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怡师:自己出家十几年以来,仔细反省,并没有好好做到出家人的本分,来这里以后,才体会到自己该走的路。去年寒假,自从修持准提法,觉得最大的感应是业力的现前。最近也是依准提法而修,因为过去主修随息法,所以二者也就互相配合上了。
南师:你这个方法是普通人所修的,你出家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智怡师:当时出家没有为什么。
南师:没有为什么?怪不得!出家总要为发愿而来,不发正愿而出家,即是没有目的,那是莫名其妙进土地堂。你现在要好好的发愿,没有愿力,学佛便没有中心。你刚才报告念咒子、修随息,这是普通修法,还没有入门呢!况且,修随息法怎么随,知道吗?你修随息修了多久?你不要怕(被)骂,来日无多,以后很少有机会跟你们谈话,你随息的经验怎么样?
智怡师:嗯……
南师:你答不出来,我代你讲。你所谓的随息,只是名称而已,那是自己骗自己的话,打起坐来,在那里听听呼吸,数也懒得数,在身体痛苦的感受上转来转去,不叫随息,你知道吗?至于六妙门中的数息,有些人在那里数来数去,其实只是算算数字而已,这就不懂数息的第一步该如何下手。我不是笑说大家在学会计吗?你数一万次又有什么用呢?呼吸是生灭法,你听我讲过没有?
智怡师:听过。
南师:它一来一往,你数它干嘛?那么,为什么古德及祖师教人以数息法?那是因为你内心不静,稍稍把你的心收回来,在数字上跟呼吸配合一体,然后心觉得静了下来,便不要再数了,就跟着随。但是,随息不是随呼吸。现在问你们,一呼一吸叫做什么?(部分同学答:一念)
对!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气,毛孔也出气;吸进来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什么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听懂了没有!叫你随息,不是叫你随气呀!一般人的随息,都跟着呼吸生灭心在跑,这怎么修得好!当然这不只你一个人,你们全体都是如此。
“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会了这个法门,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两个配合为一,休止在那里,这个时候把念头硬是强制停住了,呼吸也强制停住了,这个叫做随息。你现在公然讲一边念咒一边随息,既然随息就不会念咒子,念了咒子就不会随息,念动气就动,念不动气也不动,你懂了吗?你自己矛盾也不知道,不用般若观照,没有智慧,怎么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给业病所扰,你身体本来蛮好,一念之间给业病锁着,妄想特别多,东一下,西一下,说是聪明伶俐,其实聪明伶俐搞不好就是业障,这个知道吧!
智怡师:知道。
南师:什么叫做菩提?(有答:明心见性)
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心要怎么明?性要怎么见?
大明沙弥:不起妄念。
南师:不起妄念叫明心见性吗?那么睡着了,一个妄念都不起,那是明心见性啰?死了的人,也不打妄想,那也是明心见性吗?
宗诚师:不明而明,不见而见。
南师:你讲的比唱的还好听!什么叫做不明而明,不见而见?你现在什么都没有看见(师大笑)。你的后脑有个什么东西,你不回头看得见吗?如果看得见,那就像了。你看见了没有?不见而见,你看到了是哪个见?
宗诚师:……
南师:你答不出来,我代你答吧!你不是听过《楞严经》吗?《楞严经》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怎么背不出来?你们全体都是一样喔!不要光看着他!我怎么背得出来,你们怎么背不出来?
出家的目的,依教理来讲是求证菩提。这一次寒假到现在,我教你们转来修准提法,你们晓得我的用心吗?为什么要带领你们修准提法,走上密教的路线呢?都给你们讲过的,你们答出来看看,我当时是怎么讲的?
(全体默然……)
因为你们功德不圆满,功德资粮、智慧资粮都很欠缺。什么叫做资粮?简单的说就是基本的资本、粮食。福德、智慧资粮不够就不能证得菩提,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为了要了生脱死,这是最起码的,不要说为了成佛得道。道,不是神通,不是用,道是根本的体,“但得本,莫愁末”。那么如果福德神通都来了,“通”是从哪来的?晓得不晓得?
同学们齐答:通从定发。
南师:什么是定呢?
余居士:不掉举,也不昏沉。
南师:对,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叫做定。凡夫众生不在散乱中,即在昏沉中,不睡觉就乱想,不乱想就睡觉,离不了这两样事,一辈子、一千万亿年都如此。假使不散乱又不妄想,又非睡眠、昏沉,这就叫做定境,清明在躬,这是基本的修行,不管修密、修禅都须如此。为什么教你们修准提法,乃是你们的福德、智慧资粮不够,所以要你们好好祈求,求感应,求他力加庇自力的恳切修持,但有多少人得了感应呢?
同学齐答:有
南师:你们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感应呢?每个人都有,不要以为菩萨站在你的面前放光,才叫做感应,那就变成妖怪,也是魔境,千万不要执着它。其实,你们都得了感应,是不是这样?不要骗菩萨,不要骗我,不要骗你自己。你想想看,绝对有不同的感应,是吗?
那么,有些人搞得身体不好,不是菩萨不感应你,为什么不能感应到你,这是什么原因啊?对此佛经有个譬喻,晓不晓得?佛说好比太阳照万物,太阳没有分别,好的、坏的,光明一概照到。有些东西为什么不能给阳光照到呢?是太阳之过吗?是人为的自我造作,自己把它挡住了,对不对?好比盖栋房子、戴顶帽子,就把阳光给遮起来,并不是太阳不照你。所以自己要好好的反省。佛这个比方好得很,拿下雨来比喻也是一样。因此,从寒假到现在,告诉你们这条正修之路,有个总名称,叫做什么,还记得吗?
修定师:禅密双修。
南师:对!你们赶快按照这个路线,不要变动了。你们平常主修准提法,要想了脱生死,得定慧等持,走上菩提大道,第一步要做到三际托空,有没有做到?我在哪里讲过三际托空?还等于画了一条很简单的线,画得很清楚,是在哪一本书上?
谢居士:《禅海蠡测》。
南师:你怎么可用猜的呢?你看过,有吗?《禅海蠡测》只提到一点,主要的还在于《禅与道概论》。但今晚的主题问你们,怎样是三际托空?前念已灭,什么是前念已灭?我讲话是不是念头?你们听话的也是不是念头?
部分同学答:是!
南师:这些念头要不要你去空它?
全体同学齐答:不要。
南师:为什么?
大慧师:自性本空。
南师:后念未生,后念要你去生它吗?后念怎么生啊?怎么样是未生?
大慧师:本来无生。
南师:我们刚讲个后念,它已经变成现在了,现在呢?当体即空,现在亦无生,所以菩萨要入无生法忍才能证菩提。但要随时能切断三际,就是当体即空吗?刚才我问出家的大明师,你说当体即空是放下。那么,放下的那一念,是有?还是没有?那个算前念?抑是后念?还是算当前一念?
大明沙弥:是当下一念。
南师:这一念是体还是用呢?
大慧师:即体即用。
南师:答得蛮好耶!你要能够随时把握三际托空这一念。妄念来,不要你去空它,所以《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不要用方法,也不要观字轮或念准提咒什么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下这一念、这个境界,永远保任如此,有一百天就差不多了。这是正止、正定、正观的一个入门方便。止观同时,三际托空,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当处一念;但是,当处也没有一念,也没有把握它,如果把握它,会留在什么样的境界上呢?《楞严经》讲到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大明啊!你把握住当前一念,对不对?
大明沙弥:不对。
南师:不对在哪里?问题何在?
大明沙弥:……
南师:问题在于“守”字上啊!内守幽闲,你在把握它啊!假使我不是守,也不把握它,三际托空,对了没有?不守是怎么样?你们修过了吗?当然没有修过,你们且试试看吧!
本师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不要内守幽闲,抓到身体内部来著一个境界,所以你们要清楚三际托空的正止观。因此,我所传承的准提法,为什么到最后进入圆满次第,又走入到这个境界来?准提法当然是个大止观,先修生起次第,然后把一切字轮收摄观成明点,明点再化为虚空,最后,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你们不是修我的法吗?后面注意了没有?一天到晚修法,圆满次第统统没有研究,所以都不圆满,一天到晚都在贪、嗔、痴、慢中,在见思惑中,不能三际托空,不能截断众流,不能截断业识狂流,这个佛经怎么比方啊?
大慧师: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
南师:两边的流水都给切断了,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这是谁的话?
同学齐答:懒残禅师。
南师:下面呢?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你要香象渡河截断众流,能不能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做到这样呢?你们是修禅的,那是纠缠不清的“缠”,妄念纠缠不清,情业纠缠不清,感受、觉受的业力都纠缠不清,不能截断众流,当下了结。
修行必须做到如香象渡河,那才是大乘的精神,才能体会到《永嘉大师禅宗集》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几句话。这四句话,也包括了小乘、大乘,包括凡夫成佛之道都在内,希望你们好好珍惜这个法缘。再说,三际托空你们照做了没有?切不切得断?用方法去切,已经不是了,那也是一个妄念,不用方法也不是,那又是一种昏沉,怎么体会啊?
大慧师:本自现前。
南师:这个口气好大喔!(大慧师笑了笑)你不要自己笑自己,直下承当,要信心不疑。但是,这个理要把它转成事,硬是要在这个境界中,你们听懂了的,赶紧从此修去,再配合准提法,禅密双修,才得成就。
对于准提法圆满次第,你们都没有研究,光是听听而已。从寒假到现在,你们觉得准提法修得有点好处,这是观音法门音声海中,在生起次第的初步阶段中流转。圆满次第你们留意了吗?听了我半年来那么多次的讲述,没有一个留意,所以没有般若,没有智慧,现在懂了吧!我想你们当中,不应有人如聋若盲、根本不懂才是。真懂了就有希望,戒定慧都在其中,如此昼夜二六时中,四大威仪日用间,都在这个境界里,那才叫做修持。那么,你性戒不要守,威仪戒自然清净,性戒自然明净,一切都从三际来,所以三际又是三德。涅槃三德,哪三德啊?
大慧师:法身、般若、解脱。
南师:法身、般若、解脱,要注意喔!这才是正修行之路,其他什么功夫啊、境界啊、各种法门、百千万亿法门都是方便,都是加行。所以有一位同学遇到外面人问,你们为什么不修加行?加行是什么?这些都搞不懂,你们不惭愧吗?西藏密宗的加行,我也教过你们。而且我有一次讲《心经》时,提到的四句: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即是加行法的简法。什么叫做加行?简单的说就是加工。自性本来是佛,在未成佛以前,一切的修行都可以叫做加行。有相的加行,更是头上安头,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一切都是加行,这是大乘的道理。那么,一切大小乘的功夫道理,都有四加行。哪四加行呢?
同学齐答:煖、顶、忍、世第一法。
南师:这也已跟你们讲过。小乘有小乘的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这同四禅八定都有配合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要领三际托空,知道了没有?这不是想象的喔!用心也不对,不用心也不对,三际托空不是死的喔!不是坐在那边不敢做事,那不叫做三际托空,那正是有,你守着一个有,你才不敢动,假使真空了,有什么不敢动的呢?动也空,懂吧!虽然如此,动也空,但主要在你不动,不动金刚,那么如此久而久之,定久了,六通具足、三德圆满,才有希望。就那么的简单,这才接近于禅宗,但还不是完全的禅的参究,知道吗?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