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滕文公、告子》鱼与熊掌舍生取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也是名言,出自《孟子》这里。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当然,熊掌是名贵的菜,中国人讲究吃,所谓山珍海味,最珍贵的是龙胆、凤肝、熊掌。因为熊不容易捕到,尤其在平原地区更少见,物以稀为贵,真的吃起来,并没有特别鲜美可口之处。可是两样好菜上来,只有一张嘴,贪多嚼不烂,没有办法,两样不能同时吃,只有不吃鱼,选择熊掌来吃。这是孟子的嗜好,也许有人宁可吃鱼,不吃熊掌,因为各人所好不同之故。

换言之,有两个人各有所长,都是自己所欣赏的,如果希望一人兼二人的所长,是做不到的,那是天才中的天才,极少数的少数,一般人是不可能的。

孟子这两句话,后来引用的人很多,如清朝的诗人兼史学家赵翼,学问很好。中国有一句话,是研究诗学的人必须了解的,所谓“诗穷而后工”,诗作得好的人,一定是穷,人穷了,倒霉了,诗便作得好。所以诗人没有不穷的,如杜甫、李白;文章也是一样,也是“文穷而后工”。其实这并不是天经地义,只不过是牢骚话,富贵人的诗文,不是没有好的,不过较少而已。

这位赵翼就引用了孟子这句话作诗说:“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他最后是说,自己一辈子作诗,诗既没有作好,人也不算太穷,但是事实上,他诗也好,人也不穷。我也经常引用这两句话,一个人要想修道,就不要读书;书读多了,散乱心就生了,知识越多,烦恼越大,所以一切知识都要丢掉。但是,做学问就不同了,每样事物都要知道,更不能空,所以我也感叹:“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成仙又怕空。”真难办!这就是人的心理。

孟子则拿这个道理,作另一番发挥,而建立起中国文化的精神。

他说:谁不想活下去?“”,是人人的欲望,希望长生不老,五百年、一千年的活下去更好;但是“”,也是人人所需要的,广义的,道理、真理,人格建立的真理,伦常建立的真理,都是“”。到了这两样不能兼得的时候,宁可不要生命,不能损失人格,不能违背真理而生存在世界上。

后世受他这个思想影响的人很多很多,为大家所熟知的,最显著的例子是文天祥,他在临死时写了四言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于是他舍生取义,脑袋让元朝拿去了。通俗的说法,脑袋有什么了不起,重只不过六斤半而已,不管大小都是六斤半,所以一般人俗话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充其量六斤半拿下来。”意思就是,大不了杀头丢命,也就是舍生取义了。

我们千万要注意,“成仁取义”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中心点,尤其青年朋友不要忘记,我们这个文化中心,要传诸于后代生生世世。当然,这也不是孟子的发明,我们列祖列宗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个精神,我们民族这一文化精神,也是“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像岳飞、文天祥,乃至于关公,这一代忠臣孝子,中国历史上人伦的文化,都是由这种精神一脉相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