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男女坐飞机,或者冬天去旅游,有个人发明,男女可以不起床,在里头大小便,这个东西一拿就出来,现在还没有人发明。
男生:这很赚钱,这个。(众笑)
男生:别着急。
青原:最近有了一个。
古道师:某某兄赶快好好组织人研发一下,哈哈!
南师:我都买来看过,不行。
男生:不行啊?
南师:所以佛经上我查了半天,给尿憋住了——没有这个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没有讲这个。
天风师:其实也是有的,就是十种一切入嘛,那个尿就入了别的地方去了。
南师:尿憋住了,尿憋住了,千万注意,医学啊,你是学医不给你讲笑话,一定大便还没有通,尤其是大便,你紧张了,讲课,这几天是,大便不通,那个大肠跟小肠连在一起,它里头粗了,把它压迫了小肠。
男生:压住了。
天风师:还压迫膀胱,和前列腺,后面还压迫那个……
南师:还压迫了膀胱,统统给它压迫了,所以大便,你修行一定要通利的,不通利,你想得定不可能!啊,所以搞男女双修的忍精不放,大害,除非你知道那个水口有个开关的,把它停止了才可以守这个比丘第一条戒。这个法门,现在只有古道知道,专利,你以后你要求这个法门,要找古道,要磕头,而且他只传出家人,不传在家人,为什么?
李慈雄:哈哈哈。
男生:我已经受了,磕过头了。
南师:你磕,你是在家人。
男生:我也给你磕头了。
天成师:所以现在他剃头了。
宏忍师:他剃头了。
南师:因为怕在家人学了这个法门,他乱来了,他胆子大了,使对方不会怀孕,自己乱搞一顿,这个罪过无边。
李慈雄:所以难怪他不教我了,哈哈!
南师:这是至高无上密法,南门单传,现在是古道一条路,要寻此路,非找古道不可,呵呵。你看他最近气色都变了,不管怎么样,是哦,你精神,这不是讲笑话,精神气色就变了,所以第一条戒有秘密的,比丘第一条戒,这个天风你更要慎重传授啊,不要随便传授他。
古道师:哈哈,先磕满了十万个头,哈哈。
南师:对啊,对啊,对啊。
古道师:现在,先练习那个推轮子,哈哈。
南师:哎呀,讲这个故事,好了,我们开始吧。
天风师:好,我们在第七页的第一面,第一行下面,是吧?
古道师:对,阿难白佛……
南师:讲了几个地方了?
天风师:现在讲了三个问题,就是第一个是在里在外,第三个是不在一起,咱们现在是今天讲。
南师:第三个在根,啊。
李慈雄:在神经,神经。
众念:【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南师:这一段辩论得非常精彩,你说吧。
天风师:好,这个我说得不对,大家再补充,阿难回答佛这个问话。
南师:你要接上面,因为上次,两三次给佛批驳了,他更着急了,心里。
天风师:对,因为有——前面有三次对答。
南师:你把它演成电影对话一样。
天风师:对,前,就是前三集了,前面三次这个佛与阿难的对答呢,阿难在佛的一直的追问下,到处找他这个心之所在,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都被佛所批驳,讲清了道理,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内,也不在一起的。
南师:也不在根。
天风师:对,也不在那个眼根里面,那么现在呢,这个阿难在这个状况下呢,他又用他的这个,他又琢磨思考,“又作思维”嘛,他又琢磨出来一个新的理解方式,这都是用这个第六意识,用他自己的分别心,没有从这个根本上去内观,或者反观,他一直在寻找,用他这个理解的方式在寻找,他所作思维就是在他自己在是……
南师:思想。
天风师:思想,琢磨,说“是众生”,所有的众生的这个身体,器藏,这个色身。说“腑藏在中”这个内脏啊五脏六腑啊都藏在这个身体的里面,“窍穴居外”就是这个眼耳鼻舌,这个。
南师:开洞的。
天风师:这些窍门,这个能透光透亮的、透声音的地方,就是浮根,所谓浮根四尘,上面也讲过,就是……
南师:你这个“窍”,特别提到,怕有道家的听,道家都是守窍,这个窍是洞,人体有九窍,九个洞。
天风师:九窍,对。这个九窍呢,就是在头部有七窍,那么在下面下身呢有两窍,所以说统称为九窍,这九窍有九窍的作用了,所以说这个“窍穴居外”,也有的他这个穴呢,从这个窍来说呢,所以说这个窍穴。
南师:开洞的。
天风师:就是洞啊,眼睛、耳朵都有窟窿,有洞,有洞穴感那个样子,说都在外面,暴露在外面。那么“有藏则暗”,藏在里面就暗看不到,就五藏六腑正常的人眼睛看不到,“有窍则明”,有开洞的有这个有窟窿的都透亮,就是能透出光明来,“今我对佛,开眼见明”,我现在面对佛陀睁开眼睛就看见这个有亮、有光明,“明为见外”,这就是能够看到外面的景色和对象,能看见杂七杂八的东西,“闭眼见暗”,把眼睛闭上呢就是看到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这样子,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呢?
南师:嗯,阿难讲到这里,你补充,已经第四次问话,不大敢,像天风师一样不大敢肯定了,自己有点吃不住了,就是有四个字,这样总对了吧!是这个意思,“是义云何”,是——是这个,这个道理。
天风师: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啊?
南师:啊,总对了吧!
天风师:这个意思总该差不多了吧。
这个“佛告阿难”,佛回答阿难这个理解方式的话,就是说“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佛就问他了,当你闭上眼睛看见这个黑暗的时候,这个暗的境界,这个暗的对象,你看到了这个暗,是和眼睛对呢,还是和眼睛不相对的,“若与眼对”……
南师:不是,你讲的都对了,表达不清楚,“佛告阿难”,当你闭到眼睛之时,这个暗的,你不是说看到暗吗?此暗境界与眼睛对立的吗?你眼睛看到嘛,你说眼睛看了,“为与眼对”,与眼睛对立,“为不对眼”,还是同眼睛不相对呢?要特别强调。
天风师:对,这个两句就是“为与眼对,为不对眼”,就是和眼睛相对呢,还是不相对的?
南师:对,因为我们看东西是相对的嘛,这个是糖果,这个是茶杯,都相对的。
天风师:对,对境嘛,然后佛陀接着说“若与眼对,暗在眼前”,如果这个暗和你这个眼睛是相对的,那么暗就是在你的眼睛的前面。
南师:对啊,你说看到暗,就是你眼睛前面是相对的呀。
天风师:就反问他了,“云何成内”,就是你既然是在眼睛外面看到的,对面看到的,怎么能说是内呢?
南师:哦,对。
天风师:怎么成了身体的内部了?就是他是对境,不是一体的也不是在内的,而就是一个在眼前的东西——暗,说“云何成内”怎么可能是算作是内呢?“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假设他是内的话,就比方……
南师:假设你说眼睛闭起来那个黑暗就算在内,前面已经批驳他,这个是相对不算在内,“若”这里注意这个字——假定说,给你说闭到眼睛看到黑暗,叫做在内,譬如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里一点亮光没有,那么这个房间里的黑暗同你内脏的五脏六腑一样啰,也算在内吗?这个问题。
天风师:对,接下去就是“若不对者”。
南师:假设,这个“若”。
天风师:假设,刚才假设是在内,现在是再假设“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是你在,你的对立面,在你的眼睛的注视下,在外面,又怎么能够看得见呢?
南师:你交待的不清楚。如果说相反的,我们闭到眼睛,你说这个在内,那个黑暗不在内的话,你眼睛怎么看见?呃,不是相对的话眼睛怎么看得见?眼睛看见的对象一定有境界的,相对的,是这个意思。
天风师:对,就是“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就是又是一个假设。
南师:对。
天风师:刚才已经有过两个相对的假设,那么现在是若离开外面去看,“内对所成”,你在里面达成了一个对境,能够成,“合眼见暗”。
南师:这个理由是成立的,“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内外,没有在外,那么你说——还理由可以讲的通,“内对所成”,你说这个相还成,讲的过去。但是,但是有个但是,“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如果这个理由假定可以成立的话,我们闭到眼睛,你说看到黑暗,在身中,在身体里头,那你打开眼睛看到前面光嘛,不是应该先看到脸吗?为什么不能先看到脸呢?讲相对的观念。
天风师:对,几组相对的观念,就是“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就是如果你看不到……
南师:我们事实上眼睛打开看外面,看不到自己的脸,所以你说在暗在内这个理由不成立。
天风师:假设看不到这个脸,“内对不成”,就是说这个身体的内部它就构不成对境,也就看不见了。“见面若成”,如果自己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脸,这个假设。
南师:当我们自己看外面先看到自己的脸,“见面若成”是这个意思。
天风师:那么这个能够了知的心,“及”,以及,“(及)与眼根,乃在虚空”,那么如果是这个假设成立了,我们的心和我们的眼根,能看的这个眼根那不就是在虚空中了吗?这样来看脸,眼睛等于跑到外面去了,跑到虚空里头去了。
南师:能见的这个跑到外面去了。
天风师:对,“何成在内”怎么可能,眼睛就不在里面了,心也不在里面。
南师:不是眼睛,能够见的那个作用。
天风师:能够见的,哦,那个眼根。
南师:哦也不是眼根。
天风师:哦,那只是作用。
南师:能够见的,能够看见东西那个作用。
天风师:那就是眼识了。
南师:你加上的,这里没有讲,啊,这里不谈识。
天风师:就谈这个经文来说,就是那怎么又可能在内呢?又出来一个假设,就是假设在“虚空”,“自非汝体”,你自己就……
南师:能够看得见东西那个假设不在你身体内外,在虚空,同你这个自体没有关系了。
天风师:那就不是你的身体了,就是另外一个身体了,说“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就像这个和这个佛,现在在你这个面前。
南师:就像我现在看到你——脸,也看到你整个身体。
天风师:就像我现在看到你,也能看到你的脸面,又能看到的身体,你的眼睛已经知道“身合非觉”,身体合……“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那就变成了,既又有一个身体在,再有一个另外的感觉,有另外的一个东西在看,有两个感觉了,那就有两,“应有二知”就是说你有两个知觉在起作用了。
南师:这一句话,法师讲的,你们听懂吗?
李慈雄:不懂。
南师:不懂,你们说应该怎么讲,很有意思啊。“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天风师:这一句前面已讲了。
南师:这一句已经讲过了。
天风师:这句能理解。
南师:那么说,如果这样你认为呢,“即应如来”,今见(汝面)”,看到你面,也看到你的身体。这个“汝眼已知”,你眼睛,这个汝呢,不是代表阿难,譬如我们这个人眼睛知道,“身合非觉”,身体这个感受,跟能见的感受,不是一个知觉,两个东西了,还是一个东西呢?这一篇文字翻的太美了,文学太美了,逻辑交待没有清楚,是不是这样?宏达讲讲看,还是你们哪位讲讲看,这两句把它表达清楚。
天风师:“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马宏达:我理解这一块,就是他讲这个,他说你以为你眼睛看到东西这是一个知觉,然后身体感受这一块又是另外一个感觉,这两个东西你以为是两个,如果是两个的话,那应该有两个这个觉知啊,那你一个人,你的身体又有眼睛能看到东西,又有身体能感觉到东西,如果是两个知觉的话,那么将来成佛也是两个佛,不是一个东西,这两个东西之间没有关系,假设按照你这样的理解的话。
南师:你说明心见性,见到心也是两个心了。
马宏达:对啊,因为两个,按这样假设……
南师:“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了,搞清楚没有,重来这一段。
天风师:好,我再讲一遍。
南师:嗯,好好讨论,你要,现在不是你讲,你对大众讲使大家听清楚,这个表达很难。
天风师:为了大家听明白。
南师:对。
天风师:不是要我明白。
南师:不是要你明白。
天风师:就说咱们接着上一句这样连贯下来,说“若在虚空,自非汝体”指的是那个能看的那个东西,如果是在虚空当中,就离开了他的本体,当然就不是你的身体了,就“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就像这个刚才这个佛所讲的,现在能看到你的脸,也是你的这个身体,“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这个刚才宏达表达的,我觉得挺好,就是你的眼睛已经有了一个能看的那个知,那么你的身体也有你的单独的感觉,也就是身体有它自己的觉受和这个触觉,其它的那些觉受,这就是把眼睛能看的那个知,能知的,和身体这个能觉的,变成了两回事。
南师: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眼睛看到别人,已经感觉到,知跟觉已经合一了。
天风师:嗯,那么这个佛的,来给阿难讲这个开示的时候,就要把这个他这个分离的感觉给他提示出来,就是“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如果你这样的去,用这样这个,这样的一个理解问题的方式去看待能知的那个眼,能看的那个东西和你的身体,就变成身体和眼睛是两种感觉,两种知觉,那么就是说你这一个身体,就变成有两个心,有两个能觉悟成佛的东西了。“是故应知”,在这个道理下,你们应该知道,阿难应该知道,大家应该知道,“汝眼见暗”你所讲的看到的暗,就等于看到了“内者”,就等于看到了里面,是“无有是处”的,因为这个暗也是一个对境,并不是真正的内,就否定了阿难的,刚才他认为的那个暗是那个东西。
南师:能够见暗,不是能够暗。
天风师:能够看到暗的那个,对,那个是什么,那么就是说原来阿难这些理解,佛又把它给否定了,还是“无有是处”,也是没有道理的,你看,大家有没有听懂啊?
南师:大家有意见没有?请讲。
天风师:或者大家认为还有什么更好的描述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男生:我听懂了。
天风师:阿弥陀佛,终于有一个听懂的了。
男生:……
南师:不是,现在不是,意思都懂了。
男生:意思明白了。
南师:这个文字要表达清楚。哎,我们那个“活佛”歪头,“小活佛”歪头,意思有意见,你说。
阿俊:没有意见,老师。
南师:没有?
阿俊:没有。
天风师:阿俊也听懂了?
阿俊:听懂了。
天风师:哎哟,听懂了,了不起。
南师:好,天风师,那说下去。
天风师:咱们接着往下念。
众念:“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身。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天风师: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一点,是吧,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南师:不复杂,很清楚,论辩的,分析的很清楚。
天风师:这个,阿难又开始回答问题了,“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
南师:现在已经几处谈心?都不对。
男生:五处,现在五处了,第五处。
南师:对,刚刚讲完了第四次,现在第五次了。
天风师:对,这个阿难又说了,我呢经常听到佛开示这个四众。
南师:这一下阿难厉害了,拿佛的话答佛了呀,拿婆婆的包包向婆婆拜年,很厉害,拿李青原的手袋的放手上,说李青原我送你一个礼物,呵,厉害。
天风师:这个四众呢,稍微解释一下,一般在这个道场当中,出家有男女众,在家有男女众,出家两众就是比丘、比丘尼这个代表。
南师:这是大体的。
天风师:大体的,其实还有沙弥,沙弥尼,是吧。
南师:对。
天风师:一般来讲在这个当中指的是在家出家的所有人,就是男居士、女居士、男出家人、女出家人这样,就是,所以说,阿难就说我经常听到佛开示这些弟子们,因为有心产生了心的意识,才产生了种种的法,也就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那么“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由内心所产生的意识,产生的种种能够表现出来的法相。
南师:你的讲经要特别交待,所谓这个法,一般人听到普通人就认为是佛法有个法,尤其一般人不信佛法的,提到这个法,要么想到法律的法,要么想到一般人由妖道念个咒子、有神通那个叫做法,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天风师:这个里面讲……
南师:佛经上所提到的法字,尤其大乘经是包括世界上全体,一切事情一切道理在内。
天风师:种种事物。
南师:这个代号叫做“法”,这一点应该先交待清楚。
所以佛经上说“心生种种法生”,不是什么佛法出来,心动了,你外面现象就出来,这个法是这样。换一句话说,翻过来讲,外面的现象一来,你心就动了,“心生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所以他四句话是一反一复,都交待清楚了,心跟法俩交待清楚第一重要。
天风师:谢谢老师,这个“法”,老师又给专门强调了。
南师:你讲经的时候,一个“法”对大众一定交待清楚,不然一听完全宗教性了,他这个不是宗教性的。
天风师:对,这个是广义的法,就是说宏忍师在黑板上写的,它泛指一切事情,一切道理,一切物质,一切物,都属于这个法的范畴,而不是狭义的单指那些佛法的法,或者是密法的法,或者是这个做法事……
南师:法律的法。
天风师:做法事的法,这都不是那个法。
南师:方法的法也不是。
天风师:也不特指哪一种具体的法、法门,而是指的通俗的理解就是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和道理,这样理解就是说。
南师:法是一个代号。
天风师:对,仅仅是一个名相,一个代号,不作非常确切的指认的这样的一个概念。然后接下去就是说“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因为有世间这么多这个杂七杂八的事情,就会产生这些杂七杂八的心思。
南师:心理的作用。
天风师:心理的作用,就会相对产生这样心意识的作用,“我今思惟”,这个阿难又说了,我现在这样思考。
南师:根据您老人家讲的话,我想。
天风师:对,根据这个佛陀所讲的开示,我再往下这么琢磨,就是“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那么就是我能够,我用来思惟的这个东西就是我的心性。
南师:这一点特别交待,特别交待,一般人讲唯心,现在讲唯心唯物,尤其西方文化过来,现在我们争论唯心唯物,一般人认为佛法所讲唯心也就是这个思惟心,能够思想这个心,佛法唯心。其实佛法唯心不是这个思想心,一般人认为这个思想心就是唯心,西方哲学所讲唯心唯物两个相对,所有西方哲学都是讲的思惟心。佛法讲的明心见性这个心是总代号,思惟心是它一个作用,不是整体的,这个特别特别注意,尤其这一点,所以讲佛法一切唯心这个心,不是思惟心,我们讲思惟心就是思想这个心,这是心体起的一种作用,阿难现在也犯了这个错误,一开始已经错误,提上来了,佛在这个里头批驳的很厉害啊。
天风师:佛法的很根本的问题。
南师:对,你首先要特别提出来,讲到这里,尤其对现在知识分子们讲话。
天风师:对,就是老师所提醒的非常重要,大家就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就是阿难现在所理解的“即思惟体,实我心性”,他又把那个能思惟的心,当作是他的真正的本性了,说“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这个遇到什么样的缘份,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南师:这四句话连起,思惟体就是我的心性,就是这个心了,能够思惟,“随所合处”,这个思惟到哪里。
天风师:心就跟到哪里。
南师:心就在哪里,思惟心,譬如说我们讲西方那个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存,那个是思惟心,也是思惟心,“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譬如西方人康德讲理性,理性也是思惟心,这都是思惟观念,依佛法的讲理性啊这些,在西方哲学讲都是思惟心,所谓理念都是思惟心出来,有这个身体拿现在医学讲都是脑的作用或者心的作用,都要交待清楚,佛法讲唯心刚好不是这个,所以这一段讨论是最重要的,你们尤其出去弘法最重要的中心了,是第五个是吧?七处征心第五个。
男生:第五个。
南师:嗯,他所以讲,阿难答复思惟心就是我的心性,这个心一动,心所合处,心则,心就是一个作用,很明显,所以这个心呢,他说也不在外、也不在内、也不在中间,这是阿难讲,他说我认为是这样了,他讲的都很对了,佛就批驳了。
天风师:他一层一层的去,来理解这个心之所在,现在这个第五处征心,他就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阿难他认为这个心就是它,那个思惟的东西就是他的心性,就是刚才老师所讲的,就是西方这个哲学理念。
南师:不是,这是我补充给你的,你不一定那么讲了。
天风师:这样的话,大家就知道这个我们这个唯心所造这个唯心和这个思惟心不是一个概念,要在这个把它区分开来,认识清楚,不要弄混淆了,这样的话对学佛修行都是会引起一些误导的。说现在,现在阿难的这样的理解,我们是在经书里来看待阿难的理解,有的,有的人会,他无形中,他无意识的,他认为阿难就说对了,有的人是这样看书的,他不知道这是阿难的不成熟的不准确的说法,我以前也有这样的经历,你看书看这一句特别好,你不知道这句是错的。
南师:呃,对不起,不是你以前,你现在还是如此。
天风师:呵呵呵。
南师:一切众生没有见道明心以前,都是如此。
天风师:都是用这个分别心和这个思惟心去看待。
南师:嗯,都是意识心来。
天风师:用不究竟的思想去看待究竟的事情。
南师:所以唯识再来分八个识,再讲心意识,分的很清楚,就是为这个事。
天风师:所以说阿难现在就认为是……
南师:思惟心。
天风师:思惟心就是他的心,他这个心遇到什么样的缘份,遇到什么样的事物,这心就随有,心就配合上来了,他的意识就跟随上来了。然后再往下讲就是“亦非内外中间三处”,那么他又否定了他以前那些认识了,也不是里面、也不是外面、也不是中间,这三个地方,就是接着这个佛又跟阿难说话了。“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咱们先看这前面这两句,“阿难汝今说言”,你是说由法,因为有事物的产生才产生了种种的思惟,这个思惟心,“随所”……
南师:这个地方啊,这里很有趣啊,你要深入理解,阿难跟佛俩辩论到这里,阿难开始就引用佛的话,刚才我讲借婆婆的包包向婆婆拜年,呵,佛现在很妙就借阿难的包包再向阿难拜年,呵。佛告阿难,他说照你,注意四个字,照你现在讲的话,你看佛的论辩在法庭一样,一点、这个逻辑他决不放过,佛因明很高的啊,因明,所以西方逻辑是因明过去的,佛的因明很高的。他说现在照你讲“由法生故,种种心生”这个话,阿难说是他说的,他现在佛说你了解“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照你这样了解,“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所以说外面对境起念,你因为由环境引起来,你心就动了,或者心动了跟环境配合,“随所合处,心随有者”,如果这样认为的话“是心无体”,那么这个所谓人的心啊,这个心性的心啊,是没有个自体,没有个自体,啊,没有自体的东西,心跟物怎么配合起作用啊?“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没有体的东西而能够合有的东西,那好奇怪了,佛法只讲十八界,没有个“十九界”,佛法只讲六根六尘,没有个第“七尘”,这都是根据佛学说佛学,等于我常常说,你们修行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哎,跳出三界外有个第四界吗?从来道家佛家没有讲有个第四界,那跳到哪里去了?不在五行中,有个第六行吗?呵,同样道理,所以这个还是根据佛学讲啊。
他说如果“无体”的东西,你说有时候对境而就起用,有时候,那世界上有十八界,佛说只有十八界,六根六尘相对十八界,就是有个第十九界是什么界不知道了,六根六尘没有个第七尘吧,这个空洞理论不实在的,“是义不然”,先批驳他这个引用,引用佛的话来打官司,他原告的理由不成立,呵、呵,“是义不然”,这个道理不对,就这个道理。
第二层他再讲,好,现在根据阿难讲的,换句话你阿难,你们读过古文吧,诸葛亮给阿斗上的报告,《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我常常引用,诸葛亮教阿斗有四个字,千万不要“引喻失义”,可见这个阿斗,刘备的儿子非常聪明很会辩论,他辩论逻辑给部下不敢讲话,说不过他,可是诸葛亮批评他“引喻失义”,你的辩论不合逻辑,把比喻当真理在用了,在古文四个字很简单,失去了真理,这里正好是这四个字。
阿难这一次答佛,跟佛俩辩论,引用佛的话,“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真的是佛说的,根据你所说的,他来反驳佛的话,佛再根据你引用我这个原理,我再告诉你这个原理没有懂,你搞错了,就是阿斗一样“引喻失义”了,所以这里用一个“是义不然”,这个“义”就是道理,你这个道理理由不成立。
天风师:不是那回事。
南师:这个法官的判案,先把这个原告理由推翻,再讲下面,好,无体啊。“若有体者”,他说你拿手掐掐自己的身体,哎,你手掐自己两个腿,这一掐有感觉没有?有啊,你那个知道腿痛是身体里面出来还是外面进来的?“为复内出,为从外入”,如果那个手掐腿或者掐脚上,你有感觉从身体内部出来,它出来应该那个感觉先看到自己的皮肤,看到筋肉再看到这个人的指头,自己指头在掐自己嘛。如果那个感觉——那个痛的感觉,你掐自己身体从外面进来,好,先应该看到皮肤看到脸再进去了。
阿难,阿难言,嗬,阿难马上接话了,他说“你这个讲话不对”,阿难没有讲这句话,有这个意义啊,就是佛说(的),“你这样讲不对了”,阿难讲,哎,“见是其眼”呀,你说这个掐一下身体,自己就看得见,那个能够感觉的进来看见身体,呃!你这个讲法不对,那个看得见是眼睛诶,掐身体感觉到痛,那是心里头知道痛诶,“心知非眼”啊,呃,他说你说这个痛进来出去会看得见,呃!这个不合理呀,你看他们的辩论很真实哦,尽管是师徒,呵,真理前面绝——哎,所以这个西方哲学讲。
天风师:谁也不让谁。
南师:当机不让师诶,呵,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啊,呵,他说你这个话不对啊,唔。
“哈”,佛应该听了这里笑了一下,好,佛言“若眼能见”,好、好,现在问题引开了哦,你说刚才给你讲掐身体,你引到眼睛来了,好,就将就你讲吧,眼睛如果能够看得见东西,那你在房间里这个门,等于我们这个门,我们的,门能够看东西吗?眼睛是眼睛诶,眼睛是个机器工具诶,能够看见的不是眼睛诶,“若眼能见”,那你在房间里那个门也能看到东西呀?啊,“能见不”,这个不,能见不就错了,看到古文这个不。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那么人死了那个眼睛还没有闭以前,他能够看吗?死了那个能,那个知性的功能走了气断了,眼睛瞪开也看不见东西的啊,他说那你这样讲人刚刚死,眼睛也还在,它也看到东西吗?假设死人,眼睛,刚死,眼睛还看到,能够见到东西,就不叫做死人了。眼睛是个工具,是个机械性的,同能见的东西不相干,所以他在中间岔过来。哎,你看他两位辩论很有意思,师生之间一点都不客气,两个争的很厉害,呵,他说,所以你不要岔过来。
“阿难”,又回来,“又”,再说你“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他说我刚才跟你谈讲心诶,感觉,你能够感觉能够知觉这个心的作用,如果有一个体,是一?还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是一体还是多体?“今在汝身”,你那个能知、能感觉的这个心,现在在你的身体里头是遍身体,每个细胞都有?还是不是遍身体?
假设一体呢,“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他又回到佛的老话,你看佛这个逻辑绝不放过,中间被告提出来理由,先把被告新提出来理由推翻了,他还回去原告的理论去,他说刚才我给你讲,你手掐自己一个肢体掐腿上的时候,你的肩膀、你的脸上有感觉到掐吗?好,再说我掐腿的时候感觉我的脸、我的头、我的手,都有感觉呀,感觉你掐我的腿,那么这个掐的痛的那个反应的感觉,并没有固定在一个地方了,“挃应无在”,并不是说痛的感觉没有哦,这四个字,就不会在一个点上了。“若挃有所”,譬如我掐腿全身都感觉,我脑也感觉到了,“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那么可见遍体了,所以你说是一点也不成立,那么你说我掐腿的(时候),我当时感觉全身都晓得诶,“若多体者”,那你一个人变成多人了,感觉分散了,那么请问你每个细胞都有感觉,哪个细胞才是你?哪个细胞不是你?“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至于说,哎,这个时候你掐腿,我全身都有全体细胞都是的,前面已经讲过的,不要再辩论了,前面讲这个不成立理由。“若不遍者,当汝触头”,如果你说是在一点,你认为这个不遍体,在一点上,当你这个头撞到东西痛的时候,“亦触其足”了,啊,撞到头的话,脚也应该痛了,可是撞到头,哟,我头撞到了摸到头痛,脚没有感觉,“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事实上你不是,撞到头的时候谁也不是,只是头这里痛,脚没有关系,“是故应知,随所合处”,你说心到哪里,哪里起作用,“心则随有”不成立,他把自己讲的话又统统推翻,心生法生,法生心生,是这么一回事,推翻了。
这一段很精彩,哎,你如果讲逻辑,你把它列出来一条一条,他几层,反复辩论,几层正、反、合,又来反,正反,正反合,可以统一,不能统一,矛盾的,矛盾可以统一吗?不能统一,统一了又有矛盾,他一层一层辩论。
天风师:老师,那这一句呀,你看大家是不是听懂了?就是这个“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大家听懂这句没有?
南师:对。
古道师:听懂了。
天风师:因为这一句,就是等于说是,实际上是又碰到了头,你看“亦触其足”,也碰到了脚。
南师:等于也碰到了脚。
天风师:对,那么你头有了感觉就痛了,这个脚应该就不知道了,如果心在这一个地方的话,是吧。
南师:是。
天风师:脚就应该不知道了,事实上都知道。
南师:都知道。
天风师:哪痛哪都知道。
南师:这一段啊,正反,好久。
薛虎:时间到,休息一下。
南师:好,老虎叫我们休息一下,老虎总理,这一下他当权的好,我们对当权的人还是怕的,呵、呵!
李慈雄:哈哈,还是要恭敬的。
南师:要恭敬。
天风师:今天我还是,这个下午听那个法师讲这个白骨观,我还是觉得挺蛮有意思的这个哈。
古道师:现在到这个地方,把眼睛这个能看的这个问题先摆到一边了,先知道能知的心。
南师:唔?
古道师:就是到这后面问题慢慢就把那个眼睛能看的问题,反而撂到一边了。
南师:那八还辩见后面去了,把眼睛放在后面辩了。
古道师:哦,后面,都不是……
南师:这里讲,所以《楞严经》精彩,开始七处征心,后面还有个眼睛,八还辩见,这两个最精彩了,精彩还不是这样,我们不要忘记,现在人读书,常常读古书拿现在观念去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你要退回两千、三千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社会文化科学没有,佛是那么逻辑、那么科学性,难得在这里。如果拿现在人来讲,他佛假设在现在世界上,他不是这么讲,更精彩了,呵呵。
古道师:并且通过互联网,互相……,哈哈。
男生:哎呀,了不起。
南师:所以东方圣人、西方圣人了不起,你千万不要忘记,他是两三千年以前那个社会,那个时候的群众的知识,还能够这样分析的精辩,你说那一班人跟佛剃光头的那些家伙简单吗?
天风师:不简单。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