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经典的《增一阿含经》。采用这一部经典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证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方面,在《神僧传》、《神尼传》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时禅宗及密宗,都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依据佛最初的说法,小乘经典的“四阿含经”,就是现在佛学所讲的南传佛教。
《增一阿含经》是“四阿含经”中的一部分,在三国东汉年间传入中国,是中印学术文化最热闹的时候。当时佛教在中国,正萌芽灿烂,与中国三玄之学的《易经》、《老子》、《庄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乱的时期,但在学术史上,则是最特殊的转变期,先后持续两三百年之久。
当时出家学佛修成证果的人很多,并没有人特别讲究奇经八脉之类的事,不过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都知道的佛图澄,晚上看经时,把塞胸口一个肉洞的棉花拿出来,自然就从自身放出光明来了。有时觉得胃吃得太脏了,就到河边,把胃拉出来洗一洗,洗干净又放回去。杯度和尚要过江,把杨柳枝丢在河里,踏着就过去了。但那时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经路线,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道来说,即是正念。
《增一阿含经》有“十念”法门。什么叫念呢?就是对于心灵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自己的心灵,采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称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与息,也就是现在密宗、道家的炼气法。中国道家讲气脉,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响。接着是念身,最后一个是念死。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为基础,小乘做不到,免谈大乘。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
只要一个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对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得甘露味”,是得无上佛法的法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心无所住之后,日久功课,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来了,不骗你的啊!“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罗汉的果位就达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这一法,就是讲念佛的法门。
这几句是公式话,差不多十个法门之中,每个都有这几句。我们学佛看不起小乘经典,又不作研究,这是不对的。现在的人都说:“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谈神通。”少吹牛了!每个人都喜欢神通,而且喜欢假神通。绝对不理会神通的人,差不多可以顿悟了,那是大菩萨见地的人。其余哪个不喜欢神通?嘴里说不喜欢,心里可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要严格地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该如何求呢?要想得果位,佛告诉你只要一门深入,好好修持,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位法门是“念佛”。不是后世的念佛啊!后世的念佛法门,是由慧远法师所创根据大乘经典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而来的。而这个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弥陀佛啊!留给你们自己去研究。
第二个法门是“念法”。小乘的基础,告诉我们人生“无常、苦、空、无我”。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经典告诉我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法。
什么叫“念法”?就是你专心用这些道理来体会人生,以及身心变化的种种。但我们尽管研究佛学,打起坐来,并没有把佛学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说得对不对,看经时,唔!很有领悟,打起坐来还是坐在那里哼啊哈的,这里气动,那里气不动的。佛法并没有叫你搞气脉,佛法是叫你穷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绝对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禅定。
第三个“念僧”。别以为是念和尚啊,那怎么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圣贤僧众,一切圣贤僧,就是沙门,证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个“念施”。什么是念布施?禅宗所讲:“放下!”就是内布施,什么都放下了,把心中杂念妄想都布施掉,这样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这是佛告诉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则。更扩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过错,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动念一点错误都没有,这就是念施。
第五个“念天”。天有什么可念的?释迦牟尼佛承认有天主的,甚至介绍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二十八天。你们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还不容易升天呢!佛也承认有神仙,可以活到几万岁。怎么炼成的?《楞严经》也告诉你了。佛并没有说他们不对,只是说他们还没有得正觉。因为他们没有悟到本体,如果他们得了菩提正觉,就不叫外道了。人没有善行的话,随便你有什么功夫也进不了天堂。佛对天道说得很详细,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当然并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个星球。人死后想往生这个天道,还真不容易呢!至于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积善累德之外,还要靠禅定的功夫。四禅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们修行了半天,初禅都没有到达,来生能再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楞严经》里已经告诉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个“念休息”。这可不是光睡觉,而是万缘放下。实际上真得休息就是禅定。真得休息,可以证果,为什么?《楞严经》也告诉你八个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国话“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证菩提。我们睡觉是假休息,身心皆空,万缘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谓“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卧,随时随地,念念放下。
第七个“念戒”。这节另外专题再讲。
第八个“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这个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后来天台宗的止观,讲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从安般守意来的。安般守意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的,印度的婆罗门教、瑜伽术里早都有了,只不过佛用佛学的方法,将它与般若观行融会在一起。传到中国以后,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窍、炼气都与它有关系。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么多,都同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修气是非常重要的,你们生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那么发达,未来的时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这个方法,不走这条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难,真的很难啊!
我们先插一段经文,《增一阿含经》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佛也是肉体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们是父子;教仪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为什么一面坐?因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礼后,坐在旁边等着。“须臾”,过一阵子,佛出定了,下坐,罗云退坐,赶快去问父亲:“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说:“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你现在问我这样大的修行问题。“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这里有四个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说,你懂了以后,还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来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日:
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
要注意!你们打坐坐不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
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着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摊尸法都是正身的一种。
我们打坐做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么呢?你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范围。在《楞严经》里的五阴区宇中,还只属于色阴的范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唯识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讲,你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你处处在犯成,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后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后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都是事相,属于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么能达到无为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后世学佛的,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诚恳地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地健康,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来,等于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缰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么能停止呢?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无他异念”,这时心里什么念头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头”,把意识挂在鼻头上。这句话,害死了许多修道学佛的人。什么“守窍”啊!“眼观鼻,鼻现心”啊!小心得高血压。还有什么学白鹤,白鹤能活一千多岁,据说是因为白鹤休息的时候,鼻子对着肛门,两气相通的缘故。但我们的脖子比白鹤短这么多,怎么学?所以佛说:众生之愚痴,至可怜悯者也。“系意鼻头”,不是叫你看鼻子,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气,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为一。
“出息长亦知息长,”你的正意不要离开呼吸,呼吸出来有多长,你自己要能知道。“入息长亦知息长,”注意这个“知”字,如果你一边在修气,一边脑子里乱想,那就不对了,没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为一,叫安般守意。怎么把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后,等于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进来有时候是凉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态,一种是绝对健康的,是自己的热能,也就是“四加行”里面的“暖”相生起。相对的,你会觉得从外面吸进来的空气是凉的,而又觉得那个空气与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你们打坐,有时脚心发暖,那就是“息暖”。不过你们心跟息,两者不能专一,所以东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乱跑,跑到哪里就暖到哪里。跑到丹田就以为是拙火,劝你赶快拨—一九电话,叫消防队吧!(众笑)。
佛告诉他的公子:“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这个气息,就是《楞严经》所说的风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严经》里面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但这一步牵涉到大乘的修法,暂且不谈。你们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够在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敏。
你们一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呼吸时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时也不知道;有时意识中有点空灵,又有好几个东西在乱忙,如果不信,你们自己检查看看,根本没有“正意”,这个叫什么功夫啊!你坐一万年也没有用。
最近好多人问我,关于不倒褡,难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吗?哪一本经典,哪一条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头陀行。连佛自己都要睡的,经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时,要观想日轮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这些讲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盖则有之,并没有叫你不躺下来。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不倒褡不对;只是,你如果自认为有这个体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没有这个体能,结果要修道,道没有证到,体力先搞垮了,这个可太不值得吧!我讲的话很严重,是很诚恳地告诉你们。佛“乃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要做实语者,老老实实地讲话,直心是道场,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着睡,也可以注意呼吸,这是同样的道理。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注意!这里进一步了。后来天台宗把这个法门扩充了,叫做“调息”、“听息”、“数息”,乃至后来到了密宗,叫作修气功、修九节佛风、修宝瓶气等等。道家有句话:“天地玄珠,万气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气有万种的变化。中国人看相,先要看气色好不好,的确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于知道的这个“知”,又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
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时,有时觉得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上来。但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通静坐功夫而已。
现在科学晓得人体会放光,本来每个人都会放光的,到那时,你的气息停止了以后,那个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讲有鬼神,那个时候,鬼都不敢碰你,老远看到你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
所以“息从心出”,并不是息从心脏出来,那是你的心念动了。换句话说,一般人练气功都从心——心念故意造作,学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构成一个气息出来的道理。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修宝瓶气时,丹田有一股气,炼到能不呼不吸时,即使把你长埋于地下,也可暂时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现在谈的这个路线,都是从鼻子来的,其实我们人体也在呼吸。身体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三样东西还在——暖、寿、识。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边敲。
你们功夫做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坐的问题,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么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着延长。你注意!你觉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么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么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
罗睺罗闻法后,“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罗睺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门。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罗云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