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弟子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祇合自悟自度。祖曰: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大师辞违祖已,即发足南行,五祖归来,数日不上堂,众疑而诘请曰:和尚少病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己南矣。问:传授何人?曰:能者得之。众议卢行者名慧能,必是他得,遂纠众数百人来逐,欲夺衣钵。其中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出身将军,性行粗燥,极意追寻,遂越众而先。将两月余,追至大庾岭,己及矣,大师即掷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大师自隐草莽中。

惠明至,尽力提举衣钵不能起,乃唤曰: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大师乃出坐盘石上,惠明致礼求法。大师曰:汝旣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惠明依教,良久而住。大师乃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旨否?大师曰:与汝可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大师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何处去?大师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惠明后往袁州蒙山,避祖讳,更名道明。)明即礼辞,回至岭下,谓来逐之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众信为然,遂渐散去。

大师自得法后,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之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当诵大涅槃经,大师偶闻,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大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知义?大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旧云:此乃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废于兵火,众遂就其故基,为修建梵宇,俄成宝坊,迎请大师居之。

住九月余,又为恶党寻逐而至,乃避遁于前山,逐者复纵火焚林木,大师匿居石中得免。忆五祖有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此二邑间。旋复为恶人追踪而至,再避隐于四会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二僧论风旛义,一曰:风动,一曰:旛动,议论不已。大师乃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乃仁者心动。众闻之骇然。印宗法师即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其言简理当,不由文字,至为叹服。问曰: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大师曰:然也。宗于是作礼,告请出示衣钵,备众瞻仰起信,复诘问法要(语载坛经中)。

唐高宗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师普会四众,为师剃发为僧,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其足戒。时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印度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密多三藏为证戒。其戒坛乃刘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所创建,且预记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印度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记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大师至是祝发授戒,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旨,一如昔识。

次年春,大师辞众归宝林,印宗偕僧俗相送者达千余人,直至曹溪。大师住曹溪,大开禅宗法门,地以人灵,曹溪二字,后世便为禅宗祖源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