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这里,孟子在原文里提出来「子莫执中」一句话,非常含糊,我觉得是很有问题的。不过据古人的注释,子莫是个人名,另有其人,他主张「执中」。古人虽是这样注释,在杨朱、墨翟两派严峙的矛盾之间,好像另有一派,就是子莫,主张调和论,提出一个「执中」,处理这两派之间的问题。这段话,现在姑且照古人相传的注释,先做原文的解说,不另作讨论,以后有机会专门讨论「子莫执中」这个问题。
当时另外这个名叫子莫的学者,他的主张是「执中」,执中是儒家的思想,认为人是天生的自私。但是也绝对有慈悲善良的一面。例如《易经》的道理,太极分阴阳两面,人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姑且把阳作为善的代号,阴作为恶的代号;人性也俱有兽性的内涵。他这一家的思想要「执中」,两个极端要调和,所以要给人保持部分的自私。因为叫人毫无自私,要天下为公,是做不到的,只可以有限度地为公。同样绝对的自私也是做不到的,不可能的,因此他主张「执中」,要调和、均衡。
以前关于做人的修养、学问的道理、政治的策划、社会的制度,都讲究「执中」;「执中为近之」,就是接近「道」了。但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以「执中」要有「权」,就是权衡、权变,像一个天秤一样,一定要秤锤,没有秤锤,就分不出轻重,就无法平衡。所以处理事务,要随着时间、空间机动地变更,否则等于秤锤挂在固定的位置,不随秤钩上东西的增减而移动,那就是执着,执着就成为偏见,就是「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