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讲记》第10卷录音


03、数息的几种方法及原理

『比丘安般念,杂想觉所乱,既乱心不悦,应当从数起。』

所以他说,哦,下面重新开始了,比丘、出家人,佛弟子们,正式出家修行,修这个“安那般那”法门,“杂想觉所乱”,你心跟息、意识跟息不能配合为一,思想太多了,杂想多、感觉多。“杂想、觉”,“杂想”是知觉,这个“觉”是感觉,被它所乱。“既乱”,既然一乱,心就静不下来,不安详、不快活,这个时候才用“数息”,第一步,加一个绳子,“数息”。

『或从入息数,或从出息数,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

他说一呼一吸,或者是以入息的时候计数,或者出息的(时候)计数。慢慢你这样练习,数字跟呼吸配合为一了,思想就比较少喽。等到真的思想跟呼吸完全配合为一,呼吸也不动,思想也清静了,“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空了,这个时候就不要数了。可是他现在还是跟你讲“数”,慢慢数啊。

(南师:你要招待我们吃什么?欧阳哲:榴莲。

南师:你老是听课啊…看到我拼命听,不拿东西出来!

定国公:嘿嘿,吃吧吃吧!

南师:光吃榴莲啊?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啊?有些人不吃的啊。你这个总务……)

南师:好,我们再看噢,这个现在开始是,他把历代由释迦牟尼佛传下来,历代祖师这些经验一步一步告诉我们,有些大家已经做到了的,再听一道。换一句话,现在学的是教授法了,也是自己经验方法,将来教人家要用到的,不是呆定的噢,要活用。

他说“比丘安般念”,这完全对出家弟子们专修的,放下万缘专修道的这些比丘们,修“安那般那”这个方法。“杂想觉所乱,既乱心不悦,”是“应当从数起”,讲“数息”的部分。“数息”部分,他有好几个方法噢,“或从入息数,或从出息数,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我们讲到这里了,现在告诉我们方法。

『慧者于入息,系心行数时,一入数为一,不杂数出息。专念不乱数,如是乃至十,舍彼十出息,从此得决定。』

第一种方法,聪明的人,光以“入息”为主,佛是那么说啊,我再加上注解、经验:身体弱的人可以走这个路子,气虚的人可以走;身体过于强壮,譬如年轻人,有时候性欲过于旺盛,譬如荷尔蒙太多的,性荷尔蒙冲动,不走这个方法。尤其这次特别告诉两位医师的,将来这个方子你要注意啊。现在只讲“入息”的“系心行数时”,心跟息两个配合为一,道家后来一个名称,唐宋以后,唐宋,宋代以后叫“心息相依”,心跟息两个互相作依靠,双修了。心跟息两样,所以双修,不是男女双修的意思啊,“心息双修”。当气一进来的时候,就心里记到“一”。这个时候,“不杂数出息”,出去的时候不管,就不要管了。换一句话,这个时候你数“入息”的时候,也管“出息”就是杂乱了,“不杂数出息”,所以“专念不”、不要“乱数”,然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数,中间自己晓得每一出入息没有一个忘记了,没有杂乱的思想。

(南师:哎,欧阳哲,到这里)

他说这个你就对了。数到十的时候啊,“舍彼十出息”,到了十,不要再数下去、不要增加数。或者倒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来回可以。

定国公:他意思就是不要“十一、十二、十三”,不要这样?

南师:不要加上去,数字噢,这个同《易经》道理一样,最高的数理是越简化,超过十就不用了,已经包括亿、万、千千都在内了,这个将来讲《易经》数理的时候再说,“从此得决定”。

『此则说具足,成就根本数,更有余数法,修行方便起。』

他说现在讲的这个方法,“说具足”,比丘戒最基本初(步)法门,“成就”的、要想达到成就的“根本”第一步的这个“数”,数息法门。其实数息法门很多,还有其余的数法,数息的法门。都是修行人,各种看这个人的根器、看这个人的程度,用什么方法,要做老师的人仔细观察了,“修行方便起”。

『若于根本数,不能起决定,促息使易觉,方便令心生。当舍二出息,然后数入一,究竟心不乱,第二数成就。』

他说光是一进一出,数一了,“根本数”做不到;“促息使易觉”,很短促的呼吸,譬如我们普通人呼吸很短促,没有经过修持的;经过大修持人,有时候一个把钟头以内,只呼吸两三次啊,就好像不动了。内呼吸起来了以后,半个钟头、二十分钟才有一次啊,呼吸。“促息”是短促的呼吸,自己就要觉得,“方便令心生”,你心里就要变换方法了,变更方便了。

“当舍二出息,然后数入一。”就是说,譬如说我们吸气进来,呼出去不管了,这样算一次哦。可是有些呼吸很短促啊,尤其里头生病的人,病人更厉害了,病人啊,入气少、出气多;到死的时候,根本没有进来,只有出气了。他说“促息”呀,就是这个道理,短促的呼吸,那么以两个数字,两个入、数一个,“究竟心不乱,第二数成就。”这是一个方法,第二种方法。这个意思了解了,噢,这是对你两位医生特别注意的,嗨,也有时候治病很有用处噢!

『若于二方便,犹不起决定,乃至越十出,然后数入一。』

“若于二方便,犹不起决定”,做不到;“乃至越十出,然后数入一”,可以十次呼吸往来,譬如说这个人生病,没有上氧气以前,躺在那里,“哈、哈、哈”这个样子,十数作一,作一个“数”数,“然后数入一”。

『正念心不乱,次第至具足,是说修行者,十种数成就。』

“正念”,那比上氧气还厉害哦,这个时候这个病人假使真能够得“正念”,注意这个数入息啊,大概不到半个钟头呼吸长了,你可以用药了;再不然呢,现在先…,你在这个时候可以增加上去了,加葡萄糖啊或者盐水啊,帮助了。

“正念”的“心不乱”,“次第”到“具足”,“是说修行者,十种数成就。”这是告诉你由一数到十的这几种、这个原理。

『如上十种法,是则数究竟,于上更复舍,增数非修行。』

“如上”,这个上面所讲的“十种”方法,哎,数十这个方法,“是则数究竟,于上更复舍,增数非修行。”所以到“十”为止,不要十一、十二,乃至我数(到)一百、一千,一增加、好像越多越好。后来有些念佛的人也是这样,“哎哟,我一天念一万声诶!”好像学会计一样,赚了钱一样啊!哈,还有,“我一天,哎哟,做多少……”我所以笑陆放翁的诗“一坐数千息”,陆放翁作的诗,他学这个法门,苏东坡、陆(放翁)一坐起来,几千下呼吸数到了,陆放翁酒喝醉了在吹牛啊,我说。哈哈,那根本不对的啊!“增数非修行”啊,不要上面数。

『修行如是数,是则数法成。成已应当舍,复进余方便。』

等到你数十,十或者倒转来,这个时候,你测验一个什么东西,佛没有说。呵,我们这位老师啊,常常留一手;不是留一手,记载的人不清楚。你这个时候,觉察到心、念头不散乱了,不要数息法门,就跳过去了,“成已应当舍”,放下,不要再数了,就要进一步其它的方法来修了。

『修行于数法,若复不成就,应更如前说,还从初数起,方便成数法,便得决定分。』

他说假使这个数息的方法练不好,应该更从头做起,“还从初数起”。一定要达到“数法”、心念静止了,这个“数”这个法门“决定”了、肯定了,你可以进一步修别的了。

『数法已成就,慧者心随顺,六种如前说,修行正方便。修行于六种,疾生厌离想,不乐着生死,勤忧断烦恼,修行心远离,一切有为法,当知是离欲,清净决定分。』

他说“数法已成就”了,你心也清净了,不要再走数的方法了。“慧者”,智慧高明,心调顺了。杂乱思想不是完全没有哦,心顺了,轻微杂乱思想不妨碍自己了,到这个境界。好些“六种”前面都提过了,你用“六妙门”也可以讲了,“数、随、止、观、还、净”也可以说,这个是修行方法最容易、最初步的真正的方便法门。

你如果真做到了心念清净,慢慢静下去,打坐到了呼吸完全停止了,到“息”的境界,“修行于六种,疾生厌离想”,很快!你厌离心生起了!学佛,大家都是信佛,“你学什么?”“我信佛,我在学佛”——都狗屁!他厌离心没有生起,什么叫(厌离心)?厌恶这个世间,要跳出这个三界,脱离这个人、这个世间,这叫厌离心。厌离心生起,自然对于什么我太太、儿子、情人、父母、六亲,真是六亲不认了,都要丢掉的。所以厌离心生起来很严重的!啊,“疾生”,所以释迦牟尼十九岁离开皇宫就出家了,是真正的厌离心起来,有所不顾,“疾生厌离想”。

这个时候要跳出生死,“不乐着生死,勤忧断烦恼。”我们讲“受”,刚才黄医师提到“受”,“受”有几个啊?

黄医师:苦、乐、忧、喜。

南师:“受”,又讲三个,你刚才欧阳举手三个。

欧阳哲:还有一个,四个。

南师:实际上是五个,苦受,受苦,苦的,乐受、不苦不乐受、忧、喜,这些。他提个“忧”字,这五种受阴断了;受阴切断了,没有烦恼。这个时候,“修行心”,真正可以感到是个修行人,“远离”、有跳出红尘之感。

“一切有为法”,世间一切有所为的这些,“当知是离欲”,都不要了,自然的,心理上,这才得清净境界,“清净”的“决定分”、肯定了。所以修行有一点进步可以打一分了,还没有打五十九,呵,“清净”。

『或说长在前,或说短在前,如其决定义,今当次第说。』

还有啊,呼吸有长有短,上次,我上次不是交给你们一个表(“辩死相”表)吗,还在左在右啊?有些人你早晨起来自己试验,有时候一个人健康,(但)不完全健康,有时候左鼻气长、右鼻气短。普通都是右鼻气长,左鼻的气比较短,这是粗的哦;详细的,有些人上面的气长,下面的气短。有上行气、下行气、左行气、右行气、中行气,这个呼吸我们叫做“气”了,暂时的把它叫做啊,“气”是不对的啊。现在不讲“气”,“气”是属于风大,我们是讲“息”啊。“或说长”的在前面,或者“或说短”呼吸在前面,有两派的争论。“如其决定义,今当次第说。”这个究竟是怎么样,现在告诉你。

『谓出息始起,说言短在前,是说非所应,势渐增进故。息去渐久远,乃至未还间,当知尽是长,谓短则不然。出息渐增长,未到究竟处,是中所观察,说名长中短。一心勤方便,专念正思惟。』

暂时切断啊,他说“谓出息始起”,譬如我们注意力,假使这个人修行人,注意力在出气这一方面刚刚起来,呃,他就认为这口气很短,出气呼吸在前面,他说这种观念随便确定是不应该的。

“势渐增进故”,真修行“安那般那”呼吸的人,开始觉得呼吸很短,慢慢越来越长,他势力充实,渐渐“增进”,气息会长起来。

(叮铃铃,某人电话响。师对某人:你可以接电话没有关系啊)

“息去渐久远,乃至未还间。”他说我们这个气呼出去了,还没有回转来、吸进来,这个时候,停留的“息”的时间比较长。

“当知尽是长”,因此自己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我出气很长,或者缓气很长,这都是你错误的感觉。所以讲它是“短”,这就错了。

“出息”啊,渐渐“增长”,功夫到了有时候譬如说,我们拿个打嗝来讲吧,有时候你做功夫有些人引起打嗝,打嗝也是一种“出息”作用,不过你们还不容易到哦!真到五脏六腑的气通了,是有“嗳”、嗝气的气象。开始嗝气“呃”,这也是嗝,譬如我们一个孩子饭吃饱了,*****,“呃”这样一声,也是,这个是短嘛。长嗝气的时候,那个功夫到了,长嗝气,那个嗝是长声哦,很长很长,“出息渐增长”,但是没有“到究竟”地方。

“究竟”是息住了,在这个中间你“所观察”这一种情形啊,这叫“息”的“长中”之“短”;短中之长。所以你要仔细观察自己的“息”,“心息相依”。

『一心勤方便,专念正思惟,增长至究竟,说名长中长。』

“增长”到“究竟”的果位,“说名长中长”。呼吸到以后,一口气,一呼一吸都很长的时间。不是…普通我们做医生也摸了,一呼一吸之间脉跳多少下,这是呆定的,讲普通人。所以有时候,你假使碰到一个有修行来给你摸脉,你就糟了!这个里头就很难了!所以你照普通的脉理去看那个人,完全搞错了!所以不是道家有个故事,吕纯阳来试这个医生啊,晓得这个名医,吕纯阳装起一个病人叫他看病。这个医生看了半天,摸了特别久!

定国公:嘿嘿,特别久。

南师:把他手推开了。

定国公:没“息”了吗?

南师:不是。你请吧!

定国公:你请吧!嘿嘿。

南师:吕纯阳(说:)“怎么啦?”

(名医:)“你这类人,不要讲了”。

定国公:嘿,请吧!

南师:一定要他讲,他(名医)说“真的啊?你一定要讲!”

这医生站起来,他说“六脉平和,非仙即怪!”

定国公:哈哈,非仙即怪,哈哈……

南师:不是神仙就是妖怪。

定国公:什么叫“六脉平和”?

南师:什么叫“六脉平和”?他说你与常人不同,不是神仙就是妖怪。

定国公:哈哈。

南师:所以他自己站起来。嗯,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修行到了后面“说名长中长”了。

『观已风回转,舍离余长想,然后得决定,此则短中长。』

他说你这样观察自己,“风大回转”了。身体气脉,所以密宗讲修气,这一步还是修气,慢慢你身上的脉轮起变化,每一部分变了,“风大回转”。那么抛弃不要管那个,长气短气都不管了,然后你可以了解肯定了,“短中”之“长”。因为入气,有时候这个长气出了以后,那么这样,譬如说一个呼气,有功夫的人长气出了以后,还同等需要不需要那么长气进来?不需要了,“短中”之“长”,他只要轻轻带动一下,他身体内部充满了。

『入息极短时,还到所起处,于是所观察,说名短中短。』

他轻轻一口进来,已经充满了,“还到所起处”,这个地方你“观察”,叫“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修行善明了,已得决定分,复进余方便。』

“如是”,这个样子;“正思惟”,“修行善明了”,真修行做功夫的人才搞得清楚。“已得决定分”,他说对于长息、短息,你都搞得都清楚了,“复进余方便”,再求进步。

『满身遍觉知,出入身行息,修行如是觉,则为决定分。』

到了这个时候,不用注意鼻子的呼吸哦,你全身内外连毛孔“全息”来了,不需要呼吸的充满,全身遍满“觉知”。那么神通妙用、特异(功能)走岔路,这个地方在普通武侠小说叫“走火入魔”,你喜欢玩弄神通,玩弄特异功能去玩弄了,走岔路了。这个时候,遍身的,“满身遍觉知,出入身行息”,一出一入全身“全息”在呼吸,“修行如是观,则为决定分”。

『譬如火炽然,光炎则长远,薪尽火将灭,光炎还渐短。』

他说他做一个比方,譬如我们点一盆火,这个刚刚点起来那个火光很大、火焰很长,等柴快要烧完了,火也快要熄了,那个光也会短了。

『若更增益薪,光炎普周遍,势尽乃归灭,四种风亦然。』

“若更增益薪”啊,“光炎普周遍”,你把柴再增加上去,那个火光不是增盛了吗?这个里头都是秘诀告诉我们,哈。要不要多活一阵?活久一点你就在这里注意。“势尽乃归灭,四种风亦然。”地、水、火、风,都是一样子啊。

『或说于长短,内外互立名,或二俱长短,如是种种说。如彼汲深井,瓶下转就远,既摄令还上,讫至复乏短。』

他说,所以有些人做功夫的人分两派,说息长好,做长呼吸好,或者说短(息好),“内外互立名”,这些人都是在理论上没有真实修持,不懂,内外相争,互相巧立名目;“或二俱长短,如是…”或有人说,哎,这个短有短的功夫,长有长的功夫,唉…唉,乱说!他说我告诉你个比方啊,“如彼汲深井”,平常,他说我们下一个吊桶、一个瓶子,到这个很深的井里去打水,瓶越放下去,绳越放得长了嘛。“汲”,最后把瓶拖上来,“讫至复乏短”,到了拖到旁边,绳子当然收短了。这个比方就懂了。

『譬如仰射空,矢发疾无阂,其去渐高远,势极还自下。』

他说譬如射箭,一颗子弹刚刚打出去,快得很,去势、走势很快;它的势力快要完了,又高又远,没有力气了掉下来。所以你修“安那般那”呼吸的功夫应该知道。

『修行正思惟,观察依风相,初远然后近,长短义亦然。』

“修行正思惟,观察依风相”,“依”风大为主,“初远然后近,长短义亦然”,开始短一点,后来越来、呼吸越来不需要那么长了,自然的,所以不要管息长息短,是一步一步功夫的境界。

『犹如牵旋轮,屈伸互往来,往远名为长,来近则为短,息风迭出入,长短亦复然。』

他说这等于我们转一个轮盘子啊,这个转动的轮盘在旋转。一个绳子吊在上面,一放松、它转远一点;拉近一点,转得快;“互往来”,往远呢,叫做长呼吸;拉近了,就叫短呼吸。“息、风”,互相“迭”相“出入”,长短的道理,他做了个比方,这个比方都要你好好去体会哦,将来做功夫自己碰上,你就问他,不要来问我了,他都跟你讲了嘛,长短也是这个样的。

『譬彼真谛观,先苦而后集,观息亦如是,先长然后短。』

譬如我们做“真谛”做空观,光“修空”这个道理,显然很难了。“真谛”了,苦集灭道嘛,“四谛”法门。人生一切皆苦,一切众生不知道人生苦,以苦为乐,把痛苦当成快乐,这个就是集谛,苦集,众生以集苦为乐,这就是众生世界。如何灭诸苦啊?只有得道,所以苦集灭道“四谛”,“先苦而后集,观息亦如是,先长然后短。”

『若初禅息短,第二禅息长,以违正受义,是说则不然。』

“若初禅息短”,“第二禅”呢,“息”就“长”了。“以违正受义,是说则不然。”他说有些人认为功夫做到初禅,“息”啊,比较短;如果功夫进步了,到第二禅境,“息”就比较长了。嘿,他说这个完全是乱讲,没有“正受”境界,没有得禅定的“三昧”,“是说则不然”。

『于彼初禅中,息风势极远,第二禅息短,正受渐差别。』

他说我们在初禅境界里,呼吸“风”的势力慢;到了第二禅境界,“息”就短了。他说这个是三昧“正受”,三摩地“正受”中间的差别相,不要太执着它。

『满身遍觉知,则依第三禅,最后身行息,以离毛孔故。』

等到“满身遍觉知,则依第三禅”,全身气脉打通了,不要呼吸,“全息”来了,第三禅境界。“最后身行息”,最后你身体感觉都没有,身体也空了。“行阴”,慢……,心脏很慢、很慢才跳动一次,“身行”都“息”了。“以离毛孔故”,这个时候,连毛孔都不要呼吸了。这个你看,他什么境界都告诉你,可是人没有做到吧?

『此说诸三昧,随顺功德相。修行安住彼,不为觉想乱。』

“此说诸三昧,随顺功德相。”现在给你们报告的初禅、二禅、三禅各种三摩提的一切功德。

“修行安住彼,不为觉想乱。”所以你到这个时候,你定在初禅、二禅,你自然没有烦恼妄想了,自然达到空的境界,妄想空了。所以你要普通讲理论去空妄想,怎么空的了?!

好了,先到这里吧。

(我这一次,借我个笔,下一次免得找不到。咦,你的红的啊,都是红的啊,我要黑的)

孙医师:哎,有,有,黑的。

南师:哎,有了,谢谢!嘿,来这个……

男生:嗯。

南师:啊?这个给你了,孙医师的,不要掉了。下一次……

欧阳哲:孙医师,下一次什么时候?下一次?

孙医师:星期三,啊,星期三九点。

(1992年5月2日周六讲于香港)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2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