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习初乾(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南师:讲到菩萨四十位到五十几位(五十五位)菩萨地到成佛之路,由凡夫。先讲到凡夫的修行,先断除淫欲,欲界的男女关系,这是完全的正式出家修行的,不是一般居士们玩玩的啊。然后吃素,当然吃素是断五荤。这五种植物刺激荷尔蒙最厉害的,包括中国来,印度,包括,印度除了佛教以外,所有婆罗门外道们都吃素的,嗯。吃素的理由是转变血肉之躯的气脉,清理干净。然后做到初步的一念不生,念念清净境界,啊,然后达到明心见性,明心,不是见性。所谓明心,做到一念不生全体现,身心境界。那么,重点的形容,有两句话大家记得了,想想看。昨两天讲的。啊?
天成师:“旋元自归”。
天风师:“旋元自归。尘既不缘”。
南师: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天风师:呃,“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男生:嘿,譬如琉璃。
南师:啊,对。身心干净、呃身体干净了,气脉清楚了。换句话小乘的定的功夫,气脉转变了,有为身体。心一念清净,念念清净,他比方,如净琉(璃)、有如琉璃,内含宝月。一个玻璃、水晶瓶里头一个月亮的月在中心,这个中心是心,外面是这个玻璃体是身,身心两方面。到了这步,随时在这个境界叫干慧地,啊。干慧地可以说真的修行上路了,那么为什么教理上,理论上叫做干慧呢?这一段希望大家特别注意。“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昨天讲到这里是吧?
大众:是。
南师:下一句就来了,解释什么叫,“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妙性……,“重发真妙”。所谓干慧地,我昨天也给大家提过。你们大家看过《六祖坛经》。六祖见五祖,然后,在修苦行的时候,舂米的时候,啊,写了这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也告诉师父,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智慧的道理不是妄想,不是分别,不是妄念起来。前天昨天都讲过了,像这种境界,到了,修习,是“欲习初乾”。欲界的这些习气,欲界的习气饮食男女最根本,其他的,个性都会转变。所以真有修行,没有修行,他是一个过去会爱发脾气的,脾气少了,甚至变慈悲了,啊,爱杀生的变慈悲了,爱内向的人变开朗了。啊,习气转变。禅宗有句老话,到这个时候,“不易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中国禅宗祖师讲的话很明白了。人还是这个人,天成还是天成,天风还是这天风,啊,薛虎还是薛虎,李慈雄还是李慈雄,“不易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起心动念,他的行为、个性、脾气转变了。看得出来,不能吹的。这种情形呢,修行得力叫做“欲习初乾”。就是干慧,智慧常常开发了。
但是,接触到成佛的本体,明心见性的阿耨多罗三藐,证得菩提,证入涅槃,一个代号就是佛,证在佛的境界,“未与如来”的“法流水接”。修行起步了,整个的大法的洪流还没有进入,功德还不够,智慧还不圆满。所以未与如来的法流水接。但是此心常在清净无念中,啊,心中常常“空诸所有,并非实诸所无”,这是庞居士讲的话,很清楚。此心此念,习气常常“空诸所有”,这中国禅宗了,讲话更简单。“并非实诸所无”,把空的心里头,念头挂住抓东西已经不对了。
虽然如此,还没有到家的哦,“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到成佛之路,起步。那么因此下面一句告诉你,“即以此心。中(读四声)中(读一声)流入”。我们儒家讲《中庸》的道理。佛家龙树菩萨写《中观》。我们唐朝王勃的祖父王通,帝王师,啊,他的学生,包括开启了唐朝一代的开国的文武的人物,都是他的弟子,很多,叫文中子,他也写一本书叫《中说》。《中庸》、《中说》,啊。这个中(一声)就是中(四声),每一个念、起心动念,每个行为,子弹一样都打中那个中心。念念在清净中起心。看到是个普通人,实际上就是个修行人。所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证到如来的自性法性之流。“圆妙开敷”,慢慢心境、智慧,心境与智慧,乃至于道德与行为越来越扩大,一个圈子一个圈子,“圆”,等于一块石头丢到水里去,一个圈子,水、水纹的圈子越来越扩大。所以“圆妙开敷”,心境越来越扩大,走入成佛之路。这几句都特别注意啊。
那么这样的用功,“从真妙圆。重发真妙”。这就接近真如自性,修行走入一条真实的路道,接近真如自性,妙不可言的智慧发起,啊,还有些甚至神通发起。所谓神通,不是稀奇古怪,心里都明白了,圆满境界。重新再开发进一层,进入菩萨境界。“真妙”,真如自性、明心见性、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叫菩萨第一步,第一步,修行踏出来,叫“妙信常住”。就以后有十信了。这个时候才不会迷信了。我们拜佛、念经、求法都还在迷信。这个时候,真信的时候,此心就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妙不可言正信发起了。没有宗教,不是一般讲的宗教,啊,也没有形象,这个正式发起信心。所以真正的信心、信佛,明心见性,才是真信,没有到这一步都是迷信。
这个时候是“妙信常住”,定了。他没有讲定哦,常常都在这个清净、一念清净中。所以这两个字,我们后来中国禅宗开始有庙子了,每个大丛林庙子总称叫常住,就是这个意义。丛林的庙子,譬如说浙江的阿育王寺啊,宁波的,啊这个这个,那些天宁、常州的天宁寺啊,天下大丛林都叫常住,正式佛法在那。“妙信常住”,他并没有叫定哦,“常住”。“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第一步。这个时候你见到心净了,行住坐卧,你还是个在家人,所以菩萨境界,佛经梵文翻菩萨,你们都知道,菩提萨埵,梵文,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了的人,见道的人,证得菩提。萨埵,还有情,有情是什么情?他想帮助别人、度众生。真的有情呢,世界上真的有情就是佛菩萨。我也常常引用中国文学讲,有两句名言,诗,“不俗即仙骨”啊,一个人很不俗气,很清雅,很淡薄,这就是神仙,有些。“多情乃佛心”,啊,欲界的多情是堕落,菩萨的慈悲,佛的大慈大悲是多情。所以梵文,印度文化给我们叫做,这种人有道之士,可是大慈大悲,内心已经明心见性了,外面的行住坐卧一切行为,他也并不一定出家,也并不是不出家,什么形象?他是大慈大悲,这就叫菩萨。啊。所以中国文学用“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类的人,他的妄想尽灭,心中没有欲望,欲界的妄想。“灭尽无余”,一点都不停留。偶然有起没有?有啊,喜怒哀乐。所以中国儒家《中庸》这本是,“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读四声)”,你们没有背过的啊,《中庸》小学没有读过,《大学》、《中庸》、《四书》,“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啊,“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菩萨境界,佛的境界。你说得道了的人没有妄想,心心念念有没有喜怒哀乐?有!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就是那个境界,“中中流入”,刚才这里用的“中中流入”,就在那个境界里,没有喜怒,一心、一念都不动了。诶,有没有碰到有些事情该骂人、该发了脾气,也,哈哈大笑高兴,一样,有没有?有啊,喜怒“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起用的时候,合理的。外表看到发脾气,发高兴,他内心的清净一念没有动过,这个只有用功到了那里的人才懂了,看到。所以,儒家的讨论,他说,譬如武王一怒而安天下。啊,儒家也讨论,他说那,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发脾气?有啊。《楞严经》上骂阿难,出去,好笨!释迦牟尼也发脾气啊,但“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起用,有,可是有,随起随消,水上的划痕一样,水上画划痕不留的。没有情结、没有嗔心。所以《中庸》告诉你,“致中和”,达到,修行到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你同天人合一的境界、心境,啊,同菩萨跟你一样,天人合一。
“万物育焉”,你心中不但包容、慈悲一切人,还慈悲一切物,爱,大慈悲。拿这段话解释这个你就懂了,一样道理,“(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中道”就是刚才我引用《中庸》,啊,念念、起心动念、每个行为,合于一念清净之道,心即是佛心,都有。“中道纯真”,没有虚伪,讲话也没有,佛说话,实语者,不妄语者,真语者。完全在心境一念清净。到了修行到这个境界,第一步,十信的开始,才有信心,“名信心住”。走入正信了,不算迷信了。不是为自己求成佛,想耀武扬威的,也不想什么,念念慈悲,念念清净,叫“信心住”。所以禅宗的三祖,哪一位大师啊?
大众:僧璨。
南师:啊,叫《信心铭》。啊,菩萨第一步,他讲。这就是正信,啊,不动摇了。譬如我们这里,大家也听经、也讲法,真的信了吗?嘿,在我的观念逗你们玩玩的,你们也逗我玩玩的。有个太湖大学堂,有吃、有住、有玩的地方,蛮好,自己号称修行、求学问、学佛,在这里瞎扯。那是玩的,没有真正的信心。到、菩萨到这个境界“名信心住”。
然后进一步,【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好,我们普通学佛要去掉妄念、意念,所以大家学佛学得拼命压制妄想,空。自己呢,头脑越来越笨,记忆力越来越差,年龄越来越衰老,谈不到修行。他真修行的菩萨,“真信明了”,信心起来了,心即是佛。“一切圆通”,智慧越来越大。“阴处界三。不能”,阴,五阴(同蕴),十二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大众:十八界。
南师:啊,十八界。“不能为碍”,通通没有障碍,自己明白了,啊。五阴,才认识它,譬如身体不舒服,晓得是色阴关系,还是受阴关系,还是想阴关系,都清楚。啊。譬如我眼睛,比方啦,我当然是个凡夫啊,就是。譬如眼睛不好晓得什么原因,都清楚。啊,十八界十二根尘啊,五阴,随时自己很清楚,生死都不怕了,死就死嘛,走了再来。啊,“不能为碍”,不作障碍了。“如是”,像这样,慢慢越来越清净,头脑智慧越来越清楚了,念力越强了,这个时候无念哦,心中。“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的前生的前生,乃至将来自己的这一生肉体死了怎么去,到哪里,“舍身”,这个身体,死了。“受身”,将来变成什么。乃至过去的自己做过什么,做过猫,做过狗,做过蚂蚁,或者做过人,做过菩萨,做过男的,做过女的,“一切习气,皆现在前”。念念清楚,你自己会现出来,说那个自心中会明白的。啊。到这一步,信心真明、明心以后。“是善男子”,这个修行人,他这里没有叫他菩萨,这个修行人,一个善男子做代表。这个好人,就是我们小孩子讲话,这个好人。啊。“皆能忆念”,他智慧成了,念力强,不是妄想,是个正念,记忆力完全强。乃至你到这一步有定力了,你有些书,过去、这一生没有看过的,忽然来了,因为前生读过的书、前生接触过的事都反映出来。“皆能忆念”,会回忆起来,自然的。“得无遗忘”,把过去世、未来世,记忆力更强了,都清楚。啊。这个第二步的信心叫,啊,“名念心住”。这个真正晓得正念了,八正道的相关的叫做正念,我们普通所以叫妄念,妄念同这不同了,乱想分别,他是一念清净中自己知道。
然后再进一步,【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啊。这个,到这个“念心住”以后啊,“妙圆纯真”,你心中由一念清净,第一下,这个境界,一路保持,慢慢一切、当然,在人世间修行,以时间加上的,一天一年一月,“纯真”,就是切合真如之理。“真精发化”,啊这句很难解释了。这个“精”不是说男人精虫卵脏这个精,你全身都是精力。所以佛在戒律上告诉你,真的精是什么?全身都是。换句话拿现在医学讲,你所有的细胞就是精,细胞有变化的。“真精发化”,开发了,起变化了。那么,你无始以来的习气,“通一精明”。这已经不是…所以普通讲一般讲神通,这是神通境界了,自己内在知道,不是外面给你看了。“通”,通达了,一念专精,你心中念念还是清净,譬如真精圆明了,一切都了解了。“唯以精明进趣真净”,拿《心经》,念头、起心动念越来越干净了,净土现前,啊。等于说“不移一步到西天”,这是形容啊,这个叫做“精进心”。所以平常我们讲你精进一点啊,那是拿来做口头、口头禅。你精进,精进不起来,平常我们叫人精进点,你精神都打不起来,哈。有真功夫、真修持才有真精进。那么这个时候心净的境界越来越清明、越清净、越大了。“心精现前”。一切唯心的这个精神境界,越来越呈现在自己身心上面。“纯以智慧。名慧心住”。这个时候起的妄念都变成智慧,不是变成智慧,他没有妄念,起的妄念就是智慧,叫慧心住,住了。第几住啦?
大众:第三住。
南师:哈哈,你们自己听了记一下啊。
宏忍师:精进住。第四住。精进心。第四住。
众人:四住。
南师:再进一步,“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这个菩萨的大定,啊,比较进一步的。不是小乘的,什么管鼻子呼吸啦,或者念咒子,还是念佛啦,或者是想白骨观啰,这些是有为法的小乘定。不过不从那里开始不行。这个菩萨境界定不同了,“执持智明”,只有智慧境界,没有妄想分别,啊,念念,就是第一句话,前面的刚讲过的,“中中流入”,念念在这个境界里。“周遍寂湛”,身心内外一片圆融,寂灭清净的。纯清绝点。啊,一片清净,寂灭而清净,“寂湛”。“寂妙常凝”,非常清净寂灭的境界,妙不可言。永远像那个冰冻一样定在那里,不散开了,啊,比方啊。啊,这样的心境,菩萨境界,叫做“定心住”。第几步了?
大众:第四住。
宏忍师:应该是第五个。
南师:诶,第五了哈。
宏忍师:依次是信心、念、精进、然后慧、定。
南师:啊。
宏忍师:干慧地不算在十信。
南师:干慧地不算在内的啊。
宏忍师:对。
南师:“定光发明”,这一下就是菩萨境界定,不一定是盘腿,啊盘起脚来打坐的啊。“定光发明”,啊,【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啊,【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啊。这个,这个中间差别很大啊。刚才讲的“定心住”以后,到这一步起修,就了不起了。“定光发明”,因为定力的光辉,这个定力不一定是打坐的哦。而认为打起坐来叫做定,那,哈,那是小乘有为的初步给你练习的,啊。那么诸佛菩萨还靠打坐才能够定,不打坐不定,那还修个屁,哈,哈。他随时身心,什么,姿态外形都没有关系,“定性(光)发明。明性深入”,明心见性的智慧之光越来越大,越来深入了,你要退步也退不转了哈,你想不修也做不到了,哈。哈,“唯进无退”,叫做“不退心”,到这一步叫“不退心”。所以有些人学佛啊,乃至于出家啦,随时会退的,不退不要才奇怪了,那还叫众生?哈,会退的。啊哈,菩萨境界到这个地方不退转了,啊,心不退了不是不退转、不是不动地哦,这同十地菩萨还差远了啊。但是你到了这一步,智慧一跳就可以跳到不动地去的,啊,也不算远啊。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啊,这个时候你的自然的定境、这个精进心,在这个安定的境界了。他没有讲得定不得定,“安然”,形容词,此心安然。你晓得二祖神光(即慧可),他过去做修行,打坐修行很多年。后来见达摩祖师,达摩祖师问他,你找我干什么?把手都剁了供养,他说“此心不安”吶。哈。你想,他原来是个大学者,讲《易经》的,讲易学,名气很大。后来,自己在香山修行,在河南,啊。然后见到达摩来,达摩祖师来,这样求道。乃至于牺牲自己,把肢体、把手搞残了,表示他的诚心,达摩祖师才给他答话:“你为什么找我?”“弟子此心不安,求安心”。你说他的安心是普通人的安心吗?就是这个地方,“心进安然。保持不失”了,不变动了。在这种定力的境界,随时跟过去佛,所有的菩萨搭、接上线了。“十方如来气分交接”,随时给你灌顶,“名护法心”。啊,跟佛的、所以禅宗祖师说悟了道,随时与诸佛如来一鼻孔出气,其实讲的就是这个境界。用中国话讲的,哦,这个气派好大!嗯啊。所以禅宗同宗教不同,到了中国把你这一套,统统撇开,讲的是真话,不过讲得很土的话,啊,不用言语文字。说与“十方如来”的“气分交接”,“名护法心”了,是真正护法境界,啊。
那么这个时候,“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所以叫“回向”,是这样叫的。他说,你到了、修持到这个境界路上,“觉明保持”,自己的明心见性、那个念念清净的觉性,越来越、你丢也丢不掉,退也退不转了哈。嗯。当然菩萨是一步步修持到这里,大乘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在进步,你不进步也不行了啊。“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这个时候自己心境放大,啊,自己心里的神通,圆明的“妙力”,都是大神通,跟过去佛菩萨成就的光接上了,“回佛”的“慈光”,大慈悲心,“向佛安住”,接触上了。等于什么?这个境界?等于两面镜子,镜子对镜子照到,这个光,这一个镜子光照到这个。假设你这个修持到这境界,你的光跟佛的光接了,嗯。“犹如双镜”,是“光明相对”了。这个两个你就是佛菩萨,佛菩萨就是你,其中的妙影,重重迭迭,啊。也不能晓得是左边的镜子…所以以前我跟袁先生,袁先生常讲,“诶!你们晓得吗,我每天给诸佛菩萨灌顶啊,他们也给我每天在灌顶啊”,哈哈哈哈。我们下面师兄弟们,初入门的都在笑,抿嘴在笑,在看到我们,哎呀,袁先生牛真大,啊哈。我们也只好笑,也无法解释。啊。所以光光相入,“名回向心”。啊“回向”,彼此叫、所以说,我们老师说我天天给诸佛菩萨灌顶啊,他们也给我灌顶啊,哈哈,哈哈,嗯。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真正讲守戒,呵,到这里头他真的戒律,进入戒体了,没有戒可守的。他是“心光密回”,跟诸佛菩萨心光相接,秘密的回向。“回”,就是,吶,这个圆桌子一样,回转,起点就是终点,最初就是最后,彼此光连的,啊。“获佛常(凝)”,获同诸佛、过去佛常常凝结在一起,自然清净。清净,是境界;道理,那个道;清净的境界这个道,叫做“无为”,哈。那么,说无为不是没有东西哦,呵,智慧道力越来越强,“得无遗失”。样样都很安定,很清静,这就真正叫“戒心住”了。不守戒,自然都在戒中,啊,全体光明。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前天讲的,啊,什么,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嗯。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发愿,同普贤菩萨愿力,劝请十方诸佛住世啊,这些,啊。这个时候戒清净,心戒清净。这个戒是什么戒呢?就是菩提心戒。啊。菩提心戒清净了,“住戒自在”。能够一念之间,遍游十方世界,“所去随愿”,“名愿心住”。你幻想也难得做到,在这个时候,你的幻想也做到了,啊哈。
“阿难。是……”,佛说到这里,“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啊,哎哟,我都看不清楚,他这个字写得,“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啊。他说,这个中间说他很多啊,他说阿难,到这步境界修行,“善男子。以真方便”,懂得此心应用、起心动念皆是道的方法,发了上面所讲的十种心境,啊。“心精发晖”,十种心境,你说起心动念这个十种有没有动念啊?啊?
某人:有。
南师:啊,对。都是佛境界动念。啊。“十用涉入”,这是他的菩萨的作用,不是妄想,啊。
大众:“圆成一心”。
南师:“圆成一心”,这是真正彻底的明心见性,这叫“发心住”。我累了。
薛虎:时间也到了。
李慈雄:差不多了。哈哈。
南师:我讲到累了住。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