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随息法与三际托空


(三)大休大歇时也还是三际托空

南师:先报告昨天听课的心得,简单明了的讲。

修定师:我是以昨天老师提到三际托空昭昭灵灵之心,配合准提法修持……

南师:昭昭灵灵之心,你做到了吗?

修定师:没有做到。

南师:那么,你所说的都是空话,要实修、实证,再谈下去。

修定师:我是想,假如修准提法能照老师的方法做……

南师:那是妄想,你必须先依仪轨实修。我现在所说的仪轨,就是法本。仪是仪式,轨就是轨道,其中不是有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吗?你好好的研究。没做到,不要谈。修行要真修实证,空谈何用!我昨天为什么讲三际托空?你们都不懂,所以说你们没有资格听课。

宗诚师:昨天忘记说明气为什么往上冲,那是因为练功太累,下部比较虚,上部气没有依靠,所以它会往上冲。

南师:不是这个道理。昨天的话(指三际托空是观慧方面的阐示)体会了没有?实际修证了吗?理解得如何?不要老是在生理、气机、功夫上面转!

宗诚师:昨天老师要我查《佛祖历代通载》中僧稠和尚的典故,我已经查出来了,他当小沙弥时,被同门师兄弟欺负,抱着金刚神的腿哭,夜梦金刚神拿了一钵的“筋”给他吃,从此就武功盖世。我想这个“筋”应该是指《易筋经》。

南师:《通载》的记述上并没有写是《易筋经》。

宗诚师:可是,我在想,一定要转化身体上的筋骨,才可能达到武功盖世。

南师:对啊!我也没说你讲的不对,但事实上,书本也没有这样的记载,你自去参去!

宗诚师:当时达摩祖师见禅堂里僧众体弱多病,都在打瞌睡,于是传授他们《易筋经》,帮助他们色身的转化。

南师:这是中国武术源流的讲法,在禅宗的传承上可没有。

宗诚师:不过,按道理讲,唯有筋骨转化,气才能愈来愈强盛。

南师:这也是事实,也不能否认《易筋经》不是达摩祖师所传授,但后世流传的《易筋经》,有两三种不同的练法,要小心拣择,以柔功为佳。至于真实的《洗髓经》,是什么经?我曾经提过。

众答:《禅密要法》。

南师:但在武术界,还另有一本武功的《洗髓经》,须要注意抉择。

宗诚师:最近感到一种现象:喜欢睡觉,但不是因累想睡,而且吃饭也吃的更多。前一阵子是气满不思食。

南师:睡也睡得好,吃也吃得饱。那是什么东西呢?很不错吧!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同伴,又会吃又会睡,什么东西?(众笑)你见过了没有?我没有说你不对,但也不是笑话,是话头,你参参看?你看过这东西吗?

宗诚师:一时想不起来。(哄堂大笑)

南师:猪!又睡得多又吃得好。但你现在不是猪,是个人,为什么会睡得多、吃得好,反而身体健康、功夫进步,能有此现象呢?

宗诚师:前几天就一直在想这个道理,却没参透!

南师:等你睡够了就参出来。

宗诚师:睡够了很舒服。

南师:那当然,世界上最美的事莫过于睡觉。当年,袁老师他起身早,但又去睡回笼觉,我们叫他,“快到中午了!”他醒来说着“你们知道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事,乐似涅槃的是什么?回笼觉啊!”他一边讲一边摸着胡子哈哈的笑,当时我想了想“奇怪!那会超过常乐我净吗?”

有一次,他在睡觉中,我们听他打鼾打得厉害,等他醒来,我们说:“老师,您打鼾打得很厉害!”他说:“你们知道有个不打鼾的是什么?”这些都是话头。正在睡觉,也可以听到自己在打鼾,而且睡得很舒服,我们听得很痛快,可惜不是你,非汝境界。

宗诚师:以前睡多了反而没有精神,而且身体更虚,现在睡得愈够,精神愈好,脑筋也灵活了。

南师:你们几位所讲的,与昨天的重点都不相干。

从智法师:老师昨天对我们开示的要点有二。一、随息法。二、三际托空。我个人回想起来,在十三、四年前,家师仁公上人曾在同净兰若大殿教我们数息法,当初我一练习,马上全身空掉,但一生欢喜心,就又回来了,得到了这么一次宝贵的小体验,自此以后,正如老师说的好像在学会计,不得要领,功效很有限。

后来老师在佛光别院讲授《增一阿含经》的<安般品>,那是佛陀为他的公子罗睺罗(又名罗云)教导的随息法。听授之后,似乎有点懂,也常练习它,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因此,去年及最近为禅修班、中大“觉声社”讲解<安般品>,颇有教学相长的心得。昨天经过老师详细的解析,体会得更加深刻明朗。

在<安般品>中,佛陀教导罗睺罗“系意鼻端”,晓得自己呼吸来往,身心变化的状况,所谓的入息短、知息短,出息短、知息短,入息长、知息长,出息长、知息长。乃至冷、暖、有息、无息(止息)皆悉知之,然后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证得三明六通的阿罗汉果位。这是修随息法的一个完整架构。佛陀对当时弟子们的指导虽只提供一个原则性的修法,因为他们根器猛利,能实修实证,如法修得果位。而老师现在特别讲得这么的详细深入,我们却如聋若盲、依然如故,显然是福薄慧浅,不堪受教,很值得自己反省。

其次,我对随息法与三际托空有个肤浅的体会,不知对不对,还请老师指正:

一、老师曾传授过密教的九节佛风及宝瓶气,我认为修随息法就是修宝瓶气效果的延长。

二、老师把三际托空与准提法圆满次第互相配合,我个人认为三际托空乃是善巧方便之法,使你能当下了然而直接体会圆满次第。

三、我对修生起次第念咒子的看法,并不须要念完咒子才进入圆满次第,正在念咒时,当下就可以进入圆满次第。只要念到全身空灵,以一般教理而言,即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这不就是圆满次第了吗?我是放胆狂妄的说,不知观念正确与否,还请老师指示。

南师:今天因为从智法师下楼来对我讲,昨天开示的记录他已经做好了。我听了很高兴,才上来讲讲,你们要注意我说的这句话。

平常懒得跟你们讲,因为你们不堪受教,连听受的资格都不够,所以让你们“嗡、啊、吽”的,如果你们真修实证,我还会随时教你们的。几年来我教了那么多,有什么用?大家都在散乱造业中。

你们还记得鸟窠禅师与白居易的对话吗?禅师说:“三岁小儿虽道得……”大家接下去啊?

众答:“八十老翁行不得”。

南师:还有呢?重点不在这里。

“白居易守杭时,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因为白居易看鸟窠禅师住在树上,所以这么说)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居易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鸟窠禅师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你们在这里就是这样,识性不停,业识茫茫,妄想纷飞,这就是心火相煎,人为什么有病呢?心火相煎之故。

“鸟窠禅师说‘你才危险,我为什么危险?’”

我们当年看到这里,毛孔都竖起来,马上想到自己业识茫茫,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不知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不知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我们是这样的学佛反躬自省,哪像你们一天到晚在妄想中,学问再好,道理再懂,那也是心火相煎,不能截断众流,有什么用?从智法师说,三际托空是个善巧方便,岂只如此。开玩笑,你的业识切得断了吗?你能心火不相煎吗?你能像香象渡河,截断众流吗?不是善巧方便哦!善巧是善巧,却是大善巧。方便是方便,却是大方便,你真能做到,可以接近成佛之道了!

他又说:“随息是宝瓶气的延长”。也不对,宝瓶气是用意识在修炼,有意做闭气的功夫,而“息”的境界,是呼吸生灭自然止息。如何才能做到呢?必须念住,气才住,念头不住,业识茫茫,心火相煎。所以,能做到三际托空,“息”自然住,这个“息”是不呼也不吸,这时候定愈久愈好。六妙法门数以后是随,随以后是止,这时呼吸止息,念止了没有?你须要明了,当你知道自己的“息”已止了,但这一念的知还要止息才对。

“安那般那”的随息观,这个“息”,硬是把它停止了,这也是因作意而止住。因为这一止息的念头很清明的在这里,好像念也不动了,其实,那样的念不动是粗念不动,觉性没有变过啊!讲到这里,你们没有真修实证过来,自然统统不懂,只好到此不讲了。

大慧师:关于准提法与三际托空的配合,在我个人的体会,我是引用《楞严经》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作为自己理论与功夫配合的运用。准提法的修持,乃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一种法门。自己对此法门深生信心,所谓一念圆修的道理也在其中。在身心的变化上,最近苦受又来了,后脑有痛的现象,心闷且不规则跳动,两三天来都服用“心脉宁”,还是会痛,但我知道这种情形都是变化的过程,我可以克服这个现象。

圆澄师:当我听到随息的方法,我很庆幸略能领会;虽然过去老师也曾经讲过,但因当时自己试着做时,心口会发闷,也就不再去留意此法。后来了解自己用法不对,一般数息法,以为数呼吸,自己因此刻意加以呼吸,因此触发了心口发闷的现象。

昨天了解了这个“息”字,不是我们所谓的呼吸,所谓的气息,而是念头止息时候的现象,那种现象我虽然没有做到,可是能略略了解。

现在我谈谈三际托空,我不敢说自己修到,但在理上略略明白。昨天老师的开示,当场似乎有点受益,下课后再配合老师的著作《禅与道概论》中所讲的来研究,其理路非常清晰,可以分成五个阶段来包括它:

一、做三际托空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知觉与感觉所产生的念头,有从身体感觉所产生的痛苦:饥、寒、饱、暖;有从思想知觉所感受的苦闷烦恼、人我是非……这一切都是念头。譬如我们生病时,这个痛苦的觉受就是一个念头,你愈跟着这念头走,愈觉痛苦,于是自己正修法门念佛、观想、参禅、修准提法等等,就被拉跑了,即称失念。

二、第一步功夫先做到了,然后了解自己身心状况,明白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不能含糊,这不是一下的功夫,但理路上至少要先知道。

三、自己明白起心动念之后,才能将念头分为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当你觉得坐在课堂里很热,这已成为过去的念头,再下一刻热的念头成为当下念头,所以此刻热的念头,已非前念,等你说当下,又成为过去,就因为如小点状的感受念头,一连串的连续,使我们觉得未曾间断,其实点与点中间,念头与念头之间有空隙,如果你能经常练习,空去念与念之间的距离,习惯养成,练习久了,此前念与后念间空白会愈来愈大,而这空白不是昏沉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四、三际托空能体会到,就会觉得一切活动只是一连串的点连成线条,毕竟非真,如此才能谈到禅宗悟境的前方便。

五、保任此昭昭灵灵的心境而达悟境。此乃理上知解,当下曾试着去实验,似有体会,而今天也实际上做到了这一点。

南师:很好!昨天大家都吃了棒子,圆澄下去就查书,他讲得很对,这就是《禅与道概论》论三际托空的内容。

刚才从智法师提到我在佛光别院讲《显密圆通》也讲过三际托空,平常上课也讲过,你们不是都听了吗?你们哪里在听?你们在造业,吃饱了都在昏沉中,这就是细昏沉。你以为什么叫昏沉?头脑不清就是昏沉,凡夫众生一天到晚都在昏沉中,昏沉就是无明,散乱就是造业,业识奔流,听懂了没有?至少用妄想心去记吧!

圆澄今天的报告,值得奖励,佛法是公正的,对就对,不对就不对。他讲到随息,自以为懂了,其实还是不对的。随息是息止,不是念息,念息就更高了,念息已到六妙门的止和观的程度。六妙门中,从数息、随息、止息,然后才修观,最后到达“还”与“净”,还到本来清净,比三际托空还进一步,“净”就更高了,所以叫六妙法门,这是智者大师依佛经禅修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的法门。

至于“安那般那”是由呼吸来的,譬如你们练五禽戏与太极拳,就要用数息法加以配合,道家称为“导引”。练武功、瑜珈也是练呼吸,假使气功真练到了,一出手,隔墙的东西就倒下去,气到了,要比普通蛮力大。数息也是讲这个呼吸,圆澄讲以前练数息胸口发闷,方法错在哪里?通常一般人练数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当成肺部的作用而已,这当然会出毛病。并且,我们的呼吸也不单是由两个鼻孔在运行,其实,十万八千毛孔无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们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属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赖耶识在作意,神识一入母胎,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识的作意。而讲话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当然也配合八识都在作意,但主体是第六意识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来了,所以数息是数自然的呼吸,并不是要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会闷在胸口。真正懂得数息的人,一身越来越轻越舒服,开始会到胸口,到肺部,甚之,直到足尖,然后慢慢跟着随息就来了。

数息或数入或数出。为什么数入息?为什么数出息?我已经讲过的,哪一位说说看?

圆澄师:妄想太多,精力过于充沛,欲使宁静,数出息。身体太虚,精神不够,要数入息。

南师:乃至身上发炎,亦须数出息。譬如宗诚气到头上要数出息。所以真正修炼功夫的,数息数好,武功练气也到家。

南师:六妙法门是哪位大师创的?

圆澄师:智者大师。

南师:智者大师到天台山是怎么示现神通的?那山头正是万丈悬崖,掉下去不得了的,现在那里两座山头中间搭架着一条宽不盈尺的石樑。谁能走过去?智者大师去天台山的时候,有没有此石樑?或是后来道家人物所造的,极难查证确实,但此地乃佛、道两家之圣地。武功到家的人,可从此石樑过去。下面风之大,一吹就会掉下去。智者大师上天台山时,显示神足通,飞锡而过,他手中锡杖一抛,人跟着就过去了。但是,智者大师将涅槃时,弟子问其所证果位,他说还不到初地菩萨的地位。这是他的谦虚之词,修行原该如此自谦,不生增上慢心。当时我们读书重点,着眼在此,哪里像你们忽略带过。当年一看飞锡而过,即联想到,这是什么神通?

还有一位杯渡和尚,欲过江流,抛一个茶杯在水上,踏在茶杯上过江,这都是神足通的一种,这是修气息成就的成果。气脉成就,身体就像一团气体能凌空踏虚而飞,但他故意用个东西来带,以瞒世人耳目。准提法修成了,亦能成就种种神通妙用,或将念佛珠往空中一抛,人跟着就过去了。

既然神足成就与气有关系,你们打坐坐不住,腿不能生发喜乐,那是气通不过,到腰以下就通不过,就要晓得这一部分的业力太重。我们当时打坐咬牙皱眉,老师在座上说“怀瑾啊!多受一份苦,多消一分业。”我却跟他说:“我宁可受业,也不受此苦。”这话只有我敢讲,他听了笑一笑。那就是多生累劫的业报,谁叫你前世不修,你们一修行就有病,不修还好,正是业识茫茫心火相煎的写照。

再说数息的关键,也不是数息不用呼吸,气与念只是一体两面,尤其欲界众生,念动气就动,气动念也动,乃至这些话头,我们都参过。袁老师说:“怀瑾啊!你参参看,念在先,还是气在先?”听了话马上参,一面靠功夫,一面靠观察,然后举手答话:“念先动,念动气动”。很多道家都以为气先动,不对的,念在先,所以叫动心忍性。三际托空,念切断了气自然止息,到了舍念清净,自然气住脉停,身体就不受苦乐之受了。身体之有苦、乐、舒服,都是气的感受配上念力而来。这些话跟你们讲,我觉得很可惜,可惜你们太不用功了!听得懂吗?算了吧!

这次提示的重点在三际托空,并不是三际托空就对了,而是它接近于道。但在禅宗,这只是一个话头,在《金刚经》也提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才是真正的三际托空。去年我与美国来的卡普乐先生也提到,一般学禅的人到达三际托空的境界,便认为悟了,以为见到自性空。其实,只要你还有个空的境界在,这也只是第六意识的清净现量境,也可以说是比量,因为它还只是一念妄境,并非真清净,但它与杂乱境比较起来是托空了,所以还是比量,也可以说非量,非圣教量。什么才是真现量呢?我要你们修准提法,到了圆满次第,最后明点合于虚空,身心都化了,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你们懂吗?那时候才是真现量,也叫体真止了。

修行第一步不能达到三际托空,那叫什么修行?所以,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这是谁的偈子?

大慧师:贯休和尚。

南师:对了。三际托空真做到,意识就清明了,你们不要以为我刚才批评的一毛不值……

而你们就是充其量证到空,然后大惊小怪:“喔!悟了!”那也只是第六意识境界而已,又何必非佛法不可呢?一般讲究心性之学的人,以及现在研究心理学的人,也可做到。

三际都不能托空,妄念切不断,有什么用!你们统统在五蕴受中,受有几种呢?

圆澄师:有三种与五种。

南师:哪三种?哪五种?(有答:五种,即苦、乐、忧、喜、舍;三种,即苦,乐,舍。)你们一天到晚都在受阴中,苦了又乐,乐了又苦,心中又忧愁,修行不上路,一下好,一下坏,统统在妄念中,不能截断众流。

虽以第六意识造作三际托空,但在八识中第六意识还居中间重镇,修一切功德,六度万行,谁在修?

宏志师:菩萨。

南师:宏志!菩萨是谁!(大家哄堂一笑)

宏志师:第六意识。

南师:观想谁在观?

宏志师:第六意识。

南师:第六意识有如此重要,知妄想即空、妄想即是般若。但妄念要空得了。执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念。

三际托空定久,身心起的变化就大了,气脉的道理自然都通。气脉的变化,五受都要经过,有乐有苦,有不苦不乐的境界,有时身体僵在那里,动都不能动,信心不够的人,还信得过、修得下去吗?到了那个境界,自己能知时知量,等他慢慢转化,境界又自不同,你想修飞锡腾空吗?非气脉通透不可。

大慧师:《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提到:初悟毘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毘卢法界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毘卢法界,既然如此,任修一法都不离毘卢法界,不离本身自性海,而说空说有都是两头话。

我看了高丽人元晓禅师来到中国,并未参访到哪位善知识,夜宿山顶,十分渴时,提起骷髅水就喝,当时喝了,觉得很甘美,早晨醒来,才知是骷髅水,立刻想吐,当下悟到唯心之理,于是就回高丽,不再参访了。以此而言,一念信心,则圆修在其中矣!所以三际托空虽是一个法门,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走这个路线,当然在修学过程中或有此现象产生,但不一定去修此法。

《显密圆通》提到后修普贤行海,也列举很多法门,例如真如绝相观,乃至无穷无尽的法界观等,我们修准提法也是一样。

还有关于悟字,初悟毘卢法界是理悟、解悟,还是证悟?也是个问题。以元晓禅师而言,他是理悟?或是证悟呢?还是理事都圆满的证悟?又藕益大师梦到佛魔空争是与非,吓了一跳,醒后了解唯心之理,而升起了信心,于是正信而修。

所以我觉得,我们修行的不上路,乃是自己信心的不够,且对毘卢法界的定义,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一直在流转轮回。

南师:你讲了半天,讲得很好,值得奖励。但是,你刚才讲的话不合因明,所示主题在哪里?以后讲话要合于因明,我将你以上的话,分成三个主题:

一、对于《显密圆通》的初悟毘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理论的发挥。

二、强调一信就入毘卢法界,《华严经》也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信”什么呢?问题来了,要你信自己的毘卢性海吗?

三、若依毘卢法界来说,对三际托空而言,都是用念在修,并不需要三际托空。

大慧师:并不是“不需”,而是“不一定”要走三际托空之路。

南师:是啊!并没说你否定三际托空。所以讲话要合条理,否则到外国弘法吃不开。初悟毘卢法界,当然理悟、证悟都可以,用比方来说,“理悟小一点,文字解悟更小,证悟最大”。所以真正证悟的人正好修行,十方三世诸佛始终都在修,修个不修的。一念迷则凡夫,一念觉则佛陀。真证悟到了就是佛境界,佛境界正好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于一切小功德,穿针、缝衣等琐事都还代替盲目弟子在做。“既然悟道,我何必弘法,众生自度,谁人度得?”如此想,就不要出世弘法了。所以修一切空,一切皆空,修一切有,一切皆有,空有虽是两头话,甚之,空有都不说,也还是偏于一边,空有都对,也都不对,这叫戏论法。

《楞严经》也告诉你,这个心遍虚空、尽法界,而一切众生修行,却只抓着这身体,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只把大海中一个小泡泡当成自己,所以众生不能悟,都在闭着眼睛打坐,搞得心头痛,以为这才是真的。众生笨是不笨?

《楞严经》中佛陀也开示阿难,一信就来了,这是正信。信也分好多种,理上信的是渐修,真正大彻大悟就高了,正好修行。所以后修普贤行海,也就是禅宗五祖告诉六祖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因此先悟了毘卢法界,明心见性,正好可以广修普贤行海,那才是真修行。

所以昨天告诉你们三际托空的重要,今天又批驳了一下,你们不要搞错,以为把它给贬值了。现在再告诉你们,真的成佛到圆满果海,大休大歇时,也还是三际托空,这些话你们听懂吗?

大慧师:不懂。

南师:我也晓得你们的程度只能到这里,问的已经很高了,下面不能再讲,否则你们听得如聋若盲,也是徒然,都是业识茫茫,心火相煎。我也经常引用袁老师的偈颂,业时奔如许,家山到几时,惭言精进我,羞对天人师,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藏珍谁可拟,之子欲何之?这偈颂之好!看看我们业识茫茫,要奔流到什么时候才回到自己的家乡,你以为自己在真正修行啊?连佛的脸面都不敢看,羞对天人师,明明知道五蕴皆空,但一有境界却都在贪嗔痴中,而这个肉身就如衣服皮袋,藏着一颗无价如意宝珠,你们能够做什么呢?这首诗我最欣赏,你们怎么都不记得,妄想都不敢想,还谈什么三际托空,叫你们“托有”行不行?现在教你们修准提法是“三际托有”,系心一缘观想成就是“三际托有”,托不托得起来?你们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什么用呢!

大慧师:第四禅是舍念清净,刚才提到这五受与五遍行的受,那么既然有受,佛不是也有受……?

南师:我不是告诉你五遍行即转成五方佛的妙用吗?那想与识就是慧观,引发智波罗密,以及力波罗密和方便波罗密等,所以唯识告诉你阿赖耶识具足万法,没有成佛以前具足一切种子,对不对?

圆澄师:未成佛之前缺少三种,声闻、缘觉、菩萨。

南师:其实也没缺少,这理论乃不了义,非究竟。因为种子还在,有此种性才会产生声闻、缘觉、菩萨,只是没有发起而已,并没有缺少,成佛了就具足一切法,那阿赖耶识中有善法,有没有恶法?

大慧师:有。

南师:他的恶法还恶吗?统统净化了,对不对?

大慧师:……因为阐提不断善,诸佛不断恶。

南师:中国哪位祖师讲转八识成四智,讲得最清楚?

大慧师: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讲转其名不转其实。

南师:对了!还有什么讨论的,就到此为止。今晚的问答比较难记录,记录好了不要发表,发表了很不好看,但这是很重要的记录,可做为你们修行的参考。末法众生一个听法的人都难找,所以道生禅师只好到南方对顽石说法,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有些老朋友跟我几十年,真谈佛法一点影子都没有,至于搞搞打坐,那当然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都是玩玩的。好了,又到夜里十一点钟啦,讲了两个钟头,又欠了我的法财供养。不是发馒头的那个“发”,是佛法的“法”。你们又欠我一个账了,结果也不知道,你们真有了了解,才能再讲下去。好了!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