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昨天讲的还有问题没有?
天风师:看大家有没有问题?
南师:你的大教授师呢?古道呢?又怎么退位了吗?好,那就开始研究吧,还是你来,好吧,法师来。
天风师:昨天我们讲到“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那么我们从下面“阿难白佛言”往下念。
众念:【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南师:好,“(心目)为咎”,到这里为止,一段,先消文嘛!
天风师:昨天我们讲到这个阿难回答佛所问的问题,佛的发问。今天就是从“阿难白佛言”,这个,就是等于阿难回答佛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世尊”,就是佛陀——释迦牟尼佛。“如是爱乐,用我心目”,我认为这个喜欢、爱乐,所能看到的这个佛的相好庄严,是用我的心和眼睛,用眼睛来看到了佛的“胜相”——妙庄严相,由内心生起的“爱乐”和喜欢。“故我发心,愿舍生死”,因此我发心出家愿意跟着佛,学法了脱生死。
“佛告阿难”,佛又给阿难讲话了,“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像你,如果像你这样说的,你这样理解的,真正的爱乐是源于产生在心、内心和眼睛。“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心的根源是什么,你这个眼睛能看见的根源是什么,你就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断除烦恼和尘染,这个“降伏”有这样很多的含义。然后佛就作了一个比喻,打了个比方,来讲给大众听,就是“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就比如国王要发兵,兴兵剿灭……
南师:敌人吧,土匪。
天风师:敌人、或者匪徒、入侵者,那么如果你去发兵,你不知道这个贼窝在哪里,不知道这个敌人的排兵布阵的方法,和这个主要是他这个驻兵之所在,你就没有办法去找到他,更没有办法剿灭他。这个道理呢,就是告诉阿难和在坐的大众,“使汝流转,心目为咎”,能够使你产生生死轮回、烦恼流转的这样一个作用的根源,是“心目为咎”。这个“咎”呢,一般我们理解就是这个责任、错误、问题之所在的意思,就是关键的所在。这个问题所产生的根源是在这个,刚才所提到的这个心和目,和眼睛和这个心意识的作用。
南师:好,消文,你刚才是消文,消化这个文字了。
天风师:对,消文解义了。
南师:古人叫做消文,都讲的对。假设出去弘法三根普被对大众这样讲,(就)不明白,还是不明白,你们觉得呢?这样可以了吗?诸位?
古道师:大概意思明白了。
南师:意思明白了。
古道师:大概意思明白了,啊。
南师:大概是这样。
古道师:对。
天风师:谁不明白直接提一下?
南师:我不明白。呵、呵(众笑),但是我也明白。
李慈雄:应该如果说对已经学过这些的人,觉得好像是讲了,但对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的,就是没有吸引力。
南师:对学过的也没有吸引力,我一直鼓励你,你将来出去,你个性天马行空,要讲,一刀切进人心去。好,现在我是天风,我的上下叫天风,上天下风,啊。
李慈雄:哈哈,上天下风。
南师:就是说,继续昨天的问题。问阿难,前面的问题是他看到阿难回来,他说你当时怎么发心的,你要继续下去,不管昨天这个问题,连到上面,我们又没时间(限制)。他说我看到佛那么这个庄严色相发光,不是这个肉体、凡夫这个肉体所能够做到的,一定修持来,跳出生死,接连那个问题来。他说“如是爱乐”,世尊,他的答话——我喜欢看你这个色相那么庄严全身发光,喜爱、高兴,因为用我的心跟眼睛看到的,“用我心目”,因为他古文翻的太好了。“由目观见如来胜相”而“心生爱乐”,补充。因为眼睛看了,看了你,实在看到你太庄严这个色相了,色相的问题,内心生出来,高兴、真可爱,非常喜欢。“故我发心愿舍生死”,因此发心呢,想学到你这样,跳出生死的轮回,“轮回”加上,生死就是轮回问题。
佛嘛,听了阿难讲了以后,“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照你刚才讲话,每个人看一个东西可爱、喜爱,因为眼睛看见心里喜欢嘛,这是一句普通话。可是问题在这里,假定不认识、不知道心、眼睛,心,眼睛看是什么东西,心能够知道是什么东西,“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修行是白修了,你要跳出生死白用心了,所以佛作一个比喻。一般人都想出家学佛修道,想跳出这个物理世界,找到生命本来,都想跳出这个生死,可是跳出这个生死,叫阿难讲,工具,就是心目两个开始了。所以佛作一个比方,“譬如”一个“国王”要发兵讨伐这个敌人,不晓得,你刚才讲,不晓得贼窝在哪里,这个发兵没有用。换一句话说,假设我们出家修行打坐修道为了什么?为了好玩吗?那就不讲了。为了跳出生死而本身成佛,这个根本你要找清楚啊。这里有两句话,这一段,讲修行的根本,“使汝流转”是“心目为咎”,一切众生漂流在生死轮回中,就是眼睛跟心两个作怪,先提出眼睛跟心两个作怪,“咎”是过错,咎是古文,古文是错误,犯的过错,“心目为咎”,是这一段。你很得力、很有力的指出来,重点这两句,不是光对阿难说的,对我们说的,包括我们在座,这里人你看跟到我的这一班同学,都想学佛干什么呢?想了生死,嘴里那么讲,他根本、现在也碰到这个问题,使你堕落生死轮回,“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流转什么?六道轮回转来转去,生命流动、转化,就是六道轮回,流动、转化,这个生命转变,是“心目为咎”,心(目),一个看见,一个心里想。我的意思,要你,我讲的这样,是不是比你那个更清楚一点?
天风师:更清楚了。
南师:哎,你应该是这样讲,我的意思。因为未来培养你们几位都是大师,总要出去,哎,你们千万要发心,这一次研究,不要自私,光是听听,一方面自己用功,一方面将来对大众教化,你也注意。那么下面讲下去啊,也是先消文,每次我好像都提出问题给你,啊。
天风师:对,非常感谢。
众念:“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南师:好,先到这里,暂时,你说暂停,消文。
天风师:接下来,如来就开始,佛陀就开始问这个阿难,说,“你现在……”
南师:我现在开始问你。
天风师:哦,“吾今问汝”,我现在来问你。
南师:开始问你了!
天风师:开始问你,“唯心与目,今何所在”,说你这个心和你这个目现在在哪里?
南师:你讲用眼睛看到,心里喜欢嘛,心跟眼睛在哪里?
天风师:对,有这个上下文的这个连贯的意思,你刚才讲的这个心用眼睛看,用心来爱乐、喜欢,那么现在你这个心和眼睛“今何所在”,现在在哪里呢?阿难回答佛说,“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这个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呢,这个在其它很多经典里也有讲,这里没有详细说,就是说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各种这个,这包括六道众生了,这个统称为“十种异生”。
南师:你去说法的时候,你不能这样说了,我们这里知道,你说——先解决一个问题这一段,什么叫“十种异生”?佛法是分析以后的归纳,这一句话交待清楚。一切生命有十种,其实有十二种,《楞严经》后面讲到十二种,这里只提十种。
天风师:这是一个概括吧。
南师:对,那么你说我们大家要知道,现在不是我们啊,你当到社会上大教授,最高的知识,和一个字不认识的众生在讲法,我们都看过《金刚经》讲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是四种,《金刚经》提到四种。这里提十种,十种是什么?有相、无相,有色、无色,若有相、若非有相,若有……这个解释起来,你做法师呢,这一段先这个问题,要半天讲清楚了,三根普被,在我们这里,你就可以那么提过去了,可是要注意,啊。
天风师:这个要是对一些刚学佛的人……
南师:不管,你不……因为你大众社会上讲,下面听众,你不管他高的低的,高的人坐在下面还在听你,看你法师啊佛学的知识够不够,低的人没有受过的,他正要听——“哦”原来生命是佛的分析以后归纳十种,实际上在经典的后面叫十二种众生,《金刚经》只讲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那么实际上有十二种,你这个要交待清楚。
这里世尊,你看,他说“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就是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个共同的特点,“同将识心居在身内”,心就在这里身体里头嘛,心不在外面,在身体里头,不是——没有说指这里哦,没有指到心脏部分,他答复“识、心在身体里头”。
天风师:在内,对。
南师:啊,这个里头,将来你对现在人就要注意了,还是心脏、还是脑的问题?以后后面(再讲)。他说“纵观如来青莲华眼”,即使对您老人家讲,佛的相貌非常漂亮,他的眼睛黑白分明,长的非常漂亮,一副眼睛三十二相,所以佛经称他——释迦牟尼——青的莲华色的,那个眼黑白分明,不像我们大家老花了,两个黑眼珠、白眼珠分不清楚了,啊,很糊涂。他说就是您老人家那双漂亮的眼睛,你也在长在脸上啊,眼睫毛就长在脸上嘛,呃,不但眼睛,“我今观此浮根四尘”,什么是浮根四尘呢?呐,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浮在脸孔上的,根根外面摆出来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祇在我面”,都长在脸上嘛!他意思说,你老人家多余问,眼睛在哪里?谁都知道嘛,耳朵在脸上。同样的眼睛、耳朵都在脸上,心呢,个个都知道,实在在身里头嘛!意思说,“呃,世尊呀,你这个还要问吗?”
天风师:对,比较简单,好像。
南师:要这样,要表白清楚。
天风师:对,咱们接着往下念。
众念:“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所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南师:这个字,你念户牖(xī)?
女生:yǒu。
天风师:xī,户牖(xī)。
南师:什么?
古道师:念yǒu,窗户的意思,念yǒu。
南师:不是,你要讲经时候都要查清楚哦。
古道师:这是查过的。
天风师:包括您这个《楞严大义》那个都是念xī。
众念:牖(yǒu)。
古道师:复旦大学那个是弄错了,差了一横,所以念成了xī,这样子,西(xī)和酉(yǒu),发音。
天风师:哦,这样子,我就把这个yǒu改成xī了。
南师:嗯,“户牖开豁”,念下去,啊,刚才谈了发音带过了,此大讲堂,再念,还没有念完。
众念:“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佛告阿难。”
男生:不是,(是)“尔时世尊”了。
天风师:这是两个版本,这里面有一段是“尔时世尊”,那个版本就是“佛告阿难”,这个中间这段文字大概有三行半是挪到后面去了。
古道师:对,四行,有的版本是把这个挪到前面去了,对。这个“尔时……”然后一直到“舒金色臂”什么……
天风师:老师这个版本和我这个一样的,“尔时世尊”……
南师:“佛告阿难”,应该接下去是问答,这三行先拿出来。
天风师:对,先拿出来啊。
南师:不对的。
古道师:“伏受慈旨”这一面,是吧?
天风师:那我们先讲前面这一段。
南师:对。
天风师:这样的话,就是“佛告阿难”,佛跟阿难说了,“汝今现坐如来讲堂”,你现在……
天成师:老师,这一段原来是在前面的。
天风师:对。
南师:在哪里前面?
天成师:在第二页的前面。
天风师:对,在,我标的在第三页第一面的中间,“佛告阿难”之前。
南师:嗯,对了。
天风师:我对照另外一个版本是这样的,那我们就按照这个版本来讲。
马宏达:这一段拿到前面,是圆瑛法师把它改到前面的,古老的版本就是我们现在线装本这个版本,圆瑛法师有他的一个理由说,如果按从整个文,从字义上、文义来讲的话,它是一个总纲,讲出首楞严三昧有这么回事,应该放在前面,圆瑛法师他一个理由,所以放在前面。
南师:这一点圆瑛法师见解倒是蛮对的。
马宏达:但是过去的版本是这样的。
南师:过去是,老的呀,好,现在你先把这一段消文。
天风师:我们先理顺一下这段经文。
南师:“佛告阿难”。
天风师:佛对阿难,就是佛讲了。
南师:其实这一段大家看懂,不过要讲过的呀,你不要认为大家看懂。
天风师:对,你现在坐在这个“如来讲堂”,就指的是这个——当时佛所在的这个精舍。
南师:就是我们这个讲堂里头。
天风师:啊对,这讲堂里头,你看我们,你现在坐在这里面,“观”,就是往外看,看这个“祇陀林”这个院子里面。
南师:树林。
天风师:往室外看的意思吧,就是室外的园林,“今何所在?”你看,这个话看起来很简单是吧,实际上是有一个……
南师:对,我们坐在讲堂看外面的园林,在哪里?
天风师:那么,“今何所在”,那你现在是在哪里呢?这个话,一般听起来好像是特别简单,就问一些明知——明明知道的问题,很浅显的问题,那么这里面所含有的这个真正的所在的问题,就是下面,我们再往下面来看。“世尊”,就是阿难来回答佛陀的问话,“此大重阁”,这个字应该念chóng吧,“此大重阁”就是说一重重楼了,这个“清净讲堂”,在给孤独园——给孤园,对,他这个没有“独”,“在给孤园”。
南师:“给孤园”就是给孤独园,你讲的对。
天风师:对,他这里印的没有印那个“独”,那么现在这个讲堂,这个一层一层楼的讲堂,就在这个园林里面叫给孤独园。他这里面翻译成是“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那么我们现在这个能够看到的外面这个园林。
南师:我们坐在房子里头,看到园林在我们房子的外面。
天风师:看到了这些园林,就在这个讲堂的外面了。
南师:有内外之分。
天风师:对,内外之分,等于说是在里面向外看,看到了外面,那么这讲堂呢又在这个园子中,这一段话呢是表示了这么一个主客关系。这个佛又说了,“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就佛问阿难,就说你现在坐在讲堂里,里面,这个中,之中了,“先何所见”,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南师:呃,你应该加一句,“你现在坐在讲堂,张开眼睛先看到什么?”
天风师:对,就是说强调这个“目”的观的功能。
南师:对,你讲话就要加一句,大家听懂。
天风师:你现在在这个讲堂当中,睁开眼睛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这个含义,阿难又回答了,“世尊”——佛,“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就说我现在在讲堂里面,面对着佛,我最先,睁开眼睛最先看到的就是佛;次观,次就是第二了,然后才看见在坐的大众,与会者吧,是吧;“如是外望”,接着呢我再向外面看,远远望去,“方瞩园林”,就能够看到这个花园了,这个给孤独园的这个大园子。
南师:这是问答。
天风师:对,这是他这个阿难的回答,等于说,这么个顺序吧,由此及彼的顺序。接着这段话呢,就是佛又再问阿难,“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然后佛又问阿难,说,阿难,你现在看到这个园林,为什么能看见园林呢?“因何有见”,因为什么能看见呢?这阿难又回答了,“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豁亮的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他又回答佛说,佛,我现在呢,在这个大讲堂里面,这个窗明几净了,在这……
南师:窗户打开,窗户,窗户的里头有,你像我们这样有窗户,这个是窗打开两扇是“牖”。
天风师:门窗都打开的,很豁亮,因此我在这个讲堂里面,“故我在堂”,因此我在堂,讲堂里能够……
南师:由内看到外。
天风师:由里面远远的看到外面。
南师:对,还是照这个经本讲下去。
天风师:咱们再念一下。
众念:“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南师:这一段照原经,我补充了,替你补充。刚才讨论,刚才宏达提出来是圆瑛法师,当年我还小的时候,还在。我到出来读书的时候还在,哎,刚过世,专讲楞严。他说把这一段拿到前后,不拿前后有他的(原因),照原来的原经这一段很有作用,不必拿动的,也好,应该不必拿动。
那么,“尔时”,这个他答复,我们刚才再回转来提出,阿难答复佛的,因为我坐在讲堂里先看到你,再看到大家,再向外一看,看到园林,这是很自然的。讲到这里,佛为什么不直接答这个问题?中间岔过来这问题,“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阿难应该是跪在那里了,刚刚回来这一段,或者是坐在那里,所以佛在大堂伸出他的右臂,“舒金色臂”,佛是金色身啊,我们已经解释过的。头,手是很慈爱、很慈悲地摩摩阿难的头,摩了他的头一边讲,“告示阿难”,眼睛看到大家,有一个“三摩提”,这个“三摩提”不是打坐得定啊,修行都要证,每个功夫、每个方法证得“三摩提”。“三摩提”梵文,翻成中文不好翻,内容很多叫“正受”,要写一下。正受,正受的,为什么他“三摩提”不肯翻呢?还是用梵文的“三摩提”?是正受的意思,还有很多意思,一种特别的感觉,身心的感觉,心里知道,身体有感受,身心两方面有特别的感受,这个叫“三摩提”。所以一切的功夫,你譬如,练武功有武功的“三摩提”;写文章的时候,有写文章的“三摩提”;打坐修行,一步一步功夫,有一步一步功夫的“三摩提”。“三摩提”一定要搞清楚,是正受。
所以佛要讲一个大法的时候,特别对阿难,好像拿密宗来说的话,学密宗的人,他先摩他的头顶灌顶,那种慈爱、那种慈详,而且呢做给大家看,表现。所以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有一个“三摩提”,这是本经的道理,叫做“大佛顶”。摩摩他的头哦,这里。譬如说,青原(音)她用功,她前两天拼命赶来,你讲一下你现在的情形,你不是头顶什么……
青原:哦,因为老师让我,我就报告。
南师:你就报告一下。
青原:我就前些日子呢,就是天天打坐,做瑜伽什么,后来觉得这个左中右,我觉得是左中脉,我不知道是不是呀,反正就是……
南师:你大声点讲话。
青原:就在那转,就是在转,一直就是转。
南师:头顶上,就是转。
青原:那头顶上转,开始是在别的地方转,后来就越来越向上转,转转转,突然转转还连着身体的其它部分,就是一直在转,突然有一天晚上在那打坐的时候,忽然就觉得……
南师:腿没有了。
青原:觉得那个自己就,就是转转转就好像那个人的整个身体是一些那个线绕起来的,这个线忽然间都,转转这个线就往天上都飞掉去了,就是,人就……
南师:空中飞跑了。
青原:人就没有了,就觉得好像手指头越来越细了,这个,就转转转就好像所有的线都转到天上去了,人就没有了,就是这种感觉。
南师:头顶在转嘛,你说。
青原:就在头顶上转,转转转,然后就觉得,完了,从手指头、脚指头就转转,完了,特别是一条腿忽然就没有任何感觉了,我当时心里挺恐惧的,我就觉得好像,这样转下去,不就人就……
南师:不是,你刚才讲,你讲话又不同了,你那个时候吓住了,觉得好像没有我了,不行了。
青原:哦,对对对!
南师:呃,自己赶快想办法找回来。
青原:对对对,我很害怕,我很害怕,忽然觉得,因为这个过程其实挺快的,就忽然“哗~~”我觉得,我就当时心里忽然一害怕,我说,糟了,这样下去我就没有了。
南师:就赶快找回来。
青原:我赶紧找回来吧。
南师:找了多久找回来?详细地讲。
青原:找了有这么,好像五六分钟吧。
南师:才慢慢感觉到有。
青原:嗯,慢慢后来又有感觉了。
南师:又身体回来了。
青原:回来了,回来了我就觉得好像、好像比较安全了似的,(众笑),觉得这人怎么就会没了。
南师:所以赶快赶过来,这是她电话里问我。那么,我为什么要她讲呢?就我们开始给你讲课啊,“大佛顶”,我说有大秘密的啊,这个“三摩提”呀,真的要顶打开的,顶打开大家搞错了。譬如密宗修破瓦法,以为开了顶,以为头顶骨又分出来一个洞,那是错误的。所以大家讲气脉,顶轮的气脉,叫大乐轮。最后大家气脉讲了半天功夫,最后到了头部真的会疯的哦。那么青原她对我讲不同一,叫她报告,你们都有这个毛病,一切众生同样毛病,一讲到就“哦哦……”就不讲了。你说这个,打开头顶是,头很发胀的,很难过,开始会痛的,你也想把它,最后真念头空了,头脑打开了,好像头都没有、身体没有了,就是青原讲的。青原给我讲的不同了,“哦,头顶,先没有了,嚯,觉得右腿先没有了”。哦,你讲话自己报告就不对了。“呃,右腿没有了,等一下,左腿没有,哦,这个身体都没有了,哦哦哦,都没有了”,她吓死了,这还不是开顶的最后哦,初步,一定顶上转圈子。
那么前几天,天风也问过这个问题,头发胀,好多人,譬如前两天登琨艳流鼻血,还有前两天,天成脸发红,都通不过,上面没有打开。打开了以后有个“大佛顶”,大佛顶打开,身体,可以身见没有了。佛学讲身见,身体这个感觉空了,身见除空了很难的哦。所以小乘俱舍论,说不能见道、不能成佛、不能得定,大家报一下,哪几个见啊?
天风师:见地的见?
南师:对呀。
众答: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南师:对,邪见,呃,第一位身见。邪见是普通见解的偏差,身见是功夫。所以禅宗黄檗禅师,就是临济禅师的师父,法语上讲,感叹!你翻开黄檗禅师语录,“唉!身见最难忘!”破不了身见。我们大家做功夫半天都在身上在搞诶,闭到眼睛打坐坐了半天你在身体搞,譬如刚才李青原的报告一个经验偶然,她是瞎猫撞到死老鼠,不是她真(的)撞到了,等到身见没有你会害怕哦!《金刚经》上吩咐哦,见到空,一点空,《金刚经》上讲什么?啊?
男生:不惊不怖。
南师:有什么?大声一点,不要“呃、呃哦……”我也听不见。
男生:不惊不怖。
南师:嗯,会有恐怖心的哦。青原讲的恐怖,“哟,这个没有了,我到哪里去了?”吓死了。所以见空而不怖,《金刚经》怎么说?讲恐怖这一段,你们读过吗?《金刚经》?
古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南师:不对,胡扯、胡扯。
李慈难:是人甚为希有。
古道师: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种。
南师:哎!他说,这个人就很难得了,见到了空不怕,晓得到这个程度更高兴。这个人已经不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修过的,很多生修过,到这个境界才不会怕,讲的那么严重,《金刚经》,你听到吗?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金刚经》没有好好读过,呵。
所以讲大佛顶,佛告诉,摩摩阿难的顶,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密宗叫灌顶,有一个“三摩提”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楞严是不动的,就是金刚,《金刚经》用金刚来比喻,坚固不破的,而且“具足万行”,一切修行的功夫包含在内。“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过去佛现在佛乃至十方,没有时间空间一切成佛的一定到这个功夫,走这个路线成佛的,注意!统一的,没有第二条路,到这个时候,呃,这是真正可以达到明心见性成佛,“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我要告诉你!”(佛说),摩摩他的头,“好好听哦,这一回你要好小心了,不要出去碰到女人就发疯了”,呵、哈,等于这句话没有讲啊,我补充的,你碰到摩登伽女一下就疯了。所以阿难晓得很严重了,佛这个动作——摩摩顶,赶快站起来跪在下面,跪到地下很仔细地听,这一段。所以这里原文放在这里是有他的道理,不直接答话,不直接走那个问答。所以呢,随便拿动、不拿动值得研究啊。好,这一下念下去。
众念:“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南师:好,到这里,这一段我就不耽误你了,你就听到学习了。
天风师:现在来消文。
南师:不消了,我就直接跟你讲,勉得耽误了。佛就告诉阿难,阿难就跪下来很诚恳在听了,就“七处征心”开始了。佛就对阿难讲,佛告诉阿难,“如汝所言”,照你所讲,刚才所讲的话,你的身体在讲堂里头,因为门窗、同门窗的门扇、窗的扇子每个都打开了,你在先看到我、再看到大家,抬头一看,看到外面的树林,是不是?是,啊。
他说,那我再问你,“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这是问号,他说有没有一个人坐在我们讲堂里头,这个人看不见我,也不看到大家,讲堂里头什么都看不见,只看到讲堂外面的东西,有没有这个人呢?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他说没有这个道理,任何一个人在这个房间里头,抬头一看,当然先看到你喽,再看到大家,一切都看到了,回头一看,好像张眼一看,看到外面,再看到树林。没有说,对于房间以内,什么都看不见,只看外面树林的,没有这个道理。“无有是处”是答话。
那么佛讲话了,“阿难”你也是这个道理啊,“汝亦如是”呀。好,你刚才讲,那你的“心灵”,你注意哦,你的内心、你的心灵,第一个出现“心灵”,这个心是很灵敏的啊,所以中国人后来用心灵,这个出(自)这个经典来的。你的“心灵”,“一切明了”,你现在脑子很清楚嘛!你的心什么都明白,“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那么你能够心里明明白白一切环境这个心,现在呀,这个明了的心,你说在身体的内部是不是?你是那么认为的喽,那么“尔时”,这个时候,“先合了知内身”,哎,心在身体内部一定把内部,身体内部看的很清楚呀。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颇有”,假定有一个人,能不能这个眼睛先看到自己身体的内部,最后看到外面的东西呢?再说,这里有个再说的道理了,“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即使说没有这个道理,我们闭到眼睛、张开眼睛,看不到身体内部的心肝脾肺肾、指甲怎么生的、头发怎么在里头长出来的,还有“筋转脉摇”四个字,李青原报告的,天风师也报告的,那个登琨艳报告,“哦哟,我的脉啊!哦,动到这里、那里呀”,是你的感觉,不是眼睛看见的。他说,能不能在里头“筋转脉摇”都看不见吧?当然看不见。“诚合明了”,即使说,退一万步讲,你有一个人真的能够看到自己身体内部这个筋啊、脉啊、每个细胞的动。“诚合明了”,“诚”,假设跟你说,我里头看得见,“如何不知”呀?那么心在哪里?心在这个身体内部哪个地方,你应该知道喽,可是没有人知道的。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啊,你说心在身体里头,心对于身体内面的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也不知,怎么能够看到外面?“是故应知”,由这个道理应该知道,“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所以你刚才讲话,答我的问题里头,哎,你说心在——大家都知道在身体内部,他说这个道理不成立,心是不在内部,这一段,第一个,心不在内。
好,我们讲到这里要注意。你现在出去讲经,现在知识不同诶,有人反对,“天风法师啊,不对,佛经讲这个不对,佛说这个比喻也不对,不合科学。我们拿逻辑科学讲,我身体内部是感觉来的啊,这个感觉,眼睛看外面同这个感觉是两码之事啊,啊?你释迦牟尼佛把眼睛看外面同内在的感觉两码之事拉在一起讲,这个不合逻辑吧?法师?”
天风师:因为这个,作为一个人是一个整体,内外六根它并不是两个,是一个。
南师:呵,那你只好照佛答,那我是个学现代人,学自然,读现在书出来,没有看过,我也不服气,你答的笼统,我还不懂。客气一点对你说,法师我也不懂。那么这一段要注意,我们以后还要讨论的呀,先把它跳过去,先,他这个比方在佛当时引用是很科学,因为佛在两三千年以前,那个时候的人的知识科学没有到现在这个程度,不会那么提出辩论。现在人你讲到这里会碰到问题,这是一个问题,啊,但是更重要,心不在内,他说心能够看的不在内。啊,好吧?再来再来,太短了,再来一段。
男生:看时间,是吧。
南师:没有关系。
众念:“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南师:那么我也继续了,替你继续了。阿难听了以后啊,听了以后,赶快站起来又磕了一个头,呵,向佛讲,哦,刚才听了你这样一讲,嗯,对!“如是法音”,你这个说法的声音,是恭维,这一句这个法音是恭维。刚才听你讲了的话,我现在明白了,这个悟不是开悟,不是明心见性,悟到了、明白了,“悟知”这个心,我们这个人心实在在身体的外面来的。“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刚才听了佛的比喻“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他说,刚才我懂了不在身体内部,心假设在身体内部啊,譬如这个灯一样,点在房间里头,先照到房间,光明透出去才看到外面,才看到庭院里头,“后及庭际”。他呢,那么刚才你老人家讲了以后,(阿难说:)“对”,“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自己身体内部看不见,对外面看得很清楚,嘿,我想(心)是在外面,“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所以心呀是外面来的,像灯光,所以看不到,灯下黑看不到里头。“是义必明”,这个道理一定对了吧?“是义必明”,阿难讲的很肯定,嘿嘿,我懂了,这个道理一定对了吧?“将无所惑”,这应该没有问题了,这个同你的讲的“了义”彻底的,没有错吧?到底两兄弟讲话,这个问话问得很有意思,呵,这个道理对了吧?啊?呵,而且同你平常讲的很彻底了吧?
男生:了义呀。
天风师:这回明白了吧?
南师:“得无妄耶”。“佛告阿难”,念下去。
众念:“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南师:不是不(bù)也,否(foǔ)也,不念不(bù)也呀,否定的否,否也,否定,碰到这个“不”字,佛经里就是否(foǔ),不要念“bù”也,否(foǔ)也。
众念:“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南师:诶,到这里一段。这一段,啊,那么阿难的问话,问得佛很有意思,一方面到底是兄弟,一方面跟久了的徒弟有点耍赖,他说,这一下,总不错了吧?“佛告阿难”,他说,你看看,这一班出家的同学们跟到我,“适来从我到室罗筏城”,在北京回来,这个首都嘛!那个首都叫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刚刚在外面应酬吃饭回来,回到这个“祇(陀)林”,“我已宿斋”,我吃饱了。“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他说你看看,这些大家,我们那么多人出去被人家请客吃了饭,刚回来,是不是一个人吃饱了,只有一个人去就代表吃饱了,大家肚子都饱了吗?是不是呢?“阿难答言,不也”,哎,这不可能,阿难说,这不可能,世尊。什么理由?“何以故”呢?
“是诸比丘虽阿罗汉”,他们这些同学们都得道了有神通,虽然有神通但还是要加工啊,还要吃饭的,虽都是阿罗汉,“躯命不同”啊,每一个肉体父母所生身体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哪里一个人吃了饭别人肚子会饱,不可能的了!阿难答复。
“佛告阿难”,佛听了说,哎,好。“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你刚才说悟了这个心啊不在身体内部、在外面来的,“实在身外”。注意哦,你要提起大家注意,“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八个字,身跟心两个作用分开的,换一句话我常常告诉人,身体重点是感觉,心里的重点是情绪思想,这两个事情诶,不是一个东西。你们打坐做功夫就是青原讲,“哎哟,头顶飞出去了”,哎,刚才据青原讲的,“坐起来没有腿了,我头脑痛的胀的,然后没有头了,整个人没有了”,他知道没有了那个是知觉诶!感觉到身体没有,那是感觉,两个事诶!自己搞不清楚。
青原:然后看见还在,就放心了。
南师:就是这句话,大家搞清楚,不但青原,你们、我们打坐起来,你知道自己现在在打坐,这种感觉是心的知道;你感觉到这堂功夫做的好不好,是感觉诶!身体的呀,身心两个。“身心相外”,互相分内外,拿身体感觉来(讲)心是外面的,拿心的感觉来,(身体)感觉是外的,同我不相干的,所以“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八个字用的很清楚。
那么下面说明理由,“则心所知,身不能觉”啊,心里头的思想所知道(的),身体不一定能够感觉到,就是这两句话。这几句话,你们现在打坐做功夫要仔细体会,这个分不清楚都白修了的哦,“心之所知身不能觉”,知——知性不是感觉,知觉不是感觉。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感觉在身体内部反应,心——并没有,同感觉没有关系,不知道。知道哦,(但)同它没有关系。那么这个大家都有经验,譬如你肠去开刀,开吧!割吧,心一放开了,痛苦减轻很多,感觉没有多大力量,尤其加上麻药作用,呃,所以在“身际”跟心内不同。
佛就把他的手,他的手佛经叫“兜罗绵手”,柔软漂亮,很柔软——兜罗绵,就是丝绵,比丝绵还好的,白的,佛就把他手一拿,他说“你看我的手”,这把手一拿,就是表演,“汝眼见时”你看到我的手吗?“心分别不”,你眼睛看到我的手,你心里知道吗?“阿难答言”,哎、哎!是呀,“如是”,知道呀!当然知道,“世尊”,当然知道呀。“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你看,我手一拿,你眼睛一看说,你内心知道了,你怎么说是外面知道吧,你说心是外来,明明你里面知道,你怎么说外来呢?“是故应知”,所以你知道,“汝言觉了”,能够知觉明了,“能知”的“心”是在身体外面,他说没有道理,你又错了,嘿,心不在外。(心)不在内,第一条驳了;第二条也驳了,心也不在外!好,再来。
天风师:接着念。
众念:“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维。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南师:嗯,这一段都很重要的,内外否驳了。那么阿难就提出来了,“世尊”啊,“如佛所言”,咦,对哦,嘻嘻,两个人好像很有趣的对话,你也可以把它讲得很轻松,两个在辩论,“如佛所言”,照你讲的都对哦,看,我们看不到身体内部,这个身,当然心不在“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可是我外面看到东西,心就知道,可见心跟身跟眼都分不开嘛!“不在身外”,当然不是身外了,刚才说了不对了。哎,我现在想了一下,“嗯,不在外,不在内,在一个地方”。佛说“你说一个地方在哪里呀?”“阿难言,此了知心”,这个能够知道那个心,又不在内而能够看到外面,哎,“如我思忖”,我仔细想了一下,嗯!在眼睛根根里,神经里头,讲到眼神经了,眼睛的神经,神经的反应,根根里头。
譬如有个人,拿个,当年没有眼镜,现在有了,拿个“琉璃碗”,就是眼镜了,装在眼睛上面戴着,“合其两眼”。虽然有个玻璃碗,有个眼镜片放在眼睛上,哎,眼睛看东西一样看得见呀,“彼根随见”呀,眼睛上戴了一个玻璃片看外面一样啊,所以那个心啊不在外(不在内),就在眼根里头。“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他说现在我明白了,那个能够知道的这个心作用,自己看不到的,“不见内者”,嘿,因为它在中间,眼根的神经,就在这个中间,所以里头看不到。哎,对外面,“分明瞩外,无有障碍”,因为它在神经的根根里头,就在这个地方,他说“我找到心了,也找到眼了。”
“佛告阿难”,佛说,啊!“如汝所言”,照你这样讲,“潜根内者”,像一个人戴个眼镜,玻璃镜子装在眼上,“彼人当以琉璃笼眼”,他说那个人拿个玻璃罩戴在眼睛上,能看到外面山河大地整个的环境吗?“当见山河”,看到外面的园林一切都看到,也看到自己的玻璃吗?眼睛上面的玻璃吗?呃,“如是”,阿难,这“如是”两个字呀就是阿难答话,是啊!他说一方面看到外面,一方面也看到玻璃片呀,“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呀,也看到眼片,你戴眼镜的是不是这样?
李慈雄:是的,也看到眼镜片。
南师:是啊,也看到外面。而“佛告阿难”,好,你讲的啊,这个在根根里头——心,同玻璃戴在眼睛上面一样,“当见山河,何不见眼”呢?我们看到外面,在根根里头看出来,你说同玻璃片,那你说就在眼睛根根里头,但这个心,眼睛看外面的时候,看到外面,自己怎么看到不到神经根里头有个心呢?
李慈雄:也不见眼。
南师:怎么看不到呢?“何不见眼”呢?哎,假定说这个人,自己眼睛看外面,同时也看到眼睛的神经,“眼即同境”那么这个眼睛就不像我们现在眼睛,我们眼睛看不到眼睛诶,哎,哪个人一定是先看到眼睛后面那个根根,红的白的有两根线有很多神经哦,“不得成随”啊,那看到眼根的——看到眼睛根根的神经,这个眼睛就单独有个作用,不是跟到随你身体起作用,也不是跟到你心动就可以看见了。假定自己看不到眼根,也找不到心,眼根里头,“云何说言”,你怎么可以讲,这个能够明明了了知道一切的心啊,潜伏在眼睛的神经根里头呢?犹如玻璃戴个眼睛一样呢?“是故应知”,由这个道理,所以你应该知道,你讲的心不在外、不在内,就在眼根根的神经里头,“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呀,犹如玻璃,戴玻璃戴眼镜一样,不合理,没有道理,“无有是处”,不对。
所以在中间也不对。这叫“七处征心”,征了三次了,征者——讨论、辩论,辩论了三次,他跟佛两个在对话,都统统是对话辩论,三次了。还有四次,留到明天吧。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