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各派的人性论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在中国文化哲学中,这里是讨论人性的基本重要问题,人性是善的吗?是恶的吗?或不善不恶的吗?

孟子的学生公都子向老师请教,他说告子的意思说,人生来的时候,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

另一个说法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这一个观点,牵涉到历史哲学,牵涉到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它的意思是,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因环境引诱而为不善。

这一个观点就很奇怪了,以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环境在影响人,人性本来无善恶,但受时代、环境、物质的影响而变。这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在《孟子》一书中没有说明,只是说有人如此说而已。但是,假如以佛学的名词说来,人性的善恶是“依他起”的,受时代、文化、环境等等的影响,就是属于“依他起”。而这一派主张的人也说:当时代太平的时候,如周文王、周武王的时代,上面有最好的领导,有最善良的政治,是安定的时代,所有的老百姓跟着都好善;而同是周朝,在周幽王、周厉王主政的时候,由于暴虐之故,政治最坏,社会最不安宁,国计民生都艰困的时候,全国人民受影响,也都残暴不仁了。

这一派以这样的历史事实,来证明人性可以为善,亦可以为不善的理论。

公都子又说,还有另一派理论主张,原则上很难确定人性是属善,或属恶,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性善,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善的。所以,像尧是一个圣人,而当尧这样的圣人当皇帝,也是圣治的时代,是良好的环境,可是仍然有坏人,例如舜的兄弟象这样的坏人。他又说,瞽瞍是舜的父亲,瞽瞍夫妇都不大高明,瞽瞍非常顽劣,他的太太也是非常泼辣的女人,像这样的父母生的儿子舜,却是一个大善人。这与现代的遗传学有关,在社会上常常可以看到,善良的父母生的儿子喜欢捣乱;而霸道横行的父母,生的儿子反而很善良。如果将遗传学与佛学合并起来研究,在佛学中,名之为“增上缘”,意思是说人的善良或不善良,父母的遗传因素,只是一种“增上缘”;他本身自前世带来的为“亲因缘”;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连续下去为“所缘缘”;循环不已,轮回不息为“等无间缘”。这四种缘合起来,就是因缘。

公都子继续说:有一派认为,以尧这样圣人为君的时代,会有象这样的不良子弟;以瞽瞍这样顽劣的人为父亲的家庭,会有舜这样的孝子圣人;以纣这样暴虐的领导人,他的叔父微子启、王子比干等,原本都是贤良忠烈的人士。

在中国的历史上,当时代不善良,领导的君主往往残暴不仁;但这残暴的君主,却都是第一流聪明的人,武功好,力气大,头脑聪明,就像纣王。又如李后主,词写得好,其他帝王如果和他比较文章,连当他的学生都不够资格。所以当赵匡胤看了他的词以后说:李煜,你如果以作词的聪明才学,用在政治上的话,哪还有我的天下!

这一段举例,只说明在一个家庭之中,有好的人,也有坏的人,可见性善的,性不善的,各人不同,并不完全是遗传因素。

公都子举出三派不同的主张后,问孟子说:老师你主张人性是善的,难道他们的理论都错了吗?

孟子走的是孔子的路线,《论语》中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其不善,是由于历史的背景、时代的环境和种种客观因素影响所致。不过孔子并没有说明,他所指的人性,是父母未生之前,或父母生出来以后。但是,我们记得告子说的:“生之谓性。”人性是由出生以后开始的。

孟子走的是孔子的路线,《论语》中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其不善,是由于历史的背景、时代的环境和种种客观因素影响所致。不过孔子并没有说明,他所指的人性,是父母未生之前,或父母生出来以后。但是,我们记得告子说的:“生之谓性。”人性是由出生以后开始的。

几千年来大家都讨论人性问题,但因所用的事例、数据和理由,都是把形而下行为的性善性恶,扯到形而上的本体去讨论的,所以永远说不清楚。

告子这位当时的哲学思想家,虽然他的研究也是有相当根据的,但是他下了一个界限,所指的“”,是人出生以后的人性。并没有讨论宇宙万有最初的人类从哪里来,或者第一个人是好人或坏人,或者第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因此问题就大了。总之,这一界限,使问题始终没有讨论到哲学最高的中心上去,后世就以人性善恶的问题,在这界限内讨论。从哲学与科学的立场看来,这种讨论只是“隔靴搔痒”,永远抓不到主题,可是对于文化思想,却发生了极重大的影响。

性无善无不善”是告子说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另一派说的;还有一派说“有性善,有性不善”。其中谁是谁非,很难断言。不过韩非子曾经提到这个问题,也说有三派理论,和孟子这里所说相似。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认为善良是受教育而成,所以强调教育的重要。

人之初,性本善”,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习就是习惯、习气,人性本来是善良的,是后天的习气搞坏的。这两句其实可以不用相字,而成为“性近习远”,本来原始的人性是接近天然天道,是善良的,因为人的习惯慢慢学坏了,而且越来越坏,也就离天道越来越远了。

根据西方文化的宗教哲学,如做彻底的研究,《新约》《旧约》中讲到人性,说是亚当在伊甸园中,吃了一个苹果就变坏了。而佛法中没有说世界是谁创造的,至于世界上的人种,是天上来的,与中国上古史的说法相同。佛家说,地球与另外的星球,经常有交通来往,光音天的人,本身就放光,在空中飞行,但是到了地球上,吃了地味以后,身体就加重了,不能飞回去,就留在地球。所谓“地味”就是食盐,又经过许多年后,才有男女婚姻。所以不是吃苹果吃坏了,而是吃地味吃坏了。

中国道家的说法又不同,反正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说法,但上古神话都是说,上古的圣人是从天上降生下来的。例如说尧,是他母亲梦见黑龙,有了交感而怀孕生尧;又如一个母亲,踩了一个巨人的大拇趾印,心灵得到感应,便生下了圣人弃。种种说法都认为,是人天相互交通的世界,人类与太阳月亮这个系统,本来离不了太远,后来大概人类越来越坏,就离日月越来越远。就科学上言,道家的一些说法,理由也说得通。这些都是与人性研究有关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的本身,在这里无法作深入的探讨,只好暂时搁置,不要扯远了。现在我们看孟子如何答复他的学生公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