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讲记》第16卷录音


01、孙医师5月30日报告及点评

南师:5月30号,孙医师的报告啊,“92年5月30号,这两天有一个新的发现,似乎又推翻我以往对六妙门的理解。‘数’”,数息了,“‘随’”,随息,“‘止、观、还、净’”,这是六个字,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是否是小乘境界呢?我今天的感想是,就算它是小乘方便法门,也应该是极高的小乘法门。小乘是生灭法,大乘是非生非灭法。那么谁在‘观’?谁‘还’?谁‘净’?一转过来,已经变成大乘究竟法门了。”这是他第一点的感想。

“我在坐当中,分析这个‘随’的关系。数息以及随息是制心一处。在随息之前,我体会到我的心要随息,‘息’是主动,心是被动,被吸在一处,我发现到随息是触与受的行为。在真正心被‘息’住的时候,我的分别功能消失了,继而跟到一个无分别的观心生了出来。这个观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而不住,没有怀疑,没有你与我。老师曾说过‘真正的止息是止念,是真定。’那么‘止’之后,是生灭法,还是唯心的境界呢?六祖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否就是这个心呢?能观的心进一步停止观察,我停留在一个一无所有的地方,一无所知,但是偶然我又知道四周的情况,正如老师所说‘佛法就如打火机,用时即有,不用即无’。再看一看,四谛、十二因缘、《达摩禅经》中的‘不净观、白骨观、四谛观、十二因缘观及修行的四无量三昧’,就是把生灭法小乘的无我,带入自利、利他的大乘境界。”

“还有,我发现心的概念有两个重点。第一点,六妙门的境界是一步一步地次第而上。究竟我们修六妙门的时候,能不能放下有求的心呢?有求是小乘,无求是大乘。大乘的无求意义,是有求、无求不二。心中生起无求一念,已经是有求,立即便落在小乘之中。所以由最初老师教《禅观经》开始,我的境界反反复复,都是这个心的作用而已。”这是第一点啊。

“有关止息的问题,止息是无念无息。这个报身的生命能够无息而生存吗?无息就不需氧气喽,不需能源及食物啦。动物冬眠,吸收体内已经储藏的食物,减低氧气及能源的需要;急冻冷藏精子及某些身体的组织,譬如眼角膜、血液等等,都可以使生命进入一个接近静止状态。我们是否可以用,同样做得到?大迦叶做得到,佛弟子中也有其他可以做得到。我相信止息是不止而止、不求而得,也是心的作用。”这是第二点。

都报告完了,你们诸位什么意见?今天,黄大仙到英国去了,到英吉利的英国。

男生:哈哈。

南师:嗯,跟太太俩看女儿去了。你们诸位有什么意见?有真修实证的提出来问题,这都是真修实证要讨论的啊。

南师:你说啊,你坐在这里打坐听课啊!

蔡老板:哈哈哈哈。

南师:哎哎哎

蔡老板:没有啊。

南师:你这个里头有一个小问题,啊。第一段,你这个“随息”、“止息”,你说主观的是“息”,主动的;心法是被动的。这要换过来。

孙医师:不是,那个心是分别心。

南师:对,你要注明。

孙医师:嗯,那是啊,当你在“数息”、在跟“随息”之前,那个是分别心啊!

南师:对啊!你文字…

孙医师:你明白那个功夫的话,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南师:但文字上要注明。

孙医师:嗯。

南师:不注明要含糊的,佛经也有这个毛病。

孙医师:哦哦。

南师:常常把“分别心”同“本体心”说不清楚,只用一个“心”字。

孙医师:好好,“分别心”。

南师:文字上要说明,就是这一点逻辑上的问题,这个首先啊。

孙医师:嗯嗯。

南师:第二个问题,后面的问题吧,这个止息“安那般那”这个功夫做到了,身体,你提出科学上现代科学的证明,一个动物的冬眠,对,你想到了,别人都没有提出问题。譬如人死了,眼角膜这一部分,整个人死完了,这个眼角膜还留在冷冻库里,还可以接到别人身上去,甚至别的有许多机体也做得到,肾脏。那个就是说,那个眼角膜同一个肾脏放在冷冻库里,等到第二个活到的人来接上去起作用,那一部分的阿赖耶识,那个眼角膜、同那个肾脏那一部分的阿赖耶识的余力没有丧失,余力。

孙医师:余力?

南师:剩余的功能,它并没有丧失,啊,这个生命,所以跟另一个生命还可以接的起来。这个动物的冬眠,所以它能够、一个动物可以再过三四个月;现在太空人,所以也在试验这个,将来可能到其它的星球去,太空人…刚才有人也讲过,要换班的。譬如四个人在太空舱里,要你进入冬眠状态,几天给你休息;再醒过来,他来接班,因为那个航程太远了!那么太空人所进入动物冬眠,几个月不死,那么在医学上讲,它是把身体内部的那个消耗的能量尽量减少,自己过去吸收的营养,慢慢可以使生命保证。是这样,现在科学,对不对?这还是现在科学哦,科学是,科学这个东西啊,不要迷信哦,现在那么讲法,还不能做结论,你说是吧?科学都…也许明天都(推翻了)。所以这个大阿罗汉们入定,有时候是好多年,八万四千大劫,你拿动物冬眠这个作说明,像现代这个医学这个作说明,可以,并非究竟。

真正到达“止息”状态,所以我始终叫你注意“全息”的作用。“全息”,这个名称叫“全息”,它并没有动,停止功能,没有停止,啊,可以说真正得定,一念清净,呼吸都不动了,它在“全息”中,跟宇宙、跟风大的能,不是风大的用,风大的用是气流了。当那个气流没有动了,那个蕴藏的是能,它还在交流。这个交流啊,就不是“安那般那”,不是正生灭出入息了,可是它有出入的意味。这意味是拿文学来讲,不是科学的话。换句话,它有、在“息”的境界,它有进出的本能存在。因此真得到“息”的境界,可以到达不死,可以到达长生。长到什么程度,是另一个问题,但是它是这样一个东西。

所以讲止息,是六妙门的,你现在用六妙门来讲不错。六妙门、天台宗的六妙门,用小乘的“安那般那”法门,最后六妙门进到大乘里头去了,他用般若中观的方法来。其实小乘的止息,像《达摩禅经》这一本,你看到了,这一点对!它已经向大乘路上发展,是对的。

不过你这里讨论的“止息”这个“止”,是讲止的阶段那个“止”,不是“安那般那”时三摩地那个“止”,定境;哎,不是“安那般那”三摩地那个“息”,那个真到达“息”的境界,那是“安那般那”的真正的三摩地那个境界,很大哦!大菩萨们也离不开这个境界,一切神通妙用靠“息”而发起。所以真到达“息”的这个功能最初的境界,他好像没有呼吸,还有“安那般那”作用,你这样听懂了吗?这个理论了解了?

孙医师:嗯。

南师:好,了解了。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