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南师:记住喔,行阴就是研究生命的动源、起源是什么东西,叫行阴。啊,最难懂的。就是西方文化的科学、哲学科学所提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生命的起源动力是什么东西?也就是宇宙的源起,这个生命的动力。明心见性,佛学讲到明心见性、证得菩提,明心见性最彻底。即使有些人修行,到达了明心,也见性、得定,自己认为已经知道生命动源。刚才讲的自己认为已经证到生命动源,是错误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认得生命的动源,是很难的。这不是功夫哟,不是单独是功夫的问题,是智慧见解的问题。
所以学唯识法相的人,都记住,大家都知道,《解深密经》佛写、讲的一个偈子,“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对,天风跟到我在一起背,就要这样背出来,你们知道的就开口嘛,怎么都一声不响呢?你这么一声不响,我认为你们都不知道,那就白学了,刚才只有天风开口,嗯。那个阿陀那呢,“一切种子如瀑流”,讲唯识都晓得讲。请问,这个种性、这个瀑流,谁使它流的啊?最初这一动哪里来?无始以来,怎么动的?“一切种子如瀑流”,永远在轮转,这个流动。
所以你看这个宇宙、太阳、月亮,永远在动,最初的动源是什么?等于我们现在的科学,现在认为科学最好的时代,叫能源,世界人类找到了能源吗?没有。靠石油、靠电力发动,才能够动,这不是能源、起源,这是用能源的一个现象。太阳、月亮是不是用石油啊?(答:不是。)呵,对啊,它那个动源是什么东西?譬如我们生命活到,大家都活了几十岁,靠饭吗?靠面吗?啊,有人不吃饭,做功夫的,几年也可以不吃,他生命能源、这个动源是什么东西?这不是你普通讲明心见性、打坐入定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行阴的道理。
啊,我们这一次在这里提了三个了,三个,讲了三条,关于生命的动源,动源这一动哪里来的?在《楞严经》里,现在我们讨论过是三个、三项,是啊?
众答:是。
南师:是三项吗?
众答:是,三项。
南师:不是吧?
某答:是,是三段。
南师:第一段里头包括四个问题耶,对不对?第二段包括,一共,已经是七八个问题啦。你们的,你看学佛一点都不合逻辑,讲三下,就三下?
李慈雄:总共十个,第一个有两个,第二个有四个,第三个有四个。
南师:对啊,学佛,你们都号称是学佛,一点都不用脑筋的,怎么学佛啊?讲三下,一问,三下,呵,所以我说,是吗?“是,三下。”呵,所以是不是该打屁股啊?嘿嘿,已经讨论了十几个方向了,偏差的错误有那么多。现在总标是第四项开始,嗯。
南师:所以这个不清楚,说自己也学过佛、学过《楞严经》是笑话,嗯。这个是真正是责备你们的话啊!
现在,第四个大纲要开始,“又三摩地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这都是一样。一念清净,一念不生,啊,念念清净都做到了,“坚凝正心”了,嗯,看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会动心了,所以魔也进不来了。但是,对于“穷生类本”没有搞清楚,追寻生命的“穷生”,“穷”,彻底地研究叫穷;“生”,生命,同类的生命、一切众生,你最初那个生命的动源怎么来?“穷生”,“类”,同类,十二种类,“本”,生命根本,这个一动哪里来的?
那么自己在功夫、定慧的境界里头,“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八个字,一念清净、一念不生,身心皆空,凝定了。但是晓得,有一念的动力是知道,这一知,最初这一知,“观彼幽清”,在那个境界里,观察,身心都解脱了,超过四禅八定以外,自己有个能观察、观这个所观的作用。“观彼”,那个境界是“幽、清”,只用两个字,中国字形容,包括内容很大,清幽的,就象秋天中秋月亮,万里无云万里天,半夜三更月亮当顶,万里无云,湛然水清,风也不动,那个是幽清的境界。自己到达与虚空合一,“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但是还是有个境界存在,这个境界这一知、这一动就是源头,它从哪里来?而且晓得,等于我们夜里这个房间,没有灯,完全黑了,假定这个房间,这个餐厅,所有灯都没有,所有亮,只有圆桌上一点这个油灯的火苗存在,“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好,讲到这里,你们不是研究了?沩山祖师,百丈接引他,冷灰里头拔火,他说没有,百丈自己夹出来一点火,“这个不是吗?不是火吗?”诶,就是“观彼幽清常扰”,这一点哪里来?沩山在这里开悟了。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那么在这个时候,“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堕入四有边论。”好,他说,在这个境界里,你还在用功,还在清净、定慧的境界里。可是在定慧也有分位的喔,你多用一天功夫、多用一分功夫是进步一分,它有分位的,这个有数位的。那么在这个里头智慧“生计度者”,生出来,接近于数理的推究,或者接近于现在的量子科学,研究物理一样追寻。小心!佛吩咐你,在这个追寻当中,你很可能又堕落到四种的有边论里头去。
南师:上面有四种什么论啊?
众答:四种颠倒,四种遍常,一分无常,还有两种。
南师:有无边论、有边论。
天风师:二无因论,四遍常论。
南师:四有边论,就是边见。所以呢,小乘修道告诉你,身见,邪见、身见、边见,啊,见取见、禁戒取见,智慧问题。他说,很可能你就堕到有边见去了,边见里头,他给你分析有四种有边、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喔,这个里头几句话很重要,很哲学、逻辑科学都在内。
第一个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他功夫、智慧到这个境界,心里头看到这个念头生生不已。譬如我们睡觉,夜里累了,睡着了,一醒来,这个念头又起来,生生不已。生与死,譬如睡觉是死亡,醒来就又生,生来又死,啊。心里计、看,拿睡眠跟做梦、跟清醒比较,他也看到,是同等,“心计生元,流用不息”,有一个生命的根元,它永远旋转。不怕睡眠、不怕无想、不怕空,它永远生生不已的,譬如道家讲生生不已,是有边。
“流用不息”,它流转。“计过未者”,刚才,曹文逸还是哪个讲的,生命,噢,不是,下午有个人。(宏忍师:袁宝。)啊?(宏忍师:袁宝。)喔,袁宝刚才讲,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所谓过去已过去,永远向前面,前进。计过去、未来,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有没有过去呢?的确有过去,也没有个未来。这个现象中间看到。啊,这堕在有边见的一种,有边见。
实际上,在现在研究大科学就承认,象爱因斯坦,象那个,呵,那个。(答:霍金。)霍金,对,时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空的。很容易堕在生命的有边见里头,对过去、现在、未来,啊。譬如我们现在一般的民间老百姓们,看外国电影,喜欢讲生命的隧道,又回到过去去了。一听,喔唷!是最新的科学。你懂了的人,心里笑、放狗屁,生命隧道回到过去了,你过去一个时间的隧道在哪里啊?唯心造的。所谓生命的隧道,是逻辑上造的,人讲的,生命哪里有个隧道?哈,啊。认为有过去、有未来,有边,啊。
相反的呢?“计相续心,名为无边。”相反的呢?否认时间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嗯,止于空的有边,或者是无的边。但是,我们知道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有十方的空间是唯心的作用。计度,自己的逻辑的确定、观念的意志的认定,计度,这个一念心是相续不断,一点一点的,那就是现在霍金所讲的弦论,这个琴弦一波动,一点一点、一点一点,这个声音连续下去,这叫弦论。这个弦论相续心有相续的作用,叫做无边。有边论、无边论,大原则上心里头的知见就产生了,不落在有边,就落在无边。不管你落在有边、落在无边,都是堕落。
所以小乘的修行,学佛法证到空,认为空是究竟,他已经没有得道,落在有边。你像昨天晚上叫你们讨论,元珪禅师讲到戒律,有戒?没有戒?有,有因果报应,的确是起心动念。有没有戒?没有,空,他两边都去,管他不到。这是中国的禅宗,多了不起,哪一边…嗯。有边、无边,落空、落有,一个观点之差,不管你功夫定力、智慧多高,已经错误了。这是第一个,四种有边的。
第二呢?第二个,(众同南师一起念)“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南师:然后,以自己的功夫修行做到的,看一切的生命,有说八万劫前是空,八万劫以前不知道。八万劫是时间,很长以前。譬如我常常说,常常我问人,诶,你几岁记到几岁的事?有人说,“我八岁以前的事记不得,八岁以后开始记得。”有人说六岁,有人说三岁喔。也有人说,“我生下来到现在,那个影像还记得喔。”啊,这个现在世界有这个现象喔,至于说问人,生以前怎么入胎?那就不知道。如果你定力高了的人,也可以知道入胎以前,入胎的。八万劫以前的,知道。八万劫以前呢?就是说没有生以前呢?没有入胎以前不知道,你生命在哪里?这个生命动源在哪里?大阿罗汉有些还只知道八万劫以前。八万劫,诶,八万劫的事,八万劫以前不知道,呵。
他说,“在无闻见处”,也听不见,也看不到了,因此认为生命无边的,无始以来。所以佛呢,在这里给他打断,不要再追问有边、无边,总一个名称叫无始以来、无始之时。你要研究这个,用数理、电脑都算不清啊,八万劫,你电脑不够用的。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至于生命有了以后,“名为有边”,有了生命以后,这个生命永远在轮回中转,这个现象没有断过,是有边。最初那个现象、第一个进入轮回、第一转转在哪里?找不出来,啊,八万劫是无边。看一切生命的生生死死,走入这个偏见,这属于外道,不是魔见。
第三者呢?“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第三种人在功夫到这里,智慧见地修行到这里。“是人计我遍知”,定力与智慧,定慧双修,定与慧,“遍知,得无边性”,什么都知道,在空间、时间里头一切都清楚,脑子越来越清楚啊。所以得定、有智慧,修成功,脑子是越来越清楚,不是昏沉,不是无知的。因为学佛悟道了,得正遍知,无所不知。“得无边性”,因此是诸法无边,无量无边。自己认为悟道了,道,功夫见道了,到这里,啊。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你们一切没有得道的众生,我看得很清楚。可是,你的那个知性最初怎么动的?我看不清楚,啊,你的一切知性是,起心动念,等于他心通,我都知得很清楚。虽然知道,他心通,你起心动念,我就知道。你不起心动念处呢?我看不清楚是哪里,彼之知性在哪?搞不清楚了。那么,自己在理念上认为,他,一切则“名彼不得无边之心”,啊,“但有边性”。不管你的心识,我虽然有他心通,知道你起心动念,你不起心动念,在空中啊,我就看不清楚了。
在禅宗,所以叫你们看《指月录》,啊。在唐朝的时候,印度一个有神通的和尚来,啊,跟皇帝来见面,唐朝那个皇帝啊。你翻《指月录》上有啊,附注里。皇帝的旁边人,起心动念,他都知道。这位皇帝,好象唐明皇以后了,啊,以前啊,要查一下。这个皇帝就请南阳忠国师来,禅宗的大师,皇帝是叫他师父,所以称国师。请国师过来,跟这个梵僧,印度有神通、他心通靠在一起。南阳忠国师是来一到,说,“好啊,你老兄有他心通,你看我现在心里头想什么?”他说,“师父啊,你在想天安门外面去看猴子变把戏,对不对?”南阳忠国师说,“对,对,你看对了。你现在再看我。”他说,“国师啊,你现在想到洛阳桥上看人家划、比赛龙船,比龙舟,端午龙、对不对?”南阳忠国师说,“对,你说对了,你真有他心通。你注意啊,你现在看我。”搞了半天,“国师你到哪里去了?我什么都看不到。”纵然得他心通,进入空性,他得不到…嗯。“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知道你落在空一边,空,当然你看不见啊,啊,这些故事。所以说,你研究修行,到达真空,你连个鬼神都找你不到了,嗯,他无边。但是,堕在这一边,认为是究竟,也错误了。这是第三种啊。
所以这里要把,你刚才讲前面有十种了,这里四种,一加起来十四种,所以修行的岔口那么多,这是最高的岔口。一般,你要这些行阴的,你看了,你看西方哲学家,什么啊,这个这个康德啊、苏格拉底啊、柏拉图啊,一路下来,你一看,统统清楚了,那还差远了,都落于偏差。
他说,四者呢?第四种。“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嗯。他说,第四种的偏差呢?修行到这里,“穷行阴空”。色空;受空,感觉也空;想空,思想起心动念也空,生命的动力也本空。
啊,“穷行阴”,到空的境界,“以其所见。心路筹度。”,因此啊,知道行阴一空,以他的见空的见解判断一切,“以其所见。心路筹度。”,起心动念,这一条,每个心,心、这个“心路”这个名词不是现在人创的,你看《楞严经》就有了,我们现在文学,很早叫“心路历程”啊,“心路”什么啊都是,早就有了。起心动念一条线这样走过来,嗯。心路的筹度,筹就是计算、数目,筹就是打算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千万亿等等,就是推计算的。一切众生啊,在这个肉体生命当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看来,这个生命一半是生、半灭,一半存在,一半是空的,啊。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呵,所谓物理世界也是一半是有边,一半是无边。现在有一派科学也是这样走法,啊。因此,他的见解,这都是智慧见解,不是什么境界的魔障,魔障都是境界着相的。这一个地方是,行阴不是着相的魔障、不是境界,就是你们学西方讲,是理念、理性的,理性的偏差,理念上的偏差,这是西方哲学。这里帮你搬过来我们用,其实理念、理性,也是中国就有,啊。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因此,他偏差,不落在空的一边,就落在有的一边,或者落在半空半有、半有半空,四个方向。修行到这里,不是没有功夫,功夫、见地都很高了,见解理念上的偏差,堕落外道。不算证得菩提,不是大彻大悟。外道,外道也是道喔!很高的,啊,啊。“惑菩提性”,真正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还要打岔,意见。到这个境界,“是则名为”,啊,第四种外道,落在还是有边,不管你讲无边、有边,换一句话,简单的,五见里头落在边见之中,没有圆满,所谓圆明清净、圆通还没有达到。是不是到时间啦?
薛虎:到了,差不多了。
南师:差多少?
薛虎:差几分钟,还有一个过程,下一段。
南师:哦,啊,你好,那你对啊,你说差不多了,有边还是无边?呵,呵,呵,靠边了啊,那就算了,那一边就省了吧。嗯。啊,这些都是理性的,你看学佛是这样一个麻烦的事啊,嗯。
好吧。行阴完了,识阴更麻烦了。所以大彻大悟,证得菩提要发菩提心啊。很难啊,很容易,也是很容易。记住!不要落在邪见,不要落在身见,不要落在边见,不要落在见取见,不要落在戒禁取见,就好了,嗯。嘿,很容易,讲起来很容易,反正我们乡下人讲,“嘴从两片皮”,说过来,说过去,呵,呵。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