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圣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为圣人。佛经常拿“无常”的道理示人,大家同样研究佛法、佛学,可是常戴一副有色的眼镜,对于世间的无常都持悲观的看法。实际上,释迦牟尼的印度文化所讲的“无常”,就是中国文化的“变”,天地万物没有不变的,不是永恒固定的。所以,生死是无常,人有生就有死,就变去了,这是必然的变去,所以教我们认清这个“变”。《易经》讲变是个基本原则,印度文化讲的是“现象”,叫做“无常”。一般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永远是成功的,不会失败。
“民之从事”,这个“民”,不是站在官的立场,是指老百姓而言,是代表普遍的一般人,或者可解释为“人类”。一般人做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快到成功的时候失败了,爬楼梯还剩一阶就要爬到顶上,突然跌下来,骨头也跌伤了,照X光打石膏,这是“几成而败之”。做一件事情,无论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时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快成功会使自己昏了头,一高兴,眼前的成功反而成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纵然不死,却要再重新开始了。所以说一般人多半是“几成而败之”,在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反而失败了。
但是,要注意“几”字,再进一步做更深一层的讲,成败都有它的先机,有它的关键。先机是什么?是“未兆易谋”那个兆头。一件事情的成败,常有些前后相关的现象,当你动作的时候,它已经有现象了,自己没有智慧看不出来;如能把握那个“机”,就不至于失败。所以,一般的人们“几成而败之”,是因为把坏的机看成成功的机,自己看不清楚,结果失败了。这是进一步解释“几”的道理。
我经常说中国文化包括《易经》以及孔孟、老庄等的思想,中国与希腊、埃及、印度为四大古老民族的文化。这四大文化体系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注重因果律。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这四大古国文明都有这个共同点呢?那就要注意上古以及远古时期了。这也就是说,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类,可能文化已经发展到最高智慧的共同结晶了。在人类文化达到最高智慧的冰河期时,地球毁了,剩下来少数的人类,则把先民文化结晶的一点原则留传下来。我经常说,《易经》八卦的图谶就是这样来的,那个所谓的伏羲,是恍兮惚兮一样,搞不清楚是从哪里来的。
老子再告诉我们“慎终如始”,青年同学们对这几个字要好好记在脑海里,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则。他告诉我们,到了成功的时候,你要保持开始时的那个态度,那个本色。即使做了最伟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时候,也要心中无事,就像在妈妈怀抱里一样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更要知前因后果,不要因为成功就得意,因为学问、事业有成就而满足得昏了头。这样马上就会“几成而败”,失败了。在爬到最高的时候,始终保持开始时那个心情,你就永远是成功,因为你不自满不骄慢,很平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满足,永远保持开始第一天那样的心情,则永远没有失败,永远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