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所生三十三性妄:
一、下离贪。二、中离贪。三、上离贪。四、来。五、下烦恼。六、中烦恼。七、上烦恼。八、寂。九、寻。十、下怖。十一、中怖。十二、大怖。十三、下爱。十四、中爱。十五、上爱。十六、取。十七、不喜。十八、饥。十九、渴。二十、下受。二十一、中受。二十二、上受。二十三、明了。二十四、明执。二十五、分別。二十六、不知惭。二十七、无悲。二十八、下慈。二十九、中慈。三十、上慈。三十一、老。三十二、收。三十三、妒。
贪所生四十性妄:
一、贪。二、遍贪。三、下喜。四、中喜。五、上喜。六、踊跃。七、胜变。八、稀有。九、掉举。十、憎。十一、相抱。十二、作吻。十三、咂。十四、固。十五、勤。十六、惰。十七、作。十八、求。十九、势。二十、乐。二十一、下合喜。二十二、中合喜。二十三、上合喜。二十四、紧。二十五、誉。二十六、不睦。二十七、欲。二十八、句显。二十九、真实。三十、不真实。三十一、决定三十二、不取。三十三、布施。三十四、警策。三十五、勇健。三十六、无愧。三十七、慎。三十八、恶。三十九、劣性。四十、欺诳。
痴所生七种性妄:
一、中贪。二、失念。三、迷乱。四、不语。五、恹嫌。六、懈怠。七、疑悔。
除了那些讲心理状态以外,尤其到了密法里头,像大密宗里头,再把那个《百法明门论》同这一个“八十八结使”,抓取心理状态,叫做“八十性妄”,就是心理状态的,心理的性能,是大妄想,叫“八十性妄”。“八十性妄者”这是一句,“者”就是什么叫“八十性妄”?从嗔念……,我们容易发脾气,譬如说刚才我们两个辩论,辩论到你不高兴了,那个就是嗔念了,噢;假使说是恨了,更是嗔念了;假使说发了脾气要杀人,当然是嗔念。“贪、嗔、痴”三样根本状态,心理。
从“嗔”念来的有“三十三”种心理状态。
一、这是从“嗔”念来的三十(三种),第一个是什么?“下离贪”,要离开了贪心,完全没有贪念。(这个资料)都有了吧?“下离贪”,啊。
二、这是讲修行进步哦,如怎么样是一个心理状态,下等的离开了,好像自己就没有贪念了,这个“贪”,从“嗔”来的“贪”,贪什么?贪名、贪利、贪吃、贪男女的爱欲。爱欲,所以我讲他们(李素美、XX)两个到了北京,生了病回来了,一个生病,一个呢?半路送回来了,为什么?贪嘴,贪吃山西的金丝蜜枣,一个人吃了几十个,火气来了,这也是“贪”了。这是讲贪念,今天你是气候暖和一点,衣服没有调整好,贪凉快,贪暖和,这种“贪”的心理,从“嗔”来的,这个里头还有很细了。要完全无贪,叫“下离贪”,还是下等的。进步一点的,“中离贪”。
第三种,“上离贪”,上品的完全离贪欲,贪念。离开贪念,慢慢可以说跳上欲界的,升华到欲界的上面去,天人境界,心理状态上,啊,这个第四个呢,这是三个了,心理的。
第四个是“来”,这个“来”很难解释了,一切都向我这边“来”,尤其我们人,没有哪一样不想抓过来归我。那么这个“来”,如果修行功德到了呢?你身心起变化,这功夫境界“来”,也是一种上离,好的“来”,他这个是双方面讲的,这是大乘密法。
第五种“下烦恼”离开了,烦恼,譬如说我们今天人不舒服,就是一种烦恼。譬如伤风、感冒,或者牙齿痛、喉咙痛、眼睛痛,轻微的病也是烦恼,引起你心理上烦,很苦恼,不是痛苦,比痛苦轻。修行到了“下烦恼”灭;(第六)“中烦恼”这个离开了,(第七)“上烦恼”都离开了。相反的呢,我们检查自己,有时候你觉得心里很平静诶,其实好像没有烦恼,今天很平安,对人啊、对事,都很好,可是还有最上面的烦恼在哦,也就是最初的烦恼在,也可以说最下的烦恼都在,根根没有拔。
所以这每一个,每一个讲下去很长,我只念一道,大概给你介绍一下,回去要研究哦;不要发给你不研究,回去看啊。而且要下一次要带来,算不定我讲到哪里,呃,听到了,你拿得出来哦。不要对自己马虎,对自己马虎就不是修行人,一切马虎不是修行人。换句话说,你不尊重我,也不尊重佛法,我可以拒绝你来,讲严肃讲,就是这样,因为你看不起我嘛!“你来捧场啊?”我常常说,“你来听我干啥?捧我的场吗?”但这句话,我是鞭子在骂人诶!换句话,“我不要你捧场啊,你不要马马虎虎地来啊,你东西怎么不带啊!”要我骂人:“你死人守棺材,棺材都掉了!”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不带课本我是这样骂的哦,“死人守棺材,棺材都掉了!”那你连个…不如活人嘛,连死人都不够格了嘛!现在讲一点给你听听,所以你要跟我学,不好办的啊!哈哈,平常马马虎虎,真的要求很严格!所以我现在还不讲完啊,提到,介绍给你们,你去研究,下次问,不懂你问我。
八、“寂”。寂,清静了。九、“寻”。十、“下怖”,怖畏的心理,人的恐惧心理,你研究一下,“下怖”。十一是“中怖”,中等的。十二是“大怖”。我们人随时在恐惧中啊,譬如钱,怕今天利息少了,价钱跌了;明天怕死,后天怕感冒;爱情怕出问题,家庭出问题等等……随时在恐怖中啊。《金刚经》上也提到,这恐怖很难去的,尤其是怕死,做梦怕碰到鬼,看到鬼怕不怕?这些都是心理问题。
十三、“下爱”。十四、“中爱”。十五是“上爱”。十六是“取”,一切抓住。十七是“不喜”欢。十八是“饥”饿。十九是口“渴”,不一定口渴哦,譬如我们得了糖尿病、消渴,随时要喝水,这是业力所生,十九“渴”。二十、“下受”。二十一、“中受”。二十二、“上受”。二十三、“明了”。二十四、“明执”,特别聪明的人毛病大了,明了,呃,聪明的人个性,自己认为聪明,抓得很牢。二十五、“分别”。二十六、“不知惭”,不知道惭。二十七、“无悲”。二十八、“下慈”。二十九、“中慈”。三十、“上慈”。三十一、“老”。三十二、“收”。三十三、“妒”忌,“忌”,妒忌人的心理。
孙医师:什么是“收”?
南师:啊?
孙医师:什么是“收”,收益的“收”?
南师:“收”跟取差不多啊。
孙医师:哦。
南师:但是不同哦。
孙医师:嗯。
南师:这是“三十三”(种),注意哦,这个每一个名词分析起来讲心理学状态,发挥起来很多哦,佛法最高明是心理学哦。这些都没有发挥啊,所以你说讲经典要演绎,这些你来演绎吧!
孙医师:嘿嘿。
南师:做出来是功德喽。
孙医师:是。
南师:啊,从“嗔”来的,你注意哦,这根根从嗔来的有三十三(种)。
下面转了,从“贪”的呢?有四十,有四十个,从“贪”来的心理状态,有些人偏向于嗔心,有些人偏向于贪心。
一、“贪”。二、“遍贪”。三、“下喜”。四、“中喜”。五是“上喜”,这个字印得不好,“上喜”。六是“踊跃”,心里跳动。七是“胜变”,也可以说好胜心的变动,也可以说特别一种变化、特异功能。八是“稀有”。第九是“掉举”。第十是“憎”,“憎”我改过来噢。十一、是男女之间“相抱”。十二是接“吻”。十三是“碰(咂)”,碰一下嘴唇、碰一下身上。十四是“固”,坚固的“固”。十五是“勤”。十六是“骄(惰)”,骄傲的“骄”。十七是“作”。十八是“求”。十九是“势”,仗势欺人,嗯,自己声望高了。二十是“乐”。二十一是“下合喜”。二十二是“中合喜”。二十三是“上合喜”,就是男女性欲行为有关系的,你一下就懂了,怪不得瞪眼睛!
孙医师:嘿嘿。
南师:“哎,这是什么?”我给你(讲)这是秘密,一讲差不多,由此类推,你其他也懂了。二十四是“紧”。二十五是“誉”,名誉。二十六是“不和睦”,与人相处啊,不能和睦。二十七是“欲”。二十八是“句显”。二十九是“真实”。三十是“不真实”。三十一是“决定”。三十二是“不取”。三十三是“布施”。三十四是“警策”。啊,下面三十五是“勇健”,勇敢。三十六是“无愧”。三十七是“慎”。三十八是“恶”。三十九是“劣性”。四十、“欺诳”,欺骗人,说谎话。这是四十个从“贪”来。
孙医师:“四十”为什么“贪”来?
南师:哎,你研究嘛,所以要演绎喽!岂止“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念处”,真的佛法就难在这儿。
下面从“痴”来的,愚痴,没有智慧来的,“有”七个,比上面少。
一“中贪”;二是“失念”,刚才讲到,喏,我们打坐时候随时念头跑开了,“失念”;第三是“迷乱”;第四是“不语”,你看有些精神病、你看精神……,有些人内向型的精神病人,你打死他也不说一句话,嗨。喏,第五是“恹嫌”;第六是“懈怠”,对自己马虎;第七是“疑悔”,“疑、悔”它合在一起。
在《百法明门论》,在“八十八结使”,有些心理状态同这个又不同,分开的,这是大乘密法里头东西。为什么不同?心理状态的分类,就是刚才他讲,先做个参考,这张不能掉啊,这特别抽印出来。
我们为什么讲呢?“忆念”,正念不忘,心理状态检查清楚,这是做功夫的,不是光打坐,不然你不落在“昏沉”就在“散乱”。所谓“散乱”是那么多心理状态在飞,所以你功夫不能得定,不能得止,“心风不能得自在”。所以“心风不能得自在”,就是叫做气脉不通了,就有病了,就是气脉不通,不能发动。气脉,“心、风”,系念,一系住了的,气脉就发动了,“心风得自在”,“是初功德住”,不过这是最初步的。
『彼功德住已,复起方便求,更求功德时,住则生升进。』
他说,你初步的正念随时不忘了,“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专一了。
哎,欧阳哲啊!
欧阳哲:嗯。
南师:你供养诸位的水果,蔡老板…。怎么样搞的?每天要我叫,你都“失念”。
欧阳哲:过一会。
南师:“彼功德住已”,到了,再起各种方法,“复起方便求”,在方法里头,修行方法再求进步,“更求功德时”,得定,在这个一念不乱的境界上,这是“正思惟”,“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念处”的正思惟来了,“四念处”下面告诉你什么?“四如意足”、“欲如意足”,要想达到“心息”、“心、风”合一就定住,才求进步。
『升进等起时,亦生功德住,是名住已进,进已功德住。』
他说,你在这个样子一步进一步的功夫,再进一步修持进步,你功德就更大一点。换句话说,“是名住已进”,你得了定,功德进步了,这个才真叫功德了。至少在大乘佛法来讲,是消极的功德来了,我一天在定中,至少我一天少做很多的坏事,甚至我少起很多的坏念头,是消极的功德,非定不可,不然你修持没有功德,这就那么严重!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诸过,息轻重冷暖,软粗与涩滑。阿那摄般那。』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诸过”啊,“息轻、重、冷、暖”,四个字了,“软、粗与涩、滑”,八个,“阿那摄般那”,他说,你要在这个时候,定的境界,自然体会到生命内部的呼吸。“善解”,善于解释,自己了解了,善于了解。如果说善于解释,刚才讲错了,那就散乱心,失念,不在了,哈,“心、息”分开了。这个时候,真的功夫到了,“善解安般相”,“出入息”的那个境界,你才…这个生命的出入的(秘密),你才真了解。下一次如果你到了这里,我再告诉你怎么样会死、怎么样不死,怎么样留住自己不死的方法,那可不……,真不愿意拿给你们。拿给你们,你学会了不死,结果你是个坏蛋;坏蛋不死,那不应该的,真的。
黄医师:呵呵。
南师:祸害活千年,不可以。所以这个法子啊,往往历代都把它抹掉了,都不拿下来。
“善解安般相,功德及诸过”,那么你自己的修持进步的功德,一切的过错,你都要认识清楚,自己要搞清楚。换句话,什么清楚什么呢,至少要对于自己的这个“息”,进出的息,“轻”或者“重”,这两个相对的;“冷”或者“暖”,譬如说今天我有病了,打起坐来,也发冷;假使你病好了,坐在这里,它发汗了,慢慢发暖了,发汗,所以你病好了,自然要靠出汗了。对不对?那么不管西医、中医,病治好了三个路线:一个拉掉、一个吐掉、一个发汗发掉。就是生命的“暖”来了,生命的“暖”不是发烧诶,发烧是那个变态,发烧是那个病态来的、那不是的,你得温暖了以后自然起来的。温暖了,喏,你也听过唯识,“暖”跟什么连到的啊?
黄医师:“寿、识”。
南师:“暖、寿、识”,三个一体。你这个身体就变了,寿命就不同了。相反的“冷”跟“暖”,所以“轻”跟“重”。
“软”,身体真得到“安那般那”境界、得止观境界,身体柔软,每个骨节都柔软。所以等于李传志,我每次,李传志很奇怪,哎,我某一个骨节……“哎,老师啊”,他每次来喜欢给我摸,哎,就怕我疼,爱护我是真的,“哎呀,老师,我要走了,你给我摸一下”,他意思要我给他检查一下,怕哪一点有问题。
我说:“没有事了”,结果还是给他(摸)。
“咦,奇怪!你怎么会自己好了!”
我说:“你后悔吧?”…自己会调整的。因为你晓得“软”了嘛。这个“软”了,你晓得这个地方不对了,啊,那么尤其懂了那个解剖骨节部位,这个地方我晓得有点歪了,你这么意念一专一以后,它就…,都不要动它噢,不要帮忙哦,不要这样(有为)噢。
所以我常骂李素美,李素美爱贪嗔痴嘛,她就贪心,爱帮忙,坐在那儿,这样帮忙它。
李素美:嘿嘿嘿。
南师:我说“你这样糟了,嗨,妄念!”她有时候被骂、骂多了,她总算警觉一点。你不动它,它是这样,你只要知道它,它就告诉你,譬如假使你这样歪了(南师动作示范),它里头,没有人做主哦,它那个骨头“咔嗒”,你自己就会听到,比李传志手法高明百倍,好像李传志在身体内部里头,“咔嗒”它会正过来,这个生命的神奇,我告诉你。所以你自己对于这个息的“轻、重、冷、暖、软”,这个“软”字哦,柔软。
“粗”,譬如我这一次病,感冒一个多月,就是因为……,那他们都在这里,很严重的事,在这里签约,又碰到大家咳了拿药。我就是在这个位置上,我晓得不得了了,就觉得一个东西到喉咙里头,“呃”咳了一口,我晓得不得了,身上已经“粗”起来,就不是这个“软”,“粗”的感觉就来了,就有障碍。甚至你里面同外面有“涩”,或者你摸摸就不够滑了,或者你里头的气…气路也不通了。或者过分“滑”了,也不对的哦,会漏掉,不是漏精的漏啊,你气、神也会漏掉。这是讲身体部分啊,同心的法门没有关系,可是你心应该知道,同能知的那个没有关系,你听懂吧?这个现象是一种境界哦,身体上……
所以他现在告诉你“息”的“轻、重、冷、暖、软、粗、涩、滑”这八个相,以及“安那”、这个气的进来,“般那”出去,“安那”是进来啊、入,“般那”是出。换句话,你这个时候一股气…,譬如你定久了,它要换一个气嘛,换句话,拿我们生理来讲,因为你呼吸,不呼不吸定久了,我们生理里头的、身体内部的细胞的新陈代谢,一切的血液它还在转换。在转换,它要沉淀要产生碳气,它本身还是要换一个气嘛,不过很长的时间。可是不管你长短时间,“出入息”你完全清楚,“全息”,乃至脚跟、脚趾头、脚底心每一个毛孔,全身的呼吸你都很清楚。这样跟你讲了,解释很彻底吧?这比密宗……,所有秘密都告诉你了,老实讲那些喇嘛来,我告诉他“你不懂的”,呵呵,只晓得修气功怎么样,你非通了这个才知道。
『是摄持诸根,于彼所缘境,摄之令寂止,外散心数法,摄还义亦然。』
这几句很重要,你们一看,会马虎过去了。上面告诉你八个现象同“出入息”,“是摄持诸根”,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心跟风俩、气俩,捆到一个了,所以六根就不动了,所以六根清净啊。这六根真清净,“摄”,收回来。“持”,永远定在那,六根在清净境界。
“于彼所缘境”,所缘什么呢?譬如说,假使你说修一个明点的,你修过的,譬如你观一个佛像、观一个菩萨,那个是所缘境界,不是“能缘”呐,听懂吧?“所缘”跟“能缘”有差别啊。你现在修“安那般那”所缘的境界在“息”哦,在“安那般那”出入息哦,不在佛像、不在明点喽,当然你同时也可以兼带修明点,可是最好不要乱,你还没有这个功夫。有这个功夫,一念之间,可以同修八万四千法门,都得它的三摩地;没有这个功夫,你还是专一哦。“于彼所缘”的“境”止,“摄之”,收拢来,“令”都归到“寂止”定的境界。
外面散乱“心”,一个思想来,一个思想……,实际上在散乱,“心数法”,“心心数法”。什么是“数法”、“心数法”?你学过唯识的,“心所”多少?
众人:“五十一”。
南师:“五十一”个数,是总纲哦,还没有分析。“三十七菩提道品”,三十七,这些都是“心法”,“心、心的数法”,每一个起心动念,你都很清楚,自己会知道。假定有一个走失了,这个念头散乱开了,就抓回来,就叫警察,心里警觉性抓回来,归到清净,“摄还义亦然”。
『持风来入内,是故说阿那。』
“持风来入内,是故说阿那。”这个时候是真正宝瓶气了,心定了,念也定了,一口气止在这里不动了,进气的时候,止到不动了,所以叫做“阿那”,这个秘密都告诉你了。哎,你可以到西藏去考他们那些大喇嘛了,呵,什么“仁波切、狗波切”的乱讲了!
黄医师:呵呵。
南师:呵呵呵,哈,等于那个李传洪在这儿,那个什么念的咒子,我说他们念什么咒子啊,啊,“馒头炖得大大的,牛肉炖得烂烂的!”就是念这个!呵呵呵,那固然是挖苦的话,那真的啦,都不懂!所以这个叫做“阿那”,“安那般那”。
『心转于所缘,止令不复转,心于所缘起,亦复制令灭。』
如果在这个境界里头,你突然…譬如你搞惯了呢,那么孙鹤龄算不定来了,“嗯,这个境界对了!嗯,跟道家、跟佛家有个什么分别。”在那里思想去了,或者你修惯了这个:“嗯,我看看明点,哎哟,明点也来了,嗯,很好!”——心在转动了,这种地方特别注意,不能转变方法,“止令不复转”,不变。“心于所缘”而“起”,外缘引发,或者听了其他的法门,或者想到…哎,《金刚经》上道理,某一个道理,又引发到变动了,妨碍了这个定境,即使佛来说话也妨碍你了。“心于所缘起,亦复制令灭”,在做功夫的时候,是呆板、呆定的。
『修行观若增,制之令从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从观。』
这是秘诀了,你修行做功夫的时候,观境、智慧境界特别清楚了,懂了很多,理也懂了很多,深入…因为本身的功力证明,是懂得很多,不行哦,精神也特别好,事情、头脑也懂了很多,尤其普通一般人精神好了就去做事去了,去买股票做生意去了,你不是修行人。在这一种境界上,观行增加了,精神也会增加哦,“制之”,制服此心,更定,不动。但是定太久了呢,就像那个小姐讲的,最好她的定境,喜欢躺在床上睡觉,噢,刚才她老公笑她,嗯,他说她不会想我,准备不回来了,不过想起女儿来,她就出定了,哈哈,比方啦,这是说笑话。但如果在定境定久呢,“若止增”呢,那要强打精神拿起来,“起之”,不能够沉在这个定境里,要“止观双运”,车子两个轮子一样,定中有观,定中有慧,慧中有定,“起之令从观”。
『见增则以触,触增则以见,得证与智证,二增俱相摄。』
见解增强了,智慧高了,什么都懂了,在这个时候。有时候一得定境,起大……,你像经典上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忽然得眼通一样,都明白了,都看得见了,前因后果,很可怕的哦!“见增则以触”,“见”,慧的见解太增强了,就从感触的这一面来,换句话注意气脉,身体上发乐了,拿这个感受的、(就)把他智慧不向外面理解上发出去。但是有时候在定境中,快感的感受,很快乐不想动,很舒服。可是只有这个舒服的定境得乐啊,智慧上发不起来,赶快要参道理,就是你那个刚才上半段报告,参禅宗这些理啊,这个对了;下半段,没有对。哎,“触增则以见”,感受增加了,要在理上透了,所以得道的证果、得道这些成果,与智慧所证到的成果,智慧是“正思惟”来的哦,上面讲,对不对?“正思惟”来的,功夫是“风心相依”来的,对吧?嗨,这两个差别。所以“得证与智证,二增俱相摄”,两面使它均衡、平等。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