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115 卷八

五十五位修行圣位 十回向 四加行

南师:这个现在是菩萨道,修大乘菩萨道,一步一步的心地法门的开展。心地法门的开展,不要执着是功夫。功夫两个字好像是,现在话是很现实做工的人。一天一天,慢慢的聚,慢慢兜上,在身体上做功夫。修行法门也是功夫,时间配合心地法门的经验修持来的。这是菩萨道的,已经讲到十信、十住、十行,第四个节目是十种回向。回向两个字,我们佛教界现在变成一种术语。哎呀,我回向你啊。给死人念经,做回向啊。其实这个回向的名词是个科学。这个宇宙间,物理世界也好,心理世界也好,念念回向。回向就是因果道理,回向就是轮回。就是,中国佛教还没有来,中国文化就是东方佛的文化。“原始反终”四个道理。从这里位置上,现在晓得,譬如人到了太空,人在太空的行走,你随便很轻一张纸也好,一块铁也好,你这里丢出去,他转一圈回到这。空的境界一定是回向,回到本位的。《易经》的道理四个字,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原始反终”,就是轮回。你懂了回向,也懂得轮回。这个原则懂了,第二个道理回向,我们成就的人,所以学佛人晓得报四重恩。四重恩哪四重啊?大家你们都……

大众:父母、师长、国土、众生。

南师: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

某人:佛菩萨众生恩。

南师:四重恩。就是说学佛的人理解,一个生命活到,并不是你了不起,这四种都是肥料,一个种子在那里。尤其这四种种,等于日光空气水都是给你恩惠,培养你。所以学佛人上报四重恩,都晓得念。晓得自己生命活到,社会、国家、父母、一切众生生命供给你,自己活到。所以自己没有什么骄慢,一切都要回报给一切众生。现在的新名词好听,回馈。所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自己成就了,菩萨道没有自私的,就是儒家一句话,推己及人。赶快想把自己成就一切,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些都是回向的原则,回向的道理,回向的精神。才够得上做一个学佛的人。所以初发心,就应该具备回向的精神。也是环境,回馈反报。这个原则懂了,你看回向就知道了。其实从初步的干慧地,明心见性以后,发起大慈悲喜舍的心。所谓慈悲喜舍就是回向,这个行为。所以十行以后就是十回向,这是菩萨道的精神。所以佛说,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第一个回向。这个观念《金刚经》已经有了,佛说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就是第一回向。《金刚经》上是不是有?

大众:是。

南师: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自己涅槃,自己说我没有说过一个字,一切都是回向。所以你懂了以后,所以修菩萨道,学佛的人有十信、十住、十行。“满足神通”,看到神通两个字,不要以为特异功能啊,稀奇古怪。精神通达了,精气神一切功夫成就,精神通达。“成佛事已”。自己学佛的功夫,理念功夫配合都做到。这个时候心地是“纯洁精真”,童心,赤子之心,儒家讲。纯洁的心地,精真,起心动念没有一点作假,很天真。“远诸留患”。远诸留患,把原来坏的习气通通改变过来,都是慈悲喜舍。这个时候要自己成就了并不满足,众生还在苦难中,没有得度的人烦恼痛苦中,就要弘法,“当度众生”,自己发愿度一切众生。度就是引渡,法律上叫做引渡。把你在痛苦里头接引到平安,这样叫做度。度就是引渡过来,拉一把,帮忙人家来。譬如人家穷了没有钱看病,你给他一个钱也是度人,使他满足,可以看病去了。他说这个时候菩萨发心度一切众生,没有觉,自己没有觉得,哎哟,我了不起,度了一个人啊。哎哟,我救了一个人啊。我今天做了一件功德,帮忙了个人。这是凡夫行,菩萨没有,布施出去了,三轮体空。受者,受你得度的,你是度者。这一件,度人一件事,三轮体空,空的。所以《金刚经》上说,也给你讲明了,《金刚经》上很简单。这里详细告诉你,“当度众生。灭除度相。”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帮忙别人。过去了,譬如刚才我给天风师两个谈,布施药。病医好了,很开心。人家病好了,自己开心,等于自己病好了,可是没有觉得,哎呀,某人是我把他活到的,这个观念是凡夫心,没有这个事。所以“回无为心”,回转来一切所作所为,就是用《老子》道家的原文,一切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好像做过了,等于没有做,念头就空了,彻底的无为,没有作为,没有这个形象。等于说,以文学,“雁过长空”,四个字,文学。“风来水面”,八个字。菩萨的心境作为,一切,雁在空中飞回来,不留痕迹。风来水面,风吹过水面,有波浪,可是波浪过了,没有痕迹,这是无为心了。所以无为而无不为。是有为啊。雁过长空是看得见嘛,有为嘛。可是没有痕迹,是无为,风来水面……

李慈雄:来是来去……

南师:来去的来。

李慈雄:风来水面。

南师:但是一个浪头一个浪头,没有啊,浪头过去就没有。所以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佛道两家《老子》都通的,同一道理。“回无为心。向涅槃路。”毕竟寂灭,不生不灭是涅槃,毕竟清净。这样的菩萨道修持到这个境界。灭,这种观念,我们给他一个名称,名称也是逻辑上假定的,也不要留,不过是你道理上不懂,懂了以后,懂了,等于“风来水面,雁过长空。”“风来水面,雁过长空。”不留。这叫做“名救护一切众生”。《金刚经》上无众生可度,离众生相。众生本来是佛,不要你去,度了他固然成佛,你一笑,彼此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等于你帮一个很穷的人,结果他发了大财,也跟你一样有钱,彼此一笑,没有什么了不起,有钱最后还是空。这个,第一个回向是这样。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这个“坏其可坏”,一切有,众生执着有,有,把他度了,教化他,度他,使他知道认识空相,自己自性本空,就“坏其可坏”。所有现象,“坏其可坏”,是诸法无常。本来无常,众生不懂,你使他懂了,坏其…“远离诸离”。说一句放下,这是一句名言,真正放下没有个放下的观念,非常自然,所以这是翻译的文学的高明,你给文学不懂,中文字文学搞不清楚,我说文化基础在文学,古文文学非常美丽。你看到中国文学好像不讲逻辑,他把那么道理个回转的逻辑变成四个中文字,实际上没有四个,“坏其可坏”。两个坏吧,这一句,只有一个“其”,在“其”,中间把你连起,其实只有一个字“坏”,在后面,一下变一个名词,一下变一个动词,这是中文的方块字的,所构的。“坏其可坏。远离诸离。”一个“离”,两个“离”了,一个“远”,一个“诸”。远远离开一个,放下的更要放下,有一个放下的心。哟,我是见到空性,有个空已经不是了。“远离诸离”。这样的境界、心境,菩萨境界,“名不坏回向”。你说空吗?他有。有吗?本来空。这是菩萨境界,禅宗。禅宗表达的就是这样。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修持到这个境界,自己修养,“本觉”已经彻底觉悟了,大彻大悟了,“本觉”。“本觉”,你自性本来有,成佛就那么简单,并不是另外加上,你做功夫,有功夫给你加上来,叫做功夫,那已经笑话了,是本觉自性。那么你已经悟了的人,同佛所悟的“佛觉”一样。“名等一切”。所以本觉,觉性。心就是佛,觉悟到了,这就是佛的觉悟。你信自己觉悟,有信心过来,一路到底,所以你的觉就是佛的自觉之性,在菩提树下证到的一模一样,名平等的一切佛都是这个境界。换一句话,这个境界一切众生本有,只要他得道了,他也是,心境是…

那么再进一步,“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这个时候,你自己内心的念念清净,身心的变化,这些功夫上,他不谈的,太着相了,气啊脉啊功夫身心,统统…,如果谈那些边际的作用,那花样多了。这就是“龙衔海珠,游鱼不顾”。这些边上都不谈,花样,写文章的花边的新闻不写了,写一个正道就是个直路。所以“精真发明”,内心完全是光明清净的。心地发明,“地如佛地”。你这个程度同佛的程度,同佛修持程度一样,没有两样。“名至一切处回向”。同佛所到的境界,自己就回向,佛与众生,心佛众生,三个不二。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这个时候你的心境就是佛的境界。换句话,但是还算是菩萨,不愿意登上那个正位,不愿意挂上做那个教主,太痛苦了,做老板太痛苦了。还在混,就是道家所讲混俗和光。放在一般人里头一样。“世界如来。互相”,同十方世界诸佛啊,互相灌顶,光光相印。《楞严经》前面这个坛场,我叫登琨艳研究画出来,设计出来嘛。也就是讲过几个境,互相的光光透入,所以叫“世界如来。互相涉入”,佛光同你的心光连在一起。一点都没有距离,也没有挂碍,这个境界。修持到这菩萨境界,名字叫做,逻辑,为了表达他这个境界,名称叫做“无尽功德藏”。这个功德是功夫哦,功夫也就是功德,功德也就是功夫。智慧也是功夫,智慧也是功德,这个叫无尽的功德藏。变神通更广大,回向。

那么再说,【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到了这个境界,这个“于同佛地”,你自己还是菩萨道,虽然还没真正登上这个佛位,由干慧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功夫的进度,渐修一步一步来,同佛的地最后都是一样。每个菩萨,每个修行。同佛的这个原则不会变,这条路线。“于同佛地”,这个地位、这个程度当中,每一步、每一步,只有清净,一念不生,念念清净。各各生出清净的因。心念不清净,有一念,我了不起,我修行,我是菩萨、我是佛,已经完蛋了。“依因发挥”,什么因?念念清净,随时在空。这空不是没有,一念不生全体现的空。“取涅槃”了,取究竟涅槃。《心经》告诉你两句话,“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取涅槃的道。这个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一切众生,也随顺一切佛,同等的,佛与众生平等平等,所以我与他人,我与众生也平等平等,此心与他心平等平等。“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就是《大学》讲,“止于至善”。念念在善根的回向。这都是菩萨的心境啊,十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佛与众生平等平等。这个“真根既成”。自己证到自性,这个代号叫真如。没有妄想,妄想虚幻,梦幻空花,没有了,没有梦幻空花。刚才提到《心经》上面一句话,“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一切众生的心性同我心性是一样,不过众生在迷了,给乌云盖住,我不过把乌云散开了,回到本来光明而已。“皆我本性”相同。“性圆成就”,这叫,唯识叫圆成实相。这个自性本来圆满,真正成就了。“不失众生”。但是小乘自己见到空性成就了,喜欢在那里入定,不管其他了,其他妨碍我,那是小乘了,还不究竟。菩萨不是,性根圆成,不离开一切众生。所以像学观音菩萨,众生有苦有难自己就亲手,就是我常说这个菩萨亲手,像《水浒传》一样,什么?路见不平,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菩萨道。“不失众生”。这就叫,名称叫名随顺等看(观)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人我众生。那么《金刚经》上说,“无众生相,无受者相,无人相,无我相。”“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好,下面告诉最重要两句话啊,立刻可以悟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成佛的,最后的也就是最初的。你要如何明心见性?“即一切法”,就是现在。我们眼睛看到东西,耳朵听到声音,一切都知道,凡夫。本来空的嘛,“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不要紧,空性已经明白。有一即、当下就是,禅宗的。“唯”,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成佛也就是这一念,这一心,“唯即与离”,他空的。离一切法。即离即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二无所著”。空也好,有也好,一切都不要执,就“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假如明白了这一步,明白了这一步。所谓真如自性,见道了成佛。“真得所如”。真得自性本体,“所如”起用,所起的作用。有就是空,所以烦恼即是菩提,妄想也即是菩提。所以真得到“所如”,所起的作用,一切不离本性。因此,虚空,十方虚空无二无别,没有障碍。这叫“名无缚”,你说我们为什么修行要求解脱?自己觉得被生死烦恼困住,本来没有生死。这《庄子》就有了,所以《庄子》道理也告诉你,“置生死事于一条”,生跟死一件事情,这两个现象不同,这样无缚的,本来谁也没有把你困住,自然得解脱,你求个什么解脱?本来得解脱,你不解脱也不行。譬如我们的年龄一天一天、一分一分老去,你求不老也不可能,你求年轻也不可能,你求早死也不可能,他随时在,念念在当场,“解脱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到此一步,就是明心见性完了,功夫做到成佛了。“性德圆成,法界量灭。”也没有说无量无边,大到无量,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就在一念之间,法界。叫做“名法界无量回向”。十回向讲完了,是菩萨以后的起用。

“阿难”。佛在讲到这,这个讲到这,“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注意用功夫来了。他说阿难你要知道上面讲的,由干慧地到什么?

大众:十回向。

南师:啊,十住……

大众:十住,十信,十行。

南师:十回向。一直到四十一,就是一心。这一心,见到空性,你也晓得此心这一念就是佛的境界。那么真实的功夫呢,“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四加行,佛学里讲,四种。不管你小乘修到四禅八定,乃至你做初步的安那般那呼吸法,乃至白骨观,乃至大乘菩萨的华严境界的观,乃至佛菩萨到成佛的境界都离不开四加行。加行,佛学的名称。拿现在话,就是这个原料要来加工过以后。譬如一个金矿,你挖出来黄金,变成那么漂亮,把黄金缀成,把他融化变成一个戒指、变成一个漂亮的首饰,或者把黄金变成个观音菩萨、如来的佛像,要加工。你知道佛,心、佛、众生,此心就是佛心,不做功夫不行,这叫“妙圆加行”。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

那么这个四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是加行,做任何一步功夫都离不开。乃至说一个凡夫完成一个生意赚钱,乃至于做功德,拿把木头,锯木头,乃至拿一颗米来做成饭,都有四加行道理。那第一步加行,真讲用功,“即以佛觉。用为己心”。吶,我们心就是佛啊,是不是?

大众:是。

南师:这个信得过啰?

大众:是。

南师:当然信过啰。假使信不过,白讲了。如果迷信,另外,心外有个佛,外道,那是。“佛觉。用为己心”。此心就是佛,不过呢你是本觉之佛,你还没有始觉,你自己没有见到心,一念清净。当你两眼一闭,两腿一盘,那一刹那之间就是你的本心,那个就是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此心有时给身体啊,给现实困住了,跳不出三界,跳不出欲啊色啊,物理,乃至无色,精神世界,三样跳不出来。“若出未出”。那你就要用功了,对心地法门,“犹如钻火”,钻木取火,我们给孩子们教育,这里都玩过,把这个木头拉,大家两边拼命拉。用功起来,然后星星之火点燃了,就是钻木取火。这个用功的时候,想明心见性见不了啊,欲然未燃,这点火光不现。但是虽然不现,两个手摩擦,没有发电,电没有看到,手先烫了。是不是啊?

大众:是。

南师:这个叫“暖地”。等于你打坐坐起来,有时候,哟,我一身大汗。暖地发现。虽然看起来是病态,是功夫状态,你要认识那就是水大、火大,身心放进了风的、风大的逼出来,调节你的身体,譬如说暖地以来,用功。如果不暖就是死亡了,所以讲唯识,从心意识,心意识是活到,我们生命活到靠三个东西,暖、寿、识。有心意识就会得暖,才有生命、寿,才有心意识精神作用,这个讲身体。所以你明心见性,这样一静下来用功,会得暖地。当然,开始是冒汗,慢慢地也清净,即温。那么功夫好了以后,自己心地一宁静,身心,你坐在喜马拉雅雪山顶上开始一动,这心一静,慢慢慢,你的生命暖地放出来,雪也把你无可奈何了,超过物理境界。“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不是即是如来。暖地的功夫。那么其他教理上讲暖地,你心慢慢,妄念慢慢收拢了,妄想烦恼起不来了,那个就是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讲心地,其实身体上做功夫也一样。“又以己心”,还是以心的法门,你说什么练气功也好,做瑜伽也好,身体暖了,我气脉通到顶了,大家都在身上玩,都是笨蛋。这是唯心造的,你做瑜伽也好,练这个少林寺的什么易筋经、八段锦也好,洗髓经也好,白骨观也好,安那,都是唯心造的功夫,是不是啊?

大众:是的。

南师:所以明白了“己心。成佛所履”,上面四十一位程度给你走过,都是佛走过修行的道路,一步一步,上面都告诉你了。你自己晓得是,一步一步对到《楞严经》四十四位菩萨的境界。或者是修小乘的四禅八定境界,你一步一步去对,佛所走过的路,菩萨所走过的路,就是我所要走的路。“若依非依”。但是也不是呆板的,你不要说给佛菩萨有个方法,就把你困住了,有个原则把你困住了,你太没有智慧了。你注意四个字,所以小乘禅观修法叫你知时知量。为什么要知时?“若依非依”。有时候一到,哟,我就放了。不对,我太着了,并不要照这个原则。所以智慧的应用,用兵一样,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是“若依非依”。等于我们在爬山,“如登高山”,爬到喜玛拉雅山的顶巅跟虚空接近。“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脚还站在地上。所以古人有句诗,古人有幅对子,前人,我常常引用,“海到无边天作岸”啊,这个气派大了。“海到无边…山登绝顶我为峰”。你爬到喜玛拉雅山顶到了最高顶,我站在上面,你是山的顶巅的顶巅。只有下面还谈到、山顶那里是有,“下有微碍”。这叫功夫用到顶,心地法门,如果拿身体的气脉同等,整个身体做到彼此同佛做到,那个只是一样,自然会到。你想弯也弯不起来了。也可以弯,并不是不能,自然到了,慢慢就忘掉身体。“名为顶地”了。暖、顶。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忍,暖、顶、忍,这三步有为的功夫,也是无为心,很重要,四步啊。记得用功修行,四加行不清楚,你白搞了。这个时候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二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善得中道”。不管你学小乘啊,大乘啊,念佛,念咒都一样。即空即有,非有非空,中道。即生即灭,即灭即生。一切无生,一切无灭,“善得中道”。这个时候就是忍地了。等于人一件事情,“你这样对我,我想杀了你。”结果心里想了,哎哟,中国人有句两句话,“忍得一时之气啊,免除百日之忧。”算了,格老子忍下来,那个忍字很难受了。切断的意思,所以《金刚经》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好像是玄奘翻译……

薛虎:玄奘法师。

南师:加两个字,《金刚经》能断,就是忍。“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哎哟,那憋气忍在里头,讲普通人,心里头,怀在胸口。气得啊!闷住得不得了,忍得好难受啊,“非怀非出”。憋在里头。但是慢慢想通了,也没有事了。“非怀”。这个叫“忍地”。暖顶忍,他这一步功夫,所以你就修安那般那,做到气住脉停,好像呼吸停止了,那个时候你害怕。然后呢,要么欢喜了。哟,我到了止息啦?又高兴,好啦…忍地,切住了。他给你形容得很厉害啊。“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暖顶忍。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第四地到家了。“数量销灭”。什么?一数二随,譬如讲安那般那的啊。一数二随三止,什么?三止什么?四什么?

大众:四观。

南师:五什么?。

大众:还、净。

南师:对。这些没有了。什么六度万行,什么七觉支八正道都没有。一念清净。数数的观念,这些都没有了。什么就我没有得道,还没有见性,要空,迷也好,觉也好,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当下就是。“二无所目”。这些目,不是眼睛哦,名目,名称。古人写文章,写个名目,是名称的意思,你不要认为是眼睛,这个目是借来替代用的。所以写小说第一回叫回目。第二回叫,第二回回目,做主题。“二无所目”。你加不上一个名称的。你叫他是空也可以,你叫他有也可以,叫他中道也可以。“世第一地”。你还活到还没有涅槃,在世界上第一流,成就了。叫四加行,好吧。讲到四加行这些秘密都给你们讲了,后面是什么呢?

薛虎:十地。

南师:十地菩萨。哦,严重。哈,不严重,更容易了。由四加行到十地,真修行之路。好吧,这个《楞严经》说了,再不懂,没有办法了。再不懂三大阿僧祇劫慢慢去修吧。有的是时间嘛。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