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南师:现在《楞严经》,还在这个行阴范围啊,色、受、想、行,用功修,学禅、学佛的知见准确的一面。其实,我都不大想讲,因为我们这里的一班学佛的,对于真正的学佛,搞不清楚啊。尤其现在啊,这八九十年来,讲学哲学的不懂的,不懂世界哲学、印度哲学。当年,所谓北大啊,当年北大有一个人,就是九十多年以前啦,梁漱溟,他的著作有《印度哲学史概论》,他是根据佛经的研究,他实在了不起的。现在,你像北大、清华各个大学讲研究宗教、研究哲学,都不知道了。那么,这个行阴方面,我们自己求证、想明心见性、证得菩提,以及自己的知见的偏差,很重要,啊,思想问题,有关于人类整个的思想问题。所以我们讲了几个啦?行阴。
答:四大类,十四条,十四个。
南师:十四个,第四项啊,是啊?
答:对,第四位讲完了。
南师:现在是第五了啊。“又”,这些原文,我们讲过的,虽然他们香港的同学们新来听的,我们没有时间再翻过来了,这都大家听过了,重要在上面啊。“又三摩中”,在修禅定、悟道的人,这对悟道的人讲喔,没有悟道还不够资格。悟道是在三摩中、在定慧境界里头,“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把想阴的打开了啊。现在研究生命的根本,“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生命有一个东西啊。(你不去思想它,你们不要太过来,你不要过份招呼我,刚才那个样子很好,你不要加上,耶,对了。)“观彼幽清常扰动元”,生命根本来,说八万劫以上的事不知道,讲了好几天,八万劫以上的事,他们不知道,是什么理由啊?
天风师:断见。
南师:啊?不对。八万劫,为什么不讲八万零一劫啊?
刘宇瑞:老师,他这个八万劫是不是也是个大致的一个数字啊?
南师:你不要问我,我问你们耶,你说呢?
刘宇瑞:我说,他是就是那个生命的最初,佛不是讲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同体的那个东西嘛,他怎么会生出个体的生命出来呢?这、这个是他的一个分界线。
南师:为什么只讲八万劫呢?
刘宇瑞:那么,就他的这个数字就不一定是八万劫。
南师:是吗?数字也有理由的啊,学佛,世界的形成,多少个劫啊?
天风师:四大劫。
南师:四大?
天成师:八十小劫。
南师:八万劫,对了,天成师讲对了。地、水、火、风,世界形成,空劫,二十个,没有世界,没有地球,太阳、月亮都没有,二十劫。关于大小劫,再来确定。世界的形成,二十劫,四十个了。世界存在二十劫,我们现在世界存在,快到末劫了,快要毁坏了,啊。成、住、坏,现在世界走入变坏的,毁坏世界,二十劫。成、住、坏、空,说八万劫,空劫以前还有没有?他不知道。空劫以前前劫是怎么样?怎么连起来?这个中间有个中空。一个人生下来,也是生老病死,也是这个计算的,这个里头的数学的科学与哲学很大。但是,不管在空劫,物质世界、物理世界没有形成以前,它还有没有?大科学问题,大哲学问题。这个前面悟道不彻底,搞不清了,空劫以前,一无所知。所以,这些都到八万劫啊。详细给大家讲,所以,要这大科学的研究。现在这是念到这里,重新补,给你补。
“穷观彼幽清常扰动元”,空劫里头的,他生命有一个东西,宇宙生命与个体生命同体,有一个力量,这个是行阴境界。所以,“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讲到这里,重复啊,再补充。“于知见中。生计度者”,证到空定了,空劫以前是什么?前一劫再来也生生不已,连续起来,前面搞不清楚。在中间发生,自己自我主观的见取见的意见,判断科学、哲学、宗教的道理,生命的根本。
“生计度者”,“计”,再重复啊,有数学的观念,譬如八万劫啦,什么成、住、坏、空二十劫,这个都是数学观念;“度”,是物理的观念,譬如现在我们常提,借用现在科学,现在科学最时髦,现在流行量子力学,有度的,譬如我们常提那个什么霍金的,啊,现在讲弦论,物理的弦论,是那包括纳米科技的等。这有“计”,有数字,有“度”,有量度,并不是无量无边啊,生“计度”两个字包括了这样内容。所以读古文配合现在,包括未来,尤其你们年轻的,将来为的未来的时代文化变化,这个思想要启发,不然学佛你学死了,啊,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了,呵。换一句话,读佛经啊,死读经,读经死啊,你困住了。
那么,他说,在这一个生命当中定慧,至于一定多少年,这些功夫都有,想阴境界过了。“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生命根本还是没有透彻。那么,在没有透彻的知见中所知、所见,知见是两个东西喔,名称啊,我们简称,佛学叫知见,所知道、所看到的。这个看到不是眼睛,是观点、观念、思想问题。那么,“生计度者”,自己这里产生主观的观点,就是见取见,自己的主观确定,变成一个大师,变成教主。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前面讲偏差,讲了十四个,是啊?(众答:是的。)现在又加四个,这个里头的岔路,那都很高很高了。堕到四种颠倒,“不死矫乱”,认为生命有一个根本东西,那个东西是没有生死,而且永远不死、常在的。那么,佛就告诉你,这四种归纳起来,属于颠倒,看不清楚,叫“四种颠倒不死矫乱”。“矫”是个矫枉过正,偏差了,矫枉过正啊,不死的矫乱。所以每一个中文字,你要认清楚,在古文很简单,“不死”,“颠倒不死矫乱”六个字概括了。“颠倒”这个意义已经很多了,差别,头尾搞不清楚了,前因后果,他没有弄清楚,颠倒。“不死”,永远认为有个生命,我们肉体、整个的世界、地球,也可以存在,也可以毁灭,有生死,同人体一样。但是,能生起地球、宇宙的,那个最后的主宰功能是不死的,这种不死的矫乱,矫枉过正。其实没有不死的东西,可是也没有死过了的东西,这个里头的逻辑的思辨、科学的求证很严重。
现在,佛给我们指出来,修行到这一步,很容易堕、堕到“四种颠倒不死矫乱”。你如果研究印度哲学,佛经里有的啊,叫“异道中论论”,印度各种各派、各个教主、包括瑜珈、包括婆罗门教,最高的“本体论”、“知见论”都有。那么,“遍计虚论”,“遍计”是他一个原则概括了一切,这是“遍计所执”,唯识学经常用到,“遍计”是自己抓得很牢。这四种“虚论”,这佛加上一个名字,空话乱扯,有他的理论,变成哲学了,哲学家在佛学看来是都属于“虚论”,呵。
“虚论”,我们常常引用,中国一百年前办案的公文,查一个案子,查不清楚,有八个字,“事出有因”,这个事情,好像有这件事,“查无实据”,呵,这个案子都推翻了,呵。我们学老式的公文,常常一个大案子,最后确定八个字,把所有推翻,“事出有因”,这好像有这个事,啊,在法律上,人证、物证一切侦查不确实,不能判断、判案子,“查无实据”,人证、物证都不够,算了,这个案子是,就是“虚论”,啊。
这四种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你看,中国文字方体字一个一个,包括那么多科学观念啊,啊,这个文学与科学的配合。“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这一段,这个文气都不能断句,它是一个逻辑下来连贯的,一个圈子接一个圈子。
他说,他们的偏差落在什么地方呢?“一者”,第一点,有四点了。第一点,“是人”,这个人,修行到这里,“观变化元,见迁流处”,看到自己思想、心念,乃至生理、物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去了,没有一个东西常在。我们的思想、情绪、感觉、知觉,包括身体上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气脉,每一分秒钟没有不在变化中,啊。“观变化元”,变化的根本,变化就是变化,所谓变化就是无常,没有永恒,所谓无常是迁流,等于我们看眼前一个灯光,开始亮,这个灯光,看到永远在亮,其实灯光在变化,每一个电子烧完了,已经分散了,后面一个电接上来又是亮,看到永恒一个亮,实际上一个一个迁流变化。流水也一样,物质也在变,生命也在变。他求证到、修行见到变化的根元,在他的过程上,“见迁流处,名之为变。”一切都流水一样流过去了,没有智慧的人看到这股流水,这个物质常存、真永恒地存在;有智慧人看到物质跟流水、跟电一样,不存在,啊。
“观变化元,见到迁流之处”,念念迁流,这叫变、无常。在变的里头,前一个水流过去了,后面接上来,这条水看到永远在流,等于我们看眼前这个电光永远在亮,其实它中间在变化。耶,前一念,前一个变化没有,第二个亮光接上,表面一看,永远在亮,“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认为这个光同这个水流,同物理的世界这个地球,白天、夜里、白天,念念迁流,可是我们觉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是永恒,“名之为恒。”好,“见迁”,注意喔!看它变化现象,认到的,一切皆在变化。可是能变的呢?它又产生,能变的那个东西没有变动,我们会听到学科学的、学佛学的,常讲这个话。所以这一句话,表面上很好听,拿逻辑一破,它站不住了,是你的观点认为,主观,没有一个东西。
那么,“见所见处”,这个见不是眼睛的见,你的观点,你这个思想的起源,你所有现象,写一本书也好,做一套理论也好,讲课也好,是所见的现象,观点的。那个最初的观点,明心见性最初的见是什么?“见所见处”呢?“名之为生”,有个生命根源,它是生生不已。“不见见处,名之为灭。”那个生命的根源,你看到了,真的看到了,你真的证到了?你真的摸到了?耶,是空的,没有东西。所以生跟灭,是两边,生与死。究竟,譬如说我们活到,有时活得烦恼起来,“哎呀!活得好痛苦,还不如死了的好。”你晓得死了的好吗?你敢确定吗?啊,生与死两头,你见到“不见见处”,反正死了,我都不知道啊,呵,而“名之为灭”,生与灭的关系,啊。这是两个、两个方向的观点。
还有,“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刚才,拿这个火光、拿流水做比方,一个流水,一个火光点燃的时候,永远,它连续不断,永远亮的,永远在流。此,在理论上我知道,每一滴水、每一个火光都变去了。可是,当这个火光存在、水在流,万古千秋不断在流,譬如黄河,譬如长江,譬如恒河,永远在流,没有断过,昼夜。“相续之处,性不断处,名之为增。”增就是生生不已,等于我们眼前这个亮光,它明明是生灭的,可是我们看到它永远生、存在,所以它是生生不已的。这是很逻辑、很科学性的啊,要科学严格地证明的分析。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譬如这个灯光、这个水流,万古千秋不断在流,一股流水,理论上、事实上、科学上,我们证明是一点水一点水、一个浪接一个浪来。但是,你要拿科技的分类,前一点的火光同后点,佛叫,中间有空档。“中所离处,名之为减。”一增一减,人世间现象,都是一增一减,众生智慧看不清楚,以为是一个常在。这是两种相对的。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你看中文字、方体字单独用,可是用到科学这个中文字,我有时候想想,真奇怪,他怎么用得那么巧妙。“各各生处”,每一个、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每一个作用啊,“各各”两个字组,完了,“各各”,一个一个一个,拿白话写,写一串了,一个一个一个接一个,要这样写,呵,古文,两个字,“各各生处”,每一个每一个接一个,生生不已。那么,理念上你知道,事实上,生生不已叫做有。
第二个用的更妙了,“互互亡处”,互相,什么叫中国“互”呢?两个钩这样打结的,这个挂在这个上面,这个挂、这叫“互”。一切的变化互相分离、互相组合,这个“互”字非常有意思,这两个挂钩那么打上去,这叫是“互”。但是,两个挂钩到底是两个东西,它可以脱离开,中间有空档。“亡”,就是没有了,互相互相的中间,并不存在一个东西,它的亡处,“名之为无”,在哲学、科学观念上,这叫它没有。有,是它各各生出来,互互变处,这叫做无。啊,又是一对,这正反两面。那么这样,正反正反的观点上,把自己思想搞乱。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八个字,用你观点的所了解,用各人观点、自我的见解,在理念上,自己认为悟了、得道了,我看到生命这个证到。“都观”,“都”是什么?逻辑上讲的以偏概全,拿这个观点看一切法,“都”,啊,从某一个观点,整个的理,啊。等于,所以讲,我们朱校长在这里,上课讲到霍金的现在的弦论。我说,你看嘛,霍金果然发现了的,很了不起,后面还有,不能定论。弦论,也是“以理都观”,以一个弦论概括了物理的一切,不可以,后面还会发明。可是呢,修行人到这里,以自己所证的理念,“都观”看一切法,“用心别见”,因此,自己非常用心,生出来另外的见解,认为自己有所发明,证到了,我所证的对,你们都错了,“用心别见”,很特别,有自己的观点,啊。那么,因此一来,他们的说法,怎么说法,这要研究印度除了佛以外的,各种各派有这一套。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要想求生死、明心见性的根本,另外有求法的人来跟他学这一套的。“来问其义”,问他哲学、科学、生命最高的道理,他答言,他就怎么讲他的理。“我今”,我现在这个生命,“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嘿,好像什么都懂了,似,概了一切,可听了半天,他一个字都没有,白讲的,你中间没有一个东西嘛,呵,呃,我已经证到了,“亦生亦灭”,啊,这个“亦有亦无”,啊,“亦增亦减”。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听到理论,第一流,没有人讲得过他。你讲生,我就讲死;你讲空,我讲有;反正都没有意义。“令彼前人遗失章句”,甚至使这个人,学问非常好的人,佛经也读得很通的人,到了这个前面啊,站不住啊,你所有的理论、你学问都垮掉了,给他这样一讲。因为他没有边际的,“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你讲白的,我就是黑的;你讲有的,我就是空的,啊。所以“令彼前人”,使你当前来求学的人,自己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成就都没有了,“遗失章句”,过去读的书、你所学的都垮掉,当然很佩服他。这是一种。
第二种呢?“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还有,有些大师们、哲学家们修持到了最高处,啊。“是人谛观其心”,自己回观这个心念,你没有办法把握,空的,本来空,他也证到了空。“互互”,“互互”,两个字啊,互相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是空的,后面没有一个东西,空的嘛,“互互无处”。“因无得证”,因为证到空、证到无,自己认为证到,就住在空中。
有人来问道是什么?禅宗也有嘛,不是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认为,什么是道?一个指头,就是这个,很多人悟道了。有一天师父不在,这个小徒弟,看师父很多年,每一个人问佛,什么是佛?不讲,手指一指,悟道了。有一天师父不在,有个居士来问佛。师父不在。小沙弥,“你干什么啊?”“我来问道。”“那你问我嘛。”这个人讲,“那,小师父啊,你跟师父呢,什么是佛?”指头一指,那个人也悟道了。小沙弥很得意,是不是啊?后来师父回来,小沙弥说,“你看,我也会啊。有一个人来问道啊,薛虎来问,我手照你那样一指,他就悟了。”师父说,“真的吗?”“真的。”师父不说话,进去了,把手交在背后出来。“你刚才讲什么啊?”小沙弥说,“某人,薛虎来问道,我指头同你一样,这一指,他悟了。”他指头一比,师父后面一把快刀,“咵嗒”,把他指头砍断了,呵。一砍断了,小沙弥是“喔哟”,指头断了,血崩出来,他真悟了。
呵,啊,这是呢,这是禅宗的真故事,这些地方,有人来问,社会上,你们接触的很少,我当年碰到的。学佛说的,来问法应道,嗯,答一个字,“空”,“无”。你讲这个禅宗语录,喏,你到云居山,现在禅宗的赵州的无门关,赵州答复人家,只说一个字“无”,“狗子也有佛性也无?”“无。”“莫”,这“无”就是台语就是“莫”,广东话是“谟”,台语是“guo”,呵,“空”,台语这是。“除无之余,无所言说。”其他没有话讲,很容易变成这样一个偏差过去了,啊。
刚才,他讲四种,对不对啊?(答:是的。)中间包含了两种,这很啰嗦的啊,你们一听,听了,这个老实讲,功夫修养、知识智慧不到这里,这都,这个佛都太啰嗦了,这有什么道理啊,听不下去。真到了这个时候,每个字,都很敬仰。古人都犯这个错误,几千年都有,他几千年前,都把你批驳了。
第三种呢?“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啊,相反的呢,有人悟道了,啊,认为自己悟道了,啊。反观自心,并不是空的,心念的确是有个东西。因此在有上悟道,譬如见桃花而悟道啊,见山水而悟道。那么,因此自己认为悟了,住在有的这一边,有人问道,只答一个字,答什么呢?“就是这个,当下就是,就是这个。”“除是之余”,除了这个以外,没有话讲,你不须要再找什么,再找都是妄想。第三种。
第四种呢?“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第四种是什么呢?更妙了,修行到这里,都是功夫很高的人,最后的本体,体、相、用搞不清楚。
“是人”,这个人,“有无俱见”,空、有两方面,他都见到了,功夫也真到这里,空也是它,有也是它,“空有俱见”。“其境”,他有相当三摩地定慧的境界。“枝故”,境里头加个中文这个“枝”,有枝岔,旁枝出来,一条正路里头走了一个枝岔出来,换一句话,走了一个偏差的岔路,这个“枝”,就是岔路。啊,一棵树一样,本来一直上去,旁边生出枝节来,啊。“其境”,在他修持境界里头出来的。因此呢,好像念念皆空,你们现在也有,打起坐来,很好的时候,空,空的时候,坐久了好像影影约约看到什么东西,对不对?呵,在清净看到什么东西,枝岔来了。耶,认为空里头有喔,有个东西喔。
“其心亦乱”,此心自己也搞乱了。那么,认为这个就是道,是空吗?不空了,那个还看不见。空完了身心以后,耶,有个东西,不是物理,也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你感觉到有这个东西。到了这一步,人家来问,叫你师父,问你道,呵。那,你这个理论,“亦有即是亦无”,有就是空。“亦无之中,不是亦有”,空里头不是有一个东西,叫做空就是空,啊,空里头有个东西,有个作用,但是这个东西摸不着、看不见,也不是空。反正他有一番理论,这么翻过来、说过去都对。
“一切娇乱,无容穷诘”,在逻辑上站不住,永远只好追究下去,是没有底了啊,啊。“无容”,不容许你“穷诘”,不要再问了,信就得救。譬如其它天主教、基督教,上帝创造万物,谁创了上帝?信则得救,不信的出去,这没有秘密。“无容穷诘”,不许可你再追问下去。那么,这一共,这一段里头有八个吧?(答:是的。)呵,四个相对的,四个里头有,这是以上的八个吧。(李慈雄:八个。)对,呵呵呵。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把真的空,境界变成理论上那么多岔路出来。“矫乱虚无”,本来空的,他越修越不空了,呵,啊。“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不能大彻大悟。“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这个归纳起来,佛的评语。“是则”,这些叫做行阴里头岔路,修持的第五种外道,心外求法,明心见性以外,偏差了。“四颠倒性,不死矫乱”,认为生命有个不生不死的东西,啊。“遍计虚论”,自己抓得很牢,认为是究竟,已经悟道了。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