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公孙丑(下)(01)天时 地利 人和


《公孙丑》下章,是由养气、不动心的个人修养问题开始,发挥到外用的行道。把个人的学问修养行之于社会,贡献于国家、天下,真做到了,就是圣人。目前学术界流行起禅宗,到处都是禅,一般人看了几本书,好像就懂了禅,其实连禅的影子都还没有看到。就算真悟了道,也还是困难重重,正所谓“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行道难;行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弘道难”。这条圣贤的道路实在是不好走的。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天时 地利 人和

孟子在此举出当时的时代事件以及他个人一生的事迹,给我们作参考。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段话说得很妙,颇有《孙子兵法》的味道。我们前面曾经提过,中国文化里,人的地位很高,所谓“天、地、人”三才。上天、下地、人居其中,参赞天地之化育。所以中国人自称万物之灵,说起来实在蛮难为情的,这是人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说法。不过在我想来,牛、猪、马、鱼这些万物会把我们人类看成“万物之魔”,是专门吃它们的坏蛋。但是在人的立场,的确不错,人是天地间最能干的,因此有所谓“天地人”三才的观点。而孟子在这里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论国家天下事或者个人的一生命运、成败得失,都离不开天、地、人这三项要素。虽然三者中最重要的是人和,但是三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如果说只有人和,没有天时,也不得地利,还是成不了事。

天时相当于命运,地利相当于环境,人和则相当于伙伴。孟子这句话言简而意赅,不仅可作为军事哲学的纲要,而且是政治哲学的中心;小而言之,也是个人成功哲学的原则。于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名言。我们看美国总统大选,当年卡特当选新任总统,当然是得人和的缘故啰!但绝对是人和的因素吗?不然!还配合了天时。为什么还配合了天时呢?这些年来,美国不论在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政治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令人失望,使得民情急于求变,希望能打出一片新的局面。因此卡特就在天时、人和的有利条件下脱颖而出。

说到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里那位拿鹅毛扇的诸葛亮,早在未出茅庐之前就断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他所依据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三者势均力敌,因此造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

至于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大得“人和”。春秋时各路诸侯都没有他这样威风,但是他不得“地利”,以致无立锥之地,“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同时他又不得“天时”,时代大势所趋,无法挽狂澜于既倒,于是他有“时哉!时哉!”的感慨,乃至最后的“获麟而叹”。年轻同学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不论献身任何一种行业,也不论立志于大事、小事,都必须注意这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而说的呢?古人好像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

依我个人看法,孟子当时因对各国的政治、军事有所感触而发此言,好比是个时代评论。那么孟子这句话所依据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就是晋国。晋国在春秋末年时国势衰微,政权操纵在四个大夫手里,就是智伯、韩、赵、魏这四位。后来智伯有心篡位独揽政权,于是配合韩、魏,共同攻赵。赵襄子一路败逃,最后逃到仅剩的地盘——山西一个小城。三家兵力重重把他包围,赵襄子困守了三个月,城里老百姓饿得连老鼠都捉来吃,但是他始终不肯投降。于是智伯观察地理形势,准备利用黄河上游的水决堤灌城,把整个城淹没。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襄子反攻了。怎么反攻呢?原来他策划了间谍工作,反过来说动韩、魏联合起来倒戈,打垮了智伯。虽然这只是春秋时代一个诸侯国里的小小内战,但是在战史上乃至战术上,却是有声有色的一仗。好比元朝当年围攻襄阳六七年,也始终无法攻下。像这种孤城困守的战绩,是什么道理?什么力量?原因何在?值得研究,尤其在座研究心战、政战的朋友们,更要特别注意。

孟子由于这个历史经验的启发,发挥多方面的哲理。首先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赵襄子凭着人和,在困守三个月的艰难下反攻胜利,打垮了敌人。其中涉及了思想战、文化战、经济战、心理战、政治战等,学问多了。

三里之城”,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环而攻之而不胜”,重重地把人家包围起来,当然是有他的天时因素,但却没有获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缘故。

相反的,这一段也是说智伯这方面,当时为了攻击赵襄子新筑了一个堡垒,居高临下。“”、“”都是古代的战争工事。“”就是城墙,“”则是在城墙周围挖的河沟,有如我们现在的战壕。“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战备又新颖,“米粟非不多也”,后勤补给非常充实。结果打了败仗,“委而去之”,输给了敌人,“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的原故。

这是我们就历史经验所作的解释。刚才我曾说过,孟子这些话是对各国有所感而发的,下面重点就来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民的归顺依附,不能只靠国界来范围;国防的坚固,也不能只靠山川地理的优势;至于威望临于天下,当然也不能只凭借众多的兵力。不论是“域民”、“固国”或是“威天下”,主要关键在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么叫“得道”呢?就是以“仁道”为中心,再配合文化、政治、教育、思想、经济等种种的德政。后面这些文字都很简单,我们就不再浪费时间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