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04卷一

心性本体论之问题开始1

天风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念吧。

南师:好。

众念:【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天风师:好,我们先念到这吧,这一段落已经说了很多事情。

南师:个人的,他每一个弟子个人的先不介绍了啊。

天风师:好嘞。

南师:本文开始,你还是照旧对我们讲的,我们都是听众,等一下跟你辩论了。

天风师:“其名曰”,就是接着昨天说经文里所讲的,那些佛的大比丘众,大阿罗汉无漏。点了几个佛的常随弟子“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这个(分别)是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的;“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里讲一句,就是这个“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实际上一般在经文里简称就是“富楼那”,这里面用的字比较多,不要弄混了。“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这个是常随佛的这个身边的那些大成就的弟子。“而为上首”呢,这个一般指的是领众的,有代表性的,就是后来成为上座部的这个,在佛身边的这些大成就的弟子。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这个“复有”可以理解成——还有了;“无量”就是说很多的意思了;“辟支”呢,指的是二乘的成就果位,这个辟支呢,一般指的是缘觉,因为他和其它的果位还有一定的区别。辟支佛也叫独觉佛,一般指的是他的具足的一些特殊因缘和机缘,而自己在有佛和无佛的时代,他都能够自觉的,能够自己获得这个无漏的智慧,达到“无学”位的,这样一个果位。

“并其初心”,这里“并其初心”呢,据我的理解,在经文里讲的初心,指的是初发心的初级学者。“同来佛所”,就是大家都来到佛的所在这个精舍,这个我们现在也可以理解成是道场。“属诸比丘”这个“属”字呢,有的时候不用这个口字,嘱咐的嘱,现在看来这个字是家属的属,一般的经文里、在古字这个字念“嘱”,嘱咐的嘱;就像《金刚经》里的善付嘱诸菩萨,这个嘱,嘱托、嘱咐的意思,“属诸比丘”就是说给很多,诸也是算所有的意思。

南师:停一停,这个“属”字不对啊。

天风师:好,您说。

南师:你刚才嘱咐的嘱,这个“属”在中国文字——刚好碰上,同嘱咐的嘱没有关系,正好碰到这个时候,“属(shǔ)诸比丘”,那么在中国文字里头历史啊,什么事情,譬如说,今天我们朱大教授——朱校长,正好来碰到我们,“属(shǔ)诸”我们正好讲《楞严经》,是这个“属(shǔ)”,这个属字,是这个意思。

天风师:哦!属于的属。

南师:诶!对、对。

天风师:“属诸比丘”,老师给了一个指点。“休夏自恣”这个休夏呢,指的是在佛教,这个早些的制律当中,有一个结夏安居的制度,也有的叫休夏。就是从阴历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三个月,这个大家就是减少出外走动,集中起来修学。

南师:这个你要补充。

天风师:哦。

南师:你去对社会讲法,为什么呢?印度佛教的制度有个——这个叫结夏,现在我们中国佛教流行,为什么?印度的气候一年也是十二个月,我们中国的气候一年十二个月分四季,三个月春天,三个月夏天,三个月秋天,三个月冬天,一年。印度一年三季,没有四季,雨季、晴季,尤其是雨季是——正是我们的春天到夏天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印度的气候非常热,热的不得了。而且碰到大雨季,所以印度的规矩,在这个时候,佛把一切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堂,结夏就是避暑,我们中国话叫避暑。避暑是轻微的,他那个结夏是很严重,尤其出家比丘不能出去化缘了。一方面生物在雨季里头,这些虫啊、地下的生物啊,生命刚是爆发。佛的制度不杀生,怕在外面下雨这样走杀生太大。一方面生活的需要,化缘也化不到了,所以有一百天的结夏,叫做结夏安居。结夏是这个道理,你必须把中印文化,在将来的社会一切说明。

天风师:对,所以说这个结夏呢,一般这按中国的,延续印度的这个制度呢,在佛教界,等于说是到七月十五这个结夏圆满。

南师:对。

天风师:也称为“佛欢喜日”,因为在这结夏期间,佛弟子们用功啊,专心修学啊,哎,这个……

南师:不出门的,大家集中一起修行。

天风师:这样的话,就是有很多弟子会有很大的进步,会有很多成就,这个,那么到这个结夏圆满的时期呢,这个就称为“佛欢喜日”。

南师:这是一。第二点要注意,本经里头同别的佛经不同,特别提到“辟支佛”,将来你出去是大法师,是大教授了。他本来也是学者教授,都是外面已经做学者教授,要特别说明,你刚才提了一个“缘觉佛”,你是对知识分子讲,尤其对佛教徒都懂了。可是你对社会普通教育你要说明,佛教有两个发音相同,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圆觉经》的圆觉菩萨,那是大菩萨、大成就;这个“缘觉佛”是中乘,由小乘到大乘。你刚才也提到过,没有说明清楚,不是你不对,我是说,你将来面对二十一世纪整个的社会弘扬。“辟支佛”叫做缘觉,因缘的缘,必须要黑板上写清楚,不是那个圆满的圆,缘觉也叫“独觉佛”,不管有佛出世、无佛出世,很多人学问好了,人生经验够了,突然对人生厌烦了,要修行去,对社会不舒服。譬如说,我们现在也很多——中国很多辟支佛,老年退休了,子女满堂,生活够了,自己也是,一个人不晓得怎么过,那些人有时候像感觉到的,所以包括了初发心,刚刚进入这里。这个是特别提出来,本经同别的经不同,特别注重这个,换一句话说,这个“辟支佛”(是)已初发心的意思。僧俗之间,这要特别加以说明,你要注意的。

天风师:哦,谢谢老师。

南师:不要谢,这是讨论,这样说说,不客气的。

天风师:“休夏自恣”,这个自恣呢,就是各自去在用自己方便的修行吧,法门。

南师:不是,(是)可以自由了,因为结夏安居有规矩,大家生活在一起,每天有规矩的,到了这个时候,最后一天放松了,随便吧,大家回家去啊什么,也可以看看家人啊,或者是有别的事情,这叫“自恣”——自由活动,就是拿你这样白话,将来对这个社会好讲。

天风师:嗯,然后是“十方菩萨”,十方在印度文化当中呢,中国一般讲四面八方,印度讲的十方就是四个正方和四个这个尖角的方位就是八方,再加上、下称为“十方”,其实也代表所有方位的意思,印度习惯于称为“十方”,区别于中国的通常所讲的四面八方。“十方菩萨咨决心疑”,这个“咨”呢,就是咨询的咨,和刚才那个“恣”就不一样,咨询;这个“决”呢,一般指的是表决、确定的意思;“咨”呢,就是咨询,咨问。然后那个,来解决内心的一些疑惑和障碍、困惑。“钦奉慈严”,这是对佛的尊称,这个慈悲,这个庄严,很恭敬的来这个“依佛所教,奉佛所嘱”,“将求密义”,这个希望能够得到佛法的甚深奥妙,妙法的这个义趣和义理。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即时”就是这个当下,此时此刻那个时候,“如来”——这里特指的就是这个……

南师:释迦牟尼佛。

天风师:佛陀,就是“如来”也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了。“敷座宴安”,这个是一般在法会当中,或者是佛在修行当中,或者是日常生活起居当中,经常采取的一种坐姿,就是宴座;那么“安”呢,表示安定,安静的意思;敷座一般是指的当时,这个,出家人就知道了,在家人可能不太清楚,有一种坐具,用来打坐,铺在坐垫子上面的这么一个,现在说叫垫子,或者是类似于单子那样一个叫坐具,“敷座宴安”。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就是为了来参加和到会的,这个所有的菩萨、罗汉,这个来听闻法要的信众,包括刚才提到的这个“辟支佛、缘觉佛”和初发心的。老师所提示的那种半僧半俗类型的都在其中。“宣示深奥”呢,这个字义比较浅显了,就是宣呢,就宣说了,示就开示,一般的讲经说法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宣示。“深奥”就是这个比较好理解了,特指这个佛法和妙法的甚深奥妙。

“法筵清众”,清众呢,这个咱们特别来讲一下,一般呢,在佛教的寺院当中,不担任什么工作的修行者,就是出家人,也就是区别于担负职责的人。这个清众是不担负责任的,担负责任的就叫执事,相当于是有职务的。而清众一般是没有职务的,只是来照顾自己的修行和饮食起居,不担任寺院和这个道场当中的具体的日常工作。那么这里的“清众”,我的理解呢,它不仅仅是指的这个准确的区别于执事,而指的是清净的大众的涵义。“法筵”呢,就相当于佛是以无上的法布施来这个供养有情。这个讲法的法会就相当于摆了一个很巨大的筵席,来这个供养有情。就是用俗话说——请大家吃饭。那么一般情况下的供养是斋僧,就是千僧斋,请一千多个出家人,甚至更多的出家人吃饭,叫供斋,打千僧斋,这也是一种供养方式。那么这个“法筵”呢,就是特指这个佛陀以妙法成为第一供养,最殊胜的供养,供养大众。

“得未曾有”,也就是说这个,这个“得”指——特指听众来说的,参加法会的,这个大比丘众、大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还有其它所有的六道众生,有机缘能够听法的。包括天龙八部,是吧,特指这些授受者,接受者,“得未曾有”,得到了以前没有过的,不曾有过的这样的殊胜、教义和因缘和欢喜。就是说法的很多功德都具足在其中,叫“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这个仙音大家都好理解了,特别讲一下这个“迦陵”,它这个里面是简称的,翻译的方便。在这个印度,尤其在很多经书里,都提到这个迦陵频伽,一种净土,特别这个声音美妙的一种鸟。说这个鸟这个声音美妙无比,像仙音,像天音一样。一般的就是指的是这个鸟——迦陵频伽,“迦陵”是一种鸟的简称。就是也是对这个法会殊胜因缘,对佛的这个大开法筵的,这样一个功德的供养。“遍十方界”,这个十方也是刚才所讲的十方是一个含义,特指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包涵诸有、包涵万有、包涵一切时空,这样的,“遍十方界”可以这样去理解。

“恒沙菩萨”,这恒沙呢,一般这个印度的,印度的,不单是佛教,佛经里面,印度其它的印度教,印度文化当中都经常引用“恒沙”这个概念,“恒沙”的“恒”特指恒河,就是印度的一条最大的河。恒河的里面的沙子非常的多,所以说“恒沙菩萨”,比方说,表示像恒河里的沙子这样的,无量无边的无数的,这么多的菩萨。这个以后大家在其它的经书里看到,什么“恒河沙数”啊,“恒沙”啊,一般的都是这样理解,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或者是都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个形容词,表示很多很多的菩萨,就“恒沙菩萨”。

“来聚道场”,都前来聚会在佛讲法的这个场所。佛在转法轮,讲经说法的地方,或者用功办道的地方,领众修行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统称为道场。所以说“来聚道场”,大家都前来聚会在这个场所,就是依佛、依止佛的这个场所。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大家就是有一定的佛教常识和佛教基础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个“文殊师利”号称这个,他是表(示)在佛的功德当中,是代表佛的智慧的意思,这个观音菩萨是表佛的慈悲的意思,这个普陀山,这个普贤菩萨是表佛这个佛法中……

女生:观音菩萨呢?

天风师:观音菩萨是表慈悲嘛。那么这个普贤菩萨是表(示)他的行持力,行愿力,他的力行的一部分。而这个地藏菩萨是专门是表(示)愿力的,这个大愿地藏王菩萨,就是四大菩萨作为表佛的功德的四个方面。文殊菩萨是表(示)智慧的,在很多经教当中,经书当中,那么都有文殊菩萨的出现,文殊菩萨是替大家来向佛提问。因为有的时候因缘不成熟呢,很多修行人、佛弟子,他没有能力提出他想要提的问题,或者他不会提问题,或者是他们搞不清楚究竟什么最重要。那么这个时候只有具足智慧的文殊菩萨,这个“文殊师利”,就是他的一种称呼方式,也有称大智文殊师利,也有这个,这个“师利”两个字也有别的翻译方法,用别的字,但是“文殊”呢,一般是用这两个字用的比较多。在这里面呢,你看“文殊师利而为上首”,也就是在这个这场法会当中,就是下面要开始讲起来,所谓的这部《楞严经》的因缘,也跟这个文殊师利菩萨有关。当然也跟其他很多菩萨、佛弟子有关,而这一句特讲的“文殊师利而为上首”,说明他在这个场所当中,在这一次法会当中的地位很高,或者是说很重要。他居于上首,一般来说呢,就是说像一个有代表性的佛弟子,这样的,在这样的一个身份,特别指明“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这个咱们先说这个“讳”字吧,这个讳是忌讳的讳,一般是讲的是讳日,也有翻译成忌日的,忌讳两个字。

南师:这个,你都讲的很好,我们的要求,你是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大众讲的,你现在讲的是讲给出家人听,呵,而出家,有出家学识的人听,都对了。不能普及,都要普及,这一段先把它摆在那里,明天再补充。现在我代表你,你今天有点拘束,突然,你本来天马行空的人,这两天给你一困,名字给你困的太多了。

天风师:今天,跟彭先生他们两个练瑜伽,这个这个……

南师:对,我看你今天身体也有一点点不对了。

天风师:有点酸痛,后背有点难受。

南师:你要重新来,好了。我现在代表你,假设我来给普通人讲,包括学问最好的,包括一个字不认识的老太婆,包括这些。

“时”是指当时,这个时候你讲,“波斯匿王”——印度的国王。你就那么明白的讲,另一个国家的国王,但是注意这个波斯不是现在伊朗,伊朗——我们现在伊朗在唐代叫波斯。譬如我们现在有些人养猫的,波斯猫蓝眼睛的,这是伊朗。这里所讲的“波斯匿王”,当时不是指伊朗的国家,中印度有另外一个国家。“波斯匿王”是个很好的,在印度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同中国春秋诸国一样,有几百个国家。有波斯匿王在中印度,这个地方最丰禄、最富有。现在讲是——全印度在当时佛在世的时候,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发达一个国家,这个皇帝也非常好的。

“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什么是“讳日”?死人,忌日,中国人叫忌日,要注意哦,父母祖先那一天死了,再去念经上坟,那个是叫忌日。在中国文化,注意哦,碰到父母祖先,现在年轻人都不懂了,自己父母死了,那一天是忌日,也叫“讳日”。讳是避讳不敢讲,心里难过。你把“讳日”这个道理解释清楚了,这是中国文化啊。那一天佛在这个场面,你刚才这个场面描写的,完全讲佛教,太严重了。很清净庄严,很舒服的啊,正好碰上那一天,是波斯匿王为父亲做纪念日,办了一个很好的斋饭,请客。请佛到他皇宫去吃饭,“请佛宫掖”,“宫掖”是指波斯匿王的宫殿,那么你顺便做国文的讲,既然是宫殿,为什么叫掖呢?不是宫殿的正厅,宫殿的正厅是皇帝办公的地方,掖是两边的,两边的,偏殿。

天风师:侧殿,偏殿。

南师:偏殿,办一个请佛来吃饭。“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他说佛那一天,碰到他为父亲忌日,办了很好的斋饭,目的是专请释迦牟尼佛去吃饭。因此皇帝自己亲自来请佛,今天请你到我那里吃饭,吃中饭,只吃中饭哦,因为佛过了中午不吃的呀。所以他那一天的斋饭办的非常好,特别“广设珍羞无上妙味”,珍贵的,羞,中国吃饭用珍羞是很好的菜肴,羞,吃的人羞答答的是这个,羞是不好意思的,“哎哟”这个味道真好吃啊!这个羞字,所以中国人过去古文——珍羞美味,珍品,吃的你脸都变了形叫做羞,不是不好意思吃。吃的脸变形了,珍羞无上的妙味,那一天不晓得请了印度菜、什么菜,或者烙饼啊什么东西,印度人喜欢吃烙饼,当然烙饼特别好吃。“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主要是请释迦牟尼佛吃饭,为他父亲忌日办的超度,同时请一班,也迎请诸大菩萨。这是把——大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了,在家菩萨,出家的,跟佛弟子有所成就的,很高的大菩萨们一起去,同时他又请年长的朋友,长者,年高德劭的。譬如像朱清时一定去,朱校长,朱永生先生苏州的长者,也是首长。居士——信佛的一班有名(望)的,“同时饭僧”。不但如此,不止请佛,佛的一千人、几千人这些跟去的一概请。所有刚出家的和尚都请来了,这个皇宫里办了这么一个大筵会来请佛,“伫佛来应”,等到佛答应肯来。因此呢,国王自己亲自来请佛,大家有些客人先到了,不会动手的,呵,等到佛来开始吃饭。你要这样通俗的讲,不要那么讲佛学的讲,不晓得怎么讲,你现在讲故事给大家听,那比较三根普被。

那么,“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这个佛命令了,这个“敕”是在中国古文,只有长辈对下辈用,尤其是皇上对部下用。所以这里文章把佛的推得很高,佛就命令由文殊菩萨带领大家一起来,我们统统去,分领分班部队的,有些出家的一排,在家的一排,什么都分派好了,及诸阿罗汉,一切大菩萨同得道的罗汉,一概,“应诸斋主”,把佛当斋主,斋僧,中国嘛,后来叫“斋僧”,现在你刚才提到过,现在普陀山、五台山,我听说这几年发财的老板“千僧斋”,一次都花几百万,请一千个和尚吃饭。那么这个制度是当时佛建立的,也同这个时候,请诸斋主。“应诸斋主”,请大家来一起吃饭。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到这里,先到(这里),暂时切断在这里。所有人都去了,只有佛的弟弟阿难,他前两天有别人单独约他,大概是纪风(音)吧,(男生:嘿嘿)你没有出家以前名字叫纪风(音),大概阿难先受了纪风(音)的邀请到,不参于,他已经先出去了,早晨就出去了,“先受别请”,而且路途远一点,中午赶不回来。“不遑僧次”,“遑”——来不及,来不及,没有时间,来不及跟到一帮出家人一起排队过去。下面几句注意,佛教的戒律,现在当然不一定了。过去的戒律,出家人、和尚到在家人那里吃饭,一定两个、三个人一路,不能单独去。尼姑到别人家里,女众出来一定两个或者三个,一定要人陪伴,不能单独。单独怕有事的,那么这里后来这个制度,佛的这个规矩在印度中东现在还流行。

我现在离开本经,给大家做一个知识的交待。譬如你们到中东去碰到回教徒,穆斯林。他出来一定三个、五个。你在中东去,假设你们去中东去,碰到三个、五个穆斯林一路走,你放心走,跟他碰面都没有关系,不会出危险。如果一个穆斯林单独碰面,你小心,算不定杀你抢你。呵,回教徒是这样,也许不会。可是他这个规矩当时在印度,现在流行,在中东,回教徒很特别,回教徒很守戒律的,出来都很规矩。

所以佛呢,这个制度建立对社会有个影响,那么你顺便也可以讲到。譬如中国共产党,当年我们在美国的时候,碰到中国的大使馆来看我。我当时台湾到美国去,大使馆的人来看我,一定两个、三个,不敢一个来。它北京马上晓得了,你只有一个人去犯规的。“哎哟”,我说你比佛的规矩还大,你们外交部,呵呵。现在外交部也放松了,过去是这样。这是顺便讲到一个常识告诉大家,所以你在做法师讲经的时候,很多常识你在这里就可以讲出来。

好,现在我们回转来讲阿难个人,被人家请,回来赶不上。他没有——只有一个人去,已经犯戒了。阿难今天是犯戒的,第一条他自己违反了,“既无上座”,上座是——呐,现在你师兄是,他是禅堂的首座,你出门没有叫他陪你,呵、呵,因为他是监视人,没有因为上座,“及阿阇黎”,阿阇黎——教授师,大教授师。

天风师:古道师。

南师:啊,古道师,你也没有请古道师老前辈。你本来三个人出门,结果你一个人出去。这些已经点明阿难这一次的行为,因为刚放假嘛,轻松,不晓得什么事情。先走了一个人,答应出去了,可是他本身呢,又不带古道师,又不带天成师,自己出去。问题出在这里,这个经中的点题。

“途中独归”,不晓得在哪里吃了饭啊什么,回来了,单独回来。“其日无供”,哎,佛教不准自己做饭,路上化缘来吃。但阿难那一天很倒霉,自己不守规矩,单独去,路上到人家那里化缘,印度的规矩现在还是一样,你到东南亚,和尚站在门口,端一个钵,“叮”一敲,主人家出来一看,“哎哟”,出家人。印度人还是这样,进去这个饭,中午刚做好,要锅打开在中间挖出来,很好的菜送出来供养,是一定的。可是阿难那一天很倒霉,搞了半天,没的人家或者吃过了,印度人你站在那里化缘,他饭已经吃了,他不敢给你,觉得不恭敬。只好给你跪下来磕个头,对不起了,没有。不敢给,因为自己吃过了,或者是阿难那天碰到这么个倒霉的日子,“其日无供”,他没有,肚子还饿。这里佛在这里,你看,这个佛经像是一部小说,笔下(生辉)。这一边佛——皇帝请吃饭,那个威风啊,闹热的很,是一幕电影。大家都去吃好的,阿难一个人回来,饭一口都吃不到,呵,这很可怜。

“即时”,那个时候,“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这是一段。那么阿难没有办法,照佛教的规律,马上把这个钵拿出来,这要表演了,(师起来示范),佛教徒化缘吃饭,端个碗,手里拿个引磬,走路目不斜视,规定的,不能这样看,一路走去,随便去化缘了,站在门口引磬一敲,人家出来添饭给你吃,或者拿供养。所以阿难“执持应器”,就是拿一个引磬、端一个碗,一路走来,准备化缘。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他想走过随便碰到哪一家正好吃饭,站在门口化缘,要饭吃。比丘就是乞士嘛,讨饭的,高级的讨饭人,就是出家人,呵,所以叫做乞士。所以乞士的意思——高级的讨饭人,“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众生”,这好听一点“下化众生”,就是要饭吃。

众:呵呵。

南师:你就讲白一点,这就好听了。这个经典一听就活了,它经典本来是个记载。

那么阿难当时的心里有个描写,“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啊,这里岔进来这一段文章。你要,不要同法师们讲经,同现在人讲小说、说评书一样,经典本来是个对话的记录。

阿难心里想,这一次中午肚子饿了,他也不晓得佛在哪里,有伟大的场面请走了。他想要中午吃一餐饭,他想这一路走来碰到最后那个人家,“初求”最后的“檀越”。碰到哪一家,我走到尽头就在那一家,或者碰到这个街头最后的,或者到苏州,本来到他家里吃饭,他不在家,只好随便走了,碰到最后的“斋主”。“无问净秽”,他平等观念,因为印度的四个阶级很严重的,不管你贵人官、老百姓,还是婆罗门、剎帝利,这个旃陀罗、首陀,四个阶级很,他是下面是剎帝利这个,先四个阶级。那么你讲经的时候给大家要讲了,在我们这里现在不讨论,“方等行慈”,怎么叫方等呢,心要平等,就是穷人家里,今天就站在那里,要最后这家穷家,准备斋饭,“不择微贱”,不管尊贵人家、普通人家。“发意圆成一切众生”,就是谁给我这一餐供养,这一餐饭给他做,归功德给他。所以比丘虽然是高等的讨饭人,这一餐饭来是给众生种一个福田,他做了布施,他是做了布施就有功德,所以做众生的福田。下面就是说明阿难当时回来的心理状况,这一段。心理状况还没有完。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就这一段。因为阿难为什么这个心理准备呢?他听佛骂过人,教训过学生,哪两个学生呢?一个是须菩提,一个是大迦叶,十大弟子(中)两个人。大迦叶是印度的首富出家,大财主,出了家做和尚以后,做和尚以后,他看不起有钱的人,专门在穷人搭堆的,大迦叶,不给有钱人搭的;他是——本来是个首富出家,地位高、有钱出来,一个人出家了。须菩提呢,发心不同,嘿,他喜欢给有知识分子高贵人家来往。两个人都受佛骂过,“心不平等”,有阶级观念,所以阿难这一天心理准备呀,不要有阶级观念,我碰到哪一家就哪一家吃了。他说他记得佛骂过,“诃”,就是骂过,须菩提及大迦叶犯了这个错误。虽然是阿罗汉得道的人。“心不均平”,没有平等心,学佛第一个要发平等心,对一切众生平等,这个心没有发起,学佛的犯了根本戒,他记得。

所以他心里“钦仰如来,开阐无遮”,非常敬仰佛平常的教育,“开阐”,打开门,“无遮”,心里没有障碍,空的,平等没有偏视,无遮,没有遮盖。“度诸疑谤”,而且这样的行为也免得给社会上批评。因为社会,尤其是阿难,阿难跟释迦牟尼佛两个堂兄弟,太子出家的,是个太子出家,专门向有钱的人到朱永生(音)家里要饭吃,就不到我们这里来。那给人家批评的,也有人家有批评,所以他免除了这个批评的,心理这样。

这个故事说的特别要交待清楚,因此出了大问题,问题出在这里,这一部经典不同,由吃饭开始,最后发生男女关系,呵。饮食男女,所有的经典,《金刚经》是由吃饭开始,讲出一部《金刚经》,饮食关系;《楞严经》不同,先由吃饭关系变成男女关系,由男女关系又变成莫大的问题来了,所以这个故事的来源,这一幕电影要演,这个剧本是这样写下来的。

男生:老师,休息一下。

南师:哦,休息呀。

男生:休息。

南师:哦!饭还没有吃到诶(众笑),呵、呵。不是呀,我替他,我是叫他以这个方式来讲。

天风师:谢谢老师。

南师:你千万不要那个方式来讲。

天风师:这个……。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