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从“佛在越祇国”至“分别五阴不受故”)
南师:今天是向大家特别介绍一下,上次给孙医师讲起,“安般”,做这个功夫是“守意”。“安那般那”是梵文翻译,对不对?“安那”就是入的,呼吸气进来的时候;“般那”,是出去的时候;一呼一吸,“安那般那”。假使讲,我们现在科学讲“全息”,这个宇宙间的……喏,前天李素美给我提出,“哦!”我说,“你提得真好!”我们文学常常讲“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嗯,宇宙万物我们都是“全息”作用,“息息相通”的。可是“息”是有往来的,有来去的,所以修“安那般那”的主要不在进出,不在“安那般那”上,利用这个“息”使你心意初步…意、心,这个“意”是初步的心怎么定下来,得定,最后就不管“息”了。实际上,“意定”了,就是你刚才第一段的报告“意就是息,息就是意”了,这个意思我们上次提过了。
那么今天……,上一次给你讲过,我说你看啊,佛经过去的翻译,我们非常……,当年,从三国以后,这一本经是后汉时候翻译,后汉就是三国的时候,这个是在孙权,在我们江浙一带,这个时候佛学的翻译的高明人,印度来的很多,这个有个名人叫做安世高,他是安息国的三藏法师,那个时候实际安息国是新疆南面这一带。到中国来,那个时候三国,就是刘备诸葛亮那个时候,在江浙一带,孙权这里庙子兴起来的,佛法进入中国。
安世高、康…还有个,喏,上面做序文的康僧会,这些都是外国人哦,入了中国籍改名的哦!都是最高的文学家!你看我们,比玄奘法师也更值得钦佩!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没有一两年,学会了中国文字,翻译最初的佛经过来。那个时候开始,就像我们现代人,都把外国的科学向内搬。那个时候说…,现在不谈科技这个人不时髦,那个时候不讲佛学,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就没有地位了!呵!那么流行!
现在我们所以拿出来给你看,第一部经讲这个做功夫,这是他翻译的,《达摩禅经》是以后哦,等于迟了…我看看啊,迟了一百多年,快到两百年了。第一部经讲“安那般那”翻译这是,喏,就翻过来《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嘀嘀”,哪个人车子问题了)是这样,《大安般守意经》,呃……啊。
(女生接电话:喂,喂……哦,你等等……
南师:车子、车子,你那……你带他去,车子到哪里停,免得每一次车子他都找不到位置了。好好,你说。陈定国:我车子也停很远的……南师:啊?哦哦……那就算了,
陈定国:我停很远的。南师:没有位置,最近是?陈定国:没有位置,没有位置。
孙医师:对不起!南师:对得起,对得起,等你,嗯,要等,要等)
……
南师:看他的脸色,我才敢讲话。
陈定国:嘿嘿……今天脸色不错!
众人:哈哈……。
南师:他不然……他没有……“老师啊,哦哦,慢一、慢一步好不好?我们最近钱花得太多了!”我都给他搞的不好意思了!呵……
这一本经啊,是三国的时候翻的,那么我们现在大概不会全部给你讲完。
给你提一下,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学会了…,一个高深的哲学与科学的境界,他要用中国的文字写出来,给你翻出来。而翻的时候,你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句式你都点不下去,现在叫古文,不是古文,它当时就是语文,这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学啊,才晓得,所以懂得中国字。像我并没有比你们了不起,因为受“中文性”教育出身的。所以中国的文字啊,好的在哪里啊?几千年的,你只要认得中国字、懂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思想没有时代的距离,比外文高明在这里,而用的字并不多。那么我们这第一个。
第二个,要看出来最初的佛法怎么讲,比较比后来的还平实得多!后来把佛教啊,变成一个、一个、一个,加上许多神光,变得越给它搞花了。这个时候是由小乘佛教演变到大乘的阶段,比较朴实,讲得老实。第二点,你看到那个时候的文字啊,现在带领你们念一下。
重点,第一,教你认识“安那般那”就是“守意”,就是得定,第一步啊,很容易得定是“守意”,先把第六意识定了,一念清净就到家;第二步,教你认识魏晋南北朝的文字;第三步,教你认识初期的翻译,嗯,外国人。这样有好几个重点。
(注:以下南师所用经文出自《乾隆大藏经》)
[佛在越祇国,舍羁瘦国,亦说一名遮匿迦罗国。时,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日,佛得,佛复。独坐九十日者,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及蜎飞蠕动之类。]
我现在念啊,“佛在越祇国,舍羁瘦国”,“亦说”,还有个说法,这个国家的名字现在没有了啊,中印度,“遮匿迦罗国”,这个,他说明佛当时所在的地点,释迦牟尼佛。“时”,这个“时”是一句了,一点(断句),当时“佛坐行安般守意九十日”,你看连释迦牟尼佛,他有时候修这个呼吸法门,现在讲练气功,气功不是“安般守意”,那是很粗的,修这个“安般守意”九十天,等于在闭关。
“佛得,佛复。”呵,这是魏晋文字了,“佛”得道了,这个功夫做完了,等于我们写武侠小说啊,佛在闭关九十天,功行成就了,出来了,佛恢复了。
“独坐九十日者”,他为什么一个人闭关九十天在那里打坐入定呢?“思惟校计,欲度脱十方及蜎飞蠕动之类。”他说佛这一次闭关九十天在干什么?他在自己在研究,“校计”就是心里头在想,他要想办法出来教化。“欲度脱十方”,空间,东、南、西、北、四个角、上、下加起来叫“十方”;我们普通人叫“四方”,东、南、西、北;中国文化春秋战国以前叫“六合”,东、南、西、北、上、下叫“六合”;佛法来不同了,又改了,这个空间的代名词叫“十方”,“十方”,东、南、西、北、四个角、上、下就是“十方”。他想度脱世界上一切的众生及蜎飞细小的细菌啊、飞鸟啊、蠕动之类,乃至于爬虫,乃至扩充一点讲啊,连细胞细菌,他都要把它超度。这个超度并不是死了超度啊,都要把这个生命救苦。
[复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
“复言”,佛又说,“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他说我这九十天当中在做什么功夫?告诉弟子告诉学生们,我在做“安般”,做呼吸法。“安般”是“安那般那”,简写叫“安般”,出入呼吸;“守意”,重点在这两个字。一念,所以念佛的人叫“一念专一”。他九十天,为什么?他解释“安般”,“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这是当时的文字,我们现在看起来很别扭,并不别扭。他说他宣布怎么叫“安般守意”?因这个功夫,发起心里头的慈悲念,就爱护一切众生,“得自在”。所谓“自在”,我们现在叫观自在菩萨,什么叫“自在”?心、气合一了,一切神通智慧自在发动,叫“自在”,就是刚才跟你(孙)讲的“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如意足”,想怎么样就做得到,这个才叫“自在”。譬如我们心想飞起来,飞不起来,嗨,你色身没有、身意没有合一,飞不起来。“慈念意,还行……”,发动慈悲的意念都是靠第六意识做到的,“还行安般守意已”,他说我在做安般守意的功夫。“复收意行念也”,现在我出了定了,不闭关了,现在讲话,我心还没有动,这个意念还在定中。不过呢,把意念拿出来讲话,给你们讲话,起行了。
[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
那么他解释,“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安般”,就是入气、进气为身体,所以吸气补充了身体的精神,“安为身”。“般为息”,我们注重出气的时候,使妄想烦恼停止了,念头定在……清净下来。那么不管你“安”也好、进气也好出气也好,呼吸是个生灭法,刚才讲过,能知道呼吸往来、能知道一念清净定在哪里,“啪”(拍一声)这是第六意识,“守意为道”,这个才在修道,修道在修心,并不是做什么外来的气功。
[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
“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那么为什么叫做“守意”呢?既然意识一念定在这里,我意识很清明,说定就定了,为什么加一个“守”字呢?“守”有一种强制执行、禁止的意思,等于警察来管你、用法律来管你,禁止,所谓“守者,为禁”,同时也可以叫做“不犯戒”,不犯错误。为什么要禁止你其他的意念不动啊?只给安那(般那)出入息配合呢?要禁止其他起心动念,杂想都不能来,禁止了。“禁者,亦为护”,保护这个意念。“护者”,怎么保护呢?“遍护一切”。那包含的很多喽,一切起心动念,连股票啊、什么牛羊店啊、狗羊店啊……这些都不想了,都停掉了,“一切无所犯”。
“意者,息意,亦为道也。”所谓要定在一个意念上,意念在绝对静止休息的状态中,这个叫修道。你看,我们在三国的时候,佛学进入中国,讲修道很明显,后来影响道家、儒家,各方面受他影响。
[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
“安为生,般为灭”,那么他把“安”、“般”一进一出这个呼吸往来,生命在呼吸间,呼吸往来分开来讲,“安”为生的,“般”就为灭,灭除了一切妄念思想。“意”呢,“为因缘”;“守者,为道也”。这个就不要解释了,看懂了,对不对?哎,我问一下啊,对不对,对了我就过去了,所以你们不要客气的。
女生:对。
南师:呃,你坐着一声不响,我晓得你对了?你说“哎呀,我不好意思讲”,那你听也不好意思听的哦!对不对?那,这个“守者为道也”。
[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
“安为数”,所以开始要做“数息观”。“般为相”,境界、现象。“随守意为止也”。“数”,我们开始…所谓天台宗后来根据这个,先要数息,一进一出,心念这个“意”啊,拴不住,我们“意”定不住,只好拿来计数字,一呼一吸。但是晓得“意定”了,计数字就不用了,就不用记数字了,就要“随息”了。“随息”就要不用心,不加上一个计喽,“随守意”,就跟到这个意识所定下来,“为止也”,就是得止、得定。(此处句点后来纠正为“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
[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
“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呐,“安”,这个进气“为念道”;“般”,放开了,等于万缘放下,气也跟到出去,空了。这个时候,空了的境界才是定住,“守意”,“守意”,意不犯任何错误,没有罪恶、没有过去,一念清净。
[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
所谓“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反复地解释,这是当时弟子们记录佛讲的话,佛在这个时候讲话非常平实,啊,不像别的经典。所谓“安”,修安那般那,“安为避罪”,身体精神充沛了,也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好修道,“般为不入罪”,“守意”就是“为道”也。
[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安为守意,般为御意,至得无为也。]
“安为定”;“般”呢,“为莫使动摇”;“守意”呢,“莫乱意也。”
“安为守意,般为御意。”“御”就是驾驭,把意识抓得很牢,一匹马一样,不发脾气不要乱跑,把马的绳子拉得很牢,“般为御意”。“至得无为也”,最后达到空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没有用“空”,佛学,用老子的术语、到达“无为”,“无为”就是“空”,什么都没有,都不动了。
[安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亦为空也。]
“安为有,般为无。”这个时候没有用“空”哦,后来过了三四百年,这个“无”字就翻成“空”了。“安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啊,这一段你要注意,“安为有”啊,“般为无”,其实我们这个思想意识第六意识,也就是你刚才报告,也不是“空”、也不是“有”。“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你讲这个意念是“有”吗?我们这个思想、念头这个意识,用过了就过去了。你说意念是“空”吗?它再用还是“有”,“亦不念有”,所以“亦不念无”,这个就是,它自性就“空”了。“意随道行”,我们所以修道就是修性,就是修意。“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亦为空也。”嘿,这是,那个最初文字翻译。
[安为本因缘,般为无处所。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故为活也。]
“安为本因缘,般为无处所。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不是讲得很清楚吗?
“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所以一念定下,当下就是清净无为,更不要求一个空了。
“无者,谓活;为者,谓生。”真正达到“无”、“空”的境界,你心,心境反是活泼泼的。譬如这个虚空,假使今天天睛,一点云都没有、也没有风、也没有雨,春秋二季,天朗气清,万物在中间活活泼泼的。“无者,谓活;为者,谓生,不复得苦。”这个中间没有苦,“故为活也”。
[安为未,般为起,以未起,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为还。故佛说安般守意也。]
“安为未,般为起”,“未”就还没有来。“已未起,便为守意。若已起意,便走,为不守,当为还。”所以说,他说“安般”的道理呀,使我们心不动,这个意念清楚。假使你觉得我刚才又想了别的事了,又想到股票啊、又想到买地啊。譬如说,我又想到去那里有个好吃的啊,你心意就跑掉了,你就没有守、没有得定,“当为还”,马上要追回来,定下来。“故佛说安般守意也”。
[安为受五阴,般为除五阴,守意为觉因缘,不随身口意也。]
“安为受五阴”,感觉的;“般为除五阴”,啊,空掉五阴;“守意为觉因缘,不随身口意也。”守到清净空的一念,自己随时提到警觉,不跟到身、口、意乱跑。
[守意者,无所著为守意,有所著不为守意。何以故?意起复灭故,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守意莫令意生。生因有死,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为道也。]
“守意者,无所著为守意,有所著不为守意。”所以真正守意,并不是有个第六意识在哦,空空洞洞清净那个境界,当下一下,不要放下,自然的,“无所著为守意”;如果是故意用一个心,造成一个不清净(口误),诶,造成一个清净、造成一个得定,“有所著”,这个就不叫做“守意”了。“何以故”呢?
“意起复灭故,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他说“何以故”?什么道理啊?我们这个思想一个生灭,来一个、去一个。你假使起一个清净念、“意起”,其实这个清净你也把握不住,已经不清净了。你不要求清净,本来清净,“故意不复起为道,是为守意”。
“守意”呢,“莫令意生”,“守意”就是一下定下去,一念清净就得了,第二念不起了,切断了。“生因有死”,有生必有死。“为不守意,莫令意死。有死因有生,意亦不死,是为道也。”所以这个“守意”定住了,可以不生不死,所以,大阿罗汉得定,所以几千万年也不死,这个叫得定。得定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一般人学佛啊,打坐得定啊,把那个睡觉了昏沉,什么都不知道,呃……他入定了,那害死人,乱讲的。
[安般守意有十黠: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谛,是为十黠。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为行成也。]
喏,“安般守意有十黠”,“黠”,黠就智慧,古代那个时候用“黠”,不用“慧”,后来翻译不用这个字了,有“十慧”,或者“十种智”,智慧般若。
“谓数息、相、随(此处句点后来纠正为“相随”)、止、观、还、净、四谛”。后来,这个智者大师就采用了“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那么他原来都有,“数息相”他把这个打开了,“随、止”,“数”跟“随”他把它打开了,初步作用。真正的守意啊,在“止”,念头停止了。“观”,“止”了自然有“观”,嗯,回转,本来清“净”。“…四谛,是为十黠。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为行成也。”他说你这个修成功了,你把“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道理都懂了,就是小乘果位的成功。
[守意,譬如灯火,有两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守意,一者,坏痴;二者,见黠也。]
“守意”啊,“譬如灯火”,“有两因缘”,这个“守意”,他讲用心守意境界,像我们这个点蜡烛灯火一样,有两个因缘,“一者坏冥,二者见明”,灯一点起来,就把黑暗破掉了,有了光明来了,黑暗就没有。“坏冥”,“冥”就是看不见,有了灯就看见了。喏,第二个是“见明”,看到一切很明了(liǎo)。他说“守意”,我们心意不乱跑,一念清净定在这里,它说等于这个灯火的两个作用、两种因缘,他叫“因缘”,就是作用。
“守意,一者,坏痴;二者,见黠也。”第一个,破除了心中的迷惑;第二,见到智慧的境界,自己心中意念得定了,很多灵(感)……不可能知的自己会知道。
[守意,意从因缘生,当缘因缘;莫著,是为守意也。守意有三辈,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已生当疾灭;三者,事已行,当从后悔,计亿万劫不复作也。]
“守意,意从因缘生,当缘因缘;莫著,是为守意也。”这个“意”,我们这个意识,那你学了唯识,后来给你讲得很清楚,“依他起”,靠外缘引起来动心的。那么我们晓得这些因缘,不著在因缘、不被它诱惑,“是为守意也”。
“守意有三辈”,呵,这是当时的翻译,就是有三种。“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已生当疾灭。”第一个就是意念定在这里,其他妄念不起了;第二点,假使起了,赶快把它空掉;第“三者”,“事已行,当从后悔,计亿万劫不复作也。”有些事情一时做错了,忏悔!再不要犯错了。
[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为守意。觉彼无为,是为守意也。]
“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为守意。”所以这个“守”自己“意”这个作用啊,“守”跟“意”俩在逻辑上有分别,这个心理作用有两种,“各自异,护……”,但是各自异。“守与意,各自异,护十方一切觉,对不犯,是为守意。”可是它两个有不同的逻辑、不同的境界,但是同样地为了保护十方众生啊,自己心中随时清醒,不犯任何错误,这个叫“守意”。“觉彼无为,是为守意也”,随时住在空定的境界,这个是“守意”。
[守意中有四乐,一者,知要乐;二者,知法乐;三者,为知止乐;四者,为知可乐。是为四乐法,为行得,为道。守意六事,为有内外,数、随、止,是为外;观、还、净,是为内随道也。何以故?念息、相随、止、观、还、净,欲习意,近道。故离是六事,便随世间也。]
“守意中有四乐”,有四种快乐,“一者,知要乐;二者,知法乐;三者,为知止乐”,得定了;“四者,为知可乐,是为四乐法”,“是为四乐,法为行,得为道”。
“守意六事,为有内外,数、随、止,是为外;观、还、净,是为内随道也”,把六种分别。“何以故?念息、相随、止、观、还、净,欲习意,近道。故离是六事,便随世间也。”
[数息为遮意,相随为敛意,止为定意,观为离意,还为一意,净为守意。用人不能制意,故行此六事耳。何以故数息?用意乱故。何以故不得?用不识故。何以故不得禅?用不弃习,尽证行道故也。]
“数息为遮意,相随为敛意,止为……”
(……此处录音中断……)
(以下括号以网络版内容填补,以供参学,仍请以原录音为准)
(“……止为定意,观为离意,还为一意,净为守意。用人不能制意,故行此六事耳。”这是“六妙门”,为什么要“数”、要“随”,这些都懂了吧。“何以故数息?用意乱故。何以故不得?用不识故。何以故不得禅?用不弃习,尽证行道故也。”)
[数息为地,相随为犁,止为(禾+劳),观为种,还为雨,净为行,如是六事,乃随道也。]
(“数息为地”,我们呼吸一进一出的办法,这是打地基——“为地”,如盖房子一样,先打地基,地基打好了,就不要数了。“相随为犂”,就像拉一条牛把田地翻一翻好耕种。“止为(禾+劳)”,“(禾+劳)”是把泥巴翻一翻,把杂草除掉。“观为种”,“观”是在泥里下种子。“还为雨,净为行,如是六事,乃随道也。”这是比喻。)
[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止为止罪行,观却意,不受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意断当行止,得道意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为净也。多事当数息,少事当相随,家中意尽当行止,畏世间当观,不欲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
(“数息断外,相随断内,止为止罪行,观却意,不受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意乱当数息,意定当相随。意断当行止,得道意当观,不向五阴当还,无所有当为净也”。“多事当数息”,假如心里头思想多、烦恼多,先用“数息”。“少事当相随”,没有事,念头清净就不要“数”了,用“随”了。“家中意尽当行止”,所有妄想没有了就“止”了。“畏世间当观,不欲世间为还,念断为净也。”)
[何以故数息?不欲随五阴故。何以故相随?欲知五阴故。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弃苦故。何以故为还?厌生死故。何以故为净?分别五阴不受故。]
(“何以故数息?不欲随五阴故。何以故相随?欲知五阴故。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弃苦故。何以故为还?厌生死故。何以故为净?分别五阴不受故。”
我们现在学佛的人一上来就是《华严经》、《楞严经》这些大经,但是没有人得道证果。唐朝……)
(以上括号内为网络版内容,以供参学,请以原录音为准)
(……此处录音中断……)
很多人得道、得道,后来怎么少了?很多人都走这些路线,不做实际功夫。所以这些经典(《安般守意经》、《达摩禅经》等),现在你到庙子上找找看有没有啊?有啊,都在《大藏经》那里堆着给虫咬了。这叫《安般守意经》,实际上你把这个经典看熟,做人做事很多一样道理,就是他讲做股票,都要“安般守意”。
众人:哈哈……
南师:真的!你拿来用到世法,那就是很好的,像定国公拿去他马上就会,他走通了,就讲管理学又是一套了!一个道理啊!呃,这是个大科学啊!后来一来,都用大经这些讲起啊,佛法越来越糟了!
喏,实际上很简单,那么什么得定?就是这“安般守意”,一念清净。你坐在这里,不一定盘脚你在那,你去开会也好、坐车也好,在那里“安般守意”。在飞机上、火车上,你照样也在道场,并没有动过,有事情来做,做完了还在“安般守意”,就那么简单!所以《达摩禅经》专从“安般守意”的功夫境界告诉你,这个他从原则先翻的。
那么你再看一段就看到了,连释迦牟尼佛,你看他有时候教化,自己还…有时候还闭关一百天、九十天,他出来告诉徒弟们,他说“你们……”还有别本经上有讲啊,“人家问你我在做什么?”你告诉他“我在安那般那,求证”。嗯,这个经很老实的,他老人家自己“安般守意”入定九十天出来的经验,为…他为了要大家、徒弟们很快的成就,他讲了“安般守意”,还是为了修行,不是重点在出入息、不是在这个气功上。可是,方法是利用气功的,而由这个法门进入了,可以得定、得神通、得智、发智慧、得道。是这个道理。
(……录音中断……)
南师:(“相随”)这两个连到,刚才我圈点句把“相”放在上面不对,根据她那个说法对。
宏忍师:“般为相随”。
南师:你再念一段了,你这……
宏忍师:这是倒数、35页倒数第五行,“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
孙医师:“般为相随”。
南师:嗯。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