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2.34章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楞伽经》原文】

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 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 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 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 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一乘 引导众生故 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 及与法无我 烦恼智慧等 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 常随波浪转 声闻愚亦然 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灭 除习烦恼愚 味著三昧乐 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 得佛无上身

【南怀瑾老师解读】

“大慧啊!如果他们能断除一切所起的烦恼和错误的习气,便能证得法无我。便能了解寂静的三昧境界,并非是自性的究竟,从而悟入无漏(注三十四)的境界,再不耽著禅味,而觉知自性本来元是无漏。于是,再转入世,于入世中超出世间,具足上上无漏的境界,出世入世,了然无碍,就当得如来的不可思议的自在法身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这是说:佛法由人本位、最初发心进修,由人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而到如来地,这些也便是佛所说的进德修业,次第渐进的一大阶梯。其中除如来地外,仍然都是有心地的转业相。而且彻底来说:诸乘都不是究竟的真谛。如果一切的妄想心灭尽,无所谓有几乘,乃至某一乘的境界,所以佛说究竟只有一乘,为了开示引导众生的关系,才说出其余各乘。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这是说:解脱烦恼的方法和途径,约有三种,所谓:性净解脱(证得自性本来清净)、圆净解脱(证得自性清净圆满)、方便净解脱(了知一切方便法门,是本来清净),更进而证得法无我,那就没有烦恼和智慧的差别存在,所谓烦恼即是菩提正觉了。这样才是大解脱,才能远离烦恼和智慧的对待偏执,而得到究竟的解脱了。)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这是说:声闻、缘觉二乘人们所得的解脱境界和果位,好比一根浮木,飘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虽然自身可以不致沉没,但是身外的风浪波涛,依然未息,自己就以此为究竟的解脱,仍然还是无智的愚夫。)

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这是说:二乘的人们,虽然灭了烦恼,但还不能断除余习,只是以此换彼,暂时不生而已。他们贪著三昧境界的寂乐之味,不肯放弃。他们住在无漏的境界中,并非是最究竟的成就。他们也可以在各种寂乐的三昧境界中,安身立命,再不退转。甚之,住在定中,可以经过无数世劫,即使劫火洞燃,也无所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这是说:他们这种情形,是自己耽于三昧寂乐之中,贪着境界之味。犹如贪饮醇酒而至于沉醉的人们,昏昏然、不知不觉。等到三昧的酒力消失,翻然憬悟,才转而证得如来境界,方知本来清净,由来成佛已久矣。)

(注卅四)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瞋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这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