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讲记》第04卷录音


03、〖四〗修行胜道住分第四②

南师:这个,我们上次讲到这个“修行胜道住分第四”,是告诫我们不要“得少为足”四个字,不要得到少少一部分就满足了,要不断地精进行。我们上一次讲的是“身念处”的一种进步得止的一种现象,还没有讲完。提到“身念处”,大家知道吧?“身念处”是什么?“(三十七)菩提道品”?

孙医师:心念无常。

南师:啊?身,身体的“身”。

欧阳哲:身念处。

孙医师:心念无常。

南师、男生:念身不净。

孙医师:“身”哦,念身不净,嘿嘿。

南师:嗯,还在这个阶段噢。我们上次讲到“行者痴惑生”这一句,对不对?嗯?是不是啊?

女生:是。

南师:第九页哦,对啊,你还记得啊,不错。不要点头,你发音嘛,我才听到你对不对,不然我还眼睛又要时间看你,来不及。现在跟到下去,还在这个“身念处”的止相里头。

『无智住所缚,系着于彼处,乐着生诸过,是相今当说。』

他说你们在修行做这个功夫,佛法真正不在功夫哦,这个功夫是、是我们上次开始就交代过:做这些功夫现象属于什么呢?加行,加行法门,是加工的,不是主要的目标;主要目标是得道,所谓菩提是智慧的境界。这样懂了吧?

所以这里讲“无智住所缚,系着于彼处”,智慧自己不清楚,“住”,停住在功夫境界,被功夫所捆绑住了。“系着”,拴在那个地方,停留。“乐着生诸过”,因为功夫进步,使你身体舒服、返老还童啦、或者身体气脉通了有特殊的功能啦,你自己高兴,贪着了、贪恋功夫,自己以为是道,这样会产生一切的偏差与过错。“是相今当说”,他说这种现象大概要告诉你们。那么现在讲现象:

『尔焰渐损坏,分离及交乱。破散叵和合,是则住相缚。』

这就很深了,古代的翻译很简单,讲起来很丰富。

第一要了解佛学里头佛经上提到什么叫做“尔焰”?“焰”就是你放焰火嘛,香港不是正月十三呢放焰火啊。“焰”就是点蜡烛的、点个灯光旁边的烟子,这个“焰”。譬如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的影像也是“焰”,幻灯也是“焰”。譬如我们眼睛假使坏了有毛病,或者脑子发了神经病,看到这些境界,都是“尔焰”,都是影子。这个“尔焰”有很多种,譬如“安那般那”真做好了的人,你慢慢会认识自己生命的气。有时眼睛看到前面有烟雾的现象,换句话,你把虚空中的那个空气的那个电子在波动,你都会看得很清楚,假使“安那般那”定的功夫真做好会看到,所以上面…开始这一本经典上就讲了,有高智慧的人看到…

黄医师:钝根看不到。

南师:哎,笨的人只能够理解它,是吧?这个“尔焰”看到它,慢慢再进一步会看到光点,这个虚空中这个电的走动,一点点光、星光一样都看得见。普通呢,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哎呦,你着魔了!你着了……”也可以说是魔,哎,也是功夫!同精神病病态分裂是差不多,可是很是不同。差别在哪里?你们两个都是医生,那个病态他是有痛苦、有烦恼感受的;这个感受是舒服的,智慧是明清的。就在这儿。

所以他说“尔焰渐损坏”,可以两种讲,你心中的妄念慢慢减少,这也是修行;也可以说你外面的光影的境界,有时候停留在这里不动了。

“分离及交乱”,有时候觉得有“分离”现象,拿我们医学上的病态,自己感觉到有这个精神这个破裂的现象,好像自己…那么孙医师有这个经验“自己觉得自己出去了”,身心可以“分离”的。当然你说自己可以…如果修炼得好,起码有一个好处,真的自己要死的时候,走得很轻松!因为很习惯嘛,走了就走了!这个身体好像、我常常说比方屙大便,我们平常每天屙大便一样,这个身体已经到了老了,不需要多活几天,剩下来的大便丢了走…,有这种“分离”。但是你到了这一种功力阶段呢,你这修行到这里啊,你一定是气住脉停,身心可以“分离”。相反的呢,你身心正可以结合得更坚固。相反的用啊,你可以说我不死,我再留个五十年、一百年,那就看你怎么修了。能够分离,它就能够凝合,这个原理懂了吧。

现在,现在告诉你“分离及交乱”,有时候身心啊彼此“交乱”,这个“交乱”是气息跟身心发生“交乱”的现象。

“破散叵和合”,有时候感觉到整个的…你得到定那个时候啊,好像身体连骨节都酸痛分散了一样,酸痛。酸痛分散我们容易感觉,可是你修得好的时候,它没有酸痛,是一种快感会脱离开一样。但是呢,下面讲也可以分散,当然你也能够和合,再把它凝结。他说这许多的境界,正反都告诉你了,“是则住相缚”,还是一个过程,不是了不起,是住的境界,不要停留,(继续)求进步。

『于身不巧便,自生分离想,交乱或尘碎,是为住所缚。』

那么在这个时候,你的感受啊,觉得这个身体啊,有时候很厌恶自己。你要看小乘佛的经典,实际上戒律,小乘佛的(经典),佛在世的时候,的确好多弟子得了道、功夫到了以后,自杀了,所以佛的戒律还是自然法律——不准自杀的。的确很多,亲眼…他就看到,他因为功夫到了这一步,身心可以走,他觉得这个生命很厌烦,每天还要给它吃,有时候生病还要很痛苦。“于身不巧便,自生分离想”,早一点走了算了,或者是、或者是精神跟身心两方面“交乱”,自己呢,可以“尘碎”它,那个念力强,可以把身体破坏了走,这些都是境界的过程;“是为住所缚”,喏,就是都还在“身念处”里头的一种过程的境界,可是有许多没有智慧,没有……

所以修行真要福报、智慧。福报,大智慧才是真福报,要看得清楚。不然自己啊,就被境界困住,有时候像我的经验告诉你,有时候给它困住了一个境界很久啊,自己想跳出这个,跳不过来。等到自己跳过来,“哈哈”大笑,还想非常感谢什么?感谢这个魔障!经过一层魔障,一次大跃进。可是当你在那个境界里头,很难解脱!佛啊、这些祖师们都经验交代给我们,“是为住所缚”。

『守常无异想,众色不次生,种种众妙想,亦不次第起,流出而不住,其身渐消减。』

“守常无异想”,自己觉得功夫到了,经常守住那个境界,道家所谓讲“守一”、“守窍”,守在那里,一个功夫境界,其他的妄想不起了;“众色不次生”,你渐渐地这个身体上,乃至每个细胞啊变化、血液变化,“众色”啊;“不次生”,没有…这个新陈代谢不够、不快了。

“种种众妙想,亦不次第起”,心里头也没有欢喜,很枯槁,我们中国禅宗所谓骂人叫“枯禅”、也叫“枯木禅”。啊,“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其身渐消减”,这个“流出”,怕你…有时候会有遗精,尤其是男性,女性也有;或者是膀胱啊小便啦,都有不同的阶段;也可以说心情很衰落,“流出而不住”,不充实了,身体慢慢就越来越消瘦了。

『相或来复去,修行不增长。寂止既不生,于身无长养。』

他说这种现象有时候来,有时候修空,分开了,反正你修行停留在这种境界里头不能进步,那么真正得定、寂灭清净,得定的境界起不来。你也觉得是所谓“枯木禅”,不是真的清净定,也不是清净寂灭,所以乐明、快乐那个没有,对于身体没有“长养”的功能。我们也可以说看到…现在没有了,过去、我讲过去是五六十年以前、六七十(年前),那很多庙子里有些真正老修行出家人,一看都是脸都发青,那个、那个、那个枯槁相。但是我们都很恭敬他,这些人真守戒,真在修行,可是他不懂,“于身无长养”。这个身体也是、四大也是阿赖耶识本身的一部分啊,真修行好,那真对身体有帮助的,(帮助)四大。

『心不起悦乐,是说不净舍。彼不清净舍,所见不鲜白,亦不能升进,亦复不退转。』

所以在这样的修行境界里,就说一种心如、就是庄子形容,“心如”这个…;“身如(槁木)”,身体如枯木,如槁木枯木;“心如死灰”。有很多病人你们也碰到有许多或者这样,尤其精神病院,他也没有…,人生也活到,看到你就看到你,心里头没有什么,一点都没有喜悦高兴。“是说不净舍”,而对这个人世间、这个世间是觉得厌恶、悲观的、讨厌的,“不净”就要丢掉。

他说这个,这种心理状况,“所见不鲜白”,实际上他所看的东西不是真正的空灵、鲜白的道理。“亦不能升进”,也永远不会是进步的。可是呢,你说退步,退也退不了,总停留在这个境界,“亦复不退转”。

『如戏沙门像,少时生悦乐,譬如借衣服,亦如梦所见,为命不清净,谄曲及余恶。』

他说这个时候,有一种错误心理也可能起来的啊,“戏弄”出家人,“沙门”,出家人修道的人。甚至对佛像也觉得…《楞严经》也提到这一种魔障的境界,“上不见有佛,下不见众生”,对于世间一切觉得不值得、没有意思。“少时生悦乐”,心境每一天在枯槁难受当中,很少生出来高兴,“譬如借衣服”来,“亦如梦”当中所看见的,他觉得这个生命暂时借一个衣服偶然穿一穿一样,没有意思,要丢就丢,一切都是在梦幻中那样;“为命不清净”,始终认为这个生命是可厌恶的、讨厌的。“谄曲”,觉得世界上都在骗人,这一套没有意思;“及余恶”,一切看起来都是罪恶的。

『聚落知识所,自显其功德,覆藏诸过恶,犯罪不发露。』

另一种呢?“聚落”,古代讲“聚落”就是现在叫“社会、村庄”,现在应该翻成“社会”;古代叫“聚落”,一个村庄,一个群众所在的。在社会大众前面、或者有知识的人的前面,表演功夫了,“自显其功德”,现特异功能啊,以气功治病啊等等,“自显其功德”。

那么这种心理经常很容易犯罪,“覆藏”,做错误了的时候,“覆”,把它盖起来,把它掩藏起来,“覆”就把它盖起来、茶杯一样盖起来,这是“覆”;“藏”,把它藏起来,一切的过错自己尽量掩饰起来。修道的人戒律第一个就是犯了错误,是公开坦然承认错,忏悔,公开讲出来自己错误,改过,这个是发露忏悔的道理。相反的呢?不发露,盖覆,这是一般普通人凡夫的习惯,犯了错误尽量掩饰,把自己错误盖在那儿,不发露出来。

『及余一切缚,垢污修行者,髣髴有事相,而便起实想。』

他说讲不完这些错误,其他的“一切”这都是功夫进步的境界,会有各种现象给你绑住了,并非是有个魔的力量给你绑住,这些讲的都是自心的心理现象,会给自己绑起来停留在那儿。因为人的习惯都贪恋,抓一个东西,所以自己进步了有一点境界,他抓得很牢,这些都是说修行者自己受自己境界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功夫、很有进步。“髣髴”,依稀有事情的现象,“而便起实想”,自己认为功夫真对了。

『未熟谓为熟,未灭想已灭,方便不等满,而欲求升进,如割含穗苗,是则住所缚。』

所以这样一来啊,就停留在这里,永远不能进步,像一个果子一样没有成熟,自己认为成熟了。“未灭想已灭”,自己还没有得道,灭已、灭除了一切妄想,自己认为自己已经空了,没有一切妄想了,检查不出来。一切方法修持“不等满”,不能平等圆满,而天天还认为自己在修行、在进步,他说等于啊,割断了的那个稻子、麦子的果子,永远不会结果的。“是则住所缚”,这就是说给自己…等于求学一样,我们运动一样,刚才讲运动,体能到了一个极限,上进不了。有些人读书也好、学问也好、智慧也好,到了极限,再叫他进一步,上不了了;并不是上不了,而自己被那个境界停留住,自己下意识在欣赏自己、满足自己,停留在这里,束缚了。

『业始无方便,相现坚守持,过进心矜举,如是住所缚。』

自开始无始以来的业力,把自己束绑住了,也可以说自己心念所造的,同时也是因为不懂一切的方便,不懂修行的方法。“相现坚守持”,有了境界的现象,自己则停留在那个境界。“过进心矜举”,因为进步了,自己起傲慢心理,朋友劝他或者善知识点他,他不听。“矜”,傲慢起来;“举”,掉举,高了。所谓“空腹高心”,禅宗祖师骂人,“空腹”,里头空空的;“高心”,心很高了、傲慢起来。“如是”这些等等,都是在停留停住了,“住所缚”。

『或有修行者,而起断常见,是见令心乱,则为缚所缚。』

“或有修行者”,另外有一类呢,修行到这里,功夫到了,“而起断常见,是见令心乱,则为缚所缚”。这是智慧的境界,或者有些功夫做好,修行到这个“而起断见”,认为一切空了就是道,那同唯物论的观点一样,死了什么都没有:空,空到彻底,空就是道,空同唯物的断见是差不多的,一样的。“常见”,譬如宗教家(讲)万物是一个主宰、一个上帝、一个神造的,这个神是永远不生不死的;道家认为长生不死,这是落于“常见”。佛法是“非空非常”,也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落于断见,等于唯物观点的落于断见,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一切都空了,那因果也空了,不需要相信它因果,更没有六道轮回,也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一切唯物的,“断见”。“常见”是什么?认为长生不死啊,而天堂,到那里可以永生啊,这是“常见”。所以修行境界,你看世界上的宗教哲学,不落于“断见”就落于“常见”;真正的佛法是“非断非常,不来不去”,这个道理就是佛最高的在这个地方。他说有些修行人到了这个境界,“而起断见”,或者“常见”,这个“见”不是看见的见,是思想观念。思想观念错误了,“是见令心乱,则为缚所缚”,你被智慧知识的见解,把自己困住了。

『或有修行者,身身细微观,彼为住所缚,厌心不增长。厌心不增进,不能离贪欲,若不离贪欲,何从有解脱。』

他说还有些呢,修行人,“身、身”,两个“身”哦,对身体内部或者对自己“身”,这是加重语气,两个“身”啊,实际对身体仔细地观察、分析。

“彼为住所缚”,那么换句话说,道家密宗讲任督二脉,密宗讲气脉,太贪恋这一面,智慧搞不清楚啊,“彼为住所缚”,被气脉啊、被什么任督二脉、奇经八脉的……

“厌心不增长”什么呢?“厌离心”,想跳出三界,跳出身心的,厌离世间的,想…换句话,升华的那个心理、超脱的心理并没有进步。因为“厌离心”,“厌心”就是佛学的…这个“离”,加一个离别的“离”,厌离、厌弃这个世间,分离这个世间跳出来,“厌离心”的“不增”进,认为“这个世界已经很好了,够美满的,有什么不对啊?嗯,有个好太太,有个好丈夫,啊,生活很满足,一天又打坐又修道,我气功还做得很不错啊,里头还有光,嗯;然后呢,喏,还懂得男女双修法,既可以成佛又可以不需要离开老婆,哎,样样都好!啊!”——没有脱离“贪欲”之心。所谓贪瞋痴…爱欲,尤其学密宗的,什么双修啊、单修啊,要发财就有财神法,一般人学佛道理都是求帮忙的,并不是学佛诶!哎,拜拜菩萨或者、修行菩萨应该帮忙我啊,都是这种心理,喏,都是贪欲心,离不开贪欲之念,“何从有解脱”?这不是真正学佛修道,怎么能够得解脱道啊?

『解脱不成就,终不得漏尽。』

所以修行做这个功夫,叫你用“安那般那”全息,我现在用生物学啊、这个医学上的“全息”,完全的“息”,以这个上面修、来做起步的,并不是这个一天到黑去听了这个回去,一天到黑在那里“吸啊呼啊、吸啊呼啊”,又不叫你拉锯子、又不叫你拉风箱。风箱看过没有?打铁的那个风箱?

孙医师:看戏、看电影看过。

南师:嗯,哦,你这个现代人很可怜!

孙医师:嘿嘿。

南师:乡下去看看。

孙医师:打铁的。

南师:打铁的“吸啊呼啊、吸啊呼啊”,不是叫你搞这个啊!如果你这样,搞不成,“终不得”漏尽通,不能得道。所以天人神仙都有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就可以飞了。漏尽通只有佛弟子(有),漏尽通是智慧的解脱,所以“诸漏已尽”,都没有渗漏,不漏了,这个碗一样,这个杯子一样没有洞,圆满了,所以“无漏”是这个道理。换句话,你呼吸也停了,一切在定中,是“无漏”了。

『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慧,于彼身念处,住相已分别。』

“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慧”,所以“诸漏”又、所以叫你们“三十七菩提道品”、“八十八结使”、“百法明门”……这个心理自己念头习气没有检查出来,没有改变过来一点啊,那你说修行,我也说“喔,你真好啊,在修行人,大菩萨!”我有时候“喔,真是个大菩萨!喔,特别进步啊!”反正你骗我、我骗你,不花本钱!实际上没有的啦!哪有真的?是没有真实的智慧。这个就是“身念处”离不开的道理。所以上面由上次讲到现在,都是因身体的观念来的、所发生的。“住相已分别”,停住在这个境界里,这些毛病都告诉你。

下面就转入,不是“身念处”,是“受念处”了,感觉方面了,“受念处”的静止的一种现象。

『受、心、法念处,如是应广说。』

“受念处”与心理状态的作用以及“法念处”,“法”是思想、思惟、智慧、意识境界。“受念处、法念处、心念处”,大概告诉你。

『修行心不悦,彼喜亦不生,身无寂止乐,当知是住相。』

这个你要注意了,在你修行里头每天没有进步,心境上并不快乐、不高兴、闷闷的,或者胸口这里闷闷,精神头昏昏的,“修行”没有…“心”没有喜悦起来,根本…所谓“禅定”,得定是“定生喜乐”啊,有没有喜过啊?恐怕没有喜过,一天都是……,哼,不过一天也没有难过过,就是上面所讲死板板地停留在那。喏,所以喜心没有起来过,看一切众生没有高兴面孔的,所以菩萨四个字“慈、悲、喜、舍”,那个喜相起不来的,因为你功力没有到,心境没有喜悦。所以修行没有起喜悦的心,所以真得禅定之乐、心喜乐,乃至对人处事,“慈、悲、喜、舍”,做不到的,“彼喜亦不生”。

同样道理,这个时候,你说你天天打坐,没有用,没有得“寂止”之“乐”啊,或者你心也没有…,不过呢,还是在打坐啊,坐起来在那里是讨债面孔,一路在那里装死相、我叫它;哼!嗯,然后坐在那里很难过的,做个石头相,“身无寂止乐”,身体没有真正得到清净寂灭,也没有得到“安那般那”止息之相。“止息”到了以后,心有喜相,而且有乐相,乐相有快感,这个快感我常常比方,没有办法讲,比男女性交那个、那个乐感那一刹那,不能跟它两个比!那个是很粗俗、很短暂;它禅定寂止之乐相,每一个毛孔一直到头顶、脚底心,都是在乐的状态,是真的喜乐之相,不是假的。可是你不到,它起不来。“身无寂止乐,当知是住相”,就是告诉你总的,它就是受阴境界。受阴,受法与心法意识境界起不来,没有得定,所以“住相”停留。

『修行所受获,信戒闻舍慧,常守其少分,是则为住相。』

“修行所受获,信戒闻舍慧”,五个。“常守其少分,是则为住相”。那么对这个感受停留一点点、好一点点的,在修行上略有心得的人是什么?包括是思想作用。“舍”,有些人不看经典,坐在那里“空”,随时把它求空掉。“慧”,智慧的观察。这五个啊,不管是哪个,“信”也好、“戒”也好、“闻”也好、“舍”也好、“慧”也好,这五种范围里头,经常的守住其中的一少部分的作用,认为在修行了,永远在停留那个境界里。这些境界都是感受上、感觉上起来的。

『有住缚比丘,往到阿难所,迷于所住相,而今当略说。』

他说譬如佛在世的时候,佛的兄弟是阿难啊,兄弟啊、舍利弗啊、目犍连啦、迦叶都在收徒弟喽。佛是总的了,成佛;其他他们这些十大弟子啊,佛的大弟子都有徒子徒孙。他说有一个…佛经上记载有一个“住缚”,停留在这个境界上的一个出家人,是阿难的徒弟,来见阿难,“迷于所住相”,他自己啊不晓得,进步不了,那么这种现象,他说我要讲一下,是今、像这种现象,现在应该讲讲。

『得无相三昧,六年住所缚,乐欲闻所说,常随逐阿难,不能进所业,亦复不退转,住于住境界,不得解脱道。』

他说像这个比丘,跟阿难的徒弟,他停留境界在“无相三昧”中,“三昧”也是得定,也是功夫哦,“三昧”是正受在这个定中。“无相”,它一切空的。“空”是“空”哦,“无相”是“无相”哦,我现在讲啊,给你们大家外行只好这样随便乱讲啊:无相是空的,实际上空是无相的。哎,究竟什么是“无相”?跟你们讲不清楚,讲了也不懂,因为我吃过,你没有吃过嘛!

男生:嘿嘿。

南师:啊啊……怎么懂啊?……啊啊……等于说一个人吃过人肉的,有个人没有吃过人肉,你说“人肉那个味道真好吃!”

“哦哦,好吃呀?”

“好吃!”

“咂吧咂吧!”还是没有吃过,呵。

孙医师:嘿嘿。

南师:他说这个徒弟得到“无相”的“三昧”,你说“无相”,你猜想是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呢?嘿,那随便你猜去吧!证“得无相三昧”,他说六年在这个定境,他都停留在这个境界。

“乐欲闻所说”,可是呢,你说师父阿难去讲经啊、说法时候,他也跟去听,而且喜欢听,样样来。就是以前讲小牛一样,每次我上课必听,每听必睡,每睡必清除,清除了必忘记,呵呵,忘记了到现在也不修,他也住无所住,哼,“乐欲闻所说”。常常跟到师父,“随逐阿难”,可是他永远没有进步了,“不能进所业”!可是你说(他)退步了?他没有退步,他只永远停在无相三昧中,“住”在所住的境界,这只能讲是在进修的功夫中,没有证得罗汉的果,没有得到解脱道,没有证果,所以“不得解脱道”。

『不来亦不去,解脱已而住,住已复解脱,解脱已还缚。』

他永远在这个境界,一切相无所谓动心,过来也好,“不来亦不去”,哎,等于好像很高明,得了中道观了。“解脱已”,自己觉得也很解脱,也没有烦恼也无愁啊。“住已复解脱”,说这个就是解脱,实际上给“解脱”绑起来了,嘿,被“解脱”的见解绑起来。

『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微细烦恼起,而不能觉知。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

“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还有一些修行人也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功夫也很好。“微细烦恼起,而不能觉知”,最微细阿赖耶识习气里头的第六意识,那个根根上起来的烦恼,人我之见呐、一切的人我是非呀、观念呐……啊,哪一种八十八结使啊,这个要印给你们,其实你们这个《百法明门论》听了,可是《百法明门论》“心所”部分我都没有讲哦,我想大家懂,其实很难懂!怎么样是贪嗔痴?心里头啊,就是微细的烦恼习气起来,自己不能检查到。

“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所以佛法还是唯心,心里的观念智慧转不过来,永远不能特胜到底。

『于地无分别,亦无有退过,地诸过不起,如是止于住。』

“于地无分别,亦无有退过。”地地不能上进,可是也没有退步。“地诸过不起”啊,“如是止于住”,初地就是初禅,二禅、三禅……一地有一地,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上升,可是他没有上进,停在这个、停留在这里。

这个这些讲了半天,不要忘记哦,都在感受的境界里头停留住了。感受注意哦,什么叫“受”?嗯,感受是感觉部分。你说是纯生理的呢,还是心理的?要严格检查清楚。

男生:两个一半。

南师:对,两个一半。有时候感受部分是生理的,有时候是心理的,很微细,分别得不清楚,就是拿台湾的俗语了,“免谈修行”,那不要谈了!这很严重,啊!

『或于住分中,而失众妙相,众妙相虽灭,意犹顺彼地。』

譬如,或者停住在这个境界里头,“而失众妙相”,譬如说像我们黄大仙啊、孙医师啊,气色呀、精神都有转变、变好啊,这也是妙相庄严之一哦,很多的妙相、身心会转变,定的境界他没有,“众妙相”甚至于有些退掉了。可是他意识境界上也有,因为他尝过了嘛,没有吃过冰淇淋,看过冰棒了,呵呵,晓得冰的味道是什么样子。

『意顺彼地时,余分乐相生,已有少乐故,心依寂止住。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

“意顺彼地时,余分乐相生”,因为意识上有带到,精神上有这么一个经验呢,生理上其他心身部分啊,有些乐感也轻微地会发起。

“已有少乐故,心依寂止住。因其寂止心,而(自)谓作已作,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因为这个样子,意地上也觉得有修行的境界哦,我们看现在很多出家在家修道,都去做大师了,都去做人家……,徒弟都很多。你说他有一点点东西没有?也有一点。你说真的是道吗?不是道,就是这个道理。“已有少乐故,心依寂止住”,他心里头也有一分、一部分的很清净,他觉得也是定境界。“因其寂止心”啊,“而谓作已作”,自己认为到了家了,该可以做名师了,可以传人。“安止不具足”,自己在停留在这一个“不圆满具足”(上),所以“不得具足果”,不能得罗汉果,不能成为菩萨,不能证果。

『无智翳心目,而自谓为智,修行无智障,不觉所应用,觉所应用者,于地能究竟。』

所以修行啊、重点,虽然你看讲“出入息”功夫,那是给你进步的一个钥匙,后来还是了心地法门。修行如果没有智慧,“无智”就是一种障碍。“不觉所应用”,自己不晓得自己,所以我们讲、你看做气脉功夫也好,上次讲到几个要点哦,“知时知量”,还有什么?(“知法亦知义,知时亦知量,自知与知众,及知福伽罗,于七愚不了,是令修行退。”)

宏忍师:“知法、知义”。

南师:你大声一点嘛,你就帮帮他们嘛,偷看都可以啊。

宏忍师:知时、知量,自知、知众。

南师:很重要,这个很重要。

宏忍师:知法、知义、知福伽罗。

南师:自己晓得该哪个时候用哪个功夫,怎么样变化。“不觉所应用”的,“觉所应用者”,自己随时警醒调换方法来用,“于地”才能够达到禅定九地,得“究竟”。

『彼住共地中,种种垢所污,若使修行者,成就不共地,如是知过患,彼终不为缚。』

啊,“彼住共地中”,不是“其地中”啊。

所以一般人修行,在凡夫共业的这个地位当中,被“种种”、染污的心理,尘垢所污染。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成就不共地”,同一般(人)两样,超越跳出来,“不共”、不共法是佛法,跳出的。“如是知过患”,所以现在给你讲了,认识这些都是修行境界上的毛病。“彼终不为缚”,自己了解了,不会被这些境界束缚了。

『不识烦恼过,愚痴无实智,于禅觉吉安,犹如象系树,修行观尔焰,莫知所起处。』

对自己啊,不认识心地法门的烦恼的过错从哪里来、哪里去,是绝对的愚痴、笨,没有真正的实相般若的智慧,没有真实的智慧的境界。于禅定中感觉到吉祥平安,等于象(被)绑起来拴在树上。“修行观尔焰”,这个修行人你看心中这个妄念,就是心、你知道自己妄想在乱跑,其实你那个知道有妄想的那一个是很明的啊,那也等于蜡烛的光,可是你妄想也看到。可是妄想哪里来、哪里去不知道,“莫知所起处”。

『从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不涌亦不没,不见相所起,亦不知灭处,过亦无过是。』

“从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只跟到妄想烦恼起来、跟到乱转了,自己并不知道。“不涌亦不没,不见相所起,亦不知灭处,过亦无过是”,妄想跟到乱跑,像水的、海水的波浪一样在动。“不见相所起”,自己看不清楚,“亦不知灭处”。“过亦无过是”,这是修行最大的过错,很严重!

南师:休息一下再来。有什么交代啊?嗯。(录音中断)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