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113 卷八

五十五位修行圣位 十住位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南师:十住的,啊,有一点再告诉大家要注意啊。现在《楞严经》是讲大乘道的四十二位菩萨、菩萨境界,这是以佛经、佛教的术语习惯性的那么叫法,嗯。所谓大乘道四十二位,加上菩萨十地,五十二,再加上等妙二觉五十三,再加上应化身等等,五十五位。这个修学的修持实证用功的阶段。那么我们现在讲十信、十住,特别注意啊,这是讲见道以后修道。拿现在话明白告诉大家,是真的明心见性,啊,证得初悟,明心的境界。心是什么?心就是佛,没有宗教色彩。是见道以后修道的心地法门,这一点特别要清楚。所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地,所谓地,是、有三摩地,什么是三摩地?修行的境界,啊。但是中文叫境界有时候容易起误会,啊,着相。因此还保留梵文叫三摩地。三摩地,梵文,翻译成中文“正受”两个字。明心见性以后,修行啊。也就是禅宗的五祖告诉、告诉六祖的话,“不见本性,修法无益。”一切学佛没有明心见性,所有的修持,心外求法,不是佛法的中心,啊。因此我想这一段本来带你们念过去,不讲,为什么原因?哈,我们在座一个人,学佛,尽管多年或者初学,明心见性什么是心都没有找到,讲菩萨境界等于给幼稚园同学讲博士后的课程,没有办法讲。啊,这一点希望大家注意,啊。昨天讲到发心住,啊。我们现在用的句子啊,“圆成一心。名发心住”。找到原文没有?

薛虎:找到了。

南师:所谓发心,发明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是明心见性了。心就是佛,没有宗教的外衣,这是菩萨道。现在由发心住,一路下来,从上面到现在,讲已经明心见性的人的修成、修行的过程,他的心理变化的,拿现在话啊,他们已经见道、见到空性的人,然后进一步的修持菩萨境界的心理变化,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我们普通人,这就没有办法讲。不过呢,我们既然研究,我也照、现在只好照依文解义的说法,依到文字、依文字来解释哦,还是学理的。如果你大家真有修持,见到那个眉目了,啊,认得本来面目了,这样讨论这段经文的,讲法同理解完全不同了,希望大家注意。我这个话不晓得交代清楚没有?

大众:清楚。

南师:好。那么现在从发心住以后讲起了。注意哦,这是说,明心见性以后,拿禅宗讲开悟以后的修持。开悟的人还要修不要修?当然要修啊。哈,一地一地的菩萨没有说不修持的,啊。所以,那么原文发心住以后啊。“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他说,再进一步由发心住以后,明心见性以后,念念在清净中,啊,此心也没有妄想,没有分别心,随时,昨天不是讲过“中中”了,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在一念不生,清净圆明的阶段,是不是啊?

大众:是,“中中流入”。

南师:诶,他说在这个发心住,这境界再进一步,心里现的。“心中发明”,你那个由证到明心见性定慧等持的境界里头,自己内心里头的智慧越来越开发、越光明,自己内心的智慧越来越开发、越光明,我再讲一句啊,防止大家着相了。内心的智慧越来越开发、越光明,作了个比喻,“如净琉璃。内现精金”。内心的境界,前面有一句,“如净琉璃。内悬宝月”,对不对?

李慈雄:是的。

南师:前面听过,前两天,啊,我叫你们记住。这里同样的话,不同的文字。他说这样来修持,你自己的内心,这个修行人,内心完全干净了,包括自己父母所生的躯壳,气脉也变化了,都干净了,“如净琉璃”,等于一个水晶体、琉璃体。“内现精金”,并不是说水晶体里头,现在工艺品也做得出来,一个水晶的塔子里边一个金子,是不是啊?工业也可以做得出来。这是表相啊,那么他拿这个现象比方内心的修养心理状态,“如净琉璃。内现精金”,内外透明。到了修持、用功到了这个境界,“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住地)”。那么,前面想讲过的守戒,这个时候用不着戒,没有戒律了。戒律,是防止自己起心动念为非作歹犯的错误。那么修持到这个程度没有错误可犯了,啊。“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啊。以前所发生的智慧、开发的妙心,随时,人外表没有改变,还是这个人,或者剃了光头是出家人,可是他的行履、行为,啊,“履以成地”。自己进入一个另外境界,这个地就是三摩地,另外境界,哈。那么,我昨天、前天给大家引用过禅宗祖师两句话,再提一下,你也再写一下。“不易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明心见性以后还是那个人,你看不出来他有道,也看不出来他是个菩萨境界,可是他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同过去完全不同,啊。就是说“以前”的“妙心”,“履以成地”。这个,到这一步的修养,心境的修养,修持的境界呢,在菩萨修持的进度当中,给他一个名词,叫做“治地住”。不是定哦,“住”是,啊,《金刚经》上不是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有所住,就一步一步的境界,一步一步的成就,啊,叫“治地住”。“治地住”,注意,比“发心住”又不同了。“发心住”是刚刚发明心地,定在这个境界。“治地住”发明心地,不是呆板在那里打坐、修定的,变死人了啊,不是的,那是枯禅了,啊,那叫干慧地啊,一样了,没有法水的滋润,功德行为还没有圆满。所以到这个时候,叫“治地住”,进一步了。

由“治地住”以后,“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这个时候,自己此心开悟了以后,见到空性以后,啊。开悟是中国的禅宗讲,开悟就是密宗讲的,叫见空性,其实名词不同,一个道理。“心地涉知”,这个心地当中,自心内心发生的智慧越来越大,不是世界上普通一般知识了,一切发明、一切学问到他这里,到手就了,就清楚了,彻底了。这个,同时内心啊,有时候连带外形,不过外形不提,他这里讲心地,“游履十方。得无留碍”。他可以与诸佛菩萨交通,啊,“游履十方”世界,随时。换句话说,我们讲,故意借用修密宗、修道家,有形有相,这个时候他精神,念头一动,可以出神了,离开身体到十方国土。譬如说,想去见,啊哈,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再深的,想见一下文殊菩萨啊,或者是,啊,去见一下普贤菩萨啊,他一念动可以做到“游履十方,得无留碍”。这叫做修行了,啊,“修行住”了。到此以后,到“修行住”以后再进一步,现在我是依文解义啊,带领大家随便讲,不过你们留一点影像也好。万一,嘿,等于小戴在这里跟天风师两个说笑话,也是真话,天风师啊,你万一一不留心开悟了怎么办啊?哈,嘿。那天风师那个时候还没有看过这一段,哈,如果看过了,听了这一段,他就告诉小戴,那我完全照《楞严经》后面走吧,就是这个道理,啊。这叫“修行住”了。

再由“修行住”进一步,那,一步一步不同,“行与佛同。受佛气分”。注意四个字啊,“受佛气分”。“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到了这一步,依禅宗来讲呢,中国禅宗把修行规律变成三关。破初关,啊,开悟,就是见空性。初关破了以后破重关,难了。初关是见空性,真空起妙有是重关,啊。再破最后末后牢关,成佛,变成三关了,啊,中国的禅宗的规律,啊。那么我们借用来,这里等于由“修行住”起,由初关到重关的境界。这个时候,因为他已经见空性了,念念在一念不生全体现的境界里头,行住坐卧,包括睡眠都在这个境界。“行与佛同”,一切行为慈悲心更大。佛的行为四个方向,大方向,慈、悲、喜、舍。这四个大方向,大行,这是菩萨的大行为,啊,同佛相同了。

为什么呢?在这个里头,心地法门还牵涉到一个,拿我们人类现在学问来讲,牵涉到一个宗教哲学的大问题,世界上究竟有他力还是完全自力?我们哲学讲心物一元,如果我们东方讲,这个物是心变的,纯粹是唯心、自力。譬如中国的禅宗修法,唐宋以后,完全走的自力的路线。啊,并不是否定他力,因为他力也是自力。那么在人类的宗教上,在人类文化的宗教上,从摩西出埃及,那是商朝以前的事,还是周朝以前的,比希腊文明还早一点,后面演变到、由摩西出埃及后面演变到天主教、基督教、希腊哲学等等。这些宗教是相信有他力,依赖他,譬如上帝,譬如主,譬如佛教一般性的求菩萨,靠菩萨加持,是承、下意识承认有他力。究竟世界上有没有他力与自力的差别?以禅宗祖师讲的话,更清楚,中国的禅宗,就是中国本土的佛教啊。这个,自他不二,是一体的,心物一元,自他不二,是同体的,啊。“十世古今”,古人有一幅很重要的话,华严境界,也是禅宗,“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十世就是时间问题,现在科学所讲,爱因斯坦所追问的,究竟时间来做主,还是空间?啊。“十世古今”是时间,“始终不离于当念”,在彻底的佛法,禅宗认为没有时间,只有一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科学上讲,时空的统一论,“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下一联,他不是对联啊,不过唐代写的骈体文,自然对起来。“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他力跟到自力,“无边刹境”,是讲空间。上联是讲,上面一句是讲时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境界的境。“十方”,空间的十方,空间,四个角,上下,整个的三千大千的世界无量无边,有没有他国的成就的人在,就是佛,成就了的佛,他存在吗?存在,“无边刹境”。可是呢,佛,就在你的心中,就在我的心中,大家的心中。“自他不隔于毫端”啊,一体的。这个道理清楚了,交代清楚没有?

大众:清楚了。

南师:清楚了。清楚,你们给我通过,我讲下文,通不过再来补充。然后通过这说什么呢?由“修行住”以后,“行与佛同”。就了解刚才我介绍这两句话。“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他(当念)”。“无边”,始终不离于当念啊,“无边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那么“行与佛同”。这个时候“受佛气分”,他力给你加上,诸佛菩萨自然给你灌顶,合在一起了。这样这两句话,我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下了注解,这懂了吧?

大众:懂了。

南师:“行与佛同”,“受佛(的)气分”。那么这个是原则。那,佛很慈悲,又给你做了个比喻,“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他说等于什么?那个现、等于我们死了,我们普通人肉体死了,肉体完了嘛,地水火风,身体都冷了,那个灵魂出去,灵魂出去叫“中阴身”。就是说,这个生命完结了,另一个生命还没有、还没有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中间,叫中有身。这里翻译是中阴身,看不见,是阴境界,啊,就是中有身,那么我们普通叫灵魂。死后以后离开这个身体,七天一个变化,七天一个变化,七七四十九天必定转、转生。换一句话,现在不管多少天,“如中阴身”,像我们的灵魂,这个肉体一死走开,“自求父母”,再入胎的时候又来求三缘和合,看到一个男的女的正在性交,啊,男的精虫跟女性的卵蛋结合,这个自己的中阴身灵魂一搅,三缘和合,入胎了,这是讲。他说,为什么他用这个?他是“阴信冥通”,当我们灵魂入胎的时候,有个人告诉你,你要去这里投胎吗?那里投胎吗?不是的,自力的业报的因缘,磁铁,吸,那个磁力吸引铁一样一下就吸过来,三缘和合,父精母血,就是男性的精虫,女性的卵蛋,加上灵魂三缘和合。呐,这个磁性的感应,你就入胎了,“阴信冥通”,“冥”看不见的,就有这股生命,这叫业力,我们是这样入胎的。那么他为什么用这个比喻呢?就说明这两句,“行与佛同”,“受佛”的“气分”。你到了这一步修行啊,诸佛菩萨随时给你加持,合在一起,就像中阴身入胎一样的,“入如来种”,进到佛的那个境界里头。这样解释清楚了吧?

大众:清楚了。

南师:啊,所以我们讲中阴身,人一死了以后变成灵魂,有五通的哦,没有空间时间的阻碍。譬如说,假设我们的朋友在美国死了,在澳洲死了,地球南半球北半球那么远,他一秒钟一死,他给你来,你就有感、有一种感受,不过自己不知道。其实他站在你的身边说,“不对,我走了,你不要伤心”,我们不知道,他两个不同,啊。所以中阴身有这样大的神通,有两个地方不能去的。一、以前我们学佛的,当年在西藏,在四川。嘿,有些、有一个礼拜,我们大家同学们闹得很好玩,“诶,中阴身,两个地方不能去,考考你,哪两个地方?”有些人一下没有研究过教理,讲不出来。中阴身无所不通,有具备五神通。一、不能进在、进菩提的道场,不能进入。譬如我们现在讲《楞严经》,我们这个地方变成菩提道场,灵魂进不来的,鬼魂也进不来,中阴身不能入菩提道场。二、不能入胎门,不能入产门。你还答得出来吗?薛虎,你答得出来,你答吧。啊。中阴身假定进到菩提道场,他开悟成佛了。中阴成就了,他变成佛了。唉,中阴身一进产门,碰到女性那个胎,他入胎了,变人了哈。所以两不能,嘿,啊。所以这里给你比方,他说,刚才说你修行到这一步,佛菩萨的“气分”跟你同气相感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这是做比喻,你就进入“如来种”,给佛俩…。所以禅宗祖师说,悟了道的人跟诸佛菩萨一鼻孔出气,不是吹大牛,嘿,嘿,不是大申公、跟天风两个吹牛的啊哈,天风啊,哈。就是“入如来种”。这,到这一步修行的功夫叫“生贵住”。啊,做法子了,如来的法子。好了,这是,刚才走了几步了?一下子。啊。

大众:四步。

南师:你们记得哦,报告我听,我这个人乱讲的。

宏忍师:入圣胎了,入圣胎了。

南师:啊?啊哈,入圣胎了,对了,她讲的,宏忍法师加注解对,这个时候叫进入圣胎,嘿嘿,下面就长养圣胎了啊。“既游道胎,亲奉觉胤”。“觉胤”,啊,这个是赵匡胤的胤。“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他说再进一步,等于破了重关了,悟道平常事。“既游道胎”,随时都在佛境界、菩萨境界里头。“亲奉觉胤”,觉、菩提嘛,正觉,佛悟的你也悟到了,诸佛菩萨所见的空性,你也见到了。“亲奉觉胤”。等于,下面做比喻,等于一个人怀胎,已经入胎。啊。虽然没有变成完全整体的生出来的胎儿的形象,人相已经具备,“人相不缺”。这个时候叫做保养圣胎,那么道家后来修法叫百日这个筑基,十月怀胎,啊,啊哈,三年哺乳,啊,这是,都偷这些东西来的,变出来,啊,“人相不缺”。这个情形,这一步功夫,心境的修养,“名方便具足住”,就一切方便了。第几住了啊?

大众:第五住。

南师:那么慢慢胎儿要长大了,做这个比方啊。“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再进一步,完成了,养成了,次第成佛了。啊,成菩萨佛的境界。“容貌如佛”,就是相貌庄严,不会古里古怪的,啊。自己,假设活到的人,真修行好,自己相貌也会变的。“心相亦同”,啊,心、心理活动的状况,跟诸佛菩萨的起心动念、慈悲喜舍,行为一样,叫做“正心住”,啊。这个八正道里有这个合于正心,那个小乘,包括大乘,同样的道理。

好,再进一步。“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啊,然后修养功夫到、心理功夫到这个境界,由见空性悟道起,到这个境界,一步一步修养,身心都变了,啊,身心自然在转变。身心转变到,啊,一天一天不同了啊,“日益增长”。“名不退住”,不退转了,嗯。这个也通菩萨八地不动地的啊,将来再说,后面会讲到。

那么再进一步呢,“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这个时候不止十身,千百万亿化身,心念一动,但是还是阴境界,没有阳境界。心知道,看不见这一面知道,没有办法说修到阳境界,还没有出来。阳境界就是诸佛菩萨修成了的,他,另外一个人,变成普通一个人坐在你旁边,你还觉得真的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那个是阳神了。在这里还是阴的。“十身”的“灵相”,“一时具足”,叫做“童真住”。所以菩萨到这一步,不管你年龄大小,或者是女人,或者是男人,都叫做童真菩萨,真正的返老还童了,啊。

然后进一步,“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就可以出来说法了,啊,八地以上九地菩萨叫法云地,说法,这,那才真叫辩才无碍,不是乱吹的,啊哈,哈(众笑)。“形成出胎”了,“亲为佛子”,所谓可以做法王之子,可以接法了,可以替佛弘扬佛法了,这名叫“法王子住”。这是,等于第九地、第十地的中间。

然后,“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

宏忍师:刹利王。

南师:啊,“彼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他说,再进一步完全成就了,到十地菩萨境界。“以诸国事”,自己出生了,长大。皇帝不当了,啊,“分委太子”,自己出去了,完全出世。“彼刹利王”,就是剎帝利,就一切都帝王阶级了,啊。“世子长成”,啊,在国外,翻译中国叫太子,那么中国本来很老大的,啊,除了我们中国的大儿子继承权叫太子以外,诸侯的儿子就叫世子。所以,以中国的立场,看印度,释迦牟尼佛的国家,就称他为,一样,叫他是世子,名“世子(长)成”。那么这个时候“陈列”,开大会,“灌顶”,所以,西方天主教的洗礼也同印度教,印度教比天主教历史悠久啊,比佛教还久,婆罗门教,都是注重灌顶。灌顶后来发展在天主教叫洗礼。啊。这是印度的制度,几千年的文化,登位,孩子长大,啊,长成人了,王子登位了,或者讲,都要受一次灌顶,洗礼,叫“灌顶住”。

佛讲到这里,然后说,“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下面的,讲了……

宏忍师:十信、十住、十行。

南师:十住、十行了,我们今天讲到十住吧。

宏忍师:十行。

南师:十行明天行吧。

大众:好。

南师:好不好?

大众:好。

南师:明天十行。这些你们当小说听吧,你真信得过,那就了不起的了。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