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年纪大的朋友都会做工夫,其中有学道家的,有学佛家显教的,也有学密宗的,各种各样的工夫都有,真可以说是各路神仙都汇集了。不管学哪一种宗派,修养工夫没有不炼气的。刚才说的佛家止观法门,先叫我们调息,调息和修养有关,什么叫做调息呢?他们把人的呼吸分为三种程度。
最初的叫做“风”。我们普通人呼吸往来会有细微的声音,当然在我们谈话的时候,因为外面车子来来往往的声音太多,我们听不见自己呼吸的声音,如果回家躺在床上,就会听到自己粗呼吸往来的声音,这种呼吸就叫“风”。风动得越厉害,我们心里的思想就越繁杂,越不能宁静。当我们躺在床上失眠的时候,呼吸比较粗;越睡不着,呼吸就越粗。所以我们研究一个人,当真正睡着的时候,没有呼吸的往来,一点呼吸都没有,那一下的时间很短促,儿秒钟,那时是真正的休息,真睡着了。等一下,又深深吸一口气。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他的眼珠有些微微的转动,脑神经又开始活动,很可能他的梦境又上演了。据科学研究,我们一般的梦最长不会超过几秒钟,在梦中我们觉得过了好几天,其实只不过是几秒钟而已。
至于第二个程度的呼吸,就叫做“气”,呼吸往来比较细,一点声音都没有,呼吸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行。
最高程度的呼吸是“息”,我们平常做工夫,所以不能得定,思想不能静下来,就是因为呼吸还没有到达“息”的地步。所谓“息”,就是老子所谓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境界。当心境到了宁静安详的境界,几乎不起任何杂念,身心一片轻快、安乐时,呼吸是“绵绵若存”,好像有呼吸,又好像没有,所以他说“若存”。那么,他为什么不说“绵绵若绝”呢?如果说“绵绵若绝”就是好像要断了,和“绵绵若存”的观念就两样。所以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字之差往往在观念上就相隔千万里了。
下面一句是“用之不勤”,所谓“用”就是作用,“勤”就是勤快。工夫修养到了“绵绵若存”的时候,就“用之不勤”,这话怎么说呢?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能揠苗助长,要“直养而无害”,不能用意帮忙他慢或快,必须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不可以想法子加工让他快或慢。
修道的人都希望得定,真得定的话,连“息”都停止了。而一般做工夫的人不要说息停止办不到,连到达“息”这个程度都做不到。打起坐来一呼一吸的,拉风箱似的,没有到“气”的程度,当然更谈不上“息”了。这个样子,外气都不能息,怎么能达到《大学》里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呢?“静”、“安”没办法做到,更进一步的“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智慧境界就更免谈了。所以,既不能得定,当然也就无法生慧。
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些,大家大概可以了解一点如何养气、如何培养浩然之气了。
后来到了唐、宋六七百年间,像西藏所传的密宗也主张炼气,认为成佛的初基方法必须炼气。但是他们不叫炼气,而叫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所谓打通三脉七轮为修行成佛的必须过程。至于现在印度的瑜珈术中修“身瑜珈”的一派,根本完全是讲究炼气。
上面所述,中国的、东方的,扩大范围而言,包括全世界,许多有关谈炼气的学术和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和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有互相关联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