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尽心篇》穿窬之心偷巧偷心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孟子接着上面,再讲心理作用,他说「人皆有所不忍」,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的地方。例如在家里吃到好东西,如果父母家人不在,总不忍心完全吃掉,这就是不忍之心。可是吃到最后,父母家人还没有回来,东西又实在好吃,于是会改变主意,吃完了再说吧。假使能够扩大这种不忍之心,「达之于其所忍」,下狠心要随时把不忍心扩大变成爱一切人,变成了真仁慈,那么就叫做「」。

其次「」。孟子以「仁义」两个字作为他教育的中心思想。他说:「人皆有所不为」,每个人心理,有他自己的标准,某事该做,某事不该做。例如:看见面前放有一堆无主的钱,心里会想到,这不是我的,不能随便拿。基本上,人性都有这一善良的心理,但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有这种善良的心理,到某一时候,由于环境上「依他起」,依外物外境的影响、引诱,守不住而自撤防线。人要有为有守,将这种有所不为的心理,能扩而充之,「达之于其所为」,变成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该做的就做,至死不变。下面孟子又申述了理由。

他说:每个人的基本心理,开始都不想害别人,为什么又会想害人?因为利害关系,因为情感上的原因,这样一个一个的原因加上去,最后蒙蔽了自己原先那一点不想害人的善良之心,反过来却去做害人的事。「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如果保持天理良心的一点良知,扩充自己不想害人的心,去掉那些妨害别人、怨恨别人、讨厌别人的许多差别变化出来的心态,「而仁不可胜用也」,那就是回归到仁心的本位了。所以检查自己,平常没有事的时候,都很平静,害人、怨恨、讨厌等瞋恨的心念都没有;一旦有事的时候,受外境影响,这些负面心理的作用就起来了,于是由讨厌扩充为仇恨,再扩充可能起杀人之念。所以人要认清楚自己最初的清净面、善良面,并且扩而充之,自然就是仁慈心。

一个人要扩充没有「穿窬之心」,所谓「穿窬」就是形容挖洞、钻孔,「穿窬之心」也就是偷巧之心。有人学道修心的心理,也是如此,因为心中有一点点好奇,想得到神通。如果自我反省一下,动这些念头的原因,各种怪花样就多了。这种「穿窬之心」,大家都有的,例如有两人在前面谈话,我们本来走过去就算了,可是有时候会想走到他们身边,把脚步放慢一点,偷听他们在说些什么,这也是「穿窬之心」。甚至到别人桌子上,开抽屉,看文件,翻书本,这些都是「穿窬之心」所使然的「恶作剧」坏行为。所以说,能够保持先天灵性的良知这一面,扩充为「无穿窬之心」,把偷巧之心泯灭了,「而义不可胜用也」,自然心中的道德,外表的行为都合于大义了。

第三点,「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这一句照字面解释,「」就是接受,「」是你,「」也是你,释成白话是「人能够扩充不受你你的事实」。什么是你你?很难解释,讲白了就是不受你啊、他啊,别人的影响和左右,就是不分人我之心,如《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人与人相处,没有人我的观念,还是消极的;更积极的是你就是我,「同体之慈,无缘之悲」。人能扩充到没有你我之分,当下爱人如己,做到这样,就是大仁大义,无往而不利了。

心理行为的扩充,到达了仁义,就是佛家所说的无人我相。再进一步,爱人如己,爱天下人如己,就无众生相了。但小有才的人,就不知道这个「君子之大道」了。

前面说了「穿窬之心」,是偷巧的心理,就是偷心,在这里孟子又说:「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例如有一个求学的人,根器不够,不应该教他,但是为了炫耀自己有道德,有学问,非教他不可。尤其宗教方面,一定要别人皈依自己,传一个法门给人,这也是「穿窬之心」。自己的心理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再不然就是弄权,好高,喜欢别人崇拜自己,用话去引诱别人。相反的,对于有程度,有足够道德的人,或对于该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也应该教给他们。可是因为悭吝,吝法,却不教人,以表示自己更高,这也是「穿窬之心」。

这里看到,儒家的道德和佛道两家一样,即使心理上犯了一点点错误,像是引诱别人似的,就变成我慢了,这是不可以的。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说的「君子之大道」来了,非常重要,我们千万不要玩「小有才」,不要玩小聪明,那是不对的。

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话说得非常粗浅,初听之下,平平淡淡一句话,好像没有什么内涵;而仔细再想想,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意思,也是很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善言」。一般人说出来的话,如果别人听不懂就算是自己高明的话,那不如去念咒语好了,口里叽里咕噜,谁也听不懂。所以一个真正的学问家,讲话要深入浅出,将高深的学问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出来,让没有读过书的人也都听得懂,不要玩弄自己的学问。使人懂是他的责任,并不是要使学生认为自己崇高,而故意讲得让人不懂。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就是俭省,收敛;守约施博就是告诉人一个原则,守住这一个原则,而用出来,布施出来,影响非常广大。中国人讲「天理良心」这四个字,很简单,也就是「」,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不能违背。我们为人处事,随时随地都要讲究「天理良心」,这就是「施博」。后来佛教进入中国,也有四个字「阿弥陀佛」,看见一件好事,念一声「阿弥陀佛」,见一件坏事,也说「阿弥陀佛」,有时候骂人也只念一声「阿弥陀佛」。所谓「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这一句「阿弥陀佛」,真是妙用无边。

孟子说「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所讲的话,「不下带」就有道理在那里了。这个「」字有没有错不知道,要考据家去考据,但古人的解释,是说当时的人,腰上都系一根腰带,「不下带」就是讲话很平实。但这样理解还是含糊不清。依我的意见,很明白地说,「下带」的意思就是,君子说话,要说得使人清楚,不可以拖泥带水。简单的一句话,道的精神就都表达出来了。

孟子又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一个君子,本身的人格操守——在儒家讲操守,在佛家叫做戒律——真正有道德的话,无需言教,只要本人修养行为好,自然可为人榜样。「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句话等于讲,自己的心田不去种,拼命去耕耘他人的心田。也就是说,自己没有好好修身养性,偏偏喜欢开口教训别人,而且对别人要求得很严格,对于自己的修为,却马马虎虎。世界上这类人很多,这就是「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