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上次讲到哪里啊?“四加行”?嗯?
李素美:是。
南师:讲到哪里?请你报一下。
男生:第二章。
李素美:这一本书的话,是十二页,不是。
黄医师:第二十,不是,位置错,第一行,第一行,在这儿。
蔡老板:“他地功德起”。
李素美:对。
南师:嗯,“他地功德起”。
宏忍师:卷二。
南师:就是说卷二,十一页第一行,下面一句开始。宏忍师都跟到那么久了,这个讲法报不出来的?这样久!嗯。“世间第一法”完了啊?没有?
宏忍师:没有。
南师:“他地功德起”?
孙医师:“他地功德起”。今天要开始讲“四加行”。
『谓于初念处,三念兼以修,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
南师:那“谓于初念处,三念兼以修,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佛法里头有个最重要的,平常在中国的佛学里头都把它瞒、忽略过去了,在西藏密宗里头过去也把它不大重视,到黄教宗喀巴大师创立以后比较重视,叫做“四加行”。“四种加行”哪四种呢?就是“暖”,第一个发暖的“暖”,暖和的“暖”,“顶”、“忍”、“世间第一法”。这个“四加行”啊,顾名思义,所谓“加行”啊,是等于加工,工厂里头加工啊、原料加工啊,那么佛学里头名称叫“加行”。在弥勒菩萨的唯识学系里头,有专门讲《现观庄严论》这一部经典,中国没有翻译,西藏有翻译。现代民国初年,有一个和尚,太虚的弟子法尊,根据藏文翻了《现观庄严论》,翻译得虽然不好,但是很了不起了,难能可贵了!弥勒菩萨的“五论”,《瑜伽师地论》,唯识宗一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弥勒菩萨这个系统所强调的。学者如熊十力呀这一批人都是走唯识学的系统,但是他们不懂修持,而且有许多讲得并不高明,文字很“微妙”尔尔。《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强调“四加行”,就是说小乘与大乘,每一个程序的进修,每一个境界都有“四加行”:䁔、顶、忍、世第一法。那么中国的显教以前讲“暖”呢,讲归到唯心,譬如修心性方面修养的人,我们的个性、脾气、思想、习惯,开始修行,慢慢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哪些思想属于贪心、哪些属于嗔心,坏处的、好处的,把这个习气慢慢变成软化。譬如我们爱发脾气的,因为经过修养啊,还是有脾气啦,不过比以前进步,软化一点,软。由软到薄,很薄了,这力量这还不够的。真正“得暖”了,暖了那个脾气就慢慢变了,比方啊,做一个例子。但是变了以后,还没有(完)啊,要到“顶”,等于说你脾气没有了,完全,由粗暴变成很柔和了,到“顶”;由“顶”到“忍”,没有脾气了,那么才可以说是这个学问到家了,“世间第一”。显教,这是普通讲经教法师们可以那么讲,但是讲显教对于“四加行”不配合做功夫的,他也不懂做功夫;在密教同真正的佛法弥勒菩萨的这个学系的系统,是切实配合做功夫的。譬如刚才听,你们看孙医师的报告,或者…,哦,那个两夫妻两个小口子,今天没有来啊?那个…
宏忍师:彭…在家。
南师:那个彭太太马有慧,她现在、譬如说得暖,里面“得暖”,丹田发暖,身体都发暖了。得暖会得乐感,身体会得一种快感。这属于暖地的发动,还没有到达完全暖地。真功夫做到暖地,每一个细胞、每一个骨节、每个筋骨都化了,都软化了,人要开始来的时候,一点力气都没有。我常常告诉大家经验,我说我在四十几岁有一个阶段,还不是这个纸哦,这个纸很厚了,很薄一张纸我两个指头拿不住,会掉了,没有力气了。那叫你们一般人吓死了,求医、求药。我晓得是一个过程变化,一切不理!自己上楼梯,那个腿举起来,上不去了,第二步都不能动,还只四十多哦,站哪里。那么我自己明白那个是一种软化、暖地的过程,根本不理它!腿拿不上去,我就站在楼梯上不动了,闭着眼睛等于就打坐了,站在那入定。它过几秒钟、几分钟,它就转过来。这种现象,这是配合功夫的转变,所以在儒家来讲起来“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这不是一个理念的一句话,(是)实际功夫。气质是唯物的、唯生理的,这个身心会有种变化的现象,这是先做了这个介绍。现在这一本经典所告诉我们的“四念处”的与修“安那般那”出入息修法。
他说“谓于初念处,三念兼已修,暖来及顶忍,世间第一法。”这是当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外国和尚法师翻译中文的哦,照魏晋时候的中国文学真了不起!所以我看这种啊,都是向他们顶礼膜拜!一个外国人、印度人,想把佛法解说,传给我们中国,自己学了中文能够翻译到,这种慈悲布施的心真了不起!他的文字不免有外来的文法,倒装的;换句话,我们这四句话把它颠(倒),转过来说,他先介绍了什么叫四加行,暖,第三句啊:暖、顶、忍、世第一法,世间第一法,这四个合起来叫四加行。他说这四加行你先要了解,都在、就是刚才孙医师讲“都在一念之间”,虽然名词有四个,理念上表达功夫的次序分四步,实际上在一念,“初念”之间,一个念头、一个思想,唯心的。当你一念清净的时候,所谓四个就是一个,那“三念兼以修”。
真正你“得暖”了,譬如说你做功夫“得暖”了,人都软化了,乃至身体什么都不想动了,不但是身体的软化,气脉通了,所以说得定的时候,真的做功夫专修,要人护关的,别人就不能碰你。假使他得定了,你叫他、拉他的手,就是我们古代有个记载,一个尼姑,一个老尼姑,中国的《神尼传》里头有,你去看。这个师父坐在那儿,这个尼姑打坐入定。这个徒弟啊不懂,叫她师父吃饭,师父没有动。然后她就,女性吧,大概特别亲爱,拉这个师父,结果这一只手拉起一丈多长,这个徒弟吓死了!赶快放了,不拉了!不拉,她手也收回去了,还是在坐功夫。
等到师父后来自己出定了,发现膀子痛,“不对呀,我怎么膀子会痛,这一座?”就把徒弟叫来,“你刚才我在入定的时候,你在我身上动过吧?”
徒弟最后说了,讲了实话,“我叫你吃饭哦。”
她说:“你拉我了?”
“对。”
她说:“你怎么了?”
她说:“我吓死了!你手拉起一丈多长,比面条一样还软!”
“哦!”她说,“好,我再来打坐,你看我坐好的时候,你慢慢地在某一个地方揉一下,就恢复了。”
身体会到这种情形,是唯心的。所以当“暖来”的时候,所以“顶、忍”,思想停了,人可以叫……顶门有时候,好像跟天地相通了,啊,我讲“好像”是客气话啊,因为你们没有到,我只好那么拟讲了。
对,你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你是全身发暖,可是一个现象不同,头顶是清凉”,这是由“暖”(到)“顶”相的初步了。
怎么叫“忍”呢?内外有切断的一块,但是你注意,佛菩萨的经验告诉你,这样也并不是超出世法,不过“世间第一”了,啊、世间第一。所以这四个叫做“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人功夫做到,在道家这样修到,叫做神仙了。道家分五种仙啦,人中之仙,长生不老、祛病延年做到。没有修好死了变鬼的,有鬼仙;然后人仙,我们这个人;然后再进步,是地仙;再进步,是天仙;最后是神仙,那个精神的“神”。因为我的口音两个字一样、同音的,噢,我给你们说明清楚,嗯。“世第一法”,还不能……如果拿道家来比的话,我们就…还不算是,第二步才初步是神仙境界,人中之仙,叫“世第一法”。下面说:
『见道思惟道,无学道亦修,诸禅与神通,无量无色定。正法道品分,究竟漏尽智,背舍一切入,妙愿智清净,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诸法,微妙功德相,一切随顺生。』
你(宏忍师)上次有稿子“背舍”(资料)印出来,你放在哪?宏忍师:有。这里不是四句了,噢,这里等于这个十六句,是一段了。
他说做功夫到这里,“四加行”的到达“暖、顶、忍”到“世间第一”,这个时候可能你“见道”。见道,然后才修道。见空性,真的空境界,自性本空,就是说是唯心啊、唯物的,那个根本的东西你见到了,这个叫“见道”,不是眼睛见,所以“见道位”。“见道位”以后,才起“正思惟修”,所以“见道、思惟道”。修行到了最后,那么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不是硕士、博士喽,乃至凡夫到了罗汉道都是“有学位”,有学的位置;到了大阿罗汉,叫“无学位”了,不需要再学了,到了家了,进入涅槃境界。所以“无学道”也是从“四加行”里头离不开的。“见道”,我们翻译,用白话啊,在这里我现在做白话翻译,“你们要知道‘见道’也好,‘思惟道’也好,‘无学道’也好,都离不开‘四加行’的修持”;甚至说,我用白话翻译喽,你们注意啊,甚至说,你们在自己本上注解喽,用白话翻,甚至说“一切禅、功夫的境界,初禅以及所有神通的境界,就是现在用西洋话‘千里眼,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各种神通都要‘四加行’配合才能得到。”“诸禅与神通”,噢。
“无量”境界的,超过欲界、色界,得空无量无边处的“无色定”,注意哦:无色界已经超过,不是物质世界,超过物理世界,就是不是唯物能够讲喽,超过了物理世界。我们把它分类啊:这个物质世界是我们这个世界,有形的;在物质世界的外面,或者可以说是高层,只有理念精神世界,柏拉图所讲的物质世界同精神世界,还属于有色的;无色界已经超越了这个,“无量无色定”的境界。
“正法道”就是佛说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小乘法门,“三十七菩提道品”,三十(七)“正法道”,佛的正法、小乘道的;“品”,“三十七菩提道品”;“分”,这些部分,这些等等部分。
乃至说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得了“究竟”的“漏尽智”慧,无漏了,到了“无学道”了,不要再修了,到了“无学道”大阿罗汉,最后叫“漏尽通”也叫“漏尽智”。前五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佛法同外道任何魔法是共有的;佛法同一切外道魔法不共有的是漏尽通,叫做“漏尽智”,一切无漏了,智慧成就第一了,没有缺点、没有渗漏,所以叫“漏尽智”,也叫“漏尽通”。
得了这“漏尽通”,甚至于在修行境界的“八背舍”发给大家,自己手里有,也叫做“八解脱”,这个里头我就不…,也叫“八胜处”,不多讲,你(们)回去研究,将来不懂问我。
所谓叫“背舍”给你解释一下啊,解释一下的,以后呢,也叫“八背舍”,也叫“八解脱”,也叫“八胜处”,那么我们一般佛学都叫“背舍”。“背舍”,当时翻译呀,梵文翻成中文,后来中国佛学都多半是用这个名称“背舍”,有两重意义,翻译,一个是违反的,抛弃,“舍”是抛弃了,同我们违反……譬如我们现在人眼睛爱看好的、耳朵要听好的,真正得道了的人,这些都没有、不喜爱了、违背了,“舍”就是抛弃了,所以叫“背舍”。换一句话,我常常说,给初学佛人讲笑话的,“背舍”两个字翻译得真好,把你背(bèi)上背(bēi)的从小背来的包袱啊,背在背上的都丢掉了,叫“背舍”了,可以说。实际上这个念bèi,这个发音啊,有不同啊,我用古代的,我不懂现代的语音学噢,古代这个“背”,bèi上声,第二、第三声吧?你们叫?台湾叫第三声?
宏忍师:第四声。
南师:第四声,bèi,我们一个人背上的“背”,可是(现在)读这个字不念bèi了,bèi,违背的背(bèi),发音两样,违背了,背靠背,违背了,“背舍”。
所以我们普通人学佛,现代一般修道、学佛、学气功,气功谈不上了,老实讲,我不是常常讲人家听了都很刺激的,我的话,很难受的,“你们学什么佛啊,功名、富贵也要,老婆好、儿子好,又发财,蔡老板(蔡世亮)一样,又要名,还要成佛,你看这种人的贪心!他一点都没有“背舍”啊!
众人:哈哈……
南师:他包袱、学了佛背得更高啊!
众人:哈哈……
南师:背上又多了好几层啊!还有小乘啊,还有大乘啊,还有菩萨境,呵,背得更多啊!
众人:哈哈……
南师:啊,真得了“背舍”的境界,完全两样。他说能够达到真的放下,“背舍”那个境界,换句话也是相对的哦,也有厉害的!你得了“四加行”,当然会“背舍”,你有更好的享受,当然不要你的太太、不要你的儿女了!你说明天在空中飞来一朵云,有个菩萨在那里,天边天人比你太太漂亮一万倍!说“孙医师呀,跟我走吧!”你看你丢不丢啊?我看你会丢,你宁可到菩萨那里“背”起来,将来慢慢“舍”吧。
换句话,你能够舍弃了“背舍”啊,要“四加行”,所以“背舍一切入”,“一切入”加“六根、六入”的生理、心理境界。甚至我们现在讲,常常也碰到学佛的,这都是高明人,以前杨管北就问我,“哎,老师啊,讲了半天佛法,老实说,我们的程度也不差了,尤其碰到你这个老师,当然好了,我们样样懂,就做不到!”嗨,杨管北素来讲话很坦然的,所谓这些跟杜月笙一流的人物,杨管北。
我说:“什么呢?”。
杨管北:“学佛要发慈悲心,我到现在慈悲心发不起来诶!怎么样叫慈悲呢?我不懂!你说叫我做好事啊,我天天都在做啊,可怜的、这个要钱……我都给啊!我觉得我并不是,这个不是慈悲诶!真的照佛经上,对一切众生那个慈悲,我到现在发不起来啊!老师呀,这个要命的!怎么样能够使(自己)慈悲?”
我说:“管老,其实你已经发起了慈悲。”
(杨管北:)“哎,我不行,老师,你别的话信,我、(你)这个话我不信!”
我说:“你做了多少好事啊!”
譬如以前在台湾,譬如有些人没有棺材,死了来找我,噢,没有墓地,那个时候我也比较穷啊。“好嘛,我来!”就跑他办公室,他一个人坐在那里,他在办公室,董事长室里两个腿翘起来,这样翘的。
一看我来,哦,赶快放下!(杨管北:)“哎!老师,您怎么来了?”
我啊,绝不坐下来的!“没有事,问你要一口棺材!”第二句话他都不问。
(杨管北:)“多少钱?”
我说:“我怎么知道?”
他就叫那个会计武进(音),“武进,过来,支票簿带来!”
问武进“这外面中等棺材、上等棺材多少钱?”
告诉他多少钱,譬如说“上等18万。”
(杨管北:)“开一张支票,马上叫下面那个发财(出纳)去拿钱来,老师要现金的,拿去。”
呵,常常这样,那个,然后武进(音)做会计主任就问了,“哎,管老,这个,管老呀,问问老师看,这个账哪一个要的,怎么开啊?”
(杨管北:)“啰嗦个屁!老师要的,不要问做什么事,你就出账好了,算我的!”
南师:哼,就那么骂人呢!你说他不慈悲吗?!我举这些例子。我说“你都有了!”
他说(杨管北)“这个、这个我常做的,很容易!真的慈悲发不起来!”
南师:你不要看我现在重复他的话,这是一个问题哦!等于我们讲发愿,嗯,菩萨要发愿,我们的愿也发不起来!所以你说学佛,我常常说你们去看看,阿弥陀佛四十八个愿、东方药师佛十二个大愿、文殊菩萨十个愿、普贤菩萨十个愿,半个愿我们做不到!你讲东方药师佛:“愿世界上一切众生没有贫……”他(蔡老板)是专搞……一切众生……他说自己在学药师佛,他愿“世界上一切众生没有贫穷之苦”,这是药师佛徒弟,你问他做到了多少!哼!“一切众生没有贫穷之苦啊!”啊、这怎么做?所以他说“妙愿”同智慧的“清净”的境界。
“背舍”刚才资料发给你们了,噢。
“身、念”,“身”是身体了,“念”是精神思想这面,这一种身心两方面的“善根”的力量,你发起了没有?嘿,无处不是善呐!身心两(方面),“身、念善根”的力量,“善根”出在哪里啊?“三十七菩提道品”“五根”、“五力”中间,不但要…譬如我们打坐,打坐是打坐,并没有得定啊,先要有定根,然后才发生定力,对不对?
所以我们学佛,大家也在学做好人,“善根”有没有栽下去还不知道,一池泥巴还没松哦!有时候气起来,“格老子,我杀掉你!”就来了!哈哈。“善根”(的)“根”,还由“根”发生了“善”的“力”。
“身念善根力,乃起是诸法”,他说“四加行”等等,这句话特别注意啊,一切修行,真实做功夫修养,由身去求证,身体上证到了,科学一样证明了,“念”,证明了,这个善根的力量发生了,“乃起是诸法”,才能法身上面见道、思惟道、无学道、一切禅的境界、一切神通的境界、一切定的境界,乃至“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无漏学的“漏尽智”才能够生起来,要身心两面转好,这个时候,才真叫做学佛了。
“微妙功德相”,很微妙,一切功德的这种现象境界,“一切”才“随顺生”,跟到来了。换一句话,就是我们黄医师以前跟我讲的“这个学了半天,我这个功夫发不动啊!你们说‘有气动’,我气了半天,气死了也不动嘛!哈哈,你说‘明点、明点’就没有!放个电灯泡也亮不起来啊!”当然以前他跟我来讲,他讲的时候我只好笑,他讲的是真话。因为你功夫没有到达“四加行”,“微妙功德相”,“一切”不能“随顺”而“生”,不能相随而来,跟到这样生起。
『若住系心处,是则自地相,其相起在身,亦现亦复触。』
跟到说,“若住系心处”呢,“是则自地相,其相起在身,亦现亦复触。”所以你做“安那般那”出入息的功夫,当然你(孙医师)刚才报告讲对了,一切还是唯心。换句话,你去注意安那般那,还是心造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采用这个方法,我们现在在这里研究,为什么采用“安那般那”?你看孙医师正在《指月录》禅宗里头兴高采烈的时候,那我引导他走禅宗路线,他很快变成广东第七祖。
众人:哈哈……
南师:很容易,真的!我赶快把他倒拉回来,走这个路线,为什么?那么,这个要参了,你们要研究了。
现在走“安那般那”的路线,你做功夫一出一入息,实际你注意做这个功夫,心已经拴在这上面了,“系心处”了。心系在哪里呢?心在“安那(般那)”出入息,他那个“息”是拴在哪里?“息”在哪里?“息”在心上。当然不是心脏这个心,“念处”这个心。
他说叫我们一念收摄回来、一心不乱的时候,做呼吸,这个你注意啊,“是则自地相”,是你本身回转,这个心念不向外走了。那么这种心不向外驰了,古人叫做、古文叫心不向外驰,不向外跑,这呼吸定住了。
那么你生理受影响,“其相”,它的现象,发生“起在身”,所以密宗讲气脉,就是你(孙医师)这个报告,气息自然内丹田起来到顶,这个现象在身上发现了。
“亦现亦复触”,在这个时候,你身心两方面呈现了一种修持境界的现象,不但呈现了,是现有在前的现行嘛,拿现在的话,就是很现实的就来了,这个是个科学的,不是理论的,呈现了;呈现以后呢,“亦复触”,触受,有感觉的来,譬如说刚才孙医师的报告,丹田呼吸起来了,发暖了,到头顶了,这就是触受的境界,这个“亦现亦复触”啊。
『有时说近果,有时说非近,或复有与果,或空无所与。』
那么这一种境界功夫的现象是兑现喽,从你身体上就发生,一步一步的进度就来了。不过有时候不一定,有的时候你做的功夫并没有成果的,或者有时候近于成果,成果初果罗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叫大阿罗汉,看证哪一个果,有时候越级的跳得很快。这个里头他没有详细讲,同你前生修持的有关系,带来的。有些人很快超越了初地、二地、一直到了大阿罗汉境界;有些人是修了几十年、修了几辈子,初地也挨不上边呢!“有时说近果,有时说非近”。“或复”,还有些呢,“有与果”,相近的、接近的;或者可以直接达到空的境界,“或空”;或者达到连空都没有,清净极了,“无所与”,绝对超然而独立,啊,达到。
『所谓近果者,是相近边住,若彼果不近,当知是相远。』
那么他上面自己提出来名词,自己的解释。怎么叫“近果”呢?你自己修持的时候,生理与心理所现的这些境界、实相,这一种境相,靠近于果位的边际而得定。譬如讲空,你真感觉到有空了吗?譬如孙医师的报告,他说在这个功夫到了最后,看到是一片…这个、这个云雾一样在身体内部。喏,这就是我们开始讲上根的人有时候会看见,像云雾一样起来,那还是最初的。有时候一“定”,不管是开眼、闭眼,在你这个功夫一定,你觉得这个身体内外距离一片彩色的光,跟你两个接近、进出,在你身上进出,当然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很清楚看见了。像这样“相”呢,“近边住”了,靠近果位边际。“若彼果不近”啊,“当知是相远”,还要做功夫,差距很远了。
『若使现而触,是即与果相,虽现而不触,空相无功德。』
所以这是,现在讲的是,不是讲般若哦,不是讲佛学那个空的理论,绝对讲有的哦,功夫是一步一步有的。“若使现而触”,你做功夫做到呈现、来了,而感触的到了。“是即与果相”,当然成果要出来,接近于果位了。有时候有些现象来,可是你身心方面感觉并不到,譬如我讲,我们以前给你们讲,佛学你们都会讲啊,假使无佛处…请经啊、香港整个的没有佛法了,乃至我们也死掉完,只剩一个小牛(音)了,那小牛在这里佛法是顶呱呱的,一定是大师啦!可是他讲都会讲啊,“虽现而不触”的话,你身心功夫没有到那里,“空相无功德”,这个空是凡空的,没有用。
『譬犹无果树,华繁而无实,如人冷渴逼,远见有水火,彼终不起触,但见相亦然,空无功德故,于身无快乐。』
他说譬如“无果”的“树”,“华繁而无实”,学问很好,佛法很高,修持没有到,“华繁”而不实。
“如人冷渴逼,远见有水火,彼终不起触。”他说等于我们口渴了极点,在夏天马路上走,开快车在马路上,长途汽车快速公路上你看到了,夏天开车,七月间的大太阳,我们口很干,想到前面,远远…那个车子开,前面马路上都是水,其实没有水,是阳光反影那个蒸汽,到那里一点水都没有!所以佛说饿鬼看到水啊,是水,到那里是火,就是这样。这个世界上,这是物理的一个道理。等于我们很急于想喝一口水,远远看到水也好喝啊,等到那里实际上幻境。“彼终不起触”,你身体没有、里头气脉没有感触的变化,都不是。“但见相亦然,空无功德故,于身无快乐。”所以你们修行做功夫啊,“见相”也…,没有真见道的时候,理论讲得非常好:“嗯,是本来空的…”,两个腿坐十五分钟就痛起来,空不了了,那个有什么用!哈,哈,理论“那个空的嘛”!是“空无功德故”,所以身上、身心没有触受的快乐。所以他能够得定的人一坐三天、五天,他并不是死撑住坐在那里。他不肯起来,因为他本身有触受的快乐。那个时候你外界的功名富贵、男女饮食来诱惑他,他不会要的!实际上并不是不要,他本身那个舒服比你这个高明啊!嗯,这个。
『喜悦极增长,息乐及寂止,身心受斯乐,是说与果相。』
所以你修“安那般那“这个功夫,开始心理上,“喜”是心理,喜悦是心理的,慢慢心理越来越高兴,有成果来了嘛,慢慢是越来越进步了!“息乐”这个“息”啊,不是休息的“息”啊,“安那般那”呼吸一出一入,身上触受发生快感,“息”是“乐”的。可是呢,身上的触受发生快感,心念、头脑心性是清净的,是“寂止”的,寂灭停止的。那么人到了这个阶段,身体、“身心”感受,“斯”就是这一种,这一种的“乐”感来了,就叫做修行的“安那般那”的成果了,这是实验。所以我常告诉你,佛法是个大科学,它不是……一般不懂这个,它是个科学。它并不是讲自然科学的,靠人的头脑研究别的东西,自己站在客观的…,自己是主观啊,研究这个客观的事物。佛法这一套理论,它的科学(是)自己变成客观了,把佛法(当成)是主观呐,拿自己来求证。自然科学(是)拿个工具,研究别的东西;佛法是抛弃了工具,回转来研究自己。所以我常说圣人跟英雄的差别是什么?英雄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的差别:我不要征服天下,征服了自己。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更难!征服天下已经不容易。
『身心受斯乐,是说与果相,功德及余法,自地与他地,升进相回转,四种俱亦然。』
到这个时候的境界,所以修行有一切的“功德”,一切的“功德”成就了,“及余法”,连带下来其他的佛法所讲的,跟到都来了。“自地”,自己本身,乃至前面还没有到达的那些境界,一步一步上进,“他地”境界“升进相”是“回转”,彼此有影响,是个圆圈性的关系。“四种俱亦然”,这“四种”就讲“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的这四种路线一步一步道理。换句话说,在这一段到这里,他的结论,“四加行”不是你们法师们、学者们乱讲学理的啊,那要做功夫求证的呀!
『一切升进相,殊妙种种印,莲华众宝树,靡丽诸器服,光炎极显炤,无量庄严具,慧说为胜道。』
这是形容了,等到你功夫都进步、求证到了,一切进步的这个境界……(录音中断)“种种印”,换句话,佛说的佛法,在你那个空的境界上就呈现了,“殊妙”的“种种印”。
他说身心如“莲花”、一切“宝树”一样,佛经所形容的、乃至所塑造的这种菩萨境界的相。所以我常常说,在家大乘菩萨道是不讲究出家,讲究在家;不但讲究在家,还讲究打扮的,每个菩萨都是珠光宝气的,打扮得非常漂亮,这是表法,表示法,形容的,你修持到那里,身心内外自然(如)无价之宝那么美丽,“靡丽诸器服”。
“光炎”,智慧的光明,内在的身心的光明。“极显炤”,很明显的,这个“炤”就是照相那个“照”,古文的写法,把“火”字呐,放到下面就是四点了。
“无量庄严具”,无量无数的庄严所具备的现象,都是智慧的成就,“慧说为胜道”。
『功德住升进,所起诸妙相,我今当具说,修行者谛听,于上曼荼罗,淳一起众相,流光参然下,清净如颇梨。』
“功德住升进”,“所起”的各种的“妙相”,“我今当具说”,我现在统统具体的告诉你。“修行者谛听”,你们做功夫、修这个行为的,“谛”就是非常仔细地、不要粗心大意地、仔细去听。
“于上曼荼罗”,这是“曼荼罗”,坛场,密宗叫做“曼荼罗”,印度、现在英文都翻译成“曼荼罗”,中国人过去已经不用梵文“曼荼罗”原名,(叫)道场,修道的场地,就是那个境界了。你们听到“曼荼罗”就晓得他是学密宗的,或者是Yoga的,婆罗门的还用这“曼荼罗”。这些修道境界的各种“曼荼罗”,“淳一起众相,流光参然下,清净如颇梨”,那都是真的,叫“曼荼罗”。所以密宗你到西藏去看,有些图案画三角形、四角的、八角各种不同,各种“曼荼罗”,实际上,身体上都有的。我们身体,呐、这里也是三角的,这里也是三角,尤其男女生殖器的下面是三角的,那个叫“生法宫”。这个你们学西医解剖可没有留意过吧,现在可惜没有死人在这里,有死人我拉来给你们来解剖,你看看,里头都是有“曼荼罗”的。换句话,你注意哦,每一个细胞的形相,它中间有“曼荼罗”,有三角、四角的,生命的这个作用现在科学还不懂,这个将来你要科学家来,我告诉他“曼荼罗”的作用。
那么你现在所发生这个现象,还没有哦!真得定了,你这个顶上的“曼荼罗”同海底的“曼荼罗”都要起作用,乃至这里,反而呢,这里,你看、大家仔细看,都有“曼荼罗”纹相在内。
“流光”,然后呢,那个马有慧那个女孩子不是坐在这儿?她最近这几天都觉得一种光啊,向顶、向这里冲过了灌到她身上,所以本来很爱吃的,现在坐在那傻傻的(马有慧!是不是啊?)。不要了,不想吃了。我说你妈妈看到一定很心痛,可是她又并不是吃不下,自然觉得这些东西都不要了。不到这个程度,不要勉强哦,不可以的。自然做到光明,“流光参然”,参与你这个身心里头,像…那么你身心内外感觉到一种清净,又像玻璃一样,这个身体自己觉得是个玻璃体,透明的,是真的哦!所以他叫你“修行者谛听”,仔细的经验告诉你。
『其光充四体,令身极柔软,又复从身出,渐渐稍流下。』
这种光明,这个密宗所谓讲“灌顶”,这个时候,才是真灌顶了!你所以乱……那一次我骂你乱批评灌顶,你懂个屁啊!但是现在这些喇嘛、活佛灌顶啊,那是骗人的!哈、哈,真的灌顶这个时候来了,“其光充四体”,下来了,哦,那使你身体越来越柔软。那么你这个里头有问题喽,这个光在学佛里头一个问题来:自力的,还是他力的?
宗教讲是他力的,所以基督教、天主教(讲)“这是上帝的光明给你,神的光明给你。”佛教讲是“菩萨来灌顶。”那是他力,那是电力公司来的,不是我的。那么实际上这一种光明是自力的、自己的呢?那么佛学告诉你两句名言,这要禅宗了,“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这是中国的禅宗了,中国文学最高的来,“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自力与他力没有差别,因为自他是一体的。生命本来,所有众生是共一个的,叫他是上帝也好,叫他是“哈(傻)不楞(登)”也好,叫他“狗屁”也好,叫他如来、佛也好,就是那个东西来,自力他力合一的,叫他是唯心也好,叫他……啊,“十世古今”,“十世”就是空间,前世、后世、今世三世有,古今中外,空间、时间,“始终不离于当念”,一切唯心的。“无边刹境……”哦,“十世古今”是讲时间,“无边刹境”讲空间,时空两方(面),“自他不隔于毫端”呢,无所谓自力、无所谓他力,也可以说是上(帝)、佛菩萨的光明给你灌顶。
所以我以前学佛,我那个老师告诉我:“哎,怀瑾呀,你懂不懂?”
我说:“什么事啊,先生啊?”我们那时不叫老师啊,“先生啊”。
“你去学密宗啦!?”
我说:“对啊。”
“得了灌顶啦?”
我说:“得了!”
“你懂个屁!”
“呵”,我就笑,因为老师骂只好笑。
“你要知道,一切十方三世诸佛天天给我灌顶,同时我也给十方三世诸佛给他灌顶,你知道不知道?”
我们那个时候听了愣一愣,也不好讲他,他是我老师诶,嘿;哎,也不敢说老师这吹牛吹得真大!“诸佛菩萨天天给我灌顶,我也给诸佛菩萨天天给他灌顶,你知道不知道?”其理由,他也不是吹的,就是这个原理在这里:“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所以到这个时候,他说他的光啊,自然给你“其光充四体”,四肢充足了,“合(令)身”,到了你身上,并不一定是有相的光哦,你要搞清楚哦,不要又落在这个有相、无相上,又是一个问题了。有现象没有现象,不一定的哦,看你的境界哦。有时候,这个光体来给你充满,你还不知道呢!那是无相之光。
所以台北有一个女的,哎哎,李素美所以看到她只好笑一笑了!嗨,某某部长都很听她的,学佛的,然后来看李素美,那个部长介绍的,都是熟人了,他们。然后素美问她,“你修什么法门啊?”
她大善知识一样,她说“我……怎么……无相什么,无相之光……”
李素美:宏忍师她说什么话?我不记得了。
南师:啊,宏忍师也在那里啊?
李素美:对对,我们俩个在。
南师:她说“我天天在无相光中啊!”那听到她,只好笑一笑了,不能讲。那是佛菩萨的境界,无相之光,噢。有些光是真有形有相来的,所以你要搞清楚,是智慧的境界。“其光充四体”,使你身体一天一天柔软了,他这里没有讲心啊,特别,同时你本身也在放光啊,“又复从身出,渐渐稍流下。”一直到脚底,由头顶一直到脚底心,发暖发光。
(电话响,宏忍师:喂,你好,老师讲课,你请等一下。南师:谁?
宏忍师:噢,等一下。哦,艾德(Addair)。
南师听电话:“哦,他!回到成都了?哦!谢谢!刚好。哪里,这样已经很好。我昨天想跟你打电话,一看,夜里一点钟,不打了,嘿嘿!”)
“令身极柔软,又复从身出。”“渐渐”,慢慢的,渐渐…我们听起来很容易啦,看起来,功夫几天、几个月、几年做到?不知道。“稍流下”。
『随其善根力,远近无定相,彼成曼荼罗,势极还本处。』
你注意哦,这都是由佛起到他的大弟子们历代的修持经验告诉了我们了,这就是在密宗这叫做“传法”,他统统传了。在这个情形的时候,你身体觉得如琉璃体了,自己内外透明了,啊,像……,在这个时候,详细的还没有告诉你。有时候你打起坐来,不一定打坐盘腿了,你只真的静下来,自己里头心肝脾肺肾,每一个神经细胞都看得很清楚。在古代的记载里头,那些神僧,《高僧传》是《高僧传》啊,还有一种是叫《神僧传》。
黄医师:神僧啊?
孙医师:神僧呐!
李素美:僧,僧。
南师:和尚那个“僧”。
女生B:《神僧传》。
孙医师:哦,神僧,僧,嗯。
南师:喏,你像神僧,像“佛图澄”,这个,他有时候自己觉得胃里头脏了,大家看见他把胃就拿出来,翻出来洗一洗再泡,放回去。嘿,就会到白骨观那个样子了,噢。
所以讲这个,像这一种情形,慢慢的啊,现在,“随其善根力”,注意这个话,修行并不是只做功夫哦,所以修行、修行是注重你行为,做人做事慈悲,还是多培养利他,为人家做好事,也就是那个话“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认为(是)个小善不做,积小成多。由你的善根的力量,配合你的功夫,几时做到这个境界呢?几时得果?“远近无定相”,算不定你三天做到,看你善根培养。你假使说功夫做得很好,没有善根力量,也许一下就垮掉,所以修行是配合行为的,“随其…”。“远近”,时间没有定向。等到修成“曼荼罗”,你本身修成“曼荼罗”的时候,完全修成功了,“势极”,到了极点,回到本来。这里有个问题:回到本来都没有了吗?不是。这个时候,你才明心见性,这叫“心地本身法门”。
『根本种性中,其相三阶起,功德住五相,功德进五相,不坏功德二,半坏功德二,尽坏功德一,复还系心处。』
随时知道唯心,所以在“根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个个是佛,没有世界,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自己迷了,变成凡夫、变成这种(世界)了。那么变成……因为自己的习性不同,有些是修外道了,有些是变魔了,有些变鬼了的。在“根本”的“种性中”,“其相三阶起”,三个阶段,所谓“声闻、缘觉、菩萨道”,小乘是“声闻、缘觉、菩萨”。“功德住”,功德成就五种现相。“功德进”步五种现相上面都讲过有。“不坏”的“功德”两种,“半坏”的“功德”两种,统统有时候功德(“尽坏”)退步了的一种。而一切“系心处”,你不要……你这些功德、现象、神通,讲了半天,今天很精彩的,你不要受它骗,不是说不要受佛骗,不要给自己骗了,一切还是在唯心所造,都是心的境界。
『住本种性已,流散遍十方,(经本小注:十相生)
功德十相上,各复一相现。(经本小注:十相各生十相)』
你了解一切唯心以后,“住本种性已,流散遍十方”,你本性明心见性以后,你的功力发得更大。“功德十相”的“上”,还“复一相现”,一切只有一个,一切唯心。
『又于流散边,生诸深妙相,于彼深妙际,复生深妙相。』
“又于流散边,生诸深妙相。”所以我们打坐各种境界,你看到什么…见到鬼啊、见到佛啊、见到神啊,都是这个功能的“流散”,心的分化作用,“生诸(深妙相),“于彼深妙际”,在每一个境界,所以拿唯物观点来讲,都是脑神经的变化,每一个细胞、每一条神经不同,他产生的境界不同,所以“于彼深妙际,复生深妙相”。
『上下轮诸相,亦复如是现。』
所以你本身所经过的过程这种现象,同这个原理都是一样。
『于彼三阶处,种种杂相生,自相各已灭,唯彼总相住。』
所以各种境界你所经过的都不要理会、都不要怕,也就是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都是幻境。那么你说北京啊,中国流行讲气功啊、特异功能,那个是自己都受自己欺骗的,那些东西不要去搞!
『诸杂既已无,寂静行回转,此三曼荼罗,境分犹不移,顺本功德住,自体如前说。』
你了解了一切杂相的境界都是虚幻的、都是空的,你不要去管它、不要把握它,一个境界进一步有进步(的现象),等于我们坐汽车,每一站有每一站不同的现象,目的地不是每一站这个现象,你要到达自己那个目的地。所以每一站经过的境界都不要留恋,假相没有了,你才达到究竟寂灭清净,到那个境界,才是真正回到本来了。
“此三”种“曼荼罗”,“境分犹不移”,这个“境分”我们现在随便讲啊,各种境界、每个部分幻相,那个能变的不动。如果你懂得唯识,更清楚了。境有几种境啊?
黄医师:现境。
南师:现境,嗯?
黄医师:哦,三境。
南师:“三境三量通三性,三界轮时易可知。”都考倒了噢,嗯,我们这个唯识那个听的时候,他都讲得很清楚,现在没有了。现量境、比量境、非量境,哎,“境”。“分”,见分、见道分、证分、证自证分。相分,见分,对,这个详细分别就归到唯识那一边了。
“顺本功德住”,真正一切功德圆满了,才是明心见性,到达自己成佛的境界。成什么佛?一切本来就是佛,不过把自己本来找回来而已,“自体如前”面所讲的。这一部分他交代了,古代他古文没有分、这个段落不清,交代了“四加行”的境界,强调修功德的重要,也把各种境界也给你讲了。现在回转来讲本文,出入息。
『入息三摩提,遍充满下方,出息三摩提,遍充满上方,二俱满十方,正受甚深妙,如是随意者,是谓法自在。』
“入息三摩提”,“三摩提”啊,这是梵文翻译,英文现在叫“Samādhi”(三摩地),所以你讲,你问他(包卓立),“你得定了没有”?你问外国人,他听不懂了。“你得Samādhi(三摩地)呢?”他听懂了,哦,他晓得你问他得定做功夫。“入息”的Samādhi(三摩地),“入息三摩提,遍充满下方,出息三摩提,遍充满上方。二俱满十方,正受甚深妙,如是随意者,是谓法自在。”这就很高了。他说你修出入息,你修到最高的境界,只要你这个肉体还在以外,“四大”还在嘛,“风大”还有,可是你出入息不是庄子所讲的,《庄子·大宗师》我讲原文你们还记得吧?你们都记录了,所以你们现在读书最糟糕,靠笔记录靠不住的!我们从前读书没有带笔记的,靠脑子记,庄子怎么说?讲呼吸?
欧阳哲:至人呼吸以踵。
南师:下面呢?
欧阳哲:凡人呼吸以喉。
南师:还是你不错,欧阳大侠到底不错!噢!
男生:哈哈……
南师:“常人之息以喉”,不是凡人,平常人就是凡人,呼吸只在肺部;“至人”,到了家、得道人,“之息以踵”,一直到达脚底。所以《庄子》人家光讲理论也不行的,它里头很多真功夫啊。在这里,超过了庄子所讲境界喽。他说真正你出入息功夫做好,“入息”进入“三摩提”境界,得定了、得止了,就是这一口气进来,也不出去了,也不再吸了,念头跟到停止了,这样的“三摩提”,“遍充满下方”,慢慢下部充满了,脚底心……喏,她在笑,她做到,还有一点点影像,对不对?你讲啊,你说话啊!
马有慧:呵呵。
南师:你有这么一点经验了,但是你那个经验叫做“相似的”,初步对的。
出息呢?所以出息还有一句话,这本经典上告诉你,哪个时候注重出息啊,容易?(正受及命终,斯由舍出息。修行出息灭,得入无想定,灭尽三摩提,第四禅亦然。)
欧阳哲:四禅定。
南师:啊?
欧阳哲:入四禅,第四禅际。
南师:无想
欧阳哲:无想。
李素美:灭尽定。
南师:灭尽定。
李素美:无想定。
南师:哎,第四禅,“舍念清净”,甚至于死亡,都注意出息。你修到了出息的三昧境界,一口气出去,不进来了,可是本身还充实的,“遍充满上方”,甚至到头顶,而头顶甚至到上方虚空。不管出息与入息,两种“俱满十方”,充满了整个虚空,等于我上次跟你提到,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充塞于宇宙天地之间”,是真的,真功夫,不是理论。“二俱满十方”,这个时候才是真证到出入息的“Samādhi”(三摩地),“Samādhi”翻译中文叫什么呢?就是这两个字,“正受”,这个“三摩地”呀,“正受”是很“深”、很“妙”,能够同你心意配合,随时能够出息入息,充满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得如意足,要做什么,哎,我叫你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如意”是什么?
孙医师: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南师:“四如意足”,对,有个“欲如意足”,我要这样就做到这样了,才叫做“法自在”的境界,修法得自在。这个交代清清楚楚。那么跟到下来:
『清净系心处,无法而不求,既生有长养,成就诸功德。』
所以到达了、修到最后真正身心清净了,念念都在清净中,“无法而不求”,世界上,一切智慧什么你自然打开了,都懂了;而且这个时候,你心量很大,什么都愿意学、什么都是空的,也很愿意懂,所以佛能知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既生有长养”,而功夫到了这儿,他对于你“四大”生命的力量不但没有衰退,还有长养的功德,成就了一切功德。
『如天曼陀树,曼陀池生长,功德住升进,种种众妙相,是义我已说,修行善守持。』
他说这个时候,你的身心犹如天上的“曼陀罗树”,莲花树一样,身如莲花,与莲花一样,内外清净了。等于曼陀罗、莲花池里的莲花,处在烂泥里头生长,一点烂泥巴沾(不上),佛法的精神就是莲花。莲花,你们学佛的,彭嘉恒特别注意啊!
彭嘉恒:嗯!
南师:佛法的标志(是)莲花。
彭嘉恒:噢。
南师:莲花是不是在干净地方能够生长啊?
彭嘉恒:不是啊。
南师:越脏地方才越长。
彭嘉恒:嗯。
南师:但它长出来绝不带一点脏,还清香的,佛法精神在这里,越乱越苦的时候才来,这是莲花。世界上的花,花果不同时的,先开花后结果;莲花是花果同时来,有花就有果,有果就有花,一边开花,一边中间是果、莲子。不过莲子心中是苦的,所以菩萨们都很苦。
众人:哈哈……
南师:外面都很好看,哈。
众人:哈哈……
南师:“曼陀池生长”,曼陀罗花。“功德住升进”,这个时候,修成了种种的妙相,他说,这些祖师们告诉“是义”、中间修持道理,“我已说”,上面都告诉你。“修行善守持”啊,你们真正要去修行,好好的记住啊、把握住啊,好好去用功啊、去修持啊,好不好?到这里,今天到这里吧。
孙医师:嗯嗯。
南师:嗯,可以了噢。下一次是……
孙医师:星期六。
南师:我们都听你的哦。
男生:嘿嘿……
孙医师:噢。
(1992年4月30日周日讲于香港)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