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116 卷八

五十五位修行圣位 十地

南师:现在,昨天为止,讲大乘道的用功夫,这所谓功夫,这是中国话的一个土话,很容易误解。修定修慧,定慧双修。所谓修持呢,不管是修慧是偏重于心的法门,心地法门。修定重点在心地法门,但是有时候偶然带到身体的,带到四大,所以心物二元的修持,叫做修行。修行要加上时间,自己的精进努力去亲证,去亲自证到那个,这些理论。就是科学所讲的,现在自然科学所讲实验到,把理论懂了,实验到,这个名称叫功夫。为什么我现在要解释功夫呢?一般人听到功夫就想歪了,练气功啊、打拳啊、画符啊、念咒啊,搞人为的神秘学去了,那是错误的。昨天,把菩萨地一步一步地进步的程度,心地法门,讲了菩萨四十位,一心,都是一心的作用。这也可以四十一位,因为包括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位,加干慧地四十一位。什么是干慧地?大家还记得哦,不重复了。

讲了这个以后实际上四十位不是楼梯一样地爬,我给大家讲过两手这样交叉的。十信,第一信,信念一开始,如果你是对宗教的迷信,就是信佛、你信什么佛?形像的佛,大殿上的佛是泥巴做的,或者木头刻的。无形无相是唯心的,心就是佛,这是正信。还不算正信,要自己心在哪里,明心见性,我们心究竟在哪里?在这个肉体的身上,还是在哪里?那是正信,佛法没有形象了。所以基督教批评其他的宗教崇拜偶像,我说你们真是外行。耶稣基督,他们都学过佛法的。他们祖师们不讲,下面这些神父牧师搞错了,真的不崇拜偶像是佛教,不崇拜偶像。什么是佛?心就是佛。那后来到中国来,佛教怎么有佛像呢?这叫做像教。等于我们父母不在,老师不在了,把父母或者老师照片拿来,很怀念,磕个头,崇拜,是这样来的。是恭敬的意思。现在讲到这个问题,所以说我刚才这一篇话就说明,我们由菩萨道的干慧地到四十位修持的程度。今天开始到菩萨十地,正式求证。这十地加上原来四十地就是五十位了。这个五十位不是楼梯哦,当你明心见性第一步认识自己心,一念,当体即空即有,第一信。第一信就到菩萨第一地,是这样平面的编起来、岔进来。我这个意思话不晓得交代明白了没有?

薛虎:明白了。

南师:没有明白我再说啊,明白了,不讲了。那现在讲菩萨有十地,什么叫菩萨?就是菩提萨埵,已经悟道了的人。他表面不说自己有道的。他大慈大悲,自利利他,救世救人,也叫菩萨行。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菩提就自己觉悟了,得道了,表面不讲。虽然不讲,真菩萨他不讲,假菩萨就乱宣去了。可是呢,他做的行为一切是菩萨境界,所以叫菩提。萨埵是有情。这个我们已经引用过,中国文学讲的。再提一道,你们应该记得。“不俗即仙骨”。宏忍法师在黑板上又写了。“多情乃佛心”。这个多情是菩萨多情。你想一个人,自己得道了,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偏要负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他人、为社会、为众生来做事,度众生。是很痛苦、很辛苦,除了菩萨别人做不到。所以菩提萨埵是这样一个意思。中国人喜欢简称的,把菩提取一个字,菩。萨埵取个萨,所以叫菩萨。换句话,是中国土话说,得道的人。但是不一定是出家,也不一定在家。是利世利人的,救苦救难的人,这叫菩萨。现在是这个菩萨的修持修养,他分成总的,包括前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在内,分成正式的菩萨十地,十个程序。这个话说明,我也讲一切说明,大家有个了解。

现在佛说,告诉阿难,【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菩萨的第一地。佛就告诉阿难,都是这个语文的记录,梵文翻成中文,很美的文字。实际上,佛经就是佛给弟子两个彼此的对话,研究问题,他问,他答。有时候弟子们不晓得问,佛就先提出来,替他问,替他答。现在他告诉阿难什么是菩萨的十地这个程度。“是善男子”,善男子当然代表善女人,简称,他没有说是菩萨。这个人,换句话我们把他翻成很土的。阿难,像这个修行人,就是“是”。“是”、是古文,白话文这个“是”在这里用就是这个。“善男子”就是这个好人,就是修道的人。“于大菩提。善得通达”,他对于明心见性,修佛的道路完全清楚了。这伟大的菩提,菩提就是觉悟,他已经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善得通达”,不但是个人明心见性了,包括一切的学问、一切神通、一切智慧等等,都要通达了。

所以我们中国“通达”两个字要注意,在古文。我也常常提到,我们小的时候,中国人读书,老前辈们看到,诶,这是谁家的孩子啊?哟,看到很行诶,书读通了吧?没有说读书考试取了没有?读到博士没有?没有这个话。读到博士不通没有用,要融会贯通的,叫通;达,不但融会贯通,学问融汇,能够做事,能够入世,能够处理任何事,高明,很高明,很爽。很善于处世处人,叫“善得通达”。他对于大菩提明心见性以后入世度众生,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的事,“善得通达”,这四个字是这个意义。

“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他不但明心见性一切通达,他的智慧,他的理念同成就的诸佛菩萨一样,已经觉悟了,通达了,如来是佛的代号,一切人成佛了,有个总称叫如来。这个我说最高明,梵文翻译成中文,佛叫如来。注意,佛为什么叫如来?世界上有没有佛啊?没有。好像来过了,如来。现在没有佛了吗?譬如释迦牟尼佛,他来过了。譬如孔子、老子,他来过了,他又走了,所以也叫如来。旧的经典,也翻译、翻成如去。好像走了,他真走了没有?没有,佛的遗教,譬如孔子、老子、耶稣等等的遗教永远留在这里,他也没有走。所以如来两个字是一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统称,叫如来。换句话如来两个字也就本体,哲学上的本体论。我们生命的本来个个是佛,都是自己自性本来清净。其实我们是不是如来?也是如来。现在活到的啊,过个几十年没有了,好像来过了、也没有了。也许他生转世再来,也许不是人,变狗了,他也是如来。所以如来两个字,你要懂得,是佛的一个总号。就是明心见性以后的人,见到佛性以后,“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其实这八个字连起来,不要…我们把《楞严经》圈点四个字一句一句惯了,有时候叫四个字来圈点,不必要的。“觉通如来。尽佛境界”。连起来,这个文字连起来八个字。他已经“觉通如来”,自己觉悟了,通达一切佛,乃至佛的神通智慧,他都到达,他的境界他都明白,这叫菩萨登了初地,“欢喜地”。明心见性以后,内心非常高兴,非常喜悦。所以你看古代《高僧传》禅宗的语录,一下悟道了,自己疯了。高兴得不得了,看起来疯子一样,大笑。有些人修行,自己一下得利益,或者打坐修到,一下会悲从中来,自己就哭了。这是什么呢?你的根性里头过去已经有所一点成就,这一生迷路了,所以自己这一生偶然用功啊,堕落得久的,堕落得不久的人,这一生忽然一学佛一打坐哭起来,自己悲从中来,不晓得为了什么,伤感得不得了。有人问佛,这种人是什么人?精神病还是疯了?佛说,这是他过去有修持,堕落了,堕落得不久,忽然明心见性,挨到这个边。悲从中来,都自己怎么?意思好像我怎么会迷路了呢?本来很好一条路,就是自己怎么搞的,怎么堕落到这个程度。堕落久了的菩萨呢,他忽然明心见性了,会哈哈大笑,那是堕落比较久一点。

讲到这里,佛经上说有人就问释迦牟尼,菩萨也会堕落?他说会呀,菩萨一定会堕落,怎么不堕落?哎呀,那我们修行修到菩萨境界还会堕落,还搞个屁啊。佛就笑了。他说菩萨不怕堕落,越堕落越好。那这个弟子就问佛了,你越说我越不懂了。佛就告诉他,你看过小孩子拍球吗?他说看过啊。那个打球拍球的,这个球啊,球在地下用力地拍下去,堕落嘛。球拍到地下,蹦起来越高,菩萨他不怕堕落,堕落一次,他反转来跳得越高。古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时候菩萨受魔的境界诱惑,也会堕落,可是堕落了,他蹦起来还…佛高一千,道高千丈了。

这是讲到欢喜地的,是真实的境界。所以我们也看到普通一般学佛的人,你看我们现在也有同学们真的接触到佛,他高兴得很,一天到,蹦蹦跳跳,很高兴,他也是欢喜地。不过,他如果再明心见性了,欢喜更大。可是因为走上...一个人,譬如我们到一个地方,或者到监狱里讲课。看到那个人听了讲课以后,自己后悔了,忏悔了,改过来,他在监狱里头也很高兴,就是欢喜地。改过迁善,第一步叫欢喜地。

那么跟到第二步了,“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异同两个,这完全要懂逻辑了。天下的真理,我们经常碰到一句话,学哲学的,西方哲学传过来以后,我们现在习惯性讲的,真理只有一个。这句话,在我们小的时候,知道西方哲学过来以后会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过去几千年前,春秋战国的时候有没有逻辑呢?有逻辑。大家现在自己忘记了自己的文化,没有看过。这个逻辑学我们也给你讲过,中国文化,春秋战国时候,诸子百家里头一家,叫名家之学。名、有名的名,就是逻辑学。所谓坚白异同之辨,讲逻辑的,就是名学。换句话,我们八九十年前的翻译,论理学,叫那个论,讨论的论,逻辑翻译过的,叫讨论的论,道理的,论理学。论理学讲话有宗旨、有分寸、有次序、有主题。这个里头讨论到中国过去叫同异之学,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吗?一个是什么东西?有同异之辨。所以我们在这里也研究过,龙树菩萨的《中论》,对不对?非一非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立的。宇宙间一切的道理,是对立的。任何一件事情、一切物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菩萨道的第二地境界里只有八个字,在《楞严经》,“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对不对?

李慈雄:是的。

南师:譬如讲宗教人,这个比方啊,其他教,天主教啊,佛教,乃至佛教也有,这个人不信你的宗教就反感。哎哟,这个人魔道。尤其天主教的,基督教,“信者得救,不信下地狱”。异同之辨。这个乃至我们学各种各样,有主观做学问也好。我的意见,认为自己是好学问,很有主观,别人一讲同我主观不同,就觉得不对了,这个人就排斥人家。在菩萨境界,全体圆融无碍。“异性入同”,乃至外道魔道邪道,到菩萨境界来,都可以同化,变成慈悲喜舍。“同性亦灭”。“同性亦灭”,刚才我们提到,西方文、哲学家,真理只有一个。同、只有一个,连一个都没有,空了,叫“同性亦灭”。天下无异也无同,形而上无善也无恶,无是也无非。善恶是非同异,人类的自己的意识智慧分别所产生的矛盾。真的得道,明心见性的人没有这套东西。“异性入同。同性亦灭。”一切皆空,是诸法。所以你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心经》只有一句,大家都会背。“舍利子”是名字啊,“是诸法空相”五个字,就是这两句“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第二地的菩萨境界心里没有尘垢了。永远是干净透明如琉璃。善恶是非一切到这里停了,住了,叫作“离垢地”。没有粘垢,没有相对,没有矛盾,这是菩萨的第二地,叫“离垢地”。

那么,“净极明生。名发光地。”三地。到了这一步境界,自己心静,行住坐卧随时随地内心,自己的内心不要做功夫,已经达到功夫那个境界。净,干干净净。透,内外透明,如琉璃一样。“净极明生”。自性的光明发生了。自己本身,原来自性的光明。现在自性光明,大家看不到,但是自性光明影子看到。你看我们朋友中间,同学有些特别聪明,有些蛮笨的。笨的人是自己自性的智慧光明多盖住了一点,聪明人自己自性光明多留一点缝透出来,但是不是全部。真全部得道的人完全是净,“净极明生”。智慧的光明出来就“名发光地”。菩萨的第三地。

那么跟到接下的,“明极觉满。名焰慧地。”都很简单,到了发光地以后,当然,有些人好的修行,譬如打坐入定,双腿一盘,一静下来,自己晓得,自己观见看得到内外,身体内部都是透明,外面同整个的外界物理的虚空合一,也是透明。那是真实的功夫了。“明极觉满”。光明内外透见了。“觉”,觉性。如来自性同佛的见性的境界一样。叫“焰慧地”。他的智慧,火焰一样发光。就是发电一样,电场一样发光,他的智慧不得了。那么焰慧地第四地,不是我们讲二十五圆通的时候,有人提出来,哪一位?火首金刚,欲望最重的是啊?他用智慧,那么我告诉你,四地菩萨是也...我们庙子上,厨房里供的那个菩萨,塑的有像的,就是表相,头上都是火,密宗尤其画的,都是很威猛,那就是第四地菩萨焰慧地。是哪一位菩萨,不知道。他这个菩萨到焰慧境界,智慧如火焰一样出来。

那么过了这个情况呢,“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到这个时候,分别妄想不起。其实分别妄想不起,你怎么起用呢?都有分别妄想,可是分别妄想到他这里空的,透明,不需要用分别妄想那么吃力,他的智慧如火焰一样,那个火,猛火里头什么丢进去就融化了,都是智慧的光明。所以到这一步境界,一切的有同有异,人生一切相对的矛盾,思想情绪上的相对的矛盾,“所不能至”。没有矛盾了,一切平等。这是菩萨第几地?

大众:第五地。

南师:第五地,叫“难胜地”。那大阿罗汉们四禅八定,所不能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前面不是讲菩萨的明心见性,有这样大的功力,智慧很高吗?你到了这里看前面明心见性,心如琉璃,还不算高。到了这一步,再进一步“无为真如”。一切在无为中,随时在空念中。真如自性,跟诸佛菩萨真如自性打成一片了,“性净明露”。连根根的自性都是净土,所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不需要了,自己就是,本身是阿弥陀佛一样,自己的性地可以跟一切众生来的,往生到这里。“性净明露”。光明透出来,“名现前地”。随时可以看得到,不需要用功,随时在用功中。这是第六了。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这一句话就彻底地明心见性。真如是本体的代表,如来藏。也是真如,如来智。这个无边无际的叫“远行地”。就是等于我们讲,中国人一句老话,学佛修道为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在哪里啊?“远行地”。离开物质世界,人世间一切的丑陋面目。“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第八“名不动地”。不退,菩萨修持,一切修持要修到第八地菩萨才算是有点象样,不会退步了,不会堕落。所以第八地叫童真地,不退转。《阿弥陀经》上告诉你,一心念佛往生西方,都成阿鞞跋致,都成了不动转不退地的菩萨。一心,“一真如心”。这个时候明心见性彻底到家,“名不动地”。如如不动。那就是,实际上我们中国儒家《中庸》,你们当年没有读过啊,“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菩萨的不动地了,就到达,一样的。

好,后面完全成佛很接近了。“发真如用。名善慧地。”然后到了不动地的时候,那你说修行到了不动地,那用不着度众生,也用不着大慈大悲还去利他干什么呢,还去做什么难行能忍,难行能忍?菩萨修到不动地时候才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啊!才可以做到地藏王菩萨发愿境界。这个时候“发真如用”。自性的功能,那个慈悲不像我们。我们慈悲是,“哎呀,我爱你啊”,还有个我。菩萨到不动地的,无所谓我爱你不爱,爱你是当然,爱一切众生。“发真如之用”,这个智慧,最高的智慧。“善慧地”。就中国有一本,我看到有一本书啊,古人写的,还是一百多年前人写的。叫做《万善同归》,讲净土的,有这一本书,你们看过没有啊?

某人:看过。

南师:等于说,他的意思采用,是善慧地。万善同归了。好,讲到善慧地,第几地菩萨?

大众:第九地。

南师:然后佛在这里自己打岔了。再讲,【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第十地菩萨。佛在这里很慎重地告诉阿难一句话,“阿难”,你以后修行,我把一步一步的程序境界,三摩地的进度的情形都告诉你。他说假使你们到了,“是诸菩萨。从此已往”,到了第九地以后,修习,有心去用功,努力去做功夫的,已经没有功夫做了,后面的进度是,不是功夫,变成自然。拿我们俗话来讲,我们前面讲菩萨九地啊,还不自然,还在努力精进修持。到了九地菩萨以后啊,修习不需要努力,自然就在这个境界里头了。等于我们写字也好,练拳也好,做什么,搞惯了的。等于我们爱吃东西一样,吃惯了那个好吃的,拿来直送到嘴里,一点都不用心,嘴还跟人家讲话,就不要用心吃东西了。他自然在这里。“修习毕功”,不需要功用,这个叫“功德圆满”。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他到这个境界,佛告诉,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这个情形呢,“亦目”,目不是眼睛哦,就名目。到这个境界,这个名称,“目”就是有时候,我们写古书、古文,写一篇叫做有一个名目,现在叫题目。“亦目此地名修习位”。他这个境界啊,我们也可以叫他,他是修行功德圆满,成功了,到这个位置。这个位置呢,是成功了。“慈阴妙云”,他的慈悲啊,自然性的慈悲喜舍。天上的,夏天,很热的,一片清凉的云。那个云是很妙,是盖覆人家。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文学是,古佛、这个是憨山的诗吧,我记不得了,你们记不记得?“古佛有言如皎月”啊。“照人烦恼觉清凉”。他一切佛的话,等于天上的明月出来,可以照见人家的烦恼。“古佛有言如皎月”,明白的月亮。“照人烦恼觉清凉”。觉得修养到这个境界的,慈阴这个妙云,等于这两句诗的形容。他的慈悲,给一切众生盖住。一切众生接触这个修行人的慈悲啊,自然没有痛苦,自然没有烦恼,有病也会好了,疯子也会安详了,“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处处给你寂灭,都是清净寂灭。这叫做接近成佛,就跟佛隔一个墙壁了,这叫第十地菩萨。跟佛隔一层墙壁,叫做“法云地”。他的法云地什么意思啊?那么,这种菩萨他善于说法,说法呢,辩才无碍。说法如云如雨啊。讲天上“慈阴妙云”。他的学问文章出来是聪明妙理,如云如雨,叫做“法云地”。

薛虎:老师啊,时间到了。

南师:哦,再补充一下。“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下面等妙二觉,明天再补充。十地菩萨以后,还有两位高于十地菩萨,等觉与妙觉。就是同佛一样,就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境界。好吧,薛虎告诉我已经到了,已经到了十地了,不要再讲,意思说叫我不要啰嗦了。

李慈雄:呵呵,他不敢的。不敢的。

南师:好啊。好。

宏忍师:这个“目”有版本是“自”。“亦自此地名修习位”,还是“目”?

南师:“目”。

宏忍师:“目”比较合适,所以……

南师:亦明了。明。至,到了那个至啊?

弘忍师:“自”、自己的“自”。

南师:啊,不对。那错了,绝对错了,写“目”。

李慈雄:老师,四禅八定跟菩萨的十地可以对照着哦?

南师:也对照的。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