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行,“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句点是这样。就是说我们要学佛修行做功夫,注意哦,所有做的功夫,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观想也好听呼吸也好,都是“方便道”,不是“究竟道”。怎么叫方便呢?是一种加工的方法,入门的方法,叫做方便,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究竟了,那个是“究竟道”;这是“方便道”,方法。这个方法讲什么呢?修这个呼吸出入息——“安那般那”,修这个法门。
但是怎么叫做“念退分(fèn)”呢?不是分(fēn),啊,这个我的国语口音也不好,分(fèn),这一部分的分(fèn),不是这一部分(fēn),不是分(fēn)开,这一部分(fèn)。现在讲这一部分是什么部分啊?我们做功夫有时候,譬如像黄医师也修过,呼吸也听过,“唉,都不上路,懒得去搞了!”为什么?懒得去修,就是“念退分”,这个念头、这个精神,搞搞就不修了,退掉了,叫做“退道”,他先讲这个,这一部分,啊。
『前礼牟尼尊,炽然烦恼灭。流转退住者,度以升进道。』
原文的翻译,“前礼牟尼尊,炽然烦恼灭。”这是印度文翻成中文。向前面拜一拜,向佛拜,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就是先顶礼他,拜一拜。拜了,“炽然烦恼灭”,我们的一切凡夫,心中的烦恼如火一样地在烧,自己不知道。但是修“安那般那”法门啊,这个火烧的所有的烦恼啊,都会清净了,这是第一句话。
“流转退住者,度以升进道。”可是在修行人中间,有些修这个呼吸法门的,还在轮回中,永远跳不出来,在这个世间法;甚至有些人修一修退道了,退掉了,没有信心、也没有心得、没有进步嘛。他说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度”,引度你们、领导你们,“以升进道”,怎样去求进步。这是第二点,两句话。
『修行微妙法,能离退住过,亦灭一切恶,成就诸功德。』
所以修行这个法门要懂得这个方便的方法。这个方法、方便是很“微妙”的,你真正理论上懂了去求证,能够离开了退道的心,离开了“退住”的过错,也能够消灭心中“一切”的罪恶,可以“成就”一切修行的“功德”。这是过去研究经典翻译这个…
(南师对欧阳哲:哎!那个通风的没有开诶!哎哎,欧阳哲,你这个总管没有管好啊!嗯,对呀!)
他说这个,这个法门如此啊。那么下面讲: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实智慧,灭烦恼盛火,出炽然之宅,乘诸波罗蜜船,度无量苦海。以本愿大悲力故,不舍众生。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隐。』
这一段,我念了,你们自己点句,句子把它点下去啊。他说这个法门啊,是释迦牟尼佛,称为“世尊”,世界上最尊贵一位老师,他善于了解一切方法的现象,“法相”,佛已经得道了,得到真实的智慧的境界,“如实”的“智慧”境界。
成了佛,已经灭除了心中一切“烦恼”,没有烦恼,得究竟的快乐,“灭烦恼盛火,出炽然之宅”,已经跳出了那个火啊,烧起来…已经跳出了火坑了,“出炽然”,火烧得很大,这个火坑的房子他已经跳出来,所以他成佛了。然后他把这个经验告诉我们,佛呢,已经“乘诸波罗蜜船”,波罗蜜是梵文,度到了清凉的对岸,他已经得究竟,清凉的对岸、彼岸,所以但登彼岸,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他把经验…已经跳出来的苦海,到清凉的彼岸了,已经他度过“无量”的“苦海”,他本来不需要告诉我们,但是佛是慈悲,他原来“以本愿”的“大悲”的力量,大慈大悲,要把经验教给我们。
“不舍众生”,佛的悲心不愿意抛弃了任何一个众生。因此佛“为诸修行”,为一般修这个行为的人,说出来平常没有说过的法门。为什么他要说呀?“度诸未度”,他领导没有得度的人、没有跳出的人,使你跳出来,“令得安隐”,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得到平安快乐的境界。
『谓二甘露门,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曰胜道。清净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三退法,远离住缚,增益升进,成就决定,尽生死苦,究竟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
这个法门,他要讲了。这个法门是什么呢?他定一个名称,叫两种“甘露门”,甘露灌顶,清凉之水。就是说这个甘露啊,是代表这个不可思议诸佛菩萨一种圣水。你吃下去,百病皆除,一切病都好了,这两种甘露门。“甘露”也就是我们自己修到某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头顶开始,经常的口水从脑下垂体下来,一种甘露,甜味的,台湾话是甘的,就是这个甘的,台语,广东话有没有这个“甘”的字?
彭嘉恒:gam1(粤拼)。
南师:甘的,永远是甘的,从头顶一天到黑是灌下来,喏,得“甘露门”。
“各有二道”,两个方法,第一个,叫做“方便道”,方法;第“二曰胜道清净”,两种方法。
“具足甚深微妙”,他说这两种方法具备了非常深刻、非常奥妙。
“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跳出了“三退法”,能令一切修行的人,跳出了三种退步的境界。
“远离住缚”,远离一刻停留在那里,不能进步了,“住”;“缚”,永远,身上、生命都捆紧了一样,一天给病抓得很厉害捆住了,给烦恼束缚在那里、绑在那个地狱里头一样,远离住缚。
“增益升进”,使你会增加利益,一步一步上升。“成就决定”,翻过来讲,中文,决定可以成功了,就是决定成就。“尽生死苦”,你可以跳出生死之苦,“究竟解脱”了,得到究竟的解脱。
“兼除众生,久远痴冥。”修这个方法,同时兼带排除了一切众生的没有智慧的头脑。“久远”,长久在愚痴、笨笨;“冥”,头脑糊里糊涂。会跳出了愚笨与糊涂的境界。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
佛说了这个法门,传给谁呢?传给他的弟子一代一代。“佛灭度后”,佛走了以后,继承这个方法的,传下来,“尊者大迦叶”,大弟子、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尊者阿难”,佛的兄弟;“尊者末田地”,阿难的徒弟;“尊者舍那婆斯”,一代一代传下来;“尊者优波崛”;“尊者婆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就是到中国来的这个达摩祖师;“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达摩的在印度的一个弟子。他讲这个法门是由释迦牟尼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东晋的时候,这个时候达摩在东晋年、就是梁武帝这个时候,进入中国,综合起来讲出来。
“诸持法者”,历代这些祖师成就,包括释迦牟尼开始,保持这个法门。“以此慧灯”,一代一代这个亮光、慧灯一样,一盏一盏灯依着,这个火熄了,又传给那个火接下去,这个“慧灯”不断,“次第传授”,一代一代下来。“我今”,翻译的人说,由达摩祖师到这里、这一代,“如其所闻”,把历代的经验告诉我们,“而说是义”,告诉你。
啊,那么,他用印度的文化,都用做诗啊、偈子,把这个意思很浓缩下来的。
南师:好,我们休息一下。哦?您听这个?!
魏萼:嗯,好客气!哈哈哈哈。
南师:哎呀,哎呀!
魏萼:可以听进去。
南师:你可以、你可以叫做“久远痴冥”啊!呵呵呵。
魏萼:嘿嘿。
南师:那么,先等一会儿噢,他用印度的文法写的,他又翻成中文。
『我今如所闻,演说修行地,方便胜究竟,如其修所生,修行于善法,先当知四种。』
这个文字翻译得很古老。第一,它是梵文印度翻成中文,已经很困难;第二,是照晋朝东晋时候的文学组织的方法。所以我们现在看起来不懂古文,也不懂梵文,就看起来:青蛙跳井,不懂(噗通)、不懂(噗通)!啊,实际上很明白!那么你…所以我讲中国人很可怜,不懂自己文学,像我们从古文教育入手,这些拿来一看就懂了。
“我今如所闻”,他说我现在记录下来的,如我所闻,不是耳朵听的,师父们传下来的方法,把它演绎开来、分析给大家听,“演说修行地”,修行的一步一步功夫的地步,告诉你。“方便胜究竟”,乃至修行的方法,乃至最高的目的。“如其修所生”,同时,告诉我们修行里头所发生的现象,要告诉你,“如其修所生”。
“修行于善法”,好好去修行这个呼吸法门,“先当知四种”,应该晓得“四种”,四种现象,这四句你可以把它圈一下,这本书如果你自己买的,签上名字,你(在)“先当知四种”这个地方,把它勾一勾,这是一节了。
『退减住升进,决定诸功德。』
“退、减、住、升进,决定诸功德。”哪四种现象啊?修行“退”,退步了,一种;修行“减”退了;“住”,也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永远就停留在那;“升”、进步,上升、进步。这个四种,“退、减、住、升进”,这四种。他说至于真正…所以你看,他讲修行用功是很科学的哦,分析得非常严!这些、你知道它是两三千年前嘛,你说他不科学吗?他分析得那么清楚!不过可是古文不像现代,用白话写的已经一大堆书了,就我们像印讲义的厚厚的一本嘛,又可以翻一卷了!呵,古代简单!
(注:07年,师于太湖大学堂重讲《达摩多罗禅经》,修正四种为:退减、住、升进、决定。)
“决定诸功德”,换一句话说,你要谈修行经验,怎么样会退步了?怎么样停住那里没有进步?怎么样升进?这个东西一步,有决定性的一步一步的功德,功夫的德性的现象,叫功德。“功德”先要搞清楚,这个功夫、这个功成的境界,所有的现象的成果,叫做功德。
『修行退减时,令住法不生。亦不能升进,是今当略说。』
这个“当略说”这里,是你自己的书可以勾一段了,一个段落,啊。
他说在“修行”功夫倒退的时候,会“退减”的时候,“令住法不生”,你感觉到很没有意思,身心都很枯槁了、没有味道了,这个修行方法停住了嘛,新的境界出不来,没有功德,更“不能”上升。这种现象,“是”,就是这个;“今”,现在;我应当大概地告诉你。
『先当起等意,习行慈心观,须臾止瞋恚,令暂息不行,烦恼暂止息。』
如果书是你的,这里“止息”把它勾一勾。
他说做功夫不能进步啊,这一个跟你心理影响大有关系,这是生灭法。换句话,你慈悲心没有发起,这个里头我们研究了。他说做功夫先要“起等意”,要立志,要意识、要用意识,“起”平等的意识。就是说我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为了自私自利,我要修好了帮助别人,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个世界,帮助救世界、救人类、救他人,你先要有这个动心,以自私心来修修不成功,先要起平等的心意。
“习行”,习惯自己心理;“慈心观”,要爱一切人、一切众生,要慈悲心起来,没有慈悲心你不要谈修行了。你看我们大家打坐啊学佛,都是自私自利,都为自己哦,也一直讲慈悲、慈悲,实际上,你慈悲我呀,不是我慈悲你啊,都是这样的,这是要命的!这个心理自己没有检查出来,没有用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不能动脾气,“瞋恚”怨恨别人,埋怨别人,生别人的气。“嗔”,恨人家;“恚”,生怨恨。我讲世界上人没有一个反省自己,哎,明明自己错了,开始脸红一下;第二念,脸发白了,“他妈的,还是他的错”;第三念,说“呃,不止他的错,连他们都错了,老子还是对的!”这是“嗔恚心”,都是人家的错,自己都对!这个“瞋恚心”不能止息,不会进步的。
他说,他这一句话讲得很妙噢,“令暂息不行”,你真做到慈悲你做不到,你暂时假装一下嘛,“暂息”这个“瞋恚”心不动。
“烦恼”,一切种种烦恼要暂时完全把它“止息”了。换句话说,你要做呼吸的功夫,做“安那般那”这个功夫,你这个都没有、慈悲心没有,“等意”的慈悲心没有起来,你想修这个法门,做不到的,所以不会有进步的,修修会退化的,很严重地告诫。
『次当净尸罗,尸罗既清静,三昧于中起。』
“尸罗”是梵文(sila)翻音,戒律,“sila”、“sila”,不念“siluo”,这个梵文,当年中印度,唐朝以前的梵文的发音,不是现在梵文。“尸罗”就是戒律,你懂吧,啊?他说其次,要净戒律,男女关系,尤其是性行为、男女性交的行为,暂时要停止。“净尸罗”,很干净。
“尸罗既清净”,你才能够得定。“三昧”是正受,得定,这个三昧不是二妹、大妹哦!三昧是翻音,意思就是正受,正正当当地领受,定的境界,那个味道才出来。那么“三昧”,是古代的翻译;玄奘法师到唐朝的翻译,不叫三昧,比较接近中印度的原文“Samādhi”(三摩地)。现在你问包卓立(美国人),喏,你讲给他“三昧”,他不懂;“Samādhi”(三摩地),他就懂了,定境,那个定的境界才起来。“次当净尸罗,尸罗既清净”啊,“三昧”,这一个“三摩地”就来了,得定了。
『三昧已修起,观察应不应,善知应不应,修向所应作,既向所应作,专念系心处。』
这一段勾起来,在这一句“专念系心处”。
他说你到了慈悲心,脾气烦恼清净下来,真正清净了,没有叫你先观呼吸哦,先心完全宁静了,不要用任何方法,一切清净了,慈悲心动起来,这个“三昧”境界已经有了。(这里呢,大家有问题赶快问哦,没有问题我就这样讲过去了喽,看你们的脑筋了哦)
“三昧”已经起来了,这个时候,你自己知道啊,你坐在那里要观心喽,“观察”自己“应不应”?不是你没有思想哦,这个思想来的是应该、不应该的?换句话,我这个时候做功夫,譬如说有些人,像那个彭嘉恒,前两天开始肚子跳,很难过,动一下。“哎”,我说,“你不要动!”这个时候,你譬如背上发胀或者什么……这个时候胀呢,是证明你身体这一部分肝同胃都有问题、骨节有问题,可是你该动它帮助一下、还是不动让它通过呢?这个要智慧观察了,“三昧已修起”,“观察应不应”,应该?不应该?这个要智慧的修养,所以要依着老师修喽!老师没有别的,要依这个老师真有经验,不要瞎扯的啊!就像他一样,很多境界,跑到…到处找老师问到这个,“喔唷!这是魔境界,不要走火入魔呀,念佛就好了!”哎,那个经过他又不懂!要善于知道,应该这一下要运动帮助?或者要吃药帮助?或者是不动等它过去喽、忍受过去喽。
“修向所应作”,修行方向是应该怎么做的。“既向所应作”,确定了方向,当然你也可以累积你自己经验来了。“专念系心处”,然后专念一心了。譬如你也修过,你们很多学过“一贯道”的点窍,点在你这里噢,呃,“一柱香点一点,不准告诉人哦!告诉人了,天打雷劈”!我当年就不信,一边说“是!师父我赌咒…天打雷劈!”我脚底下写一个“不”字。我才不信呢!
众人:嘿嘿。
南师:天也不会打我、雷也不会劈我!这个地方也不是道,就是根骨头嘛!道怎么在这儿呢?!
哎,不过呢,“专念系心处”,心怎么把它拴住、定住?
所以,有许多道家、后来密宗也(知)道…只晓得叫你心住这里。实际上,他告诉你心在这里,你打起坐来,心真在这里、你还做不到呢!有些叫你在丹田,你还定不住呢!那不是气守丹田,换一句话说,这什么是“系心”呀?你把心“系”、就是一根绳子一样把它拴住,你心不向外跑了,你真觉得……我们普通的心都在身体外面乱跑啊,到这个时候,你心真觉得心在内、不动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感觉、每一个动向,你都很清楚。可是心很清楚,这个正念的心在这里拴住了。你晓得心拴住了,才可以修这个“出入息”哦。
上面这一步都是准备的功夫,所以你开始来就听呼吸“吸啊、呼啊”,数“一呀、二呀、三呀”,白搞的了!你越搞、越是闭气啊,什么宝瓶气,没有用的!啊,“专念系心处”。然后下面告诉你,
『已能乐彼处,正观依风相。』
这两句赶快勾一下。
哎,这个时候,你安定下来,心里头啊,发生一种快乐之感,很舒服了,定下来,心也定了,自己觉得心不向身体外面乱跑,心定了,才开始“正观依风”。“风”,就是呼吸开始了。风,在我们人体感觉的最要紧的是鼻子,它自然在呼、在吸嘛。譬如你们现在一边听话,鼻子自然在呼吸,不过大家没有感觉到。为什么没感觉到?因为没有系心一处,心没有收回来,所以感觉不到自己呼吸在动,这是很明显的。等到你心一收回来,自己现在的鼻子虽然没有“吸啊、呼啊”,就晓得自己呼吸在来去。这样,“已能乐彼处”啊,“正观依风相”,这个方法来了,然后呀,观这个风了。
『正观依风时,其心犹驰乱,止心在入息,如系调御马。』
(经本小注: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
到这里一节。注意哦,这个时候,你心定了,听这个呼吸、感觉自己呼吸…“正观依风”。换句话,“依风”,你注意这两个字哦,我的感觉、思想,心跟气两个配合,叫“依”嘛!两夫妻一样相依为命,你看两个靠拢来,这样、这样是依嘛,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你心跟气两个配合了、结合了。“正观依风时,其心犹驰乱”,你心里头还在乱跑的,野马一样在乱跑。要怎么样不乱跑呢?
练习它,“止心在入息”。你感觉到这个气进来了,就不放出去,也不…忍在这儿,勉强的哦,止心在入息上,这是第一步。这个就是你所讲“宝瓶气”了,并不要另外吸一口气,你自然进来,你心停住。开始很短暂,慢慢、慢慢练习,“止心在入息”。
下面有小字告诉你,“安般者,二种”,出息、入息,“一见,二触,钝根不见”。他说对于这个气呀,由鼻子开始,全身的毛孔都在…我们同大自然的气流都在通哦,都在呼吸哦;乃至整个地球它本身也在呼吸哦,这个宇宙也在呼吸哦,我们也在(呼吸),整个的宇宙同我们的生命都在呼吸来往的哦,通的嘛。他说你所以修这个“安般”的时候,一呼一吸的时候,有两种现象。有一种有修持高明的人,他呼吸气同我们生命关系看得见哦,看得见怎么进来、出去哦;第二种呢,看不见,有感觉,这有两种。我们普通的一般只晓得感觉,看不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钝根”、笨蛋,笨蛋的人看不见的,只有感觉。所以我们赶紧承认,就钝、就钝吧,只有感觉,看不见;你功夫进步,修高明一点,看见了。
南师:找谁?(电话铃声响)
黄医师:陈美珍。
南师:啊?
黄医师:陈美珍。
南师:哦,陈美珍,嗯,那边按一下,它这个是…嗯。
啊,“止心在入息”,这个时候,“如系调御马”,你就要把心跟气俩、这叫做“心气相依”,进气的时候停住,等于一匹马一样把它拴住。你想,看这个他翻译得很好,佛讲得很好,哪匹马那么乖、听你拴住的啊?你马把它拉来的时候,它马要犟走的,很不容易啊!所以你们也没有玩过马,没有带过兵。我以前带兵的时候,看一个兵,我说“你把那匹马拉过来!”那个兵跑去,“啊——”越拉,就拉不来!我过去,“啪!笨蛋!”把绳子一拽一拽、拽到马的鼻子旁边,一带就走了!你跟它对拉?马力你吃得消?!你人都给它拉跑了!嗨,你把它带到鼻子旁边,绳子一拉,乖乖地跟你走了。懂了吧?诶,这还是要从这里开始,你拉、“如系调御马”。
『心既止入息,思惟正忆念。冷暖与轻重,柔软粗涩滑。』
勾个勾,一段。八个现象,要注意啊,八个现象。你这样打坐起来修啊,你随时定在入息上,你注意哦,随时定在入息上,慢慢拴嘛,这匹马你把它拴、稳的。它乖了的时候,马就不走了,站在那里。不然这个心同马一样乱跑,你这个气等于是绳、马的绳子,你要把它拴好。心在定在入息上,这个时候,你还有思想没有?当然有,思惟修嘛,“思惟正忆念”,“心”跟“气”俩合一。
这个时候,你身体内部发生什么感觉呢?就是你身体感觉,配合你的身体的健康与不健康。你生理生命里,有时候全身发冷,有时候发暖,有时候身体觉得轻灵地飞起来,这个都要经验,有没有?喏,都腾空,飞起来;有时候觉得身体啊,自己重得啊、粗得啊,不得了!啊,他都有经验,他点头啊。有时候身体连骨节都软。所以打坐入定的时候,你不要碰她啊,你不能拉她手哦。一拉她手,一个比丘尼师父坐在这里,徒弟一拉她,把这个手拉一丈多长,她变成面粉了一样,她自己也不知道,身体…。你看这生命的功能,它就有这样,柔的,软的;慢慢皮肤都变了,有时候变的很粗哦,皮肤上发痒啊、发粗啊,抠的到处都是痒,吃药都吃不好;有时候涩,皮肤都出一粒一粒出来;有时候皮肤变得很滑、光滑。不但外面哦,内在自己也感觉到,有时候大便是通利的,有时候障碍的。是吧?
“冷、暖”,啊,注意,“轻、重、柔软、粗、涩、滑”,八种现象,这里只讲八种,还有“酸、痛、胀、痒”,“酸、痛、胀、痒”都会发生,这个。
『修行谛觉知,随顺善调适。于触复不了,是说修行退。』
注意,一段。上面告诉你这些现象是必然来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谛”,“谛”字就是仔细,要仔细;随时“觉”,要感觉到、随时要知道。“随顺”,跟着它的境界,善于调配,你要懂得医药哦,懂得做功夫,把它调整过来。上面只告诉你(原理),你说冷来怎么办?暖来怎么办?没有告诉你哦,原理告诉你,这个经验就要懂,随时“随顺善调适”,要调伏到舒适、舒服的境界。
“于触复不了”,“触”就是感觉哦,感觉。对于感觉,你修了半天,这些现象都不知道,其实都有来,而都不知道;或也知道了,又没有方法去对付,一般人修的,“是说修行退”,这叫做修行退步了,退票!学佛呢,叫做“退道”,这个就是退票,“修行退”一个。他现在开始给我们只讲“修行退”的境界,没有讲“修行进”哦,“进”在后面呢。
『数一以为二,数二以为一,至九犹错乱,是说修行退。』
这是讲修。第二个方法讲“数息观”。有些人,数…,我们自己坐在那感觉,这个气出去知道,进来知道,心里:“一”。这个里头有个窍妙啊,如果身体衰弱的人,数,刚才佛说的数进息,对不对?在进来的时候一呼一吸嘛,这个时候进来,停住,这个“一”,心里“一”数了;你停一下下,受不了了,又呼出去,第二次进来,“二”,心里又数;第三次,一下下停住了,又出去了嘛,又进来,“三”;结果数到第四次呢,直接数到五、六了,哎呀,刚才第一、第二?忘了!这个思想跟这个配搭不起来,“数一”当成“二”,“数二”当成“一”,呵,数“1、2、3、4、5、6、7、8、9、10”,搞不清楚了,“是说修行退”,心没有专一,不算。
还有一个方法呢,数到“9”、数到“10”以后呢,倒转来了,“10、9、8、7、6、5、4、3、2、1”,然后,又“1、2、3、4、5、6、7、8、9、10”,啊,“10、9、8、7、6、5、4、3、2、1”。每一数,已经数了多少数,念念清楚,而这个进来的呼吸越停越久的话,是真正宝瓶气来,你身心的转变,定力越来越大。至于你要去气功给他治病,那没有问题,那小事情。这是讲“数息观”,佛并不是叫你做“数息观”哦!这里是说,假使你做“数息观”,而数到心“错乱”呢,“是说修行退”。
南师:你是修“数息观”修很久,你每一次数字很清楚吗?你又是学会计的。
彭嘉恒:一时是,有偶、很偶然就会清楚一点,大部分都不清楚。
南师:大部分“一、二”,到“五、六”就乱了,对不对?然后又倒转来,是吧?
彭嘉恒:对。
南师:所以修行永远无进步,佛说你、处罚你了,“是说修行退”,白搞!就白修,退步。
『若于修行退,更数从初起。十数满足者,远离诸过行。』
假定修行退步了,就像刚才彭嘉恒的报告,自己讲出来,你只好…五六次以后乱了、不算数了,前面,(只好)重新来:“更数从初起”,数“1、2、3、4、5……”十口气不乱,乃至说“1、2、3、4、5、6、7、8、9、10,10、9、8、7、6、5、4、3、2、1”,来回,每一个数字、每一口气,心境没有乱过,你已经差不多了,“远离诸过行”,这已经很不错了。
『不修与过修,或有异修起。有此诸过生,是说修行退。』
可是你说这样对了没有?没有。哎,“不修与过修”,搞这个…不想修了,“这个没有意思!”自己心里起反感了;或者有些人相反的,“嚯,哈,我已经进步了,吸啊、呼啊,1、2、3、4、5、6、7、8、9、10”哦,太太叫他吃饭也不来,“我再来一百下哦!”哦,“过修”;或者“有异修起”,“哎呀,这个法门对我不利,还不如念佛吧,还不如做观想了!”另外换了。有这种毛病出现的,都是修行退步,“是说修行退”。喏,你看释迦牟尼佛很厉害吧,几千年前把我们出的毛病,早就告诉你了!可见他自己经验很够,啊!
『修行若俱数,心惧生惑乱。惑乱若增长,是说修行退。』
“修行若俱数”,一边在进修的阶段;一边呢,那个数字的观念最后要丢掉,你忘不掉,诶,最后不对了,“我怎么一天到黑像(数)钞票一样:1、2、3、4、5、6、7、8、9、10,干什么的啊?”啊,自己心、或者生出来害怕了,这个法门恐怕不对,修得没有利益,自己烦恼思想又来了,这个“惑乱”的思想“增长”了,“是说修行退”,心理障碍起来,也算退步。还有:
『气息不通流,冲击于鼻面,头顶悉苦痛,内或绞风起。息乱失其道,而彼不知治,身体极烧热,其心生愦乱。四种既错乱,依风极违诤。修行欲令息,而不善方便,不知对治法,是必疾退减。』
这一段很多了,注意。
他说有时候你修行,做这个呼吸时候,你身体不一定对,或者有感冒了、有外感来了,或者内在有病了。心息,“气息不通流”,你身上的气流呀,不通。“冲击于鼻面”,鼻子这里堵住了,呼吸“哼哧哼哧哼哧”有声音了;“嗯、嗯、嗯、嗯、嗯”咽里也有声音了,这样;或者觉得鼻子这里发胀,尤其太阳穴发痛、头发痛、头顶这里痛,那就证明你身上气脉已经有病了、里头,虽然你还没有病倒。所以修行人…包卓立前天也跟我来讲,人家都问起“啊,你们…我们不打坐还好,打坐怎么特别还怕冷,又比人家又怕冷、又比…”我说“那是当然的啊,因为不打坐的人,死了他才知道死了;我们打坐了以后,远远有一个不对,已经感觉到了!”所以,其实怕冷,并不是怕冷,反应灵敏了,对不对?所以在这个时候,你“气息不通流”啊,鼻子、面上都不对了,头顶都苦痛的;或者里头有一股力量,气,肚子在绞动,譬如说那个彭嘉恒坐起来,这个背上,那个地方一股好像一坨扭到的,就是“内或绞风起”,这个气、气路不对了,扭转来走。“息乱”,气没有归元,不照轨道走,“息乱失其道”,不照十二经脉,不照奇经八脉、三脉四轮在走。这个时候,你要晓得修行很多…所以要懂得医,要懂得…什么都要懂,“而知”、知道对治的方法。
“而彼不知治”,自己不知道,慢慢身体也内烧燃,身体发热、发烧了;慢慢思想也乱起来,乃至冲动了、发脾气了;或者是性欲增强了,或者性欲减退了;或者是各种毛病来了;或者饮食啊、胃错乱了,这个各种“四种既错乱,依风极违诤”,都是气息不调和的关系。
“修行欲令息”,“而不善方便”,你想使修行达到一个宁静安祥的境界而不晓得方法,“不知对治法”,很快退步了,你也不想修了。
『修行缘入息,而反缘出息;修行缘出息,而反缘入息。于二心俱静,是应修行果。寂止定意生,而复更求数。有此诸过谬,是皆修行退。』
他说修出入息的法门,应该修入息,在这里停住的时候,哎,你反是跟着出气在修;或者应该跟着出气修,譬如说你今天心里很烦,身体很发胀,再至欲念冲动,脾气特别大,赶快要修出气了,要呼出去。当你修呼出去的时候,诶,你又一个思想“不对,我还是要修入进来”,像这样应该出的时候,你修进;应该进,你修出。
“于二心俱静,是应修行果”,如果进也好、出也好,两种状态,你心境很平静呢,是对的;不平静呢,就不对。心境平静,“寂止定意生”,得到那个定的“三昧”的境界,这个时候,立刻放弃了数息,不要计数字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更求数”啊,发生很大的过错了,反致修行会退步。
南师:所以像你大概犯这个错误,犯得蛮多了,对不对?
黄医师:嘿嘿嘿。
南师:你现在听了佛说的,晓得过去有经验犯这个错误蛮多了吧!“是皆修行退”。
『急喘而安般,则令念错乱。由是错乱念,修行心发狂。其心发狂故,不知应不应。于二无分别,是说修行退。』
他说当你呼吸还没有调整好,你就在修止,把它停住,这样乱来的话,实际上你那个不是气诶,是风诶,在喘气呼吸“而安般”,你要把心意跟它配合,这反是使你头脑里头思想念头乱起来了,会火气上来。这样一来,你思想里头念更多,还睡不着觉,越来越修行会走火入魔了,就是小说上讲,你“心发狂”了,“吼吼”火气大,要跳起来骂人了,脾气特别大。“其心发狂故,不知应不应。”自己也不知道应该与不应该?于这个应该与不应该怎么办,中间不晓得调整,“是说修行退”,就是修行会使你退步的。
『修行数已成,息去亦随去。去已处处住,于彼善观察,既观令息还,还已起清净。不善知六种,是说修行退。』
不是“六种”,啊,“大种”,应该是。(注:在录音16中,宏忍师说这个字印不清楚,以为“大种”,应该是“六种”。)
“修行数已成”,就是数息,呼吸进去,心跟气俩合一,得定了。得定了什么呢?呼吸好像停止了,自己不要呼吸了,心境很定。这个时候啊,就不要“数”喽,那么只有“随息”了,觉得这个气出去了,跟着就空掉了、念头。空掉了以后如何?一切皆空,四面空空的,就是你到空的时候不要怕,那个马有慧,啊,空、越空得大越好。
“去已”,一切空,气也停了,好像呼吸都停止了,死亡了一样,没有…,很舒服,“去已处处住,于彼善观察”,这个境界仔细看清楚。那么,停一阵,有时候气又回来,充满了,“既观令息还”,可是心境、身心内在,起一股清净。
宏忍师:这个是“六种”,“数、随、止、观、还、净”,这样子?
南师:啊,不是、不是,那个“数、随、止、观、还、净”,那是小止观的,取自这个法门。
“不善知大(六)种”,“气大”,这个是“气大”,“四大种”,地水火风,“不善知大(六)种”,你要认识“气”了,这个时候,要认识气,“气”是不呼不吸的;如果不认识呢,也是退步。
『长短悉分别,遍身尽觉知。身行渐休息,一切应决了。于此不善知,是令修行退。(经本小注:身念处四胜竟)』
所以你在修这个法门的时候,气出来长,你知道很长;进来短,知;出短出长、进短进长,你都知道;长长短短,你都很清楚了,而且全身、浑身内外气的充满,你都知道。
这个时候,身体非常快感、安祥,“身行”,心理也非常安详,完全达到休息的境界,定了。“一切应决了”,自己要认识清楚。往往到达了这个境界呀,自己认为还没有到,或者还求进步,或者觉得没有到、起后悔心,又糟了!
“于此不善知”啊,“是令修行退”,进步的时候,反是把你的观念、智慧搞不清楚,退变了。
这个,所以叫你们下一次来要背来“三十七菩提道品”,就是“身念处、念心无常、念受是苦”等等,是有绝对的关系。那么进一步,
『知喜亦知乐,勤方便意行,当复制心行,令不至掉乱。(经本小注:受念处四胜竟)』
这初步讲修这个气喽、呼吸了,慢慢晓得真的有进步,心境非常高兴,“喜”是高兴,心乐;“乐”,身上非常轻松快感。“喜”、“乐”。那么,努力进步,比较勤快地勤修这个止观的,这个、这个呼吸“安那般那”止观的法门,心意跟它配合为一,渐渐使心境、心里头的杂念妄想慢慢清净下去,“制心”不动了,可以慢慢走入初禅境界,这个时候才不会散乱,也不会昏沉,比较初步。
那么下面有个小字,这是“受念处”境界。“受念处”真正得到受,我们所谓佛说的“受”有几种啊?你们说看。
宏忍师:“苦、乐、忧、喜……”
南师:诶,你不要快!你是出家人,我问他们啊!
黄医师:嘿嘿。
南师:你们当然对啊,专家可以啊,他没有听过啊。“受”有几种呀?孙鹤龄?
孙医师:“苦、乐、忧、喜……”呃,还一个,嘿嘿……
南师:“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了,“忧、喜”,“五受”。要报出来清楚。哎,这个可见你平常是……
“苦受”,身体不舒服嘛;“乐受”,快感;“不苦不乐受”是平常嘛;还有配合有心理的“忧”与“喜”,都属于受阴,都属于感受。所以教理跟修行要配合啊,要你背来,就是这样。不然你们都听了,听了“秋风过驴耳”。
黄医师:嘿嘿。
南师:就变成驴了!驴的耳朵很长,秋天风过来,这个耳朵进来,这个耳朵出去,没有用!
『次分别知心,修行正观察,又生欣悦心,还复摄令定。非是不定心,定已心解脱。(经本小注:心念处四胜竟)』
其次呢,使每一个思想、观心了,这个定住了,呼吸清净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心里动念,都很清楚,观心法门,慢慢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不来,不欢迎它来,也不拒绝它来,来了就来了,过去就过去,慢慢生出内心无比清净的喜悦。那么呼吸跟心境都回来,定住了,随时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后,此心得解脱,烦恼、分别不起了。这个时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烦恼、惑乱、迷乱、痛苦。
『善修解脱者,不令心退没。若入退减分,则无有解脱。』
“善修解脱者,不令心退没”,这个心境永远是清明。“若入退减分”,如果退化了、减退了,“则无有解脱”,就解脱不了了,所以小乘修行初步得解脱啊:
『观察无常断,离欲与灭尽,出息入息灭,是名修行胜。(经本小注:此四相似法念处)』
呃,然后,由呼吸、“安那般那”入手,最后是观心哦,“观察”诸行“无常”一切皆空,定在空上;然后,离开一切欲,一切妄念、欲都没有了,“离欲”,得四禅八定;最后,得到灭尽定,四禅八定、空定,得到定的时候,呼吸就停止了,不呼也不吸,身体也不呼不吸了,真正得定了,“是名修行胜”。
『如是十六行,自在心回转。觉触之所获,见得亦复然。』
上面所讲的“十六行”,“自在心回转”,这个是由呼吸修,达到观自在法门、心的境界,观察自心法门,“自在心回转”了。“觉触之所获”,由感觉,从呼吸生理感觉起修的、所得到的。“见得亦复然”,最后见道,自己见到空、见到定的境界。
『若于见与触,不善识分际,是过应当知,无智令修退。』
所以说呼吸来去,心的境界要(向)内返观,内在看得很清楚。“见”到,不是眼睛看,意识看;“触”,感受得很清楚。如果这个差别分析的没有科学分类,“分际”、分段的精神,没有弄清楚,是不对的。“是过应当知”,是不对,你应该知道,如果不用智慧的观察,修行是会退步的。
『修行上增进,不应缘于下。缘下亦如是,不应上增进。』
就是修行要一步一步的功夫,当你修进一步法门的,不要修前面基本法门;当你还没有进步,要基本开始啊,不要想跳进去了。
『若见二增进,心住而等观。任之则自成,还到修行处。』
这一段,这一本经典先传授给你,先告诉你怎么样是退步,今天讲的是怎么样叫退步,还没有告诉你什么是进步,这个教授法很妙!先告诉你失败,并不先告诉你成功。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