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师:那我们大家先来念第一段,六入
众念:【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天风师:好,这一次讲这个眼入这段,在讲这一小节的时候呢,我先给大家介绍下“六入”,这个“入”呢,在这个《楞严经》这个经文,还有其它的经文,有关唯识的,很多这个经教当中都涉及到这个六入。这个“入”呢,可以做吸入,就像我们用吸管吸饮料那个吸,吸入、涉入,涉猎的涉,三点水加个步字,就是涉及的意思,那我的理解呢,也有用现在话讲有一种叫介入这个功能。
那么这个一下子说起来呢,比较生硬的名相,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知道了。比方说,不但是这个眼睛,眼、耳、鼻、舌、身、意,它都有这个吸入、涉入的这种功能,那你比方说我们这个用鼻子最好理解了,闻到一个香味,如果这香味不进入鼻子,那你就闻不到的,这个香味如果是在美国,我们在中国,你闻不到这个美国的香味。
这眼睛你看见一个东西,说“哎,我看见了一个盘子”,那么说这个入,这个盘子会进入你的眼睛吗?当然盘子不会进入眼睛,那么怎么来理解这个入呢?那比方说呢,这个比方说,这个盘子是进入不了我的眼睛的,那你就理解不了这个“入”。
但是呢,你再比方说,你看见这个盘子里这个好吃的东西,那你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一个感受,你知道这个盘子里的东西是能吃的。你这种感受如果你没有进入,你是感受不到的,这就比较好理解,那么这里面所讲的,这个眼睛本身,和眼睛能看见这个东西,这两者都不是本体的。
那么眼睛比方说,如果一个人他昏迷了,他虽然是睁开了眼睛,但是这个眼睛并看不见东西,或者是有的人走神了,你看他瞪着眼睛很大,他在思考问题,他眼睛睁着的,他并没有看见外面的景物,所以眼睛本身它自己并没有能看的这个功能。再比方说这个盘子,这个盘子本身它是眼睛所看见的东西,这个盘子本身它也看不见东西,所以这两者就是说作为眼睛本身,这是眼根,包括这个眼睛能看见的事物,这两者都是没有自性的。
那么,你看我们经文里第一句就是说,“复次阿难”,然后接着上文所讲的举这个例子,佛又给阿难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云何六入”,什么叫六入呢?怎么样是六入的根本的这个道理和原理呢?“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它也是由这个妙明真心,就是这里面所用的“如来藏”这个概念,也是妙如来藏,“妙真如性”,也是这个妙真如性所起的作用,所显现的。那么后文会有解释,这个显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些扭曲变态?为什么会发生种种形象?外在的、内在的,好像看起来是这样的,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这些原因,我们就可以来理解,这个经文在这个前提下就比较好理解。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么就是说,阿难,就像说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是清净明亮的,“瞪”呢,就是你在这儿瞪着眼睛啊,说“发”,产生了嘛,生发了嘛,就是产生了这样一个疲劳的这样的状态,那么这个眼睛和眼睛所产生的疲劳,这个疲劳就会产生这个扭曲,看见空中的光、虚幻的光华。“兼目与劳”,就是眼睛和疲劳产生的这个光华外相,“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都是这个妙明真心这个本体的作用,所受到的扭曲而产生的现象。那么这个妙明真心这个菩提自性它本身是不会的,它是如如不动的,只是由于这个眼睛的疲劳和长期的这个——俗话说眼睛酸了、眼睛花了,那么不管是眼睛花了所产生的这些虚幻的、变态的、扭曲的影相,那眼睛花的时候你看这个盘子可能是重影的,有两只盘子,或者一片白光,那么这都是劳相。所以这个劳相,这个扭曲的形象,和眼睛本身所看见的这些事物,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都是这一个道理。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那么就是说,由于你看见的光明也好,看见的黑暗也好,这两种也是一种妄念或者说客尘。这个发,发就是说刚才所产生这个劳相,和这个见,在这个中间能够“吸此尘象”,能够看见、能够接纳这些外在尘象的东西,名为见性,就是说它后面是有一个能见自性——能看见这些东西,能产生这些功能。如果是一个,说、一个举例子,如果是一个死人的眼睛,这个眼睛也没有坏,这个眼睛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眼睛,他是没有能力看这个东西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这个能见的功能,这本体不在了,他生命不存在了,虽然眼睛是好的眼睛,可以挪给别人用,可以移植角膜,但是这个人的或者这个眼睛背后的这个能见之性、这个见性失去了。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那么这个见性离开外在所显现的光明、黑暗,这样的两种主要的作用,主要是说概括的说是光明与黑暗了,离开这两种尘象和外缘,它也没有一个能看见的东西,毕竟无体嘛。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所以说佛进一步给阿难说了,当你要知道这个能见之性,这个眼睛背后能看到东西的这个本体的功能,“非明暗来”,不是从光明来的,也不是从黑暗来的,也不是从根出,“非于根出”,也不是从眼睛里冒出来的,他眼睛本身,刚才我们举过这个例子,一个正常的眼睛,从医学上是、科学上说这个眼睛是没有毛病的,但是这个人昏迷了,或者是生命不在了、死掉了,他这个眼睛也看不见东西,所以说非从根出。有的人他会误解为——我们眼睛一睁开眼睛本身就能看见东西,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个背后能见之性这个作用离不开的,这是根本作用。说“不于空生”,这个眼睛也不是从虚空中自己,就是这个能见之性也不是从虚空中来的,也不是从这个天空里、虚空中生发出来的、产生出来的。
“何以故”,就是什么原因呢,“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如果这个能见之性是从光明中来的,好,如果黑暗到来了,光明就灭了,那见性也不在了,“应非见暗”,那么眼的见性随着光明消失了,当黑暗来临的时候那你是不是看不见黑暗了呢?事实上不是,这个天黑了你能看见黑,天亮了你能看见亮,他也是这个见性并没有变化,前提是生命的存在了。
“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这一句和上一句是一个意思,就说光明和黑暗反、正去说明的。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果这个能见之性,是从眼根里生发出来的,或者是眼睛本身具有的,“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如果是这个从这个眼根中生发出来的这个能见之性,那也就跟明暗没有什么关系了,也就没有这个明或者暗了。“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说从以上道理可以知道,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能见之性,它本能见的这个功能,它本来也没有自性。这个没有自性是跟这个、另一个概念有关,就是说依他起,或者是这个,尤其是这个眼睛这个物质的、光学的这个作用,这些能够看见的、能够看见外界物质的,这样的一些功能,它是依靠很多其它的因缘,说它自己是没有自性的,眼睛自己是看不见东西的,这个眼睛自己确切的说应该是指眼球吧。
那往下接着说呢,就是“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如果这个能见的自性是从天空中,虚空中产生的、产生出来的,那么你刚才所讲的,你前面眼前能看见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又反过来它能看见你的眼睛了?因为你这个能见之性在空中、在天空中、在虚空中,那么它又反过来就能看到自己的眼睛,所以说这个也就是说这个是不成立的。
“又空自观。何关汝入”,那么如果这个能见之性在虚空当中,在天空当中,那么它自己就能看见自己了,就“空”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空,“何关汝入”,跟你的眼睛能入的功能,涉入的功能,吸入的功能,哪里有什么关系呢?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以上道理,这个“故”是因,缘故了,我们现在话可以理解成——是这样的道理的话,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个眼入,眼睛,刚才说六入,第一个讲眼入,这个眼入的这些,以上所讲解过的这些现象的林林总总都是虚妄的,都是虚妄的尘象。而这个妙明真心,这个前面所讲的这个如来藏,这个能见的功能,或者说我们的自性,它不是由因缘而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这个属性。这里面所讲的就是关于“眼入”的,这一番佛给阿难所讲的开示。
然后,我这样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异议,或者是听清、听不清的,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南师:嗯,好。
天风师:因为这个眼入,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眼入我们不把这一关过了,以后都不好理解。
南师:是。
天风师:这个眼入理解了,其它的几个根性的,根入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是、换句话说这个眼入大家闹清楚了,后面这就基本上也就清楚了。
南师:尤其这个对于现代讲的心物一元的关系啊,十种一切入,物理世界同精神世界起的功能作用,要搞得很清楚。看大家发表意见,无话找话说。
天风师:北京的朋友听懂了没有?
男生:对,其实这一句还是要一字一字的再来理解,后面就好理解了,“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一句还是没有完全讲清楚。
天风师:哦,那,就是说……
朱清时:你就、不要说别的,你就把这句话翻译成现在语言。
男生:对,一字一句的翻译这样后面就清楚了。
天风师:哦!
朱清时:“即彼目睛瞪发劳者”,这个。
男生:“目睛”,眼睛就知道,“瞪发劳者”,然后“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天风师:好,明白了,你是指单指这一句,“即彼目睛瞪发劳者”。
男生:对对对,开始。
天风师:瞪发劳者,是吧?
南师:好,这是他们两位差不多同样的意见,那么校长说你最好把这几句中文古文,你很明白地翻成白话文,这是自己这里讨论试验。
天风师:因为如果要把这句闹清呢,我们要把前面这个说一下,就是说前面佛给阿难说的,说了一个总纲,就是“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说这是个前提,然后才往下说,就是等于说这一句是解释前一句的,“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即”就是用现在汉语说——就是了,“彼”这个彼,可以理解成阿难或者是你们,就是对方啊,就是你们这些,“目睛瞪发劳者”,这个“目睛”一般的理解的话就是眼睛。但是这里是说,可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眼睛,或者是一个正常的眼睛,这是个大前提,而不是有病的眼睛,就是说在生理上、在医学这个眼睛是个很好的眼睛,是个相对标准的正常的眼睛,或者是说一个明亮的眼睛都可以。瞪发劳者,就是说,瞪、发,这个发,瞪、瞪眼睛,瞪就是普通话念瞪(dèng),瞪。
南师:张开眼睛,拼命地看前面,盯住。
天风师:张大了眼睛,对。
男生:发劳者,什么意思?
天风师:就是“发”就是生发嘛!就说也有普通话,这人发病了,生病了得病了,那这个发就是生发的意思。
南师:就是说,你这个字,你翻成白话,就是我们一个正常的眼睛,张开很大拼命地看前面,动都不动,你加上瞪久了加上时间,眼神经疲劳起变化了,就很清楚,这一句。
天成师:是一种比喻,就是讲前面那个比喻了。
天风师:因为这个,对、这个天成师提出说,前面,前文有的人没听,前文就是这个比喻是引用的,延续前面这个比喻。“瞪发劳者”,这个“劳”就是疲劳了,“者”呢,这个是个代词,就是说在这个睁大了眼睛,这么老是长时间地看着前面这个虚空,这个眼睛说穿了就是发蒙了,这个发蒙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扭曲和变态,那么这个“劳”就是疲劳,这个“者”就代表这个扭曲的变态,这样好理解了是吧。也就是简单地说瞪久了眼睛发疲劳了,产生了对视觉的、对前面所看的现象的一个扭曲,前面有举例子,说空花啊、什么这些扭曲的变态的现象,这一句可以理解了吧?
男生:嗯。
天风师:好,“兼目与劳”,“兼“呢,当然是兼并或者兼有的意思了,或者是这个兼在这里面当并列这两件事来说,“兼目与劳”,那么就是这个眼睛,目就是专指眼睛了,正常的眼睛,“与”是个连词吧,那么“劳”就是这个扭曲变态的这个功能吧。
南师:尘劳就是外界的现象都变了,就是尘劳。
天风师:对,主要是指扭曲和变态的这个现象,就是说眼睛和眼睛因为扭曲变态、疲劳所产生的外界的扭曲的现象,这个“目与劳”应该这样理解,因为正常的眼睛他看见是一个清楚的东西,他这个变态的眼睛,所以这个“劳”字含义很多,既有这个疲劳和这个长时间的这个神经疲劳的一个说法,同时又具有疲劳所产生的扭曲现象的含义。所以说“目与劳”就是能见所见的功能,他所见的是扭曲的,这个能见的这个眼睛呢,这个功能——眼根的功能,确切地说这个眼睛并不是能见的功能,这个澄清一下。那么这一切东西同是,前面用了个兼,后面用了个同,都是一个意思,“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都是、这个菩提指的和上文所讲的妙真如性,妙不可言那个自性本体,还有这里讲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都应该是同一个意思,这个菩提也就是说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无上正觉的、本自清净的自性了,简单地说就说这个清净自性吧,这些东西都是清净自性这个本体,瞪大了眼睛所产生的疲劳的、扭曲的现象,这个功能所产生的。如果再换句话说,从后面往前说就好说,因为我发现这个《楞严经》里面用了很多倒装句,这可能是这个西方的语法习惯、文法习惯,咱们翻译的时候也尊重了、延续了它这个习惯。其实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好理解了,就是这个眼睛看东西扭曲了,瞪得时间长,所产生这个疲劳的,疲劳瞪发劳相,这个相指的是外界,在这个疲劳的眼睛下所看到的扭曲的变态的形相,都是这个菩提自性所产生的,都是菩提自性这个功能所生发出来的,但是这个生发不是正常的生发,是扭曲的状态下生发出来的,这样说好理解?
宏忍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包括我们现在的眼根的这个作用,这个能看,现在在看的这个作用,包括眼根生理方面,包括你所看见的,你认为看到的一个形相,这个都是菩提的瞪、也都是菩提的瞪发劳相,是不是这个?他虽然提眼睛看的这是一层意思,但是事实上我们本身的这个肉体,这个本身就是菩提的瞪发劳相。
天风师: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说……
南师: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她那个理解是比较对了,还有一点,还有后面还有一层,参参看,大家。刚才宏忍师讲的这个比较又深入一点了,佛提出这个啊,刚才天风师也讲了,大家先注意啊,如来藏的自性,本身的功能,一切这个现象,这个已经…
魏老师:实际上我们现在平时眼睛看东西是菩提藏的一种病态的结果。
南师:对了!这个最重要,佛就推开这一段,你文字解释都对了。佛现在第三卷开始,他不像第一卷第二卷前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没有再多反复的讨论,他自己直指告诉你。所以他说,我们的自性功能,像六入,就从六根六尘,就是面对我们这个生命,面对物理世界活到这个生命,六入,包括六种哦,现在眼开始,眼、耳、鼻、舌什么啊?
天风师:身、意。
南师:哎!有这个身体在内哦,还没有来哦,还包括一个意识,思维的,这六种哦。就是刚才最后魏老师所提的,佛说要认清楚,我们现在活到,从生出来活到现在,颠倒了,都是个病态的,依菩提自性来讲都是个变态的病相,不要认以为真了,都不对的,是讲这个,最重要是这个。所以“兼目与劳”,一切一切都是变态,都是病态的,这个病不病也是加上形容了,这是不对的,可是众生呢颠倒了,认不清楚这一点。这个道理刚才经过天风师、魏老师、宏忍师三个,一提出来注意这一点,后面的六入都一样道理了。那么他第一个讲眼睛看,这个里头牵扯很多,将来你出去弘法,这个时代要牵扯中医、西医、物理,都牵扯到了,牵扯到这由《楞严经》这个病态的心理,像我们现在的观点、思想都是病态的心理,后面都来连,不准确的,是讲这个,你将来要发挥了,好啊。
魏老师:你讲下去呀,老师都讲解了。
南师:对,对,我所以讲了。
天风师:那我们大家往下念,下面讲这个眼耳了,讲耳朵。
众念:【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天风师:好。那么到这里这一段我们刚才念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种入,这六根的六入的这个功能的所讲的第二个。
南师:第一个要记得六入,刚才你“入”也讲过,吸引的、介入的,实际上我们生命活在物理世界十种,地水火风空,大的啊,地、水、火、风、空,(青、黄、赤、白、识)。
天风师:青、黄、赤、白。
南师:识,一个唯识的识,十种都在透过来透过去,同电一样,我们坐在那里没有触电嘛,其实电在我们身体内外都是对流,穿过来穿过去,而一切众生习惯了,会抓这个东西,所以叫“入”。
天风师:就这个六入呢仅仅是,这个我们佛在《楞严经》里,所讲到的这个六入,是跟当时这个说法因缘有关的,后文所讲的,从这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他都是循序渐进的,来深入地来讲,那么刚才老师提醒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十种一切入”,这个名相呢有很多人他闹不清,很多人变成十一、切入,那就搞不清了,它这里面加一个“十种”就好理解了,一切入是一个名相,这一切入都可以互相介入,互相交换的这个含义。就像说我们的身体,老师刚才用这个电流做比喻,实际上我们的身体也充满了生物电,包括我们的空间里,无线电波,能打电话,一打手机就响了就能说话,这都是电在这个空中。
南师:包括我们这两天大家又感冒,都是一切入呀,一切进来的,所以你说避开,避不了的。
天风师:嗯,对,就是。那么我们现在看这个,讲眼耳鼻舌身意,刚讲过这一点,这个耳入这个功能呢,这一段经文和上一段是有基本上可以说是重复的意思,因为这个印度的、古老的印度哲学的思想和逻辑呢,逻辑学的原理,他们有他们的自己的学术的风格,就是古印度的哲学基本上都是属于繁琐主义哲学这个系统,用中国话说就是比较细致、特别的细致,反过来说就有点稍微有点啰嗦,实际上你把这里面眼跟耳给它全部换成眼,把这里的闻,闻就是听闻的闻,耳朵听的功能,和前面所讲的看得见,把它替换一下,看这个原文一模一样的,它就是抽换了这个眼和耳的概念,就是本体,这个叙事主体来说,实际上这个经文是一模一样的,那么我们大家也就,再把它消一遍这个经文。
就说,刚才就说这个人眼睛瞪大了,眼睛花。这回说了,“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拿两只手“咣唧”“唿哧”一下子把耳朵给塞住了,就是可以说把耳朵捂住了,这里说用两手指,再把耳朵塞上了,那么大家可以试一下你塞上去耳朵就开始嗡嗡叫,“耳根劳故”,这个耳根也产生了扭曲和变态,“头中作声”脑子里就嗡嗡叫,现在马上都可以试一下,“兼耳与劳”,那么就是刚才讲的兼目与劳,就是那么这个耳朵和耳朵产生的嗡嗡叫声,扭曲的这变态的声音,是因为你没事捣乱,把手塞到耳朵嘛,你不塞着它,有病的除外。耳鸣啊可能跟肾虚有关啊,或者是这个耳道有什么问题啊,或者是这个耳朵里有炎症啊,里面长东西了,或者是有耳屎没有挖出来,你一动它‘咕噜咕噜’叫,说“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么这里又还是用前面这个说法是一模一样的,也还都是这一切耳朵和耳朵产生的鸣叫声,这个鸣叫声是扭曲的,是不正常的声音,都是这个妙明真心、菩提自性所显发出来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是被扭曲的啊。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因为有这个动静就是声音,声音大、声音小,和安静,那么两种“妄尘”,“发闻居中”,因为有这个耳朵这样的功能,人拿手一塞产生了扭曲,所以说呢这个“吸此尘象。(名听闻性)”,这个耳朵有这样的功能,能够去听到这个声音,但是这个塞住耳朵产生了,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扭曲的现象,那么这一切都称为“名”——就是叫做,“听闻性”,就是耳朵有这个听声音,这个闻和听是一个含义了,把一个功能说成用一个词汇来表示的听闻性,就是它这个听闻的功能,能听的功能。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果这个耳朵听声音这个功能离开了这个动静,我们可以理解成,这个动静也是现在也在用这个,说外面有动静,其实这是声音,那么这声音包括静止的时候,静音、静音也是音,和嘈杂的时候,就是有声音和没声音。如果这个耳朵能入这个,耳入这个功能,能听声音这个功能,离开了动静,离开了安静和嘈杂这两方面的动静,离开了这两种作用和因缘,这是因缘了,外缘了,就是毕竟无体,这个耳入的功能也没有一个自体,也没有自性的。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所以说阿难,佛给阿难说了,你应当知道这个听闻的功能啊,不是从声音大、声音小里来的,也不是从耳朵自己出来的,这个根就指耳根了,耳朵自己不会冒出声音来,不于空生,也不是在空间,或者说虚空,也不是从虚空里产生的这个听闻的功能。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何以故”就是什么原因呢?若是这个耳朵能听的功能是从安静中来的,“动即随灭”,有声音的时候它就消失了,这个功能就消失了,和刚才讲的眼睛是一样的,若从光明中来的这个能见的功能,眼就是眼珠子功能,如果从光明中来的,黑暗来这个光明就消失了,这个眼睛能看的功能也同时跟着消失了,实质上不是这样的,“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这是刚才跟眼睛举的例子一模一样的,“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这个应从根生,这个根还是,“若从根生”,这个根还是指的是耳根,如果是耳朵自己,这个耳朵能够产生这个声音的话,那是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耳朵自己没有说它在嗡嗡自己叫,或者是耳朵自己在唱个歌,这都是不存在的事情了。
“如是闻体。本无自性。”所以说呢,讲了这一些前面的推理和举例、分析、剖析,从逻辑上,从这些关系上,把它摆明了以后,那么我们才知道这个能够听闻的这个东西,它这种闻体,就是能够听闻的这个功能,本来是没有自性的,它是没有自己的主宰的。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若是从天空中、虚空中产生的这个声音,“有闻成性”啊,那就是说天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那它就不是虚空了,它就不是天空了,天空变成耳朵了。
“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如果空、这个虚空能够自己听到自己,虚空有听闻的功能的话,它就能听到自己是虚空,虚空是什么声音啊,“何关汝入”,那怎么能跟你这个耳朵还有关系呢?跟你这个耳入这个功能就没有关系。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说呢,我们应当知道,这个耳入这个功能,这些听到的,看的这个听到的,和耳朵本身产生的这些“嗡嗡”叫的这些噪音,和听闻的外界的这个音响、动静变化都是虚妄的、非实体的、无自性的。而这个“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妙明真心,这个如来藏中呢,和这个清净的自性,非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这个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是自然的客体,或者是说这个自然性我们在前文也讲过很多,这每一段这个结尾,佛都用这句话来概括,和把这个主题——六入的功能的主旨都在最后这句话里给点出来了。最开始的时候,佛也有讲过,就是“云何六入,本来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来扣这个主题的,那么这个耳入的功能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含义,在经文里。大家看需要有什么补充的或者是有什么意见,我们可以在这提一下。
南师:嗯,大家都开悟了,没有意见?
宏忍师:没有意见。
南师:有意见,我有意见。你们诸位念了这两段,念了,有没有自己体会过啊?譬如大家都在用功,用功是总称,不管你学yoga的,修禅定打坐,不管你偷懒睡觉不坐的,在这里的人多少会盘腿会打坐,你打起坐来以后,先推开《楞严经》,刚才佛说的你眼睛闭到在里头转,看到这些景象,耳朵也听闻到气的流动、声音,有没有?
众答:有。
南师:是,这个时候怎么参呢?佛两段都告诉你,耳入、眼入你怎么参呢?
众答:虚妄。
南师:虚妄?你有没有受虚妄骗走?
男生:有。
南师:你自己要注意,假定一个人不管你初参,今天刚刚这一秒钟开始学佛,或者是学了两百年佛,都在这个问题里头困住了,都在六入、一切入里头困住,困不住就是解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有这样严重哦,你现在讲,讲了半天,是个逻辑,不止是逻辑哦,它是个生命大科学叫你实验的哦。
天风师:就是对修行这个……
南师:很严重!你能够这个里头透得过,把菩提自性,什么叫明心见性,你谈都不要谈了!啊,一切无自性,可是无自性不是断见、也不是常见哦,所以你们诸位现在打坐用功,你想每一堂坐下来,你都在这个里头转,给六入困住在转,然后迷信了自己气脉通了,功夫好了,啊,看到什么景象了,尤其学密宗道家的人,我对于密宗道家最讨厌的。学密宗道家都神经,都是讲这些怪象,不是来给你讲梦,“哎呀,菩萨感应,得了一个什么梦”,“哎呀,老师啊这个好不好啊”,再不然我看到什么了,“我看到佛给我讲”,还有听到观音菩萨活菩萨当耳朵亲自听到在定中,或者在梦中告诉我什么,你说这些人在学佛,还是该去到神经病院去呀?佛都给你讲明白了,佛法是个什么东西?你看这两段。
但是里头还有,譬如你打起坐来能够看到一切景象,闭眼看得到啊。对啊,那天眼通怎么来的?也是真的啊。六种神通都是“菩提瞪发劳相”,可是你认清楚了“瞪发劳相”可以用,而不能、不能住,你每天都在这个境界里头,譬如这几天我们三位加上两个半老的人,我一个老头子,三个人一组的,在什么?身体在瞪发病相(众笑)。身体受了感染,里头的肠胃,里头五臟六腑都在难过,知道难过的那个是什么东西?你怎么空得掉?那你立刻当下也同佛在菩提树下当下大悟,要注意哦,这样叫做研究佛学、佛法了,不然你们还在讲佛学。
刚才法师讲了这个逻辑,逻辑是外面的,你到里面去‘逻逻’看,呵,里面去体会看,只要一段通了,你就彻悟进去了,你功夫也到了。哎,那么再说,我们都有经验,譬如生病感冒了,尤其承思最近这几天为了上课,昨天的上课,他很紧张啊,一天五六到七个钟头课,正好前一天病倒,所以他两天关到房间里不出来,保养自己,打坐,有没有?打坐是不是减轻?为什么打坐会减轻?不是打坐的功夫,是你那个见地的功夫,智慧透过去,可是没有大透,大透了以后智慧,乃至到临死的时候,一身都在痛啊,四大拆开了,死亡的时候骨头是一节一节拆开的呀,那拆的很零碎呀,那个气是一节一节都散掉的,地水火风空,那个冷汗是直流的,水啊,里头在发炎啊,看到气断了,里头在发炎有火哦,这叫炎症。现在中医啊、西医啊“哦”炎症炎症,我听到回到大陆听是炎症,我说每个人都生癌症?我们听成癌症了,哦,不是,晓得发炎,哦,这个有道理。譬如我现在讲话,喉咙炎症,声也变了,发炎,这个是菩提瞪发劳相。你怎么把它空掉?怎么解脱?这是真功夫了,佛经不是白弄的。不是这样研究经典,同我们没有关系。嘿,听了笑一笑,噢哟,那是研究佛学的法师,这是佛学的居士,意思是——去你的,说了半天说食不饱,讲了半天饮食吃不饱,现在我提出要你们吃饱,这两段。佛只讲“兼目”什么?
众答:“与劳”。
南师:“(兼目)与劳”,都是“菩提瞪发劳相”,兼听与闻皆是菩提乱发妄想,乃至做到一念清净,什么都听不见也是,你们住在终南山住到,在喜马拉雅山万籟俱寂,那很舒服哦,那个境界很舒服,可是你听到没有,听到,在高山上听到,天乐鸣空,虚空里头一种声音,不是假的哦。能闻之性在动静,听不见的、听见的中间你找出来,自性的动静起用与寂灭,你修行方法也都懂了,才能得解脱,这不是空谈的哦,今天讲两个。
“见、闻”两个最重要,见闻觉知都是分别来的,六入提到见、闻,今天是两个了。
朱清时:老师我提个问题,可以吗?
南师:对,你提。
朱清时:“瞪发劳相”是不是也有两种劳相呢?因为刚才说的这个所有神通也都是瞪发劳相,那除此之外呢,还有一种瞪发劳相,就是你产生了幻觉,有些修行人坐的太久了,或者像道家弄得你身体非常疲惫,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些幻想幻相,那这幻相当然不是神通了,神通毕竟还能够有眼通,有这些能够看、能够做些实在的事,幻相就完全是假的,那个过了就没有了。
南师:对啊。
朱清时:虚幻的,就瞪发劳相是不是也有两种?一种所有神通都是瞪发劳相,但这个神通呢,还是它有实在的东西,尽管是虚妄。
南师:神通也没有实在的,瞪发劳相是百千万相,都是自性的瞪发劳相。
天风师:就是只要离开了清净本体的清净的,统统都是瞪发劳相。
朱清时:对,对,是。
男生:统统没什么区别,用上面可能
南师:用上有区别。
男生:用上有区别。
朱清时:是、是,因为你有时候说完全说瞪发劳相就是都是虚妄吧,一般人很难接受,毕竟还看到一些东西呀,比如你像桌子、椅子。
南师:这就是一般,哎,你讲的这是大问题,一般人就是总在抓有,所以不能谈佛了。
天风师:他是执着于这个,“哎,我是在做慈善事业啊”。
南师:抓有也是瞪发劳相,抓空也是瞪发劳相,抓非空非有也是瞪发劳相,所以这个见地观点属于、龙树菩萨讲“八不”,一切皆否定,也就是这个。
朱清时:对,是,这个道理我懂呀,我就举个例子,上次那个孙某某女士,她就说她儿子会穿墻,有一次我就问她,她也会穿墻,我说穿墻是怎么回事,她说要给这个墙对话,找到感觉,就那个墙啊开始对你打开了,这个时候突然就过去,就过了。
南师:对啊。
朱清时:没有找到那种感觉就没有。
南师:这是因缘生法。
朱清时:对,对。
南师:是,会。
朱清时:对,好,他这么一说我想起啊,其实我们所看到的,感觉到的这个坚硬的墙体,这都是瞪发劳相,这个是坚固妄想。
南师:对呀。
朱清时:当修行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他坚固妄想就消灭掉了,或者特异功能的人,他不是修行来的,他呢确实是感觉到那个墙已经打开了,穿过去了。
南师:那都是真的啊,现在告诉你《楞严经》是叫你见自性本体的菩提。至于说这个用,有这个事实吗?有。瞪发劳相是佛在本体,叫你明心见性的时候把它批驳的叫瞪发劳相,如果你起用的时候,佛也起神通妙用啊。
魏老师:这实际上是一个体用的关系,不是……
南师:体用,对了,是这个道理。
朱清时:有一种体用的,有一种呢,比如像我眼睛花了,本来有墙的,我没看见,我穿过去了。
南师:对。
朱清时:(结果)头上穿个大包,那这种也是,也就是没有看见了,眼睛花了。
南师:对啊。
朱清时:这是比较低级的这种错误对吧。
南师:病态。
朱清时:像他们那样的
南师:他们教你修神通的人,有些人修外道神通,因为,什么叫外道呢?他不管本体了,不明心见性,专做这个功夫,他做到的呀,所以你看别的修禅定经典,叫你面壁打坐,然后观、观、观壁空了可以在山里头穿过去了,还不止穿墻呢,那就是唯心所造的。唯心所造的东西呢,整个的如果依《楞严经》告诉你,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包换地球一切万象都是病态,都是瞪发劳相,依本体论(来讲)都不是。如果依作用论呢,什么都是,什么都是。
薛虎:老师啊,休息一下吧。
南师:休息没有,讲话,他们讲话。是,好啊,休息到这里。
天风师:其实它有的时候显现的不同,在性、相、用这三者上,你不管好的坏的都是用,但是最重要是在这里说明这个用的东西。
南师:不是,在这里不是,《楞严经》不给你说用,呵,教你找追寻本体生命,本体功能。
天风师:但是,用用来说体,让阿难找,更找不到体了,呵呵。
南师:他一切讲的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用、都是相,透过这个才找到本体,佛法大小乘的佛法在追求这个,这个要搞清楚的啊。这个里头好多宝贝的东西,用到、采用在科学上很多,他几千年前那个粗浅的科学,基础科学他都有。
宏忍师:像朱校长说的这一个,他说她找到那种感觉,可不可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说佛经里面讲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南师:是,就是这个,一切神……
宏忍师:就是这个,她能够想要什么,她能看能起用,她也是制心一处的。
南师:一切神通是这样来的,一切神通给你讲一句秘密,包括一切密宗、一切大神通,“心风得自在”,刚才宏忍师(讲),心跟风制心一处了,你神通就起用了,心跟气合一,能够做到了。
天风师:那制心一处也是瞪发劳相啊。
南师:那当然了!
魏老师:都是嘛。
天风师:那不过是专一了一下而已。
南师:你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瞪发劳相啊,你以为一念不生全体现就对了?
魏老师:其实都不是本体,都不是。
南师:本体它是无体、无自性。
天风师:就是说,就像耳根圆通法门,反闻闻自性,这个反闻也是瞪发劳相。
南师:那是初步的呀,它好几步啊,初步叫你反闻闻自性,下一句是什么?
天风师:性成无上道。
南师:哎,对了,你先找到那个能闻之性不在动、不在静上,它无自性的,然后才是观音法门走到最后了。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