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南师:现在我们是行阴境界的外道偏差的观点啊,这个观点是讲有成就人的偏差。千万注意!包括现在世界的研究宗教、各个宗教,研究各种哲学、科学,乃至一般修外道的观点都在内。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学佛修行,在明心见性的这个程度上般若智慧的差别,落于偏见,堕到外道,嗯。啊,这个,“又三摩中”,是啊?
众答:是。
南师:啊?
众答:是。
南师:上次讲过,昨天讲过。
天风师:对。
南师:这是第三啊?
众答:是第三个,是的。
天风师:在昨天讲完了第二位的。
南师:第三了啊,堕、偏差的路线。“又,在三摩中”,就是在定、慧,不是没有功夫、没有见地喔,功夫见地已经到了随时在定中了,第六意识的念念清净。啊。是很有修持功夫境界的,到最后的偏差。所以有“又三摩中”,这几句话相同的,我们只是念一下,不加解释了,因为已经解释过,大家应该还记得的。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注意这四个字啊,这是在定中,“魔不得便”,这是两句话啊,都在定中,念念清净。然后,在定中的知见,这个,“穷生类本”,是追寻生命最初的根本,最初最初根本怎么来?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在那个一念不生、圆明清净境界里头,有一个念头、有一个东西在,来去在动,譬方讲,我们普通人讲,我常常问大家,你知道睡觉睡醒了,第一个念头怎么起来?普通人在睡觉的时候,你什么动啊?第一个念头怎么起来?那就是说,这个念头起来,这是普通人在昏沉,睡眠是昏沉了。还有一种人,修行人,在打坐的、修定的境界里头,“一念不生全体现”,修到这个程度了。我常常问你们,为什么你出定了?这个怎么来的?再说我们普通人坐在这里很清净,忽然一个念头思想来了,一个灵感来了,自己认为是灵感。在哲学说,西方哲学是叫直观,直觉来了。来处不知其来处,可是一下子自然而来。你说得定的时候,你为什么要下座了?有个东西动,这是行阴道理。
所以“穷生类本”,啊,“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在绝对一念清净境界有个动力发生了,嗯。这个动力发生,追究起来是唯物还是唯心的?譬如你打坐吧,我们比方啊,坐得好,开始坐得很清净,啊忽然觉得腿痛了,你可以推给生理,这两个腿的气血压住了,受不了,生理的关系动了,所以要下座,是吗?有时候不是这样吧?是不是啊?(众答:是!)就是在这个地方,行阴的作用,这个第一个动能。
所以他们在这个程度的观察生命最初的,譬如人来投胎,第一念怎么来的?中阴身怎么来的?做不了主,凡夫是做不了主,有定力人可以做主,但是你为什么碰到那个,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正在那个时候,你怎么会加入进去了?这个是行阴作用,业力。所以说,注意!这几个都是讲过的,“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它经常会扰断你,动一下。等于我们的空气啊,现在房间里,那空气很正常,假使有个人跑过去,趴在我们旁边,这个冷气度数一下可以升多高,我们马上有个东西,空气就不同了。“观彼幽清”,本来很清净,有一个东西一动,“常扰动元”,它经常会扰动你。所以入定、出定,怎么出来?怎么、谁去入定?你说入定是你想入定,还可以。你要出定的时候,这一念,这个感觉、知觉怎么来的?一样道理,要懂这个“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那么,“于自他中起计度者”,结果呢,在这个深入观察、研究,自己一个人,乃至看别人,乃至看前辈修行,看大家,乃至看一切众生生命最初这个动力怎么来的?“于自”,自己本身,“他”,自他同体嘛,这个体上怎么起计度的?自己生出一个理解,这个理解变成科学性了。“计度”两个字是古文,“计”有数字作用,同数、数理的关系有关系。这个“度”字,注意了!拿现在来讲啊,同量子科学的震动,都有关连。所以计度,中国古人是古文两个字并在一起,很容易混过去,你一看就懂,你真讲逻辑的,那计是计,数、数理的,有数字,度是有量,嗯,有科学性的,也哲学性的。
“起计度者”,那么自己认为认到了,认识到了。在这个时候认识到,很容易有四个漫不经意的偏差,就岔过去了。“是人堕入四颠倒见”,很可能走偏差了,到这个时候,见解学问、功夫修持道理都很高了。哪四个偏差呢?在佛的分析,“一分无常”,“一分是常”。四个部分啊,一部分,有些可能走到,啊,无常论,佛法都告诉你,“诸法无常,无常、苦、空、无我”,小乘的基础在这里。“一分”呢?是认为生命有一个永远不生不死的存在,“常论”。无常是认为不是常论,它又变去了。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啊,“四颠倒见”,一分以常论,啊,无常论,一分是常论。第一点来讲,修持到这里,这个人,止观境界、定慧里头,看自己明心见性,明心到了,见性是不彻底的。自己观察到这个微妙不可思议的心性作用,无所不在,无所在,遍十方虚空世界,整个宇宙在心里头包围起来。
“湛然以为究竟神我”,那么《楞严经》前面也讲,“虚空生汝心中”,对不对?(众答:是。)下面一句是什么?(众答:“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诶,你到这个境界,很容易落于偏差在这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这个空性,整个物理世界的空、虚空,无量无边际的虚空在我心中,我此心涵盖了一切的虚空、万有。认为这个湛然、清清湛湛、一念不生――这个心的作用这就是我,这是真正的我、不是妄想,嗯。
然后认为此心此我、这个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那么,以此观整个的世界,“从是”,就用这个观点来看这个世界,“则计我遍十方”,认为自己“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一句话,如果拿这个理论来批评“一念不生全体现”,就犯这个毛病了。他认为,我、这个清净之我此心遍十方世界,一念不生全体现凝明不动的,对不对?(答:是的。)那么,因此他的观点认为,“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众生的生生死死,只是心的本体里头自己起的,自生自死,生灭作用,没有什么,空的。“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只是我这个一念不生的如如不动,超过时间、超过空间永远存在,常见,认为生命万有是唯心本体的,会落在这么一个,很不经意地落进去了一个智慧的偏差。
“彼生灭者,真无常性。”那么,我这个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是神我,是真正的大我,同体的。同体这是,啊,“无缘之慈,同体之悲”,一切众生同一个神我,这个恒常、常住不变。所以,佛学里头理论,批评这种见解,是真常唯心论,认为这个是真理,就是这个,真如不动,常住不变,一切唯心所造,一切众生生死、物理生死,都是在心中一个生灭的状况,能生能灭的自性是不动,啊。“彼生灭者,真无常性。”能生能灭、能生能死、能计度的是…无常、现象,无常是现象,我那个体是不动的,真常唯心,永远存在,落这么一个偏差。那就境界很高了。你们拿这些观念看西方的哲学,譬如德国的康德啊,什么尼采啊,苏格拉底啊,啊,柏拉图,哎,统统拿一个范围一盖,他们都站不住了,啊,都有偏见了。这是第一个,容易走入这个偏差的外道去。
第二呢?第二种偏差,“是人不观其心”,修持达到这个境界,用不着再观心了,身心皆空,自然清净。“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啊,“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一小节啊。“劫不坏处”呢?“名究竟常”。这个里头就偏差,看到几句话,很深刻,同现在研究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知道夸克,达到量子力学。譬如在美国现在的,爱因斯坦死后,我经常忘记了他名字,那个?(答:霍金。)啊,霍金,啊,弦论,都落在这一面,啊。“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这个地球宇宙会毁坏,是无常的,有劫数的,到那个时候,整个地球、虚空这个世界没有了,啊。
“见劫”,劫数一到,物理世界整个毁灭了,“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的种性”,这个彻底,认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万物都是无常,不会永恒存在,变去了,不可靠的,嗯。但是能使这个宇宙万有毁坏变去了,后面当然有个动能,后面当然有个东西,这个东西,现在科学还没有、还没有摸到,哲学也搞不清楚,宗教家也没有弄清楚,只说是上帝要毁灭人。上帝为什么要去毁灭?自己造…既然上帝自己造出来,上帝为什么动一念要毁灭呢?这个动能哪里来?啊。那么,一切是无常,啊,“劫不坏处”,那个动能,能坏、能使有、能使没有、能造成、也能够破坏,后面那个能,这个东西是生命究竟常在不变,所以有个不变的。
譬如我们中国,后来宋明理学上有,啊,那么用佛家的话,“以不变应万变”,万变是现象,万变后面、背后有一个最究竟是不变,啊,是不是?就落在这个偏差。那个不变是什么东西呢?这个名称随便你加了,上帝也好,神也好,我也好,道也好,啊,这无也好,就是有这么一个东西。认为这个是常在,无常是现象,有一个东西是真常不变的。上面讲是有个“神我”,带一个人的观念“我性”,在这个第二个偏差里头,就是有一个、宇宙有个本能是不动的,它是常在,不生不灭,落在这个偏差里头。两点了。
第三点呢?“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第三个偏差呢?都很微细,一点差别,你的观点就两样。观点两样了,等于我的眼睛、眼睛一样,眼睛不好,戴一个有色眼镜,看大家都是那个颜色,就那么一个见地上一点的差别。所以“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朦朦”,整个就变化了。
第三个观点的错误啊,“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仔细观察自己的心性、起心动念,那叫做具备了一切智慧神通,不可思议。仔细“别观我心”,特别观察,用心太过了,此心的精妙、精细,很微密、很微妙、很密切地观察,“犹如微尘,流转十方”。认为我们起心动念一个心啊,没有变过。过去有一部分的,研究物理同心理关系,认为我们,譬如讲话这个声音,以物理的观点,现在我讲了,这个声音好象没有了,讲了一句话,大家听过了,这个声音已经散了。以科学的观点,这个声音在虚空中是存在的。像我们在河边丢一块小石头进去,这块石头起个圆圈,这个圆圈怎么样散掉呢?没有散掉,这个石头进去,水上起一个圆圈,一个一个圆圈扩散,散开一层,圆圈越大,散开一层,圆圈越大,这块石头丢到水里“咚”一声,这一声音在这个虚空中永远存在,存在的,在扩散。同样的,我们今天佛菩萨也好,我们众生也好,讲一个声音、一句话,在这个自然界永远还在扩散、存在。那个有这个科学观点,你们看到过,耶,光也一样,声音,都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什么,这个念头都在那里转圈子。
“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象物理世界一个声光变动,一个磁场的变化,它永远扩大,永远在扩充,扩充到大而无边、“大而无外”。那么,你最初那块石头那一点还存在,“小而无内”,呵。喔讲起理论非常好听,“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改移”,“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的本性没有变动过,没有改变。因此我们的生命,“能令此身”,这个身体,“即生即灭”。我们看到是,现在活到几十岁了,由生出来一个婴儿,变了几十岁,肉体尽管死亡了,现象的变化生死,那个能生能死在转动、流转。“其不坏性”,那个能生能死的本能,那个东西,它不坏。所以不生不死、不灭,如来境界,是那个,啊,不坏的东西,是本体的作用、功能。
呃,“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至于大家都被现象困住,刚才说,我们譬方在水边丢一块石子,看到起来一个水泡,马上变成圆圈散开,只看到圆圈散开,以为是死亡,圆圈在虚空中永远的扩散,它永远地存在,生死一个现象,能生能死不动在这儿,可以走入这么一个偏差,很微细,啊。这都不是魔障,自性智慧上的偏差。
等于讲有四种,是啊?(答:四种,第四种在讲。)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他说,刚才讲四个颠倒啊,容易错误,第四呢?修行进步到这个程度,很高了。他已经证到了,“是人已”,啊,知道自己想阴念念清净的,没有妄想分别,啊。但是,念念清净,你知道念念清净,后面有个动能,这是行阴。“见行阴流”,这股动能力量存在,它永远,刚才我做了水上一个比方,它永远,这个圈子越扩越大,无量无边。
“计为常性”,行阴,生命的动能,不在、所谓去了分别妄想是第六识的关系,第七识的后面永恒不变的,“计为常性”。那么变成我们的生命,分五个部分,色阴,这是生理,地水火风空变成生理,色阴;受阴,感觉的;想阴,思想部分。见到色、受、想前面三个部分,感觉与知觉包括身体,已经空掉了,功夫做到可以死了,也可以一念就死了,就走了,不要,甩掉了,把受、想,色受想,随时可以来去自由,“今已灭尽”。认为“色受想等”,感觉与知觉包括身体的色阴,这一切是无常性,啊。行、识两个没有动喔,行阴跟识阴。“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一部分是无常,色阴、受阴、想阴,知觉、感觉这一切有分别作用,是无常,不永恒存在。能知道色受想行起用的这根本,这个是永远不变。因此把心性的全体菩提自性没有见透彻,堕落在外道中间,偏见,啊,“惑菩提性”,没有大彻大悟。究竟,搞不清楚。这个叫做第三种的。行阴里讲到第三个啦?(答:是。)第三点外道,“一分常论。”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